淺談關於世界糧食日的來歷

來源:文萃谷 1.53W

“Food for All——人皆有食”,這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夢想,也是全球每一個公民的夢想。正因為如此,才有了“WORLD FOOD DAY——世界糧食日”,才有了“TeleFood——電視糧食集資”。

淺談關於世界糧食日的來歷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成立於1945年10月16日,1946年12月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到1997年,有成員174個國家和地區。其宗旨是:“改進糧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效率”,“改善農村人口狀況”,“幫助發展世界經濟和人民免於飢餓”。大會為最高權利機構,每兩年開一次會。該組織的出版物為《農業經濟與統計月報》。

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決定將1981年10月16日確定為首屆世界糧食日。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為“世界糧食日”在該組織各成員國舉行相關活動,以喚起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捱餓?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自創立以來,不定期地進行了5次“世界糧食調查”。從這些調查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飢餓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不斷擴大。1946年的“第一次世界糧食調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5-1939年的70個國家(佔世界總人口的90%)為對象,按“每天平均攝取熱量低於2250卡界定營養不良,得出的結論是:世界人口的大約半數處於營養不良狀態。1952年的“第二次世界糧食調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6-1948年的70個國家為對象,所得出的結論是:總的營養水平比戰前降低,除北美、歐洲、大洋洲外的所有地區均未達到基準水平。1963年的“第三次世界糧食調查”,以1957-1959年的`80個國家為對象,得出的結論是:發展中國家60%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1977年的第四次世界糧食調查統計分析了1972-1974年的數據,調查範圍擴大到162個國家。結論是全世界有4.55億人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發展中國家人口的1/4都屬於這個範圍,尤其是兒童和婦女的營養不良更加嚴重。從世界性糧食情況惡化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個警告。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的結果是:112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聯合國人口的活動基金組織80年代初宣稱,當時世界穀物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口。但就在同一時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億左右,可是卻有4.5億人捱餓。1995年,世界人口增長到57億,捱餓人口數字增加到10億。1972年,由於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前蘇聯大量搶購穀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反而更趨嚴重。據當時預測,在80年代世界糧食仍將趨向短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關於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日趨尖鋭的背景下作出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