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清明節祭祀鮮花推薦

來源:文萃谷 2W

清明節去祭祖,越來越多人選擇帶上一束鮮花去緬懷先人,但是清明節祭祀用什麼花更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適合清明節祭祖用的花,希望大家喜歡!

2018年清明節祭祀鮮花推薦

  清明節祭祀可選擇的鮮花

花名:三色堇,花語:思念;

花名:三輪草、滿天星,花語:想念;

花名:千日草(百日紅),花語:不朽;

花名:文竹,花語:永恆;

花名:花簪(景天科青鎖龍屬植物),花語:同情、慰問。

清明節悼念 可選擇的花卉:

花名:柏枝,花語:哀悼;

花名:柳枝,花語:悲傷、哀悼;

花名:金魚花,花語:悲哀。

為長輩:可以獻黃色或白色的菊花;

為同輩:也可以選黃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顏色較淡的百合、龍膽都是不錯的選擇;

為朋友:我覺得不必太拘泥於形式,選擇他生前喜歡的花就好。就算火紅的玫瑰也無所謂。

其實,清明節祭掃用的鮮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也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花的花語或寓意,運用色彩語言,足以傳達哀思。一般來説,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素色的花則象徵着惋惜和懷念。所以掃墓選擇的花,色彩要素淡,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還可以點綴以一些紫色。比如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白、黃交錯,再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做點綴,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或朋友的墓前,寄託了深深思念之情。

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於此,也有不少人是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來選擇花卉種類,比如逝者生前喜歡玫瑰花的,送一束玫瑰花也無妨。清明節掃墓用的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花色以白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均可,白、黃交錯,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墓前,寄託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節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

  清明節祭祀的習俗

1、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在中國孝道和祭祀祖先是擺放在一起的,一個不尊重祖先的人,不是一個孝順的人。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裏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清明節傳統小吃

1、薄餅

此薄餅非博餅噢,薄餅是閩南地區特有的一種清明節食物。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着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2、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

3、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

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4、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5、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6、大葱和蛋餅

不僅僅是閩南一帶特備註重清明節的小吃,在西邊的青島地區,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麪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