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來源:文萃谷 3.18W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你是否知道呢?還有很多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清明節的風俗與來歷,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掃墓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 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據説,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 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説法: 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説:“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盪鞦韆

盪鞦韆是清明節的一種風俗,也是最常見的風俗。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吃清明餅的由來

清明餅的來歷一:

傳説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裏,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餅的來歷二:

據説這種清明寒食的傳統糕點,始創於宋代,當時俗稱為“粉團”,到明清時期,才正式盛行於江浙地區。但民間製作時,倡導宜素不宜葷,排斥肥肉,以便從精神意念上與清明節掛鈎。至於拿什麼植物來體現綠色,倒也不大講究,倘若清明草欠缺的話,弄些蔬菜葉子鼓搗一下也未嘗不可,雖説有些弄虛作假的嫌疑,但畢竟還是健康的綠色。而從中醫的角度講,無論棉菜、艾草或雀麥草什麼的,幾乎都具備藥用功能。尤其是艾草,其特殊的香味不僅可以驅蚊,更是古人懸掛於門的避邪之物。其具有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且被“本草綱目”所肯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