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南潯的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7.12K

早春二月,住在南潯。那天我起了個大早,出門散步,一眼就看見嘉業路邊飄起來的柳絲,冒出綠芽。我在心裏默唸起賀知章的詩: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此情此景正是再合適不過了。

春遊南潯的散文隨筆

我順着河,走進了江南水鄉一條街。景區是開放的,晨練的人們在做各種各樣的活動。接近中午時分,乘着午間和煦的陽光,我開始了對南潯的探訪。

南潯,取南林、潯溪兩地之名而來,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走進南潯古鎮,到處是小橋流水人家,盡顯江南水鄉風韻。在河邊,最先看到的.是一座老式建築,當我走進張石銘舊宅,不禁為其建築精美、氣勢恢宏、雕刻工藝精湛而震撼。在南潯,富有深厚文化底藴的儒商並不少,張石銘是其中的代表。穿行在一間間房屋中,彷彿置身於中西合璧的藝術氛圍裏。最讓我思考的是花廳上方懸掛着康有為所書的匾額:“以適其志”。作為甲午舉人,參加過公車上書的張石銘,在維新失敗後轉而從商,成就了一番大事。

如果説,豪華的張氏舊宅讓人思考,也讓人緊張,畢竟建築的密度太大。走進著名的小蓮莊,眼前豁然開朗,多了一些寧靜與淡泊。小蓮莊是南潯鉅富劉鏞的私家花園。一個大大的荷池呈現在我的面前,水面上不見綠色,乾枯的荷葉漂浮其上。我想,隨着春風的吹拂,也許用不了不久,就會滿池綠意。

沿池,我走了一圈。所見廊、榭、亭、閣繞池而建;樹木、石塊,自然點綴;觀景、聽雨,深得其妙。不論在哪個角度,荷池盡收眼底,而各處景象又各有不同,園中花木四季均有。可見主人之匠心,之品位,之學養。臨池的“淨香詩窟”是劉家邀集文人雅士吟詩酬唱的地方,內部的頂狀建築非常特別,一個如升狀,一個如鬥狀,屋脊上還有傳説中的八仙。建築專家稱其為“頂格之妙,為海內孤本”。書屋分一前一後,有真才實學者,才高八斗者才可到後面喝茶。一步一景,移步換景,小蓮莊詮釋了杜牧《山行》之詩意。

隔河相望的嘉業堂藏書樓,因清朝溥儀皇帝題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其創始人劉承幹,劉鏞的孫子,自幼嗜好讀書、買書、校書、寫書、藏書。在綠樹掩映中的嘉業堂藏書樓,走進去才能看清,一座迴廊式的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共五十二間。而東側“宋四史齋”,珍藏着鎮樓之寶《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刻本,古老的書架上排列整齊的,都是用紅梨木雕刻的,保存時間長,卻不走樣,不變形,並且這裏刻印的《宋四史》書大字大,為國內罕見。中間正方天井佔地約二畝,平鋪方磚,不生雜草,為夏季晾曬圖書之所。我站在天井中間環顧四周,仰頭看天,朗朗乾坤,春和景明。一個愛書如命的人,不惜重金建造瞭如此規模的藏書樓。劉承幹在他的《嘉業藏書樓記》寫到:“春花秋月,梅雪荷風。人家歷歷,半住斜陽。負手微吟,詩境亦古。比年以來,此為最適”。頗有陶潛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書生之志,夫復何求?

走出藏書樓,已過了午餐時間。隨意在路邊尋一小店,呼朋引伴。店家上一道菜,我們吃光一盤。上來一盤翠綠的青菜,不細看與其他青菜並無二樣,一嘗,口感滑潤,香味綿綿。一問方知,菜名叫繡花錦,是南潯特產。店主介紹説,繡花錦只在南潯種植方才清香流溢,若出城十里則其味道頓失。並神神祕祕地説,當年西施遠嫁經過南潯,歇息卸粧打扮,才有此香氣久遠。

南潯春色,在園林間,也在鄉土裏,都一樣離不開濃濃的文化積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