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通用11篇)

來源:文萃谷 1.44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通用11篇)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1

窗花與“福”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春節聯歡晚會

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每年農曆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曆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説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這台晚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且引發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它的成功不僅牢固確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電視台衍生出系列類似的節目,如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春節戲曲晚會、春節歌舞晚會、各部委春節晚會(如公安部的春晚)、以及國慶、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種節日綜藝晚會。隨後,全國大大小小的地方電視台頻頻效法併力求創新。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2

辦年貨

採購過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禮物、衣服、裝飾品的過程,稱為辦年貨。

父母應該儘量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辦年貨。首先為過春節要買的衣服、食物、裝飾等物品做一個計劃,讓孩子對過年有期盼心理,同時讓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員,應該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

其次,在購買時孩子可接觸社會,認識各種東西,知道不同的購買地點和購買方式,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理解了消費這一社會行為。

掃塵

民諺説: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地迎新春。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他會感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價值,增強家庭意識和責任感;還會從中體驗到父母勞動的辛苦。

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此後,春聯得以推廣。

父母可帶着孩子去選購春聯,讓孩子得到詩文雅興的薰陶,感受中華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賞現場寫春聯,讓他體會到漢字的工整與字詞的構成奧妙。

倒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帶着孩子去選購福字,讓孩子將福字貼到門上,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將福字倒着貼,讓孩子在感受春節氣息的同時又瞭解語言的妙用。

貼年畫

以前,每逢過農曆新年時差不多每家都會買幾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從大門到廳房,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讓新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

讓孩子在各種題材的年畫中學會審美,瞭解地域文化,而且年畫也是一種不錯的看圖識字的讀物。此外,還可以將貼年畫演變成家裏的環境佈置,帶着孩子一起剪窗花、做燈籠、插花,可以各人提出自己的創意,讓孩子在寬鬆、民主的家庭氣氛中展示自己的本領。

壓歲錢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贈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在過年時家長應堅持給壓歲錢的傳統,並且將孩子的壓歲錢存在一個專屬他的賬户裏,告訴孩子這是他的,爸爸媽媽代為保管,存起來會有利息,以後需要用錢時可以從這裏支取,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金錢觀。

吃年夜飯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借全家聚會的機會,可以將平時很少見面的親戚介紹給孩子認識,讓孩子感受閤家團圓的氣氛,同時熟悉家裏的親戚朋友,在平時生活中也不會因別人冒充親戚而被騙。

放爆竹

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企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則有了用火藥製成的鞭炮。

父母可以事先買好安全性高的爆竹,除夕夜帶着孩子到空曠的地方玩,也可以讓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煙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節的樂趣,當然也可以教孩子煙火產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識。

守歲

古時候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則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允許孩子在除夕夜晚一點睡覺,讓他和家人一起守歲,讓孩子從心裏領悟“辭舊迎新”的概念,懂得新的一年來了,應該振奮精神、健康快樂地成長。

穿新衫

舊時,小孩平時禁忌穿鮮豔衣服,正月七年級卻是例外,有的在紅衣外罩網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孩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是“抵禦邪惡”的意思。

現在給孩子買新衣服是稀鬆平常的事,但我們還是建議為孩子特地準備一套過年穿的新衣,讓孩子感受中國年的氣氛,瞭解古老的民俗,懂得以前人們生活的艱辛。也可以藉此機會將過時的衣服捐出去做慈善,讓孩子學會幫助他人,培養愛心。

拜年

拜年習俗最早流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裏送給親友。今日則是走家串户、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在過年前帶着孩子自己動手準備一些小禮物,激發孩子對拜年的興趣,同時也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帶着孩子去拜年,讓孩子親手把自己做的禮物送給長輩、小朋友,孩子在體會拜年樂趣的同時,學會尊老愛幼,並從中明白“禮輕情意重”、“禮尚往來”等道理。

春節是中國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還有許多特色的民間習俗,只要做有心的父母,您就可以帶着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春節,並且利用各種習俗教會孩子更多的道理,讓他學會更多的本領。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3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春節,人們包餃子、放鞭炮,辭舊迎新。今年,我和父母回老家過年,看到了許多有趣的習俗。

農曆除夕的早上,我們從賓館來到了老家。一進門,我就看見大伯站在桌子旁邊寫對聯。只見桌子上擺着許多東西:墨水、一卷卷紅紙,地上也擺着許多剛寫好的對聯。全部對聯寫好後,大伯要開始貼對聯了。他沒有撕舊對聯,而是直接在原來的舊對聯上刷一層漿糊,然後找一副合適的對聯貼上去。總共花了半個多小時,將堂屋、卧室、廚房的門和門上的橫樑都貼好了新的對聯後,才算大功告成。與此同時,奶奶在廚房裏準備午餐和祭祀時需要用到的雞、鴨、蔬菜。

大約下午兩點鐘左右,我和其他小朋友在家裏玩,大人們上山去上墳、燒紙錢、磕頭,表達對祖宗的思念。大人們下山後,就準備着到傍晚時在家裏祭祖。祭祖的方式非常特別。首先,爺爺點燃兩根蠟燭,擺在桌前的案子上。奶奶端上來三道葷菜、三道素菜放在桌子上,並在桌子上擺放了十個小酒杯和十副筷子,再在這張正方形的桌子四周擺上四條板凳。這時,爺爺點燃了一長串鞭炮,説是請祖宗回家過年。這時,儀式正式開始。爺爺向酒杯裏倒入三分之一的酒,然後跪在桌子前面磕頭,接着是奶奶、大伯、爸爸、媽媽依次磕頭。過了一會兒,爺爺再斟酒,酒過三巡之後,爺爺又把酒倒回酒壺裏,再往酒杯裏盛一點米飯。又過了一會兒,人們又按照從長到幼的順序在桌子後面向祖先磕頭。之後,爺爺又放了一串鞭炮送別祖宗。鞭炮放完後,奶奶才把飯菜撤掉,祭祖儀式就結束了。

到了晚上,我們吃過晚飯,坐在電視機旁等待着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時,外面鞭炮聲不斷,給節日增添了濃濃的氣氛,既喜慶又熱鬧。我實在太累了,沒有看多久,就睡着了。

就這樣,在鞭炮聲中,在人們的歡笑聲中,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4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説)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傳統食物

一、餃子

餃子是春節時期的傳統食物,對於北方人來説,春節食物怎能少了餃子呢,餃子不僅吃起來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着“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所以在過年時吃餃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能走財運。而且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着直接的聯繫,比如説韭菜餡的餃子有着久財的意思,白菜餡餃子有着百財的意思,香菇餡的餃子有着鼓財的意思,酸菜餡的餃子有着算財的意思等等,所以説水餃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美食。

二、雞

春節期間雞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雞和吉同音,吃雞肉寓意着百事大吉,而且吃雞肉也很講究,雞翅給年輕的人吃,有着大展宏圖的意思,雞腿給長輩吃,有一家的頂樑柱意思。在過年期間我們吃的食物熱量比較高,所以很多地區的人都會在烹飪後將雞肉去皮,來減少脂肪的攝入,也能保證雞肉的鮮美。

三、魚

年年有餘(魚)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説法,所以在春節這個吉祥的日子裏,魚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兆頭,會在除夕夜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這樣就是連年有餘了。不過呢,我們還有另一種説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魚尾,大年七年級吃魚頭,這樣也是連年有餘,有頭有尾。

四、年糕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品,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麪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着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在宋代時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團圓圓、生活美滿之意。

六、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5

1、準備新衣服

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褲新鞋新襪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購齊新衣着,但至少應有一件新上衣。這一習俗在惠州民間甚為講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過的舊衣,或作其它用途用過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縫製好一件旁襟衣服,這也稱是一件新衣了。此習來由沒有很詳盡的記載,但和節前的“掃塵”是有聯繫的,應該是由其衍生而來,同有“祈新歲之安”之意。據惠州民間的説法,過年穿新衣,來年就有好運,不穿新衣,來年就不好了。

2、洗邋遢

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裏打掃衞生,迎接新年。這最初是廣府人的過年習俗,但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全個廣東,大家都有共識,這一天就是打掃衞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塵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壞運氣。

3、洗柚葉澡

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後家家户户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污穢、"窮氣"、"衰氣"洗掉,乾乾淨淨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後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髒衣服當天要洗滌乾淨。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佈新之意。這一風俗已逐年淡化。

4、貼春聯、年畫

大門、小門均貼上大紅春聯,門楣貼"利是",門板貼門神或"福","大吉"等字。廚房、牛欄、豬圈、雞柵、廁所等處也要貼上用紅紙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桃符"。大廳和卧室、客房均貼上新年畫,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5、拜祖先

臘月三十日早餐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衞生,將祖祠牆壁粉刷一新。午後,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後,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後,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於耳,一直延續到黃昏。這一風俗近年亦已淡化。

6、吃團年飯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着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説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着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衞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裏一放,它就在油鍋裏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7、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8、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牀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説:“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説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牀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説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説“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説“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裏依然是裝着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9、回孃家

正月八年級、九年級,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6

春節傳統習俗桃符的介紹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即陰曆新年用紅紙寫成貼在門上的聯語。源出於古代桃符。桃符有非常久遠的歷史。

相傳在上古之時,有神荼和鬱壘兩兄弟善於捉鬼,故在神荼和鬱壘之後,人們在除夕之夜為避邪、御鬼,就用桃木雕成神荼與鬱壘的形象掛在門口,所以用桃木是因為傳説中桃木是仙木,同樣有驅鬼之功效。高承《事物紀原》:“《玉燭寶典》:元日施桃板著户上,謂之仙木,以鬱壘山桃百鬼畏之故也。”《淮南子·詮言訓》:“羿死於桃棒。”許慎注説:“棒,大杖;以桃為之,以擊殺羿。”因為這,鬼都害怕桃木。

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以桃木雕人,漸漸被人們用在長二、三尺,寬四、五寸的桃木板上畫上神荼、鬱壘的神像,下面寫左鬱壘,右神荼所代替,這便是桃符。桃符在除夕晚上掛在門口,下一年除夕再用新桃符換下。

北宋王安石《元旦日》詩:“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是。五代時桃符有了重大變化,人們開始在桃符上題寫一些有意義的祝辭來表達自己美好的願望。有史記載的最早題辭是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的題辭:“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孟昶喜歡在每年除夕召集大學士在他的寢宮門旁桃符上題辭,因不滿意大學士所題,才自編寫了這首春聯。

這便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春聯。但是作為文字形式的對偶而言,卻早已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了。如《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即是比較工整的對偶句,此種表達形式在魏晉、唐時得到發展和完善,到孟昶時,已有非常成熟的對偶句了。

明清時,由於統治者的積極倡導,春聯更是得到普及和提高,據清陳尚古《簪玉樓雜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特別重視春聯,倡導也最賣力。他是個農民出身,沒讀幾本書,卻很喜歡做對聯,曾在除夕傳旨令:“公卿士大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首”。

並常在除夕微服出官觀賞各家門上對聯。據傳,一次出宮,至一家門口見沒有春聯,即入室找來主人詢問。主人説太忙,並且也不識字,不會寫。

朱元璋即問主人職業,主人答“屠户”,朱元璋讓取紙筆,一揮而就:“兩手推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明周暉《金陵瑣事》和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都曾記載過他親筆御書對聯賞賜給大臣的事。賞給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對聯便是: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

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儘管五代時已有了春聯,但是春聯並未從桃符中獨立出來,宋代春聯尚未取代桃符。由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可知。至南宋才逐漸有了獨立於桃符的“春聯”、“春帖”。吳自牧《夢粱錄》有除夕“釘桃符、貼春牌”記載。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十月杭人競售錦裝新曆,門神、桃符、鍾馗、狻猊、虎頭,及金縷、彩花、春帖幡勝之類,為市甚茂。”明清時,春聯盛行,古代釘桃符的風習慢慢消失,但此時 “春聯”之説尚不通行,故常以“桃符”代替。

當時,二者可以互相代替,基本屬同一概念。陳康祺《郎潛紀聞》雲:“京宦家每歲易桃符,多書‘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十字。內城滿洲宅子,尤比户皆然”。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春聯》:“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户,煥然一新。”

舊時,新年春聯人們很重視,不獨春聯內容要吉祥、喜慶,同時也很注重形式。紙要大紅,墨要黑亮,更重要的還在字,字要寫得好。

因此,臘終年近之時,即有人提紙拿墨讓字工者寫春聯。至今流傳的王羲之貼對聯傳説可見一斑。傳王羲之因字寫得好,所以每年他的對聯一貼出來,便會被人揭走,年年如此。有一年王羲之在他的門上貼了一聯:“禍不單行,福無雙至”,此聯自然無人去揭。

但是,第二天早晨大家起來看時,才知道上了當。原來對聯已變為“禍不單行昨夜行,福無雙至今朝至”。原來的對聯未揭,只是在下補貼三字。這自然是不可信的,但亦可看出時人對寫春聯的重視。

新年對聯,不單大門口要貼,而且二門、角門、屋門、灶神、土地神等等都要貼。屆時,門旗、春聯,處處新紅;燭光閃灼處,一團喜慶。

古代小説中亦有此記述。《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聯對”即“對聯”。這裏既寫了“對聯”,又寫“桃符”,似乎矛盾,其實不然。“聯對

”是紅紙寫的,桃符則指木製聯對,也叫“抱柱”。《紅樓夢》時代,豪貴之家正房廊柱上的對聯不少都是木製雕刻的,或作瓦楞形,或平板,平時亦掛,到年節時,講究的人家便要重新油漆,故云“新油了桃符”。

過年時為什麼要貼春聯?

年關將至,貼春聯就是過年習俗之一。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7

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説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麪,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裏裏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在這裏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裏,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裏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着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着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説,這是鎮邪的,在這裏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裏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裏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着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説,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七年級,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牀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着開門大吉。接着,老人們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裏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户拜年,在這裏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户,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8

圍繞着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着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説,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着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髒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哪户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户户窗明几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掃塵的習俗,由來已久。“帚”字已見於甲骨文。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的銘文。可見,人們在幾千年以前就用掃帚掃除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説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周書《祕奧造宅經》中就有“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有人認為,早在堯舜時代,我國人民就有了“掃年”(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的習俗。它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 《呂覽法》稱:“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衞生大掃除了。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户……以祈新歲之安。” 民諺雲:“二四掃房屋,二七、二八貼花花。”就是説,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到年終,均為“掃年”時間。“掃年”之風俗,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愛清潔、講衞生的傳統。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9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户,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蓆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七年級,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慄、幹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醃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鬥光千張、樓子莊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衞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户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朮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備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掛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淨器皿,終夜經營,到天明時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核桃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臘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運水貯內窯,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窯,開門運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淨泥塗飾,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全體執行放公假。此後,梨園戲館擇日封台,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上學的兒童,在“封印”之後塾師也讓放假,謂之“放學年”。

廿五日至除夕傳説為“亂歲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歲暮,將一年吃剩的藥,拋棄在門外,並將所收集的藥方,放一起燒掉,這叫“丟百病”。

在爐內燒松枝、柏葉、南蒼朮、吉祥丹,名曰:“煨歲”。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兒

除夕,人們蟒袍補褂四出拜訪親友,謂之“辭歲”。家人叩拜尊長,也叫:“辭歲”。新婚的夫婦必須要到岳父家辭歲,否則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到朝,祝賀元旦。此時爆竹聲如擊浪轟雷,傳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夾雜着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真是好聽。“土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鍺帛畢,昧爽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闔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窗,謁影窗,具柬賀節。”如果路上遇到親友,則施禮,繼而祝曰:“新禧納福”。 “至於酬酢之具,則鏤花會果為茶,十錦火鍋共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酒餚則醃雞臘肉,糟鷺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鬆榛蓮慶,桃杏瓜仁,慄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波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家淆市點。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説得好“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馬喧譁,歡樂終日,真可以説是極一時之勝”。

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謂之“年飯”)取松柏枝中較大的,插在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就是“搖錢樹”。

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給小孩的,也叫“壓歲錢”,錢肆取錢用的“貼”叫“票子”。每屆歲除,凡是富貴之家以銀換錢的,都用彩箋書寫,是為“紅票兒”。取華美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稱薰治之花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豔,金桔垂黃,滿座芬芳,温香撲鼻,三春豔治,盡在一堂”所以人們又叫它“堂花”。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10

春節的傳統習俗

宋朝詩人王安石寫過:“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啊,在響徹雲霄的爆竹聲中,為這個年畫上圓滿的句號讓春風沖刷一切的不愉快,這就是春節,我們中華民族歷久而不衰的傳統節日,也有許多習俗,跟我來看看吧。

習俗一:貼對聯,放鞭炮

春節將近,人們總喜歡去買對聯,回來貼在門上。除夕那天,又喜歡放鞭炮,這是為什麼?因為傳説有一隻兇獸叫“夕”,它每年正月三十都會出做惡,可它最害怕紅色的東西和鞭炮聲。所以,人們每年就會貼對聯,放鞭炮來預防“夕”出來做惡。

習俗二:吃年夜飯,守年

年夜飯,年夜飯,一聽就知道是過年那天夜裏吃的飯。一般人會吃餃子。餃子裏要包上錢、棗、年糕與豆腐。吃到錢就説明明年財運連連;吃到棗就説明明年蜜蜜甜甜;吃到年糕就説明明年步步升高;吃到豆腐就説明明年福氣沖天。每年除夕,我們都會吃着餃子,一直到深夜十二點。因為守年,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習俗三:拜年,要壓歲錢

在大年七年級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會帶着一家老小走親訪友,成為“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其實我很喜歡過年,因為我能收到一張接着一張的壓歲錢!説起壓歲錢,在我國古代,壓歲錢是給孩子們壓驚的,可現在的壓歲錢是表達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的!

現在,我正對着一桌好菜,不由得想起了奶奶説的話:“在我小時候,那是盼年;現在生活好了,那時天天過年。記得以前,每天能吃上野菜算好的了,穿破的衣服用布條兒貼貼繼續穿。只有過年才能吃上魚肉,穿上新衣服,以前怎麼能與盼年?現在,每天吃大魚大肉,穿舊了的衣服就扔,真是時代不同了呀!”是呀,如果沒有勞動者的辛勤,哪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貧富貴賤,我們都不能忘記這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啊!好好珍惜現在吧!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平安、馬到成功!

春節裏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11

每年大年七年級就是春節,春節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想知道為什麼過年要貼春聯嗎?告訴你吧,春聯,又稱對聯。過年要貼春聯,這與“桃符”驅鬼辟邪有關。古人認為,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魅造成的。為了抵抗它們在來年對人們的侵襲,人們使用具有辟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門神“神荼”、“鬱壘”的名字。這樣,為非作歹的鬼魅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桃符以後被紅紙取代,紅紙上寫上喜慶的話字就成了春聯。

有一個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獸,年專門來騷擾百姓,但這個怪獸怕光、火、大的聲音,所以放鞭炮這們的風俗就有了。

過年為什麼要倒着貼福呢?是為了討一個好的“口彩”。因為,來來往往的行人見到了倒貼的福字,總會情不自禁地提醒着:“福倒了!”,由於“倒”和“到”是諧音,所以,聽起來就是“福到了”。誰家不願意福氣快快到來呢?

春節會吃湯圓,還要到親戚家去拜年,還可以得到紅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