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隨筆集錦15篇

來源:文萃谷 2.54W
端午節隨筆1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星期六,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明天是星期天,又是父親節,當端午節遇上了父親節,可以説是難得的巧合。粽子飄香,雄黃酒濃。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家家户户在掛菖蒲、懸艾葉,薰蒼朮、焚白芷,佩香囊、戴香袋,賽龍舟、跳鍾馗的時候,總是免不了要聯想到愛國詩人-----屈原。儘管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傳統影響的式微,端午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簡單的吃粽子;但日曆上“休”的字符還是提醒人們,這閤家團聚的一天,是為了紀念一位愛國詩人而傳承千年的習俗,昭示着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端午節隨筆集錦15篇

近日,筆者查閲資料得知——端午節的傳説之一,就是為了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當我讀罷孝女曹娥的傳奇故事,不僅讓人迴腸蕩氣肅然起敬!一名只有14歲的女孩子,也就是剛上國中的年齡,該是憑着一種對父親多麼強烈的愛,讓她在父親溺於江中17天之後的五月五日(農曆),自己竟然也投江救父!也許是曹娥對父親真摯而熾熱的愛感動了上蒼,5天之後,曹娥竟然真的找到了父親,平安上岸!

人們常説:女兒和父親是前世的情人。民間也流傳着“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的説法,無不體現出父女情深!在端午節的濃濃節日氣氛裏,收穫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和感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父親節約始於二十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現已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最廣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1910年誕生在美國,是由住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的布魯斯多德夫人倡導的。母愛是偉大的,父愛也同樣偉大。“父愛如山”,當端午節遇上父親節,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屈原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今天我們過端午節,更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有人説:“端午節是南方人的節日,北方人都不過端午節。”筆者對這樣的説法不敢苟同。據悉,在中國北方的很多地方,現實條件所限,不可能舉辦像南方長江邊上很多地方每年端午節“賽龍舟”的大型慶祝活動,但是,即便如此,在絕大多數北方地區,端午節都有吃粽子、掛香囊、插艾葉等傳統習俗,民間還有戴五彩繩的説法,老人將五個顏色的繩子拴在孩子手腕腳脖上,為孩子祈福,像這些淳樸的端午節日習俗依然保留完好,這無疑是值得欣慰的。今天我們過端午節,就是要牢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不能丟。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全國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端午習俗,通過端午節的系列紀念活動,傳承民族精神,凝神聚氣,共築中國夢,在多種文化思潮激盪的今天,顯得尤為必要。

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喝雄黃酒最正統的説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投汨羅江的楚國大臣屈原。如今,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還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實,不管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還是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和父親節都承載了滿滿的愛——對國家的愛,對親人的愛,對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我們對具有千年歷史的端午節陡生一份親切。

眾所周知,貴族出身的屈原,揹負着家族的榮耀、父輩的期許,因“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深受楚懷王的寵信。為實現心中的“美政”,他懷抱着報國忠君的赤誠,輔佐懷王舉賢授能、變法圖強、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恢復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盛景;卻因為觸動了腐朽貴族的利益遭到誣陷和誹謗,最終被昏聵的懷王疏遠並放逐。

然而,屈原並沒有沉溺於個人的不幸不可自拔,而是以“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傲骨從容適變,以“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的正氣慷慨以赴;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情懷悲憫苦難的人民,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尋追求濟世安邦的路徑。最終,在郢都陷落、復國無望的境地中,懷抱着國破家亡的絕望心情,自沉於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今天的我們,就是要以這種“家國天下”的情懷,擔當起偉大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以肩扛千斤、揹負萬石的擔當、以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追尋,堅定信念,迎難而上,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以個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追求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終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兩千多年前,這段記述在《大學》裏的文字,闡明瞭只有提升個人修養,才能管理好家庭,從而治理好國家,最終實現天下太平,從而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種被稱“家國情懷”的情感,奠定了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為準則。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中國夢”,正是愛國精神的不變傳承和“家國情懷”的最好表達;而要想讓夢想變成現實,就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起全社會全民族的力量。因此,我們在吃粽子、划龍舟的時候,更要緬懷先賢的高風亮節,傳承這種憂國愛家的偉大情懷。

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經把清明、中秋、端午確定為國家法定假日,無疑是標明瞭我國從國家層面上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堅定決心,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如何把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轉化為實際行動,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當端午節遇上父親節,我們不妨把它當做一次東西方文明的有益碰撞,因為,愛自己的祖國、愛自己的家人,是沒有國界的人類最美好的。

端午節隨筆2

端午快到了,社區有包棕子活動,下班後去社區包了幾個棕子帶回家,興奮得很,因為長這麼大來,這是第一次包棕子,雖然開始笨手笨腳抓不緊葉子及繩子但總算五花大綁的把棕子捆好了,外相還不錯,得意了好久。

早上帶了兩個到公司給同事嚐嚐,不忘了吹噓一下,這可是姐第一次包的棕子哦,捆得漂亮不?同事忙着往嘴裏噻邊翻了個白眼:“你一個湖北人,好意思説沒包過棕子。”

第一次吃棕子應該是鄰居從城裏帶回來的,我記得當時還納悶:為什麼用竹葉包糯米飯?還有哪來這麼大的竹葉?,自稱一個在山裏竄來竄去的野孩子,一直沒見過那麼大片的竹葉,也許是這個原因,所以一直沒有包成棕子吧。

老家對端午節不太重視,唯一帶有節日色彩的是,端午那天,如何男女老少,都會特意出門割一捆艾草或是扯一些薄荷挖點清火解毒的草藥拿回家掛在自家的窗台上,聽説當天採摘的最新鮮,效果最好。哪怕早上看到一片綠得晃眼睛的艾草,伸手便可得到,偏不摘,要留到端午那天再收割回來,拿到小河邊仔細清洗乾淨,然後用麻繩虔誠的捆好掛在窗台上,聽説可以辟邪,還能防止小孩長瘡,長疙瘩。

到了夏天,在屋外乘涼時,點上一堆艾葉,濃濃的白煙,夾雜着艾葉特有的清香,薰蚊子正好,幹艾葉香氣清淡,招人喜歡少了青葉時的晦澀。

這幾天冬天有睡前泡腳的習慣,往往都是加艾葉,便打電話提醒好,端午快到了,別忘了散步的功夫扯些艾葉回來,結果媽告訴我,現在沒有艾草了,山上、田埂上都不長了,連以往成片的地方也是一根也找不到。記得兩三年前,我也是打電話回去要艾草,我媽説,路邊到處都是,要多少有多少,一會出去搞一麻袋你記得回來拿。才幾個的功夫,艾草就從地上消失了,心痛我們的地球啊,就容不下那些可愛的小精靈了麼。

在廣東吃過用艾葉做的粑粑,甜甜糯糯中帶一點淡淡的苦味,味道很特別。還聽説艾葉能煲湯,一直想找機會嚐嚐用苦澀的艾葉煮出來的“黑暗之湯”是什麼味道,還沒來得及試試,那些記憶中一陣風吹過,綠波翻滾成白浪、自還濃濃青澀味的艾草,卻只能在藥店裏找到了。

端午吃到了親手包的棕子,可是沒有艾草了,一想到下次還有什麼隨手可得的東西在眼前消逝,這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傷感和失落,又生出對現在正擁有的多了一份珍惜及感念。

因為,這世間最珍貴的莫過去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吧。

端午節隨筆3

在我的家鄉,人們都喜歡春節,大人們喜歡春節的熱鬧,小孩子喜歡吃餃子、收紅包,但我不這麼認為。在我的印象中,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都不是什麼特別的節日,而端午節給我的印象最深。

端午節最有趣。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項習俗。説到粽子,我特別興奮。在我的家鄉,粽子是用泡好的黏大米包在竹葉裏,然後放入鍋裏蒸。這樣,大米中有了竹葉的味道,吃起來就特別的美味了。

又是一個端午節,人們不僅會吃粽子,還會插艾蒿。天還沒亮,爸爸就把我從睡夢中喊起來,説是要帶我去割艾蒿。我隨着爸爸來到小河邊,看到已經有好幾位鄰居的叔叔在割艾蒿了。爸爸一邊跟他們打着招呼,一邊也割起艾蒿來。我學着爸爸的樣子,也割了幾棵。艾蒿上沾着露珠,聞起來有一點淡淡的清香。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小捆。回到家,爸爸把艾蒿插到房檐上,密密麻麻的的一排,像一隊士兵在為我們家站崗。我問爸爸為什麼要插艾蒿,爸爸説這裏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呢。

傳説古時候,有一個村子的人都特別壞,上天派一個神仙來調查,決定要懲罰他們。神仙駕着祥雲來到村子的上空,突然看到一個婦女帶着倆個孩子往村裏走,她懷裏抱着一個大孩子,地上卻領着一個小的孩子。神仙感到很奇怪,就落下雲頭,來到婦女面前,問她為什麼。婦女回答説,因為小的孩子是自己的,大的孩子是鄰居託她照管的,所以她要把大孩子照管好。神仙聽完,覺得這個婦女是個特別善良的的人,決定要救她,就對她説:“大姐你好,您是個善良的人,請您把這些艾蒿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天亮前插到你家的房檐上,就會保佑你家平安無事了。”説完,神仙就化作一股青煙回上天去彙報去了。

婦女回到家,按照神仙的指示插好艾蒿,想到插艾蒿能保平安,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全村人,全村人都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插好了艾蒿。端午節的早晨,神仙再次來到這個村子的上空,決定放火燒掉這個村子,可定睛一看,村子裏家家户户都插着艾蒿,不知哪一家是那位善良的婦女的家。神仙知道是善良的婦女想救全村人,於是成全了她的美意。從那以後,人們就在端午節這天起早插艾蒿,以此保佑全家幸福平安。

端午節不但有粽子這種美食,還有“插艾蒿保平安”這麼美好的傳説,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要傳承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4

一聲聲的蟬鳴把我從睡夢中叫醒。打開枕頭旁的手機,一條未接短信,是遠在老家的哥哥發來的:兒時的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船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如今全沒了......一下我的思緒便飄回到那遙遠的童年,千里之外的故鄉。

小時候在村裏上國小,我們坐在教室裏上課,看窗外麥苗黃竹葉青,高粱地裏玉米黃燦燦,聽蛙鳴聲聲蟬鳴陣陣,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説起端午自然就會想起那飄着陣陣清香的粽子。端午節的前一天,外婆母親就會把優質的糯米用水泡好,到街上去買新鮮的粽葉,晚上就將我們平時當書桌寫作業的大椅子搬到屋外的院子裏,粽葉掛在椅子的靠背上,將泡有糯米的臉盆放在椅子面上,外婆母親坐在小板凳上,外婆從椅背上取出一片青青的粽葉遞給母親,母親熟練地將長條形粽葉折成圓錐漏斗形,用小勺子在臉盆裏舀一勺子清水泡好的糯米放入漏斗形的粽葉裏,然後拿一根稻草(粽繩)繫上,一個稜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們兄妹幾個象小雞一樣圍繞在外婆母親的身旁,外婆母親給我們講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講屈原的故事,我們在院子裏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想到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就能吃到清香可口的粽子了,可高興啦,彷彿空氣都飄着粽子的清香,香蓬蓬甜滋滋。

端午節清晨,天剛矇矇亮,屋後老柳樹枝丫上的知了還在熟睡中,屋旁池塘裏的魚兒還在夢中,我們就睜開了惺忪的睡眼,想到的是那清香四溢的粽子,光着腳急跑到廚房,看見外婆母親把正冒着熱氣的粽子從飯鍋裏撈起端上飯桌,粽子的清香伴着熱氣在空氣中瀰漫,直撲鼻尖實在誘人,叫你不得不流下口水。我們象一羣饞嘴的小貓,伸手就去抓,結果稚嫩的小手燙出一個小水泡。母親連忙拿出碘酒給我們擦,痛得我們哇哇直哭,外婆將粽子用扇子扇冷,用剪子將粽繩剪斷,撥開粽葉,那粽葉的清香伴着糯米的清香就象甘甜的美酒讓你未飲先醉。外婆將粽子裹上紅糖送到我們口中,一口咬下去,又甜又香,畢竟是小孩,馬上破涕為笑。至今想起彷彿脣齒間還留着濃郁甘甜的餘香,久久縈繞揮之不去。

揹着書包去上學,跑到小夥伴家準備一起去學校,他一家人正圍繞在桌子旁吃粽子,他父親將幾個粽子遞給我,我歡快地提着粽子跑回家,母親連忙拿了幾個鹹鴨蛋還有幾盒芝麻糕叫我送過去。吃罷粽子極不情願地去上學,跑到學校,老師説今天不上課,端午節放假一天,心裏樂開了花。

沿着村莊的灌溉河往回家的路上跑,只見平時寂靜的小河今天熱鬧起來。小河兩旁人來人往,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灌溉河裏的水今天特別滿,河水也特別的清,映着藍天白雲,照着我們稚嫩的笑臉。河水喘急的地方打着漩渦唱着歡樂的歌兒奔向遠方,還有魚蝦忍不住寂寞跳出水面迎接我們。村民自發組織的農船賽在灌溉河裏舉行,一隻只小巧玲瓏的船隻披紅掛綠,有的將小船船頭扮成龍頭,將小船船尾裝成鳳尾。一隻只色彩斑斕的小船飛奔在小河裏,象龍飛似鳳舞,你會覺得龍飛鳳舞不是神話,就實實在在發生在農家的生活裏。船艙中間放着紅彤彤的大鼓,掛着金燦燦的銅鑼,比賽的船員選手都是村裏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他們健壯的肌膚此起彼伏渾身是勁,平時鄉村生活單調,年輕的激情無處可使,今天這場龍船賽像催化劑一樣喚醒了他們體內的荷爾蒙,他們的青春也給平時寂寞的鄉村注入了活力。他們身着統一的運動服,隨着鑼鼓聲響起,一起揮動手中的橈子拼命向前劃,小船象離弦之箭在河裏穿梭,似脱韁的野馬在河裏狂奔,船艙裏的人揮舞着棒槌,有的還跳起歡樂的舞蹈,唱起動人的歌曲。河裏鑼鼓喧天,彩旗飄飄,岸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這小河是村民的血脈,村裏的全家老小洗衣做飯燒水喝茶,農田裏的莊稼灌溉,菜地裏的蔬菜用水全靠它,我的身上至今也流淌着它的血液,它是我們的母親河啊。我們幾個小朋友象跟屁蟲一樣跟着大人的屁股後頭跑,只為那熱鬧,只為那童稚,只為那好奇。

時光如水,童年的生活早已離我而去,慈祥的外婆父親母親也相繼離去。他(她)們守望故土,聽溪水歡唱,看後生出入,保佑漂泊在外的孩子平安。今天又是端午節,我雖然遠離故鄉,但兒時的端午節那粽子的濃香,那故鄉小河裏的龍船賽卻永遠珍藏在我的腦海裏,永不消失,逾久彌香。

端午節隨筆5

端午節就要到了,每當這個節日來到,插艾蒿,點雄黃、包棕子、戴香包、賽龍舟等各種活動都會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那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國,想起汨羅江,想起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學家和詩人屈原。

除了屈原,應該還有很多自己的親人在這一天被我們一同懷念。我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會無比思念我長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媽,我知道,她也一定會思念我的。

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她對我的哺育和愛卻遠遠超出了血緣的範圍,在她精心呵護和愛撫下,快樂無憂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憶,尤其是端午節的棕子和香包,更讓我無比懷念我的奶媽——那位漂亮健康寬容豁達的年輕女子。

是她在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時候向我敞開了温暖的懷抱,我在她的懷中貪婪地吸允着、索取着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懷抱中一天天飽滿、長大、變美。

我長大了,要進幼兒園和上學,城裏和鄉下的距離把我拉離了她的懷抱,但我的心卻無法離開她,因為她把母愛的種子深深種在了我的心裏。於是,週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鄉下的小路和小橋,奶媽家的柴門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圖畫。

那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我在睡夢中就能聞到棕子的清香和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媽讓小舅挽着藍子天不亮就送來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幾里路還温熱的棕子,裏面的各種豆兒和棗兒把糯米染得紅紅的,吃起來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棕子撐得溜圓。

每年的這幾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媽的棕子,我一直到現在都認為奶媽的棕子是最好吃的,誰都比不上。

裝棕子的藍子上還掛着奶媽親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極了,是用各種絲線纏繞的小棕子的模樣,小巧玲瓏,香氣芬芳,我掛在脖子上在學校向女同學炫耀着,高興着,美着……

那感覺讓我每次回憶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時代,回到了奶媽身邊。

也有那麼幾次趕上在奶媽家過節,於是,包棕子就成了我最高興的事,儘管我不會包,但還是象模象樣地挽起袖子,坐在大盆子邊上,拿着棕葉包着米和豆兒,拿着草捆紮,每到這時候,奶媽都會高興的一邊包着手裏的,一邊教着我,還把我包的棕子也放入鍋裏一起煮,結果可想而知,我的棕子不是找不着,就是裏面成了稀飯,儘管這樣,她也從未責怪過我,還任我用手在盆裏撈來撈去繼續搗亂。

親愛的媽媽,女兒現在仍然不會包棕子,不會纏香包,不是女兒不想學,而是女兒要把媽媽的棕子和香包永遠永遠留在記憶中,那是什麼樣的棕子和香包都無法替代的美的記憶,美的味道,美的感受。

就要過節了,不知道天堂裏有沒有棕子,有沒有香包?

女兒在這裏為媽媽送上一份節日禮物,願與您在夢中相會,親手為您剝棕子,戴香包,親口祝您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隨筆6

過個別樣的端午節,一直是我期盼的,沒想到今年就夢想成真了,大家隨我來看看吧。

早上一起來,便是美妙的讀書會,主持人就是程世龍。第一環節是好書介紹,大家都是開開心心地介紹好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小升升介紹的《大森林與小木屋》。聽着小升升的講説,我也不禁的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這本書。我介紹的書,就是《紅脖頸的林中悲歌》。書中的紅脖頸十分感人,臨死前也沒有忘記兒女。在講的時候,我特意突出了愛與奉獻的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陣子的緊張:“一定要堅持住啊。”除了最後的結尾稍有倉促,我這次介紹還是很成功的。

接下來又是介紹端午節的故事,大家紛紛發言。當然了,都離不開屈原。其實端午節應該是南方少數民族先開始過的節日。但是,這次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介紹還是令我大開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的事。第三環節,自然是重頭戲——才藝表演。我之前也沒有準備,一到這個環節,腿肚子可有點轉筋。好不容易想起來一個好辦的才藝——講評書。因為平時天天聽評書,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記住了,就給大家説了一點百年風雲的開頭,還真獲得了成功。

讀書會結束後,就是瘋吃的開始了。先是兩盤開胃西瓜、後是程世龍媽媽包的粽子、然後可樂雞翅,大家吃到興頭上,大人們包的餃子也熱騰騰的出鍋了,又是對着餃子一頓風捲殘雲,摸摸舒服極了的肚子,不由得感歎道:“真乃美味耶。”飯後就開始玩了。快樂一心給大家一人發了一根五彩線,戴在胳膊上,還別説,真有端午節的味道。程世龍最夠意思,成功的當了主持人不説,還給大家準備了不少筆,拿在手裏,更是美得合不攏嘴。

玩了一會兒,我們決定學一段英語,內容當然是關於端午節的知識了。還是表姐想的周到,在網上找到了一篇美國日報關於端午節的報道,給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我、丁一笑、小升升、吳泳翔、周昱、程世龍等人都開始學習這篇文章。經過表姐的認真講解,半個小時左右,大家都學會了這篇文章。王子衿姐姐自然是最厲害的,幾乎過目能誦,真是令我們自行慚愧。大家都只好以“她比我們多學一年”的理由安慰自己。

怎麼樣,這個端午是不是很充實,既吃的美,又玩的開心,最重要的是還學到端午節很多知識,真是別樣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隨筆7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説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粽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媽媽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粽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氲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為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為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粽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歎嗟,沉淪不已……

粽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端午節隨筆8

一如往日

只是沒有往日的疲憊

擁有的只是等待的無奈

默默的我問着自己

究竟是我用錯了心

還是我愛錯了你

沒有人知道

就如沒有人知道天空何時會流淚

鳥兒為何會悲鳴

涼如水的夜晚

糾纏而又煩亂的思緒

如果你知道

那麼請告訴我究竟是我用錯了心還是愛錯了你?

是誰曾經説過,不會放棄,而如今只留下我一個人.現在的你依舊歡言,我卻站在長長的寂寞的海岸線,從什麼時候,寂寞,眼淚成了我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錯在什麼地方,是命運的不公,還是我們原本就不該彼此相識.今年的端午節到了,一如認識她之前那樣,在相同的地方,什麼都不曾改變什麼.而面目全飛!

過去的依舊會過去,我還是原來的我.如過我還剩下些什麼.剩下的只有那顆疲憊不堪的心靈,還有那孤獨的靈魂!每當清晨起來,眼角還有殘存的淚痕!原來好多的夢是真的,只是我們都清楚,不願觸碰內心的那顆線,許多這樣的日子,重複了又重複.回首當年,展望未來.你覺得我還有未來嗎?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端午節的今天,我的手裏緊握的只是那根回憶的線!是啊,一段感情的結束,是否就意味着一段新的感情的開始呢?誰會告訴我!我明白不是每段感情的開始,就意味着美麗的結局!在乎的人,會傷的比較深,不在乎的會選擇一笑而過,這就是人與人的不同之處.

回首了一段感情,或許本不該繼續的感情,我一如繼往,無法釋懷。

端午節隨筆9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據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自從有了這個節日,每年過端午的這一天,詩人們便會通過各種形式的集會活動,用詩表達對生活的感受,抒發自己的心中的情感和思想。

我國古代吟詠端午節的詩歌很多,其中有不少是懷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唐人文秀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有的詩則形象地展示出豐富多采的民情風俗,再現了端午節獨具的特點,給節日氣氛融入濃郁的詩情畫意。唐代詩人張建封,寫端午劃龍船的《競渡歌》,傳誦十分廣遠。詩中描寫道:“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古時賽龍舟觀眾多、興致高,連平日深居閨閣的婦女也梳粧打扮,出來觀看,不難想見,江邊競渡場面的熱鬧與火爆。

古往今來,端午詩歌大都抒發着一種愛國愛家鄉的情緒。古時流傳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現今,人們更是把端午詩歌推向了一個高潮,並提升到了一個民族的愛國高度,有詩寫道:“端午節的雨水/把我們心中的一個名字/輕拭/包進粽子裏的懷念/和着/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後輩們細細咀嚼/那股特有的清香/足以讓一個民族挺直脊樑。”

端午節的最大意義與永恆價值,是與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分不開的。屈原熱愛祖國,堅持自己的理想,他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文人雅士。端午節跟現代社會聯繫最密切的就是愛國主義。

20xx年5月汶川大地震,正值端午節期間,很多詩人拿起了手中的筆,表達了對災區人民的祈福,希望他們早日重建家園,創造美好新生活。他們通過詩歌來抒寫心中的愛與情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作。端午節那天,各種抗震救災的詩歌朗誦會也在全國各地競相上演,並且成為最熱門的演出。

20xx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詩人們再度拿出手中的詩,詩意的端午節讓我們和災區人民心和心,更加團結起來,共同渡過難關。“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為屈子歌”等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抒發了對災區同胞的關愛,寄託着端午節裏對屈子高潔愛國情懷的敬意和緬懷。

端午節是詩意的,體現出的是愛國的精髓。端午節是屬於詩人的,是屬於詩歌的。這一天,除了吃到清香的粽子,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夠好好地讀一讀這些優秀的詩歌作品。在那濃濃的詩意中,讓這個節日生動起來,讓我的精神更加振奮起來。

端午節隨筆10

當浸透整個村莊的槐香慢慢地隨風淡去,南來的燕子在淡藍色的空中上下歡快地舞蹈,田地裏的麥苗開始噌噌地向上拔高,端午也就近了。兒時的記憶也隨着滿街飄飛的粽香逐漸舒展開來。

“五月五,是端陽。花花繩。不可少。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這首童謠就是我家鄉端午節的全部寫照。

剛進入五月,母親就會拿出黑、白、紅、綠、藍五種顏色的絲線給我們搓花花繩了。所謂的花花繩,就是把那五色的絲線搓在一起,搓好後,母親便會在我和弟弟的脖子和手腳處一一戴好。戴上花花繩的我會很快跑出去向小夥伴炫耀我的花花繩是多麼的漂亮。小夥伴們大多也都戴着各自的花花繩,都説自己的最漂亮,我們會為此爭吵不休,直到大人們出來拉着自家的孩子回家,才會告一段落。直至現在,我也不知道戴花花繩的真正含義,只是聽大人們説過,戴上它,我們就會平平安安,出門還不會碰上蛇。那時候我們小孩子也不管那些,只是覺得好看,而且戴上它,就意味着端午馬上就要到了,我們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

小時候物資匱乏,難得吃上一次糯米制品,因此只能寄希望於這個傳統的節日。還沒到端午,我卻早已掰着小指頭掐算了好幾遍時日,盼望着端午快點到來。

端午的前兩天母親就忙開了,她和村裏的嬸嬸阿姨們要去山上割包粽子的“胡葉 ”(胡葉,山上的一種植物,形狀像小樹,葉子很大,有淡淡的清香,家鄉人常用它包粽子。)回來後,我和弟弟便會幫忙把那一片一片又肥又嫩的大葉子,拿到河裏認認真真地清洗乾淨,再找個乾淨的地方晾乾。粽葉準備好了,母親便會去鎮上的集市,買一些包粽子的原料——白糖、花生米、糯米和粘黍米等待。白白的糯米和金燦燦的粘黍米口感不同,在採買的時候往往會照顧家裏人的口味,各自都買一些。

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放學後,我和弟弟會叫上村裏的小夥伴們一起去山坡上拔艾蒿,聽大人們説艾蒿既能辟邪驅鬼,又是蚊子的剋星,要是在端午節那天門上插上艾蒿,一家人都會平平安安……第二天上學的時候,我們就把拔回來的艾蒿插在門上,還會悄悄地把剩下的艾蒿,插在那些兒孫都在外面的孤身老爺爺或老奶奶的門上。這一天,整個村子都瀰漫着艾草的清香。放學的時候,那些孤身的爺爺奶奶就會笑着問我們:“是哪個乖娃娃給我門上插上艾蒿?”我們一個個都會笑而不答,只是一溜煙便各自無影了。

端午這天,等我們上學後,母親就開始張羅着泡米、泡粽葉、準備開始包粽子。包粽子看似簡單,但真要包起來卻很不容易。母親把所有原料泡好後,在院裏掃出一塊乾淨的地方,放上一個方桌,把盛着原料的幾個盆子放在方桌上。先拿兩三張粽子葉,用手卷成三角形的筒狀,然後用一個勺子往裏面盛上糯米或粘黍米,再往裏面放些花生米、核桃仁、紅棗等,放好後就用粽葉包起來,捏實後用手將多出的粽子葉捲回來,再形成一個三角形,便迅速地用五色線捆實,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好吃但包粽子卻很費時間,等母親把粽子全部包好,一個上午便也過去了。而煮粽子還得再用三、四個小時,我們只得等到下午才能享用。

下午放學回家,老遠便能聞見粽子的香味。母親早就從鍋裏撈出兩隻熟透的粽子,用涼水泡好,剝開放在雪白的盤子裏,放上白糖,等着我們了。我和弟弟忙用筷子夾開粽子,放在嘴裏咀嚼,糯糯的、粘粘的、甜甜的,米香和胡葉的清香直入肺腑腑。母親則在一旁笑看我們的饞相。通常開始下肚的兩個粽子我是不知其味的',真正算得上囫圇吞棗,當肚子逐漸飽脹,這才品味出粽子的香甜可口。舔舔沾滿糖末的嘴角,摸摸圓滾滾的肚皮,本想出去找小夥伴們玩耍,但母親這時卻總是讓我和弟弟給村裏那些沒人包粽子的爺爺和奶奶們去送粽子,本來極不情願,可是當我看到爺爺、奶奶們高興地不停給我們的口袋裏塞糖和瓜子,我們也就樂開了花,等送下一家的時候就更來勁了。

第二天上學,同學們一見面,也不説其他,立刻就問:“你昨晚吃的是尖尖粽還是馬腳粽?”接着大家就開始讚歎自家的粽子是多麼的糯滑香甜,雖然已經開始上課,心思卻還在粽子上。每年那一天的課都上得極為無趣,但那一天的我們卻是極為開心。

現在想來,那時的端午也沒什麼好吃的,只有母親包的粽子,但卻能讓我們整整興奮好幾天。那清香的艾葉、神祕的傳説、暖暖的親情,讓我感受到節日的氣氛是如此濃厚。

“粽子買回來了,粽子買回來了。”兒子的歡呼聲打斷了我的思緒。老公和兒子從超市買回了很多粽子,有蜜棗的、豆沙的、紅糖的……可我總是吃不出兒時粽子的那種香甜。我正在思索這粽子裏面到底少了那種味道,這時正好母親打來電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裏面少了母親濃濃的愛,於是,我更加思念母親,和她那親手所包的粽子。

端午節隨筆11

去年的端午節,雖一個人在家,可傳統習俗不能丟。

天剛矇矇亮,早市上的節日氣氛就營造好了。有沸騰在鍋裏的的粽子,粽香襲人;有帶露珠的艾蒿、菖蒲,小販早已捆好了,一小把兒一小把兒的擺放在路邊,濕潤清香;有花花綠綠的紙葫蘆,是現代工藝製成,顏色傳統,漂亮,但很嬌貴,只能手提,不可抓碰;香荷包、五彩線更是應有盡有,目不暇接,給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

我用一元錢買了一把艾蒿與菖蒲,花兩元錢買了兩個粽子,又花了兩元錢買了一對兒紙葫蘆,這個端午節就辦置齊了。

或許是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了,或許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現代佔了上風,人們便越發得懶惰了,你隨便可以找到沒時間的藉口,節日也就變得這樣簡單了,彷彿成了一種形式。

任何事物都帶有兩面性。現在過端午節,雖省去了採艾蒿,包粽子,摺紙葫蘆等環節,讓過節便簡單容易了。卻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節日表面的味道登峯造極,而節日靈魂的味道則清淡如水。更多的人,也包括自己,只知道端午節年年過,對於端午節的來歷及傳統習俗的瞭解,則知之甚少,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祖宗留下的傳統,就在自己的手上淡化了。

回到家,見時間還早,我打開了電腦,要為端午節尋根求原,讓自己過一個真真切切的,不流於形式的端午節。

我瞭解到,我國的漢民族,稱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而端午節的來歷有諸多説法,以紀念屈原説,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至於掛菖蒲、艾葉、紙葫蘆,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習俗,則據説是為了壓邪。

傳説,屈原受朝廷迫害,於五月初五自盡投汩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線、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並有唐代詩詞《端午》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另,東漢《風俗通義》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説法。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掌握了理論依據後,我起身虔誠的把艾蒿、菖蒲、紙葫蘆掛在門楣,凝視數秒後,帶着對屈原的敬畏之心吃下了粽子。偉大的詩人屈原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詩句,彷彿就在我耳邊環繞。

端午節隨筆12

今天是端午節,若非我的工作極其清閒,我還真就不知道呢。這些天始終在瞎忙,忙着寫我的長篇小説,從而導致我只記得今天該上什麼班,別的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有人説這是專注的精神與境界,但在我看來,自己純粹就是個傻子。

平常情況下的週一,哪次不是瑣事纏身,累得不行?要麼跑到腿疼,要麼聊到嘴疼,腿與嘴的受累,正是保安行業的特性,不足為奇。而這個週一,由於是端午佳節,是國家規定的法定假日,公立幼兒園也是要放假一天的,故而,我也借了個光,享受一日之閒。對於保安來説,雖然沒有正式的假期,但我之前就已經説過了,看少有人進出的崗,又與假期何異呢。

我這個人很怪,凡遇節日,無論大小,都不上心,即便是在中國倍受關注,倍受矚目,影響力非比尋常的的農曆春節,我也不上心。記得以前我小的時候,還知道吃喝玩樂這幾樣嘞,可現在長大了,居然連這幾樣都不以為然了,以至於常有人講我成長了一歲,也便成熟了一歲。

我卻笑而不答,怕對方嘲笑我“虛無主義”、“頹廢主義”、“過度現實主義”的極致。“虛無主義”和“頹廢主義”倒是很好理解,那麼“過度現實主義”又是何意呢?簡單地説,現實過頭,便是虛無,就跟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乃一個道理。一個人,越往上走,越往深學,才越知自己的渺小,宇宙的博大。

另外,我討厭“長一歲”這個説法,我更喜歡“老一歲”這個説法,只是春節期間這麼説總歸不太好,誰讓老與死是近親呢。但我常常慨歎自己已老,以至於對春節就更加不上心了。

言歸正傳,還講端午。由於是週一,按照規定,我自動調到最喜歡的午班上去了。一早起來,上廁所、洗臉,然後回到寢室,拿起手機,打開微信,好一頓問候。我跟其他人還不一樣,問候極其簡短,因為是單發的,而非羣發的,單發若還要我逐個長篇大論,我怕自己手會骨折。

我絲毫不認為自己的這種做法是沒有誠意的表現,相反,我覺得自己非常有誠意,能夠花費時間給一些網友送去問候,這本身就是一份誠意,誰要説這不算誠意的話,那麼我也無話可説了。

鑑於我的誠意,我也得到了這些網友的回饋。這類有關節日的問候與寒暄,其實就是在借節日之氣氛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在網絡世界裏認識的所謂好友,通常要聊,倘若長時間不聊,情分就會減退。此與現實生活中結識的朋友又完全不同,即便有日子不聊了,情分仍在。

網絡世界的本質,真假難辨,我也曾迷濛過,可後來也就澄明瞭。看頭像,訴真情,怕是連自己都不盡然相信,無非是一種憧憬,一份幻想,一點消遣。

誠然有趣的是,每逢佳節,一些詩詞文章羣裏的才子佳人們便會借題發揮,乘興而書,或文章,或詩歌,或古詩,或古詞,可謂是接踵而至,層出不窮。我也不曉得他們都是在什麼時候寫下的,反正當正日子來臨,便會發在各種羣組裏,就好像足球比賽裏的觀眾席上那數以萬計穿着統一着裝,喊着統一口號的觀眾排起的人浪,一排坐下,又一排站起,還不忘高舉兩張堅硬的,色彩鮮明的,似乎永遠不會褪色的,永遠不會鏽住的牌子,其中一個牌子上寫着“慶端午”,另外一個牌子上則寫着“憶屈原”。

我沒有寫,也沒有為他們之所作所為鼓掌叫好,哪怕是最簡單的讚美都沒有。我不想違心做事,既然不曾細心閲讀他們的作品,且讀之有慨,也就沒有做任何評價,我既不想欺騙他們,也不想欺騙我自己。

那類東西給我感覺未免千篇一律,無非是對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直到恨恨而死的屈原的悲壯的痛訴與呼聲。説句不當説的話,屈原的精神的確是頂了不起的,然而後世之人為紀念他所作的文章,除了敬仰他的精神,亦不乏另外一個含義,那就是借屈原映射自己,愴然喟歎,自己又何嘗不是個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之人呢?

我記得辛棄疾曾寫過兩篇《北固樓》,其中一篇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句如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闋詞表面上是借登臨北固樓抒發對孫權的欽佩與讚美,敢於直面對抗曹操的英勇無畏之決心,恪守父兄基業,坐斷東南,獨霸一方,與曹劉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可實際上呢,也是在氣惱自己未能得到重用,憤恨當權者的平庸與怯弱。

若非這類詩詞讀多了,也斷不敢直抒胸臆,振臂高呼——純粹的文人,終歸是羸弱的!

偶翻微信上的朋友圈,見一位網友姐姐發了一篇自己寫的詩作,題為“一曲《離騷》,借問九天”,內容如下:

昏君無道害忠良,

報國無門恨楚王。

天問離騷滄浪水,

至今吟唱汨羅江。

我看罷,當即點了個贊,非由心,僅禮貌爾,並留下了幾個字的評論,“今天寫屈原的文章,比包的粽子還多。”並附上兩三個表情。

她很快就回復了我,就一句話,“閒着沒事,寫着玩。”

我沒有再説什麼,因為我很清楚,很多人的精神和抱負是被壓抑着的,被誰壓抑着?被自己的身份壓抑着。但凡寫文章的,都是有思想,有精神,有抱負的。所謂的玩心,只因他還沒有登高一呼的資格,策動輿論的能力,索性故作謙遜,以玩心自遣,以玩心自嘲,以免被人譏誚冷啐,“你算什麼,裝什麼權威!”。

縱觀古今,凡鬱郁不得志者,選擇的路通常只有兩條,一是屈原,二是陶潛,再無第三類。

端午節隨筆13

窗外的雨,依舊淅淅瀝瀝的下着,空氣有些冷,雖然已過夏至……

空氣裏又瀰漫了端午節的氣息,那個古老的節日,那些古老的風俗至今依舊在我的記憶裏。

家鄉在秦嶺一帶,端午節風俗既傳承了北方的精華又不乏南方的色彩,但無論怎樣,端午是一定要吃粽子的,在我們這裏,端午的前幾天,可熱鬧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採蓼葉(一種包粽子的草本植物葉),蒸酒米,盤算着到底要包多少粽子。在我的記憶中,外婆包的粽子是最好吃的。外形小巧玲瓏,粽肉晶瑩剔透,看一眼都忍不住要流口水。在家鄉吃粽子也一定要放點糖,粽子煮好了,把蓼葉剝掉,放在碗裏,撒上點糖,再蘸一蘸,咬一口,甜甜軟軟,散發着淡淡的蓼葉的清香,吃到嘴裏,更是潤滑爽口,糯米的清香也因此泛起,令人久久回味。

真正到了端午節的那天,其實家家户户都忙着走鄰串友去了。提着幾個粽子到親戚家做客,也算是表表心意。我們一般都是在自家吃過早飯才出發的,一家子老老少少的。這家的端午飯食最豐富的,也算是為了慶祝一家人團聚吧,總會有十幾樣農家小菜。吃飯時,大人們總喜歡把菜夾過來盛過去的,我倒是不屑一顧,一家人,還講什麼客氣,想吃什麼就吃嘛,不等菜上完,就已飽得差不多了……

除了吃粽子,走親戚,家鄉的端午節其實還有很多風俗。摘艾蒿,做香包,喝雄黃酒……都漸漸近了,時代在變化,端午的習俗也在悄悄地發生一些變化,去外地旅遊度假的,漸漸多了,但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終究不會改變……

雨還在下着,清亮,樹木變得葱鬱。端午節快來了,也許,今年的端午節是不同尋常的……

端午節隨筆14

她,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她手上拿着把彎刀,揹着揹簍。又再為今年端午節的粽子找“衣服”穿。

“今年粽葉被蟲吃了不少啊。”老人自言自語道。語氣中透露出絲絲惋惜。

拿着彎刀,又彎下腰,開始收割起粽葉來。

烈陽無情的照射在大地上,絲毫不為這位老人減弱些温度。

經過一個晌午的努力,老人終於把需要的粽葉割夠了。揹着趕回家裏面做飯。

“快看!奶奶回來啦!”稚嫩的聲音響起,從遠處屋子裏跑來兩個小孩子。這兩個小孩子是老人的孫子,哥哥叫小文,弟弟叫小武。意喻文武雙全。“奶奶,我幫你拿着刀!”小武説道。但奶奶説離家不遠了,自己拿着就行。

到家吃完飯後,老人拿出一個大盆子。這是平時醃製鹹菜用的,現在要洗、泡粽葉。

來到江邊,老人一張一張的把粽葉疊好,並用瓜瓤一張一張的刷好。“不能刷破,也不能刷不乾淨。”這是老人洗粽葉説得最多的一句話。

洗好的粽葉要放水裏泡一個晚上,第二天粽葉黃了,軟軟的,才好包粽子。

後天就是端午節了,老人放好粽葉,連忙去集市上買了黃豆、綠豆、糯米等包粽子需要的物品。嘴裏還碎碎念着:小文小武隨他爸要吃綠豆餡的,我兒媳婦喜歡吃黃豆的……

忙碌了一天,老人終於買好所有東西,就等明天包粽子了。然而,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明天會更累。

早早起來把粽葉撈起來,洗好黃豆綠豆等,找張凳子放家門口,放好材料,把線放在兜裏,坐下來,便開始包粽子了。

先均勻鋪一層糯米在葉子上面,再放一把黃豆在糯米上面,接着放條豬肉在黃豆裏面,再用黃豆跟糯米覆蓋,將粽葉包起來,用繩子纏好,便做好了一條粽子。

老人不但要做自家吃的粽子,還要包幾條大粽送人。大粽其實也就是放大版的粽子,送人較好。

小文小武在旁邊看着,有時遞水給奶奶喝,但是小孩子難免無聊犯困,中午便去睡了。奶奶卻照樣包着粽子。

“這10條粽子是留給小文小武吃的,這10條是給兒子和兒媳吃的,這些大粽拿給村頭王嬸,她一個人應該沒包粽子……”老人又一次自言自語。

將粽子放進大鍋裏,加水,放柴燒火。從下午五點,熬到凌晨兩點,應該就能熟了。老人心裏想着。

在這九個小時裏,老人昏昏欲睡,頭就跟釣魚似的,她拿出手機,看了看時間,不斷告訴自己,就快熬好了……呲!老人被灶裏的柴火燙了一下。這反倒讓她清醒了許多。

鍋裏的粽子已經煮好了,老人拿出兩條粽子,放在桌子上。這是留給小文小武的早餐。

第二天中午,老人起牀了。她沒顧得上吃粽子,拿出手機,打了個電話給她的兒子:“啊輝啊,到哪了?快到家沒?粽子包好了!”老人匆匆忙忙地説道。電話裏傳來兒子的聲音:“媽,我端午不回去啊!我記得我大前天才打電話跟你説過不回去。”老人愣了一下。回覆道:“那我包了些粽子,我叫小李寄上去給你吧!”“不用了,媽!想吃我自己會買的,老闆又叫我了,我要去幹活了!”“哦,好,那你先……”沒等老人説完話,兒子就掛機了。

“人老了…忘事了……”老人再次自言自語。

把粽子放在穀倉裏後,老人拿了兩條大粽,往村頭走去……

過了許久,那十條留給兒子兒媳的粽子發黴了。

端午節隨筆15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不知不覺,又到了粽子飄香的端午節。

今年端午節,我第一次在家裏學包粽子,心裏很激動。包粽子開始了!只見媽媽先把兩片竹葉折成圓錐形,接着倒進一小勺糯米墊底,再放一塊用香料醃製好的肉片,接着慢慢地回折竹葉,最後用草繩把粽子紮緊、繫結。不久,一個小巧的三角粽就包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慢慢地包,前幾步學得很輕鬆,最後扎繩子時,我紮了好幾次都沒紮好,要麼用力過猛拉斷了草繩,要麼扎不緊。好吧,第一次包粽子,鬆就鬆點吧。一個多小時後,鍋裏飄出了清香的粽子味。我喜滋滋地剝開一個鬆散得像呆萌的娃娃一樣的粽子,輕輕地咬一口,頓時,米香、肉香、葉香慢慢地散開,真是美味極了!

這個端午節我還做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立蛋。蛋也可以立起來?你不信?哈哈,剛開始我也不信。媽媽説:“立蛋是端午節習俗之一,也是一種好玩的遊戲。”於是,我打算試試。我從冰箱裏拿出四個雞蛋和一個鴨蛋。我先把蛋放在陽台的地板上,然後用手扶住一顆蛋,慢慢地尋找平衡點,接着輕輕地鬆開手,呀,第一次立蛋失敗!我沒有氣餒,繼續嘗試,第二次、第三次……接連失敗。唉!媽媽,你查找的資料是不是假的,蛋怎麼可能憑空豎起來呢?我心裏很懊惱。

媽媽看着泄氣的我,説:“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還能做成什麼事呢?網上的資料説,端午節當天正午,因是陽剛正氣彙集之極,所以平日不易豎立的蛋在此時便可直豎在地上。只要心平氣和,呼吸均勻,再試一試,相信你會成功的。”聽了媽媽的話,我閉上眼睛,深呼吸,然後小心翼翼地再試,一次,又一次……哇,終於大功告成了!望着穩穩地立在地板上的蛋,我情不自禁地笑了。我乾脆坐到地上,繼續立蛋,一個,兩個……耶,五顆蛋都立好了!五顆立在我面前的蛋像一件漂亮的藝術品。“咔嚓”一聲,媽媽幫我和蛋寶寶們拍了一張美照。你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明年端午節,你也來試試這個好玩,又可以培養耐心的遊戲吧!

我喜歡這個特別的端午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