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學聯考模擬試題

來源:文萃谷 1.32W

2015年河北省普通大學聯考模擬考試

2015大學聯考模擬試題

語文試題

第Ⅰ卷 閲讀題(共70分)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閲讀(9分,每小題3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藝術操作是藝術創造才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藝術意象的生產過程中,藝術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賦予意象以最終的形式符號,將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為現實的可傳達的藝術品。表面看來,藝術操作純然是一種外在的技藝,實際不然。在藝術家準備操作時,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經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運動,意象才逐漸鮮明、完整並得以最後定型、完成。鄭板橋講他畫竹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霜氣皆浮動於疏枝密枝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於“眼中之竹”,是因為經過了藝術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這一目瞭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於“胸中之竹”,則常為人忽視。其實,這是藝術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藝術操作加以表達並且用特定形式符號將之凝定下來。因此,不能輕視藝術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繼續與完成。

藝術操作是意象創造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深化,人們應當重視藝術操作中的技能,因為所有的藝術操作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作為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離不開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説,藝術操作就是藝術技能的運用與發揮。

各種不同門類的藝術,由於其形式符號及傳達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對於外行,由於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進入藝術的創作過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變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藝術創作中極為重要的環節。

然而,如果離開藝術意象的創作過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會淪為匠藝。如一些廣告畫,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畫”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藝術不可少的靈氣,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藝術。這就涉及藝術創造中“技”與“道”的關係問題。

這裏所謂的“道”是指藝術創造過程中自由無礙、充滿生氣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經過長期訓練,嫻熟自如,藝術家就能將它們化為自己的血肉,與對象世界親密無間,從而進入“道”的自由境界。《莊子》記載孔子見佝僂者承蜩(知了)就像檢東西一樣簡單,便問其道。佝僂者答曰,他是經過長期的技能鍛鍊,並專心致志,從而達到這種境界的。在這種專注狀態中,粘知了彷彿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這個思想在《莊子》的另一個故事“庖丁解牛”中也體現出來。它告訴人們,主體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諦的。也就是説,主體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體悟、把握“道”並進而達到“道”的。

“技”與“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道”可以通過“技”體現出來,“技”也可以在高度嫻熟時達於“道”。通過長期刻苦鍛鍊而達於“道”的技能,能將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轉化為手中所操作的,這就是古代書畫理論所講的“心手相應”。心與手之間達到了這種自由和諧,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與“技”的界限。一切優秀的藝術家畢生所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藝術創造的至高境界。

(摘編自《美學原理》,蔣孔陽主編)

1.下列關於藝術創造中“技”與“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藝術操作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作為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離不開特定的“技”。

B.不同門類的藝術各有不同的“技”,如繪畫和文學創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藝術創作的至高境界,鄭板橋繪畫的“胸中之竹”屬於這一境界。

D.長期刻苦訓練並專心致志,能使“技”轉化為“道”,即“技”“道”合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意象形成、將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為現實的可傳達的藝術品都和藝術操作密切相關。

B.“手中之竹”是藝術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號凝定下來的成型的作品。

C.藝術操作是意象創造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繼續與完成。

D.一些廣告畫缺乏藝術不可少的靈氣,原因之一就是離開了藝術意象的創作過程。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藝術操作既是一種外在的技藝,也是意象逐漸鮮明、完整並定型、完成的憑藉。

B.《莊子》中記載的粘知了的佝僂者和解牛的庖丁都進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創作的過程當中,主體只要操作和發揮就可以體悟、把握並進而達到“道”。

D.“心手相應”是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家畢生追求的一種藝術創造的至高境界。

二、古代詩文閲讀(36分)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李元紘,字大綱。早修謹,仕為雍州司户參軍。時太平公主勢震天下,百司順望風指,嘗與民競碾磑①,元紘還之民。長史竇懷貞大驚,趣改之,元紘大署判後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改好畤令,遷潤州司馬,以辦治得名。開元初,為萬年令,賦役稱平,摧京兆少尹。詔決三輔渠,時權家皆旁渠立磑,築堰爭利,元紘敕吏盡毀之,分溉渠下田,民賴其恩。三遷吏部侍郎。會户部楊瑒、白知慎坐支調失宜,貶刺史,帝求可代者,公卿多薦元紘。帝欲摧為尚書,宰相以資薄,乃為户部侍郎。條陳利害及政得失,帝才之,謂可丞輔。賜衣一稱、絹二百匹。明年,遂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清水縣男。

元紘當國,務峻涯檢②,抑奔競,誇進者憚之。五月五日,宴武成殿,賜羣臣襲衣,特以紫服、金魚錫元紘及蕭嵩,羣臣無與比。是時,廢京司職田③,議者欲置屯田。元紘曰:“軍國不同,中外異制,若人閒無役,地棄不墾,以閒手耕棄地,省饋運,實軍糧,於是有屯田,其為益尚矣。今百官所廢職田不一縣,弗可聚也;百姓私田皆力自耕,不可取也。若置屯,即當公私相易,調發丁夫。調役則業廢於家,免庸則賦闕於國,內地為屯,古未有也。恐得不補失,徒為煩費。”遂止。

後與杜暹不協,數辯爭帝前,帝不懌,皆罷之,以元紘為曹州刺史,徒蒲州,引疾去。後以户部尚書致仕,復起為太子詹事。卒,贈太子少傅,謐曰文忠。

元紘再世宰相,有清節。其當國累年,未嘗改治第宅,僮馬敝弱,得封物賙給親族。宋璟嘗歎曰:“李公引宋遙之美,黜劉晃之貪,為國相,家無留儲,雖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之!”

(選自《新唐書·李元紘傳》,有刪改)

【注】①磑(wèi):水磨。②涯檢:極力約束。③職田:中國古代按官職品級授與官吏作為俸祿的土地。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同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長史竇懷貞大驚,趣改之 趣:意向

B.會户部楊瑒、白知慎坐支調失宜 會:正好,恰巧

C.元紘敕吏盡毀之 敕:告誡,囑咐

D.免庸則賦闕於國 闕:通“缺”,缺失,有損失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體現李元紘關心百姓的一組是(3分)

①百司順望風指,嘗與民競碾磑,元紘還之民

②改好畤令,遷潤州司馬,以辦治得名

③元元紘敕吏盡毀之,分溉渠下田,民賴其恩

④帝求可代者,公卿多薦元紘

⑤特以紫服、金魚錫元紘及蕭嵩,羣臣無與比

⑥百姓私田皆力自耕,不可取也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各項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元紘年輕時端莊謹慎,在京兆少尹任上,他不屈服權貴,面對太平公主的權勢,他無所畏懼,“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足見其堅決的態度。

B.有人在廢置京官的職田後想設置屯田,李元紘卻認為軍務與國政情況不同,內地與邊境制度相異,如果在內地設置屯田,對國、對民沒有益處。

C.李元紘為政能關心百姓生活,政績卓著,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他後來因與杜暹不和,兩人多次在皇帝面前爭辯,皇帝不高興,兩人都被罷官。

D.宋璟曾稱讚李元紘,説他引薦宋遙這樣的人才,罷免劉晃這樣的貪官,做了國相,家裏沒有積蓄,即使季文子的德行,也不能超過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