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應的意思

來源:文萃谷 2.79W

一般原因

温室效應的意思

温室效應主要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對紅外線進行反射,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温室氣體。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温室氣體,它們是:氟氯烴(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

解決方略

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儘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另一方面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温室效應。

新説

自1975年以來,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經上升了0.9華氏度(0.5攝氏度 ),由温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已成了引起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學術界一直被公認的學説認為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為温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塵等物質。

碳粒粉塵是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主要是由於燃燒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時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僅浪費資源,更引起了環境的.污染。眾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雲的堆積,而云的堆積便是温室效應的開始,因為40%至90%的地面熱量來自由雲層所產生的大氣 逆輻射,雲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熱了。

漢森博士對於各種温室氣體的含量變化都做了整理記錄,發現在1950至1970年間,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後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仍在惡化的全球變暖的現象。

漢森博士認為,除了碳粒粉塵以外,還有一些氣體物質能導致温室效應,如對流層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應集中在平流層中)、甲烷,還有巨毒無比的氟氯烴。但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對困難些了。可喜的是,近幾十年來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氣體含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對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趨勢,那麼再過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變化將近乎零!

解決方略

碳粒粉塵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東西,隨着內燃機品質的不斷提高,甚或不使用內燃機的交通工 具的問世,不能燒盡而剩餘的碳粒是可以減少的。漢森博士的學説能夠成立,則給地球帶來了降温的新希望,但願地球早日退燒。

工業革命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長的速度,到2100年二氧化碳含量將增加到550ppm,即幾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許多氣象學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後,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氣温會增高多少?

目前採用的具體辦法是,根據大氣運動規律和物理狀態變化規律,設計成數值模式進行計算。不過,由於人們對大氣運動變化規律認識得還不夠完善,採取的簡化計算辦法不同,各個模式的計算結果常相差很大。為此,80年代美國科學院組織了評估委員會,對這些模式的結果進行研究和綜合評估,最終得出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温將上升3℃土1.5℃,即1.5℃-4.5℃。這就是對本問題最有權威的組織--聯合國IPCC第一次《報告》中採用的數字。

亟待解決

近年來,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有了重大改進,這主要是考慮了大氣中氣溶膠(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的作用。因為在燃燒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時也釋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氣溶膠。這種氣溶膠會遮擋部分陽光到達地面,因此使地面氣温降低,起到冷卻作用。其數值據IPCC估計可達-0.5瓦/米2。即相當於CO2增温效應(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應(+0.47瓦/米2)還略大。主要根據這個改進,IPCC在l996年公佈的第二個《報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温的升温值從1.5℃-4.5℃,修改為1.0℃-3.5℃。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由於海洋的巨大熱慣性,到2100年這個增温值中大約只有50%-90%得以實現。

然而,模式計算結果還説明,全球平均增温1.0℃-3.5℃不均勻分佈於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熱帶地區不升温或幾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緯度地區,數量可達6℃-8℃甚至更大。這一來便引起另一嚴重後果,即兩極和格陵蘭的冰蓋會發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緯度大陸的凍土帶也會融化或變薄,引起大範圍地區沼澤化。還有,海洋變暖後

海水

體積膨脹也會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評估報告中預計海平面上升70-140釐米(相應升温1.5℃-4.5℃),第二次評估報告中比第一次評估結果降低了約25% (相應升温1.0℃一3.5℃),最可能值為50釐米。IPCC的第二次評估報告還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的百年間,由於全球平均氣温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應也上升了10-25釐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因此後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籲。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2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中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温使蒸發加大,因此氣候將趨乾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乾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災害。例如,低緯度颱風強度將增強,颱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温升高還會引起和加劇傳染病流行等。以瘧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瘧疾發病率已翻了兩番,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瘧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應也並非全是壞事。因為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温最大,因而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2增加也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產量。還有論文指出,在中國和世界歷史時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較多、乾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等等。

當然,在大氣温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例如,過去有些科學家認為目前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於誇大;百年升高0.3℃-0.6℃屬於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温室效應所造成,等等。當然這是少數人的意見。

儘管如此,但對於目前大氣中CO2濃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發展到了人類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這時候往往已經難以逆轉,那麼就為時已晚。因此現在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採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