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放鞭炮的來歷

來源:文萃谷 2.16W

春節的時候在一些地方都會有放鞭炮的習俗,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關於放鞭炮的來歷,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關於放鞭炮的來歷

放鞭炮的來歷一

在上古的時候,傳説中南方有一個惡神,他的名字叫蚩尤。他能夠呼風喚雨,但是常來侵犯中原騷擾百姓。中原的部落首領名叫黃帝,他就派火神祝融去和蚩尤作戰。蚩尤請來風伯雨師,瞬時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想把火神祝融制服。可是,火神祝融非常聰明,你下雨時我就收住火不放,你雨一停我就放火放煙,風再一吹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把蚩尤燒得焦頭爛額,大敗而去。

蚩尤回去還不死心,等他再來時便星雲作霧,想迷住祝融的眼睛,再趁機打敗祝融。誰知道祝融早有準備,他把竹竿點着,四處亂扔。竹竿一燒,那竹節噼啪亂響,不但把雲霧崩散了,還把蚩尤的眼睛給崩傷了,嚇得蚩尤扭頭就跑。這時候黃帝的大隊人馬緊追不捨,他們趕過黃河,碾過長江,一直追到蚩尤的老家,把他逮住。自此以後天下就太平了。

黃帝心裏明白,這次打敗蚩尤,全是祝融的功勞,就重重獎賞了他,並且派他住在衡山,鎮守南方。

再説祝融來到南方住在衡山上,經常下山來教南方的人們如何使用火,教他們煮飯,教他們照明。所以,他非常受人愛戴。但這一天祝融來到了一個地方,看到當地人他們天天還在太陽沒有落山的時候就躲到家裏去睡覺了。第二天太陽升得老高,老高了,才從屋裏出來進行一些活動。

他很奇怪,就問當地的百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當地人就説,哎呀,你可不知道,不是我們懶惰,而是,這裏有一個大怪獸,非常可怕,每天晚上都會去各家各户搗騰一陣子。大家嚇得在被窩裏面直打顫,所以只能早早的睡覺,又不敢早起,怕遇到這個怪獸,只能晚起牀了。

祝融一聽可氣壞了,他就砍來了一大堆竹竿,把他們截成了兩頭有節的不透氣的竹筒。到了晚上那隻怪獸果然又來了,這時祝融就趕快把竹筒點着向四面拋去。只聽到村子裏到處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響,把怪獸嚇得暈頭轉向,趕快逃走了。

從那以後,這個地方的百姓過上了非常快樂的日子。可是人們不放心,於是讓祝融教他們到底怎樣做爆竹,以便怪獸來襲的時候,他們可以用爆竹把他嚇跑。

放鞭炮的來歷二

傳説,很多很多年前,森林裏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曆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着。“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祕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放鞭炮的來歷三

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裏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裏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製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因為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為“鞭炮”。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徵》引《壺天錄》説:“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近年來,作為春節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很多地方陸續改變了春節城市禁止放炮的規定,給廣大市民燃放煙花爆竹慶祝春節的機會。城市春節因為有了鞭炮而熱鬧非凡。當除夕午夜零時新年鐘聲敲響時,舉國進入沸騰狀態,煙花飛舞,鞭炮齊鳴,一向矜持的'中國人融入狂歡的世界。國人在滿天燦爛的煙花與滿地紅紅的紙屑中,度過一個紅火的中國年。

拓展:結婚時放鞭炮的來歷

中國人結婚時特別看重一個“喜”字,希望結婚時的儀式和場面隆重而熱烈,而放鞭炮是體現熱鬧的重要形式,所以,古往今來,很多人在結婚時,即使一窮二白,也要想方設法弄掛爆竹放一放。

中國人之所以在結婚時堅持要放爆竹,是因為“結婚”是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按照傳統的習慣,結婚時沒有煙花爆竹的助興,結婚典禮就有所缺憾,人的一生中就少了一段“響亮”而又“熱鬧”的記憶。

婚禮上放鞭炮同春節放炮一樣,是為了驅逐邪佞。在以前,男婚女嫁是不放鞭炮的,只是後來有兩家姑娘爭一女婿才引起的。傳説有一位姓王的人家給公子娶親。東方欲曉,王家院裏燈火輝煌,亮如白晝。公子身着紅袍,滿面春風。王家老幼及街臨四舍都等待着新娘子到來哩!卯時,端盤提壺的忙客就叫開了: “新娘子到了,快來看啦。”隨着喊聲,王家父老和“月老”都已出門相迎,歡聲、笑聲、誇讚聲接連不斷,優美動聽的嗩吶聲更是響撤雲宵。新娘子在一片擁擠聲中,羞答答地進了院子。就在準備給新郎新娘拜天地時,管家突然慌里慌張地跑進來,對王家老爺説: “外邊又抬來一乘大轎,在門前賴着不走,説是同我家公子來結拜夫妻的。”王家老爺聽後,感到很驚訝,便差人去找“月老”。“月老”聽後,也感到莫名其妙,很是迷惑不解。心想:“自己説了一門親事,怎麼來了兩抬轎呢? ”“月老”認為奇怪,兩位新娘子長得一模一樣,像對孿生姐妹。回答的問話也完全一致,絲毫不差。“月老”沒法,只好求王家暫停新郎新娘拜天地,帶着新郎新娘前去縣衙評判。縣太爺便在大街上升了堂,兩位新娘子各不相讓,互相爭辯,説自己是真的,對方是假的,是妖精變的,弄得縣太爺一時也暈了頭。停了片刻,縣太爺有了主意:“我在這兒豎根兩丈高的柱子,誰若先爬上去,就讓誰和王家公子結為夫妻;誰若爬不上去,就將其趕出去。”隨着一聲令下,先到的那位新娘子旋風似地爬了上去,後者則急得在地上嚎哭不止,怎麼也爬不上去。此時,只聽“闢叭、咯”幾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雷子聲,接着幾支帶響的弓箭也一起向柱子頂上的新娘子射去,眾人親眼看到,一縷青煙,直上雲宵,摔下來的是一具狐狸的屍體。原來,這位先到的“新娘子”是一隻狐狸變的。後來,人們才明白,縣太爺為證實究竟誰是凡人,誰是妖精,才用了讓兩位新娘子爬上兩丈高的柱子的良計。

事實上,一般女子要爬兩丈高的柱子,是很難做到的。既然其中的一個能輕而易舉地爬上柱子的頂端,縣太爺果斷判定其人就是妖精變的,便隨即命差人發箭捉妖。也就從那以後,人們在結婚時,總要先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圖個吉利。這種象徵吉利的做法,一直流傳至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