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文萃谷 2.68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

歷時六個月,終於讀完。

有明一代,歷時276載,帝祚終。

17年12月初至今,這本書陪伴了我每一個清晨和夜晚。還記得玄武湖畔和某人聊起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那場激戰,涼風習習,夕陽晚照,畫面就此定格。還記得明孝陵細細看每一個皇帝的簡介,在陳舊的500年前的明磚下,百感交集。還記得興城袁崇煥塑像前和某人討論袁崇煥功與過,還記得再去景山時心裏的那種另一番滋味,還記得杭州和北京的于謙祠裏感受到的那種坦蕩與日月同輝,還記得軍事博物館裏那些先進的大小火炮,對知行合一心學粗淺的理解,那每次回家都經過的關寧錦防線,對明末衰敗的不忍往下看,對朱棣胡宗憲的複雜情感,楊慎唐寅楊繼盛楊漣海瑞,太多太多了……

這些都是關於權利、希望、痛苦、憤怒、猶豫、冷漠、熱情、剛強、軟弱、氣節、度量、孤獨、殘暴、寬恕、忍耐、邪惡、正義、真理、堅持、妥協、善良、忠誠、慈悲與仁義、温柔與坦蕩。

事有成敗,人有生死,國有盛衰,皆有定數。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生即是死,結束也是開始。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2

這個暑假裏,我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洪武大帝》,他讓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朱元璋從一個不起眼的小混混變成了一位一言九鼎的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揹負着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台,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裏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着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説,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也可以很好看!”他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不息、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精神!它讓我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3

現在是北京時間20xx年3月21日下午2點鐘,我閲讀完了這本書。歷時幾個月,中間也參雜了很多事,或許緊要或許平常,但終究淡出。

一直對於歷史方面比較感興趣,所以總是讀讀寫寫的。但奈何記性太差,書中很多名句、情節,那些深刻的、淺薄的、殺伐決斷的、畏畏縮縮的人、事、物,已經快要忘記。但感覺不會騙人,歷史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所以,關於此書,我想記下一些感受,以便自己尋找。

歷史對於我來説,意味着什麼呢?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我想看,想了解那些曾經存在過的人與事。這本書的結尾作者説過不相信以史為鑑,同樣的,我也不信。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存在的。如今的我們只能透過史書去了解那些過去的故事,何謂感同身受,以史為鑑?不過一套客觀説辭罷了。所以我覺得歷史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應該是不同的,筆下的字和歷史上的字,你看後的感受和我看後的感受不會相同。但這也只有自己去捫心自問了,自問我比較偏違心主義一點,如果我活在明朝,那我應該是王守仁的弟子了。

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懵的,就這樣結束了嗎?我是如此想的,後來往下翻,發現還真是。歷史還真是啊,荒誕無稽的、離經叛道的、飄渺得沒有方向,同是又是正經虔誠的、簡單有序的、真實得有着太多你想要否認的東西。我不想要講這本書裏哪裏有多精彩?因為我想對於歷史本身來説,它想聽到的也不是讓讀者讚歎它有多精彩,而是這個事實應該讓別人明白懂得。如果你明白了,懂得了,那麼這本書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4

個人感悟

第九本太倉促了,其中的人物、事件就跟歷史書上一樣,走馬觀花一般出來一下就over了,沒有色彩。前四五本色彩豐富,這也是區別於教科書的原因。

古代皇帝沒有一個是想當昏君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不知道。他天天煉丹,大臣們冒死相諫他會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大臣們都不懂得這樣的好處的,這樣對我好。我好就是國家好。

這好像一個人的性格。自己最不清楚自己的弱點。書的末尾不是寫了嗎,能改的叫缺點,不能改的叫弱點。一個小氣的人一毛不拔,自己也省吃儉用,朋友有難他不幫,大家都説他小氣,可他不會這麼認為。換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你就那個人,你是故事的主角,你覺得自己壞嗎。普通人都不會覺得。

明月的文筆贊一個。只有幽默才能驅使人一口氣看完那麼厚的書。歷史就在眼前發生,好像看電視劇一樣,只是這比電視劇更精彩。

説幾個人物,讓我記憶尤深。

【王守仁】,這位已經屬於神話級別了,無所不能,能文能武,能伸能屈。大學裏所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算是當今哲學的主流觀點了。唯物辯證法所批判的正是單一的唯心。只是每一種哲學的產生都有他們那個時代所需要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活了幾百歲,能否改變後面的結局。真是個迷。

【楊繼盛】不評論了,還是把那段話貼上來吧。記得看到那裏的時候,我渾身的汗毛都豎起來了。敬佩之心不能表矣。

”在那個深夜,楊繼盛被腿上的劇痛喚醒,藉着微光,他看見了自己的殘腿和碎肉,卻並沒有大聲呻吟叫喊,只是叫來了一個看守:“這裏太暗,請幫我點一盞燈借光。”

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應了,他點亮一盞燈,靠近了楊繼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灑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這位看守看見了一幕讓他魂飛魄散、永生難忘的可怕景象:

楊繼盛十分安靜地坐在那裏,他低着頭,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會神地颳着腿上的肉,那裏已經感染腐爛了。

他沒有麻藥,也不用鐵環,更沒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帶着一副平靜的表情,不停地颳着腐肉,碗片並不鋒利,腐肉也不易割斷,這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然而楊繼盛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在這個深夜,單調的摩擦聲回映在監房裏,在寂靜中訴説着這無與倫比的勇敢與剛強。

在昏暗的燈光下,楊繼盛獨立完成着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肯定)的手術,當年關老爺刮骨療毒(真假還不一定),也還有個醫生(特級醫師華佗),用的是專用手術刀,旁邊一大羣人圍着,陪他下棋解悶。

相比而言,楊繼盛先生的手術是自助式的,沒有手術燈,沒有寬敞的營房,陪伴他的只有蒼蠅蚊子,他沒有消毒的手術刀,只有往日吃飯用的碎碗片。

楊繼盛繼續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經颳得差不多了,骨頭露了出來,他開始截去附在骨頭上面的筋膜。

掌燈的看守快要崩潰了,看着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雙腿卻被牢牢地釘在原地,動彈不得。

他曾見過無數個被拷打得慘不忍睹的犯人,聽到過無數次悽慘而恐怖的哀嚎,但在這個平靜的夜裏,他提着油燈,面對這個鎮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懼和震撼。

於是他開始顫抖,光影隨着他的手不斷地搖動着。

一個沉悶的聲音終於打破了這片死一般的寂靜:

“不要動,我看不清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極為轟動的電影《第一滴血》,後來還拍了續集,裏面的蘭博兄極為彪悍,曾把火藥灑在傷口上,給自己消毒,國人為之側目,皆視其為硬漢偶像。

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個叫楊繼盛的人曾經比蘭博還要蘭博,而他們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蘭博是假的,楊繼盛是真的。

楊繼盛就這樣活了下來,就這樣名震天下,就這樣永垂青史,因為他的堅忍、頑強、以及正直。

【朱元璋】創造歷史的人物,既然走上了這條路,就沒有回頭路。

【朱棣】同上,按理説朱允炆是個好人,可是在看書的時候,還是期待朱棣能贏,皇帝不需要好人來做,只需要有能力的人來做。

氣節,為這兩個字喪命的人太多了。前赴後繼。按照書中説發來説。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三大都掛了,就剩下中國一個,八國聯軍,軍閥統治,內憂外患,抗日戰爭,內戰。這才是真正的歷經滄桑。而在這滄桑中,正是氣節,保全了唯一的文明古國。

關於清軍入關。不知道廣大漢人是怎麼看的。當然了,如今是56個民族是一家,不過那個時候可不是。

我猜想,如今外蒙古國的史書上會不會這麼寫,想我大蒙古國的輝煌歷史,幾百年前打敗了明朝,一統中國,建立了屬於我們帝國的清朝。在他們筆下,“我們“可能就是外人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5

那是一段難以割捨的情懷 由於明朝

那是一段塵封千年的榮耀 源自明朝

那是一顆繼往開來的雄心 嚮往明朝

或許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人統治的王朝吧 註定它成為一個不平凡的王朝

不知何時 開始看《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講述了從朱元璋出生 造反 登基…到最能鬧的明武宗……直至天啟 崇禎的衰落 大明滅亡……雖然只有800頁 卻完全包括了明朝歷史……它所講的 不只是光禿禿的歷史 還有很多東西 它們叫權力 希望 痛苦 憤怒 憂鬱 邪惡 殘暴 軟弱 正義 剛強 氣節 妥協 善良 忠誠 孤獨 忍耐 忠誠…… 充滿了大臣的皇權的競爭 奸臣陰險的詭計 士兵血光沖天的打殺 忠誠志士保衞國家的熱血 ……而且 當年明月運用了很淺顯的幽默的語言 深入淺出 詼諧幽默,確實是本很棒的書…(我不是給它做廣告)

讀完這本書 歷經朱元璋的艱辛 明朝鼎盛時的強大 直至最後衰亡 形成很大的落差 忽然覺得 歷史似乎都是以悲劇結束的…即使你再怎麼強大 再怎麼榮耀 最終還是個悲劇 正如史書中的一個人 幾十頁甚至幾頁紙 相當於他的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前幾頁你還很猛 或許到了下一頁你就很慫了……落差比較大 造成內心恐慌……一個王朝也是如此……

很多人問 為什麼看歷史 很多人回答 以史為鑑

NO NO NO 以史為鑑 應該行不通 因為時間在流逝 世上每一件事的發生 都有它的理由所在 而且 世上絕不會發生有着同種理由的一模一樣的事件…一切都在變 技術 衣服 飲食 住宿 都在變幻 唯一不變的 是歷史 該死的還是要死 該被殺的還是被殺 岳飛要死 嚴嵩要被殺 即使再過一千年也是一樣……所以 讀史是要超越歷史 我們都無法超越 因為我們有我們的弱點和慾望…… 當然 能超越歷史的人還是有的 那叫做聖人 孔子 朱熹 王守仁…???

歷史終究使歷史 是無法變更的故事……

然而 我們依舊活着 就得睜開眼 去看明天的朝陽

要堅信 你是個勇敢的人 你還活着 既然活着 就努力向前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6

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那些殘台斷瓦,古廟荒冢嗎?就是那些發黃的書本嗎?不是,絕對不是。

歷史是過去的事實與經歷。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法王朝,那些真相隱情,那些明爭暗鬥,那些議論雜説,都是十分精彩的,這都在《明朝那些事》中表現出來。

從一個貧農朱重八,到後來的太祖朱元璋,其間還有一段艱苦的造反過程。我本並不知道其中的過程與艱險,但讀了這套書後,我便了解了包括這段歷史在內的大明二百年的榮華富貴、兇惡奸邪、創立與毀滅。

對於我們而言,史書枯燥而難懂,對我們的興趣不大,但由當年明月創作的《明朝那些事》是有趣生動及通俗易懂的,好像歷史的一幕幕就在我們眼前放映,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歷史是燦爛的,它孕育了許多愛國將士、著名人物;歷史是殘酷的,有許多正義人士為真理而死,奸詐小人卻一手遮天;歷史也是公正的,因為到最後一直是正義戰勝邪惡;歷史可以借鑑於當今社會,如今官員的貪污之風,也不是如同古代官員那般?

歷史是篇精彩絕倫的小説。人物、出場及爭鬥都把握得準確、淋漓盡致。八股的死板不能套用它,散文的形散不能把握好它。它也是議論文,古今中外,議論紛紛,眾説一罈,百家爭辯,有多少政治家就是在言官的唾沫星子中倒下的啊!

歷史絕不是單一的黑白色,它如黑白混和的灰,如彩虹五彩的繽紛、真假難辨、興盛衰敗。

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就證明了這一點,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正確地意識到了對待歷史的態度和參考。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7

前段時間迷上了這本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書。勾起我讀書的興趣的是網絡,是一個叫林子的網友,她最近正在讀這本書,而且這本書在網上也很火。於是,我便對着我的同學説,誰看過《明朝那些事兒》。果然有同學向我推薦這本書,而且對這本書的評價很高。於是乎,我抱着好奇的心態來讀書。讀這本網友寫,網友讀,網友藏的書。

讀歷史書,向來是枯燥的。特別是那些正史,資治通鑑我看過幾個章節,二十五史我有台灣文白譯本,但都沒有通讀,因為看着看着就升入半空的煙花,在墜落中熄滅。

不過《明朝那些事兒》例外,我可以不上網,可以不吃飯,可以晚上讀到十二點以後,可以早晨四點起來接着讀,可以讀着讀着就咧開嘴笑,可以讀着讀着就皺起來眉頭,可以讀着讀着就眼睛濕潤,情感都在其中。

這是一部正史,以《明史》、《明實錄》為藍本,用口語化的文字來解讀明史。如果説一般的正史如一具屍骨,那這部書就是神奇的復原專家,把這些歷史人物活生生的展現在你的面前。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8

在五年級的時候,我看到班上同學那幾天都捧着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來他看着的是一個名叫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我認為是一部歷史書,一定很難懂。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市圖書館也有這套書,借來看看的。啊!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並將講述至明末的幾百年歷史。特別是第五本之《帝國飄搖》,主要講的嚴世蕃入獄,嚴嵩倒台,一直到明朝將領領導沿海人民一起抗擊逶寇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儘管是明朝從富強走向衰退的過程,但她也是奸臣倒台,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打擊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聯想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的解氣!

一直之前我聽説的都是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原來我們的鄰居國的日本一直在欺負我們中國,殺戮搶劫我們的人民。書中有一句話叫“不打不服”,對日本人的強擄,只有硬起來反抗,把他們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們服氣,從戚繼光到李舜臣等將領,打得日本人氣焰消滅,狼狽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動,為我們中國的前輩們的英雄氣概!

同時《明朝那些事兒》之《帝國飄搖》,語言很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個比方過了我也很明白了!原來歷史上是這樣爭爭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為生計煩惱!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來我們是這樣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歡這套書,更喜歡這第五部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9

感謝!感謝當年明月!

讀《明》前,我是個對歷史毫無興趣的孩子,不知道究竟是當年讀書時歷任歷史老師心照不宣的古板無趣,還是自身本就對於歷史不感興趣,總之結果就是歷史考試成績始終徘徊及格線上一點點,永遠是拉分科目,偶爾能考到80分以上,就像過年一樣喜氣洋洋。

讀《明》後,才首次知道原來歷史可以很精彩,至少,可以讓我這個理科生讀起來很精彩。原來講歷史的人,也可以不是古板教條像個老學究一樣的!

另外,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自身的轉變了。

我的性格中有着很幼稚的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很講究黑白分明,世間萬事萬物,一定要分出個清晰的是非對錯,好就是好,壞就是壞,絕不存在什麼中間地帶。長大後這種極端的認知稍稍有了些許改進,可是我性格中另一部分幼稚的表現就是喜歡給理論找實踐支持,沒有活生生的案例拍在面前,就算我天天讀《相對論》也不能完全徹底地接受“相對黑白”,而《明》就是那個活生生拍在我面前的案例。於是,我從一個凌厲極端的小孩子,漸漸心甘情願地向着成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感謝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0

今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二十章最後的名將——藍玉。主要寫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發起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並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不斷騷擾明朝的邊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藍玉在歷次正沙漠的行動中只是擔任了幾次配角。藍玉是安徽遠定人,是常遇春的內弟。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比任何人差。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主帥自然是馮勝。藍玉來遼東擊破了慶州的重兵把守,納哈出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軍。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帶兵遠征北元,脱古思帖木兒丟下軍隊逃走,元軍投降,北元滅亡。

好詞:明目張膽、朝思暮想、百般無奈、無處不在、瓦解、震懾、洋洋得意、猙獰、凶神惡煞、不共戴天。

我欣賞的句子有:“其實他採取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被逼得搬了家,親戚都被拉去吃牢飯,此仇實在不共戴天。”“這些明軍士兵用惡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還大聲呼喊,很快,更多的明軍士兵圍攏了來他們一看珍稀動物似的眼神注視着他。他很榮幸的成為第一個俘虜。”

實現理想之後的藍玉任意妄為,讓朱元璋再次揮動屠刀。

七年級:江廷茵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1

最近,班裏《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特別火,聽同學説好看的不得了,我經不住誘惑,也買了一套看。

這本書語言風趣幽默,時不時蹦出來點《三國殺》之類的小插曲也讓人覺得十分親切,這才促使我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軍入關,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興衰,在這條長河中有于謙、楊漣這些忠臣,有死太監王振、魏忠賢這些奸臣,有浙黨和宦黨、東林黨和庵黨的明爭暗鬥,有嚴嵩和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的首輔之爭。

在忠臣裏,我最喜歡于謙,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可當他站在城樓上決定與也先決一死戰的時候他還是沒帶兵打仗過得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敵眾我寡,于謙絕對不會贏的。可是當他報出自己的作戰計劃時所有人都團結一心,最終大獲全勝,也先不知道,這叫決心和信念。

在皇帝裏我最喜歡朱元璋,從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貧農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領地一點點的收入囊中,最後建立了明朝,表現出了他過人的能力。

在奸臣裏,我最討厭魏忠賢,沒有他,明朝可能就不會滅亡。這都是因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遲滅九族了。

當然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歷史就是是用來借古喻今,告誡後人的。總之,《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2

最近,我一直在讀一套筆鋒驚奇的歷史書籍,它不僅讓我獲得了頗多知識也讓我獲得了不少的感觸……

此書其名為《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筆名)所著。這是一套向我們講述明史的系列叢書。這位作者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從朱元璋開國到1644明朝的沒落其間之事。當我在某書評網站看到這番簡介時並沒有感覺到這套書有什麼太大的亮點。但當我讀了之後,我的所有想法全部改變了。我以往讀史書都是極其的費勁甚至感到枯燥乏味,但這次不同,這套書讓我很容易讀懂,而且讀後自己也會有很多的想法,也會試着去揣測作者筆下人物當時的想法、感受,這本書令我愈發的渴求,恨不得茶飯不思也要讀完。

讀這套書之前,我彷彿一直都站在歷史的大門外,苦苦尋着開門的鑰匙,讀完了這套,我才發現打開歷史之門的並非是一把鑰匙,其實只用輕叩幾下扣門環就能看見明朝正撥開雲霧向我傾城而來。

當年明月(作者)可以説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説書人,他的文字並不是拘泥於歷史的高深莫測和難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摻雜着他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感悟與評論,讓我們得以更直接得面對歷史的滄桑與神祕。就像他本人所説的:“我很喜歡歷史,喜歡那些過去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回味。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的很好看。我想寫的,是一部讓人可以在輕鬆中瞭解歷史的書,一部好看的歷史,僅此而已!”顯然,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

作者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這就拉進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進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這是套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説。我很贊成作者對歷史的解讀,畢竟歷史本就是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動的人物組成,用人們喜歡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去了解,是好事。我們需要更多的去了解歷史,瞭解我們祖先的智慧所在。

要説明的是,這部書別看它的敍述語言並沒有用那種標準的學術體,但他描寫的都是正史,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鑑》《明史》《明史記事本末》等二十餘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雖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學的描寫手法和表現方式,但文中絕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對話都是有史料來源的,可以看出作者為了寫它也是下足了功夫。

明朝,歷經了三百年的風雨洗禮,從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長衰敗,就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與世長辭,我們縱有神力也無法再還原那宏偉而沉重的歷史,只能從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窺探到那神祕背後的艱辛。歷史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但卻真是地存在過。

書中很多的描寫刷新了我對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比如戚繼光,我以前只是單純的覺得他是一個傳統的民族英雄,印象中是一位呆板橫衝直撞的略顯呆萌的武將。後來我才明白,在戰爭中橫衝直撞只會丟掉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武將是有勇有謀的,這才能夠在你死我活不擇手段的戰爭中生存並且連戰連捷。戚繼光的情商很出眾,他並不是一個廉潔的官,否則以明朝的工資肯定不能養起傳説中的“戚家軍”,他善於搞關係,八面玲瓏,所以在那些書中介紹的重要任務中他的結局是最好的。這也正是殘酷的生存之道。

明朝還有很多讓人驚豔的事物,比如王守仁的“心學”。王守仁在我眼中是個天才,軍事、思想、文化樣樣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尤其是“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留給後人的是無限的思考。明朝輝煌的歷史長河中還有海瑞、黃宗羲解縉等等等等,相對這些人才來説,明朝的皇帝卻是庸庸碌碌了些。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我懂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讓我更明白歷史其實並不是單純的只有歷史,在歷史中我們甚至能窺見自己,窺見自己的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3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陽宮。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每次閲讀這首詩,字裏行間滲透出來的磅礴霸氣之感,便彷彿讓我忽感穿越到了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忽感彷彿正在鳥瞰着那浩浩湯湯的大明江山。

現在想來,明朝的創建似乎本身就是一個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蹟:一個要飯的和尚成為了至尊,成為了天下的統治者,管轄着上百個附屬國,創造了對世界及其有影響力的朝代……是的,要不是有如此之多的歷史記載,誰會去相信呢?

可就像明月先生所説的一樣,“縱觀歷史,總會發現許許多多有趣的現象。”對於一個在揭去皇帝的面具後,身份是一個和尚的人。我們不得不發問:他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可以用自己一手創造的朝代統治我們276年呢?他到底做出了什麼卓越的事情,被歷史如此牢牢地銘記呢?

那就不妨在下説説我眼中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有大智慧、大謀略、目光十分長遠的勇敢的人,因為他善於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善於將各種手段運用到各種地方。他也沒有張士誠和徐壽輝那種足以導致自己死亡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在稱王天下之後,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導演着一幕幕“慘劇”。而且就像明月所説,“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也是他永不改變的人生信條。不僅如此,他還有一個足以置人於死地而無聲的可怕之處——喜怒不形於色。你永遠拿捏不準朱元璋面對着你時他的心裏正在琢磨些什麼,你甚至不知道你是怎樣被朱元璋害死的。這也是我後來莫名的覺得朱元璋令人不寒而慄的原因。

但認真看看他稱王之後導演的洪武四大案,也不得不發出如此感慨!農民終究是農民!無論後世的藉口再怎麼“堂皇”,事實就擺在那裏,他無法做到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寬厚,而只能和同他一樣是農民出身的劉邦一樣大殺功臣。“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趙匡胤在酒宴上的一番話總是時不時的躍然我的眼前。

同樣,他的另一個缺點也同樣突出:他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他試圖用自己的制度控制着整個大明的生生世世。

這是愚蠢的,同樣也是不可行的,他創造的制度再好,終究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也終究會有被取締的一天,這是中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個教訓:“不要盲從。”朱元璋的錯誤就在於,他過多的限制了一切臣民和他的後代的行為和思想,這樣的弊端就在於,他活着時,一切都會井井有條,一旦他離開這個世界,任何人都會掙脱束縛,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而且,他似乎對自己太有信心了,他也十分自負的認為自己的王朝可以在他制度的約束下延續千百年而不衰敗。並且為了自己的後代不再遭受自己所承受過的苦難而將一切危難都自以為“踏平”了。這讓朱元璋的子孫們不能自食其力,而只能侷限在太祖為他們設定的、類似於緊箍咒的制度裏。唉,自古以來“驕兵必敗”,雖然這個比喻用在這裏不是很貼切……

可以説,朱元璋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完全沒有想過自己能稱霸天下,他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走到最後來的,甚至回過頭來,他也無法想象自己能創造出如此的奇蹟。但他終歸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也有缺點和優點。他最終逃不過沉澱在歷史的江河裏的命運,但他應該慶幸,他至今依然為我們所緬懷……

“雪壓枝頭低,雖低不着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4

説起讀書,那真是我的最愛。但要問最愛讀的一本書,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兒》。

打開第一頁,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這書具有一種別的書沒有的魔力。那詼諧而又嚴肅的語言,令我哭笑不得,我為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明朝而歡呼雀躍,又被王振,那個惹人恨的奸相氣得火冒三丈。

明朝末年的出名壞人魏忠賢與許雪純的罪行甚至讓我流下眼淚,楊漣等人組成的東林黨為道統而戰,卻無可奈何的死在一幫為權力和錢財甘願失去人性的人的屠刀下。還死的那麼不明不白,令人心酸。歷史是很精彩的呀,我通過學歷史,似乎明白了什麼。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5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有九本,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前7本,有很多的感受,分享一下。

首先,朱元璋不想反,最開始,他是一個乞丐,他只想活下去。但是,當時的元朝的政府太腐敗,地方戰亂四起,他不得不反。不反,也是死,反,還可能生。當只有這個選擇擺在他面前時,他只能選擇反。換作是你,你也只能選擇反。

既然選擇了反,那就只能一路反下去。後來,他面對了很多次九生一生,與陳友諒,張士誠和王保保。但是朱元璋最終還是贏得了天下。這一路下來,並不簡單。

朱棣一開始並不想反,因為他一開始就是藩王,他有錢,有權,但為何他還要反?因為他不反,當時的建文帝也不會放過他。他起兵造反,反了四年,甚至差一點放棄,最終勝利。朱棣每一次戰爭,基本都是身先士卒。

與朱元璋和朱棣相反的,寧王則沒有那麼好運,他想反,但是他並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家。沒有去攻下南京,沒有直接去攻打當時的首都北京。

後面的幾本,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幾位首輔大人之間的鬥爭。徐階打到嚴崇,然後徐階被高拱打倒,然後高拱又被張居正打倒,然後張居正死後也被抄家。

看到裏面各位首輔鬥來鬥去,我看到了人性的惡,也看到了人性的善。

我發現,每位首輔都有他的目的,但是,我也發現,可能前幾頁紙還很牛的人,後幾頁就很慘。比如嚴崇,你能想像,最後他兒子被徐階借皇帝之手殺掉,嚴崇一家被抄家。最後80歲了嚴崇上街討飯。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我讀到了太多的人性的惡,也讀到了人性的善良。

但歷史其實並不像小孩子感受到的那樣,只有黑與白。中間還有很多灰的部分。

瞭解人性,對於我們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是很有幫助的。

希望大家都來讀完《明朝那些事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