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淡的年味作文

來源:文萃谷 1.78W

變淡的年味作文1

記憶中,每逢過年,樓道里,總是瀰漫着魚的腥味;小巷中,活躍着孩子們放鞭炮的身影,濃烈的火藥味被風吹送得很遠很遠;大街上,充斥着買年貨、挑新衣的人,寒冬臘月,卻時時能見到心急的人敞開衣服,全身汗氣蒸騰……

變淡的年味作文

年味在空氣中氤氲着,翻騰着,最後變成濃稠的家的味道。

可是,如今這年味如同一杯香醇可口的咖啡被清水一點一點稀釋了,味道越來越淡。記得小時侯,伯伯總會從杭州回來,和我一起撒下大把大把的發着熒光的彩虹糖,一起看那絢麗的煙火在夜幕中怒放。姑姑也會從上海帶回許多讓我口饞的零食,滿足我的口福。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全家人圍坐在大圓桌邊,面對久違的親人,舉杯祝福,此時,爺爺、奶奶紅光滿面,精神矍鑠。餐桌上,散發着飯菜的香味,耳邊,迴盪着春晚和煙火在空中爆炸混雜在一起的聲音。新年的鐘聲進入倒計時,於是,大人、小孩來到屋頂花園,爭先恐後,嘻嘻哈哈,放煙火,許願景。

可隨着我一點點長大,我和伯伯一起看“彩虹糖雨”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姑姑的零食也早已和年幼時的玩具一起消失了,全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吃年夜飯的次數屈指可數。一起看春晚、放煙火、聊天説願望,這些彷彿都被鎖進了一個叫回憶的盒子裏。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過。年夜飯還是那麼的豐盛,春節聯歡晚會一如既往在熒屏中上演着,窗外美麗的煙花此起彼伏地綻放着,我卻覺得索然無味。一家人迅速地吃完了飯,爺爺奶奶藉口累,早早地上牀睡了,爸爸開始上網,媽媽獨自在廚房裏收拾,我傻坐在沙發上,木然地看着電視,想像着伯伯、姑姑他們在自家過年的情景。

那些上春晚演出的演員們,不知內心是否也有失落感。在感激他們犧牲自己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給我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希望所有因為各種原因不能與家人團聚的人們能常回家看看。

變淡的年味作文2

恐怕是許多人過新年時的感覺。不必説有着傳統過新年記憶的老人們,連才上國小的小表弟,都一臉無聊地説,過新年就剩了兩件事有意思,放鞭炮與壓歲錢。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了。

有人説,過新年最大的主題是團圓,這話沒錯。新年期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杯團圓酒,談談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煩惱,體會着家的温馨,親情的温暖,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新年畢竟是新年,如果僅此而已的話,與一般的節假日也就沒啥區別了。過新年,要過出年味兒來才好。

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的積澱。外公説,以前過新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習俗,一進臘月,各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準備果品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塵日,全家大掃除,還要在牀腳點燈,驅鬼辟邪。年三十,講究就了,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鬧完花燈,年才算過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傳統習俗似乎已經成了遙遠的回憶,帶點年味兒的活動似乎只剩下了貼個春聯,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兒好像只有跟着旅遊團到遙遠封閉的鄉村才能看得到。

過新年是一種文化,年味兒需要載體。當以前只有在過新年才能吃到的年貨現在每天在超市裏都堆積如山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的年、民俗意義的年。

迎來送往、喝酒聚會的間隙,可以去聽聽家鄉戲,看看大秧歌;興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筆來試着寫幾副春聯,跟老人們學學剪紙,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爐旁聽外公講“過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覺到年味兒正一點點地從老人臉上的皺紋裏,從噼啪作響的灶火中滲透出來,洋溢在你的周圍——那就是過新年的感覺。

變淡的年味作文3

年味……

那似乎是一個很熟悉很熟悉的詞彙了。每年春節,總會聽人提起它。我停下手中在剝的瓜子,抬起頭,問姥姥:“姥姥,年味……是什麼?”

姥姥躺在院子裏的老人椅上,微眯着那雙昏黃的眼睛,扶了一把用了好多年的金絲老花眼鏡,似乎極力在看清什麼。她蒼老而佈滿褶皺的臉上,開始一圈一圈地盪漾出幸福,脣角帶着一抹笑意:“年味啊……那是過年的時候,閤家團聚的幸福氣氛……”

過年的氣氛……

我不懂。過年似乎沒什麼好玩的。只是在大人的極力鼓動下,才勉強扯着笑。説到過年,似乎唯一令人期待的,只剩下壓歲錢和寒假

姥姥似乎看清了什麼,臉上洋溢的幸福逐漸淡去,脣角的弧度被壓了下去:“和你們這些小孩子説了也不懂,畢竟,你們從未體會過那種感受……你們現在天天都有魚有肉,水果、零食,超市裏也天天都是應有盡有。”

我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了。我問:“姥姥,那你們以前的年味……是什麼樣子的啊?”

姥姥又笑了起來:“以前啊……那可有意思了。你姥爺會從外地趕回來,然後帶好多好多的稀奇玩意兒。我嘛,就會以前給他和你的姨媽、媽媽,做好看的'大紅新衣裳。我們全村人會一起殺豬祭祖,攢了一年的錢就去買一些年貨。平日裏吃不到的乾果、蜜餞,就會在大年夜那天擺上餐桌。後來啊,生活好一點兒了,我們還會放煙花,還會一起剪窗花、寫春聯。你姥爺的字寫得可好了,掛在門上特有面子。”

我沒説話,不忍心打斷一個老太太的回憶。她的回憶,是那麼的美好。

“也不記得是從哪一年起了,買了電視機,也開始有了春晚。我們就一起看。”姥姥笑了。她似乎變得年輕了,周圍似乎圍繞着親人,他們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

“而現在……”她欲言又止,沒再説下去。

沒有人看春晚了,也開始有人春節加班而不回家了。團圓?那依舊是一個不可能的期望。沒人再拜年了,只不過是一句不含感情“新年快樂”就草草了事了。乾果、蜜餞也開始天天有了,魚、肉似乎每天都擺在餐桌上。每天垃圾桶裏總會有很多的食物殘渣,倒它們的人連眉頭也不皺一下。年味?於今天而言,真的是一個很遙遠的名詞。

今年的年味……

我想,我會努力讓它變濃的。

變淡的年味作文4

新年就要來了。

和往常一樣,街上的人多了,道路也變得擁擠了,在花草甦醒之前,中國人的春節到了。整個城市變得急匆匆的,着急的人不停張望,快樂的人追逐打鬧。年味不再那麼傳統,染上了幾分現代化的氣息。我不喜歡一片噪聲的春節,不喜歡羣魔亂舞的垃圾堆。所幸的是,人還是沒變,僅僅有點沉默。

眼下的人們,總缺了些什麼。以往的貼窗花,領壓歲錢等一些快樂的活動,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隨着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就把精神文化給忽略了,過年的程序刪減了一道又一道,過年的氛圍也少了一層又一層。這恐怕是許多人過年時的感覺。不必説有着傳統過年記憶的老人們,才上國小的小弟,都一臉悵然地説,過年就剩了放鞭炮這件快樂的事。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了。

煙花衝向天空,以一種絢爛的姿態獨自爆炸開來,很少有人會抬頭,很少有人會欣賞。不像是以前,説個話都要扯着嗓門來説,一家人像是吵架一樣興高采烈地談天説地,別提有多開心。有人説現在這樣也好,減少空氣污染,清淨。可是這鬧騰騰的炮竹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的沉默。糖果,新衣服早已習慣,最受人追捧的,那一定是“電子移動設備”了吧?全家老小,低着頭,時不時發出一聲傻笑,這樣的傳統文化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其實不然,過年是生活本身的結晶,年味兒同樣如此,重要的是用心去品味。過年是一種休憩。忙碌地走了一年,需要暫時歇息一下,到了春再走。過年是一種企盼。時代在不斷變化,傳統的節日逐漸與現實格格不入,難道是時間帶走了這份濃濃的年味?當年貨更加充足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的年、民俗意義的年。

過年也是一種文化,在如今這種精神文化短缺的時候,或許,追求民俗,一家人圍在一個大火爐前講講各自的故事,參加參加各地的風俗活動,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覺……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何時能重新出現呢,那份我懷念的年味兒,那種中國人特殊的精神文化。

年味不應該淡下去,多出去走走轉轉,幫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用心體會。今年也會是充實美滿的。

變淡的年味作文5

春節期間,無聊的我打開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看着那一幅幅精美的描寫古時人們過節時的情景,再看看今時有些不免的悲傷。

杭州西湖邊的蘇式建築裏,人們忙着貼對聯,大街上張燈結綵,人們都在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小孩們便是換上了新年的新衣拿着一根香燭,在點小鞭炮玩。大人們則是看着小孩子笑嘻嘻的,大人們也就高興了。隨着鞭炮的升空,過年也到了高潮。

幻想着的我呆望着窗外,今年衡陽市中心嚴禁鞭炮,第一次感到過年格外的冷清,因為寒冷雖然生機蟄伏,立春後便會日漸温暖,但窗外依舊生意隱然,人的感覺首先都是隨着視聽觸而來的,從小到大那股習慣的力量便成了一種執着和情感。如果窗外傳來一陣鞭炮聲,大概就不會感覺如此。

今年的年夜飯提早了,往常,年飯時就有人在外面放鞭炮,可是今年,外面卻顯得格外冷清。口裏的飯,嚼着嚼着,便覺得年味的味道有些變了。不知是不是被外面的氣氛感染了似的,家中的年飯沒有一個人説話,人們只是顧着看自己的手機,不時的就發出驚歎的聲音,我靜下心來回想着那一幅畫,人們從四面八方來的這裏,不就是為了吃一頓團圓飯嗎?團圓飯上面人們不一起聊聊今年的收穫和明年的憧憬嗎?也許是外面的氣氛所帶動的。

年夜飯過後,叔叔伯伯們圍在一起打牌。我們只在電視前看春晚,也不免抱怨春晚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好看了。每個人都盯着手機,隔一會就傳了一陣搶紅包的聲音,搶到紅包還要大聲炫耀一下,外面的寧靜襯我們家格外的熱鬧,這種氣氛很好,但是我覺得我們失去了一些固有的東西,而那些東西也正是最寶貴的。我獨自一人下樓走走,路上空無一人,鞭炮屑子早已不復存在。路上空空的而我的心更空。我坐在小區的石凳上,直到12點也就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

我們不應該在現實生活中喪失傳統,或許跟上現實潮流才是正確的選擇。我不知道現實潮流是什麼?我們只知道要繼承傳統,不能讓年的味道慢慢的在時間的推移中散退了。

我很失望,年的味道漸漸都改變了,而沒有變的只是人的心。

變淡的年味作文6

我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中國,新年是最隆重的節日,是中國人最喜歡的節日呢?後來,想了很久,我終於想明白了,人們看重的是新年的這種氛圍,團圓的氛圍,熱鬧的氛圍,好玩的氛圍。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個團圓飯,看看新年聯歡晚會,談談工作,談談學習,談談家庭,小孩子穿上嶄新的衣服,去放鞭炮,點煙花,給長輩們拜年賺壓歲錢。傳説除夕夜有叫“年”的怪獸,許多人還會整夜不睡,這種習俗叫做守歲。過新年的時候,人們總有一種温馨幸福的感覺。

過新年固然好,可是,新年又將至,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我卻發現,近年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似乎過新年能讓我們高興高興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賺點壓歲錢了。新年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節日,成了給幼年的小孩子們樂一樂,玩一玩的日子。

過新年領着5歲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東瞅瞅,西看看,好像什麼都是很新鮮的樣子,一會兒要去買氫氣球,一會兒又要去遊樂場玩,還有廣場許多小吃也令小傢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買這買那。玩一次旋轉木馬能讓他高興很長時間,買一盒炮來放,能把他嚇得躲在我身後不敢露面。看到廣場有漂亮的花燈,拉着我的手就往廣場跑,要去看花燈。叔叔給了他二十元錢零花,他激動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給我錢了,我有錢了。我們去買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這個姐姐就顯然成了個陪玩人士。對我來説,氫氣球已經不再是我可以玩的東西,去遊樂場也只是高興一小會兒而已,廣場的小吃都吃的膩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轉木馬,看到都是一羣小孩子,似乎旋轉木馬也只是童年時代美好的夢了,去看花燈,花燈也只能圖個漂亮,去放炮,放炮不過是噼裏啪啦響幾聲罷了。至於表弟對二十元零花錢的熱情,我就更是沒有了,表弟才5歲,沒人一次性給過比這二十塊的零花錢了,可是對我來説,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歡的東西,對我都沒有了吸引力,而對於過新年來説,我也沒有了從前的那股熱乎勁兒。

眼下也正是過新年時,與以前的過新年相比,雖然現在過新年物質生活更豐富了,但精神文化卻總是像缺少了些什麼,似乎那些年的過新年更熱鬧,更開心一些,我們似乎更懷念以前的年味兒。以前過新年時,總是盼着年關時候能與爸爸媽媽一起貼對子貼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掃屋子,能架起年貨來準備點年貨,總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覺守歲,能放包餃子吃餃子,總是盼望着大年七年級能與爸爸媽媽領壓歲錢花,能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煙花。那些年,身為小孩子的我們聽到鞭炮聲會亂蹦亂跳,穿着新衣服在鏡子前照了又照,拿着外公奶奶給的壓歲錢捨不得花,最後還是都給了老爸老媽,等到別人家放完炮就跑過去,看看有沒有剩餘的小炮再撿回來自己放,午飯時看着桌上許多好吃的,流着口水卻又捨不得吃,因為一年也難得改善這麼幾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這些好吃的了,過新年的時候爸媽總會領着我們一家到攝影館照許多相片,我總是擺出各種姿勢來顯擺,媽媽總説我愛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質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媽也會給買很多漂亮的衣服,親友也會給足夠的零花錢,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娛節目天天有,好吃的隨處可見,最不缺的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數碼照相機,想什麼時候拍照就什麼時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就把精神文化給忽略了,過新年的程序刪減了一道又一道,過新年的氛圍也少了一層又一層。

過新年也是一種文化,在如今這種精神文化短缺的時候,或許,追求民俗,一家人圍在一個大火爐前講講各自的故事,參加參加各地的風俗活動,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覺……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何時能重新出現在年關呢,那份我懷念的年味兒,那種特殊的精神文化。

變淡的年味作文7

春節,這對於億萬華人而言最為濃墨重彩的節日終於到來,似乎是讓人們期盼了一年。這樣周而復始,不知過了幾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麼呢?是那頭傳説中的吃人怪獸,還是穀穗下垂的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個代名詞,成為了一種符號,成了我們中國人的一個標記。

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漸漸地消隱,或是消逝!連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

在記憶裏,依稀還記得年長的姐姐説她不喜歡過年。那時,真的隱隱地刺痛了我的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覺。在回憶裏,我又真的感受到了那種痛,不知為什麼。

而現在呢?人們真的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還聽到過有的孩子説不喜歡過年。啊!原來不只姐呀!

年究竟是什麼?我無法解釋,但就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年是一種迴歸的象徵。每個人無論到得何地,過年時總要回家的,或者至少都想着回家――那是心靈的一種迴歸的渴望。家,可是一個多麼温暖的詞呀!

現在,姐在北方的一個城市裏工作,據説北方的年味兒很濃,那兒的人們都很樸實、和善,特別重視這樣一個重大的特殊的節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來與家人團聚,又不必擔心歸期過急了。還好不在南方,據説有的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

而我們中國人又這麼重視家。家,不僅只是我們住的地方,那更是一份寄託,一份温馨,更是我們心靈的歸宿、靈魂的休憩處。任憑風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過年了,家人還不能團聚,真的難以想象!

而年味的消逝,在我們這個小城裏卻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孩提時代的依稀而模糊的記憶裏,我還可以看到一些過年的歡樂景象。夥伴們爭着放鞭炮,嬉戲玩鬧,最高興的是領到紅包,不論壓歲錢有多少。火熱的大紅色就是過年的顏色。中國的紅真的包含了太多、太多。

而現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聲顯得單調而刺耳,全無熱鬧歡騰的景象,孩子們似乎也不大在乎壓歲錢了。

壓“祟”,保一年平安,這層意義,我現在才明白,孩子們應是不知道的。

現在的過年,就好象是一個卸了紅衣濃粧的老成持重的姑娘了。

還記得,寒假前,一位寄宿的鄉下朋友問我:“你們城裏是怎樣過年的?”我竟一時愣住了,答不上來。“是啊!我們現在究竟是怎樣過年的?我應該好好想想了。”便隨口告訴他一些時下正時興的過年方式。例如:團年飯去賓館吃,全家一起外出旅遊等。

他感到很吃驚,也很不解,説:“那是哪來什麼年味啊!我們村裏的過年,那才叫熱鬧呢!只有回家的,沒有向外跑的,團年飯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兒嘛,就像吃年糕那樣。”

我又向他解釋,“現在城裏人們工作都很忙,沒有時間。像‘五·一’、‘十·一’這樣的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時間。一到過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時間,便趁隙旅遊了,偷個閒;上飯店吃團年飯,那樣也方便,省時一些。”

其實,我也同他想的一樣啊!小城裏的年過的單調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這兒消逝了。只記憶裏還依稀有些模糊的影子。

這樣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無法替別人下定論。但至少我還不習慣這樣的趨於冷淡的春節,我還不適應。我倒寧願看到一個熱鬧的春節氛圍。即使是那熱鬧不屬於我也好啊。

這個節日本該是如一位活潑俏麗的紅粧少女那樣盛裝打扮的。像北方人那樣,把喜慶傳到每一個角落。

幾千年來的辭舊迎新史當如何延續?

我想,我們這一代應該做些什麼,不要讓中華文化裏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我們手中漸次消逝。到以後的孩子問我們時,不要只説“那只是一段陳舊的歷史。”

現代社會進步飛速,但還是留下一些古樸的風俗要好一些。

傳統的節日風俗都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新年贈橘(吉),壓歲(祟)錢……

還記得蘇轍有:“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那又是怎樣的一派閤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們都不希望中國的紅變淡、年味消逝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