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空調的避暑方法

來源:文萃谷 1.92W

盛夏來臨,習慣了與空調、電風扇為伴的現代人無法想象,在沒有電也沒有電器的古代,人們是如何度過熱浪滾滾的夏天的?

古人沒有空調的避暑方法

其實,現代人有些多慮了——古人度夏不但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智慧,還十分低碳環保,別有一番情趣。

古代的“冰激凌”

考古發現,在出土的青銅器中有一種名為“冰鑑”的銅盆,古人是用作在炎炎夏日往其中放入冰塊,以達到為房間降温的作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敖堃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冰塊降温的方法其實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之。那時存放冰塊的地方被稱為“窟室”,即一間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熱的`夏夜,貴族們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作樂,和今天人們下班後到冷氣十足的夜店喝上兩杯十分相似。

夏天,古人在喝的酒裏、飲料中加入冰。到了元代,冷飲有了新突破。據説,元世祖忽必烈最愛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於是,在牛奶中加入冰塊,這樣牛奶的保存時間就延長了。這樣的“奶冰”口感很好,於是又加入了蜜餞和果醬,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據説為了保護冰激凌製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還頒佈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激凌的敕令。直到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嚐到了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冰激凌”,這才把製作方法帶回西方,經過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的冰激凌。

到了明清時期,冰鎮飲食已經充斥尋常街巷,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着擔子沿街售賣“涼水”。有的還加入了楊梅、桃子,俗稱“冰楊梅”“冰桃子”。在民間,伏日還盛行吃蓮子湯,具有養神益脾祛除暑熱的功效。

古人的“開襠褲”

敖堃告訴記者,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比較薄、透:“富人披絲綢、窮人穿麻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

據考證,魏晉前,男人也和現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並不是單穿的,原來,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裏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由於這樣的着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作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衞。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古代納涼“神器”

每到三伏天,古人要喝苦茶、涼茶、綠豆湯來解暑,現代解暑飲料王老吉,其中的成分就是清代的配方。

夏天蒼蠅蚊子比較多,古人在焚香中加上菖蒲、野菊等具有濃郁芳香氣味的植物或藥材來薰蚊蠅。

在炎熱的夏天,扇扇子也是很好的消暑方法。扇子素有“搖友”“涼友”的雅稱,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還是一種藝術品——古人在這個小天地中題詩作畫。

敖堃告訴記者,據《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但此時的扇子並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漢代出現了用絹製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團扇多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圓形等款式。至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相當流行。扇面往往裝飾精美,有名家山水書法作品。

除了扇子,古人度夏神器還有形態各異的瓷枕和象牙席。

瓷枕內部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氣,由於瓷器表面有一層釉面,冰涼剔透,正是夏季清涼的佳品。據稱,瓷枕最早出現於隋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這也印證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寢具。到了明清時期,枕頭又有了其他的材質,瓷枕才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最好的牀蓆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宮廷貴族使用的是以象牙織成的席——象牙席,夏天躺在上面,想象一下就覺得清涼。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中還存有7卷象牙席。

如今故宮中還有原始狀態的冰箱,用天然冰來取得降温效果;也有手動的風扇,通過手拉轉動來起到吹風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