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來源:文萃谷 1.81W

教案1

荊軻刺秦王教案

教學目的:1、體會作者在尖鋭的矛盾中通過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態表現人物性格。

2、以教材為例子,培養文言文閲讀能力。

教學重點:1、本課實詞:親、深解、救、教、敢、還、資、振、圖、室、詔、被、窮、兵、陣、私。

2、通假字:淬、決、卒。

3、古今異義詞:涕、幣、提。

4、學會整體把握文言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文言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教學時數:3教時

第一教時:(瞭解課文,研讀第一部分)

(一)課文起始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蘇詢《六國論》

“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1、荊卿及戰國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

2、荊軻刺秦王

3、《戰國策》:(1)策士謀臣的韜略和言論。

(2)生動寫人,流暢語言。《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全文內容寫行刺,但行刺之前內容為詳。由“準備”→“訣別”→“行刺”三部分組成。讀文言文每個語段最要緊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關係。

(三)研讀第一部分:行刺準備。

1、〈1-2段〉人?事〉=〉商議計謀

(1)詞句:微、親、説、窮

(2)理解:①荊軻刺秦王是在什麼情況下?

②與太子對話表現荊軻怎樣性格?

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

(1)詞句:樊於期、深、堪、涕

見陵、偏袒扼腕、教

(2)理解①文章寫太子“不忍”有什麼作用?

②荊軻私見為什麼能使樊於期慷慨獻身?

3、(5段)=〉準備匕首

4、(6段)=〉配備副手

敢、忤

5、(7-8段)人?事?=〉怒斥太子

(1)詞句:無意、豎子

(2)理解:①“日以盡矣”反映了太子什麼心情?

②荊軻怒斥太子之因是什麼?顯示什麼性格?

(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

(1)人:荊軻——俠肝義膽、果敢勇決、剛直不阿、秉性剛烈 秦王

太子——驚恐焦急、浮躁多疑 強暴

樊於期——義勇剛烈,熱肚直腸 天下

(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準備 共誅

(3)物:①督亢地圖;②樊於期頭;③天下利匕首

(五)(《辭典》150頁)以1994年大學聯考題為例訓練文言文閲讀能力

(1)人:何子平、顧凱之

(2)事:歸家養母 子平孝順,忠誠不二

(3)物:俸祿

(4)作業:討論處理8道小題

第二教時:研讀二、三部分

第三教時:荊軻形象分析及型軻刺秦王的認識,課後作業。

《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我的教學論文)

《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前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等的能力。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堅決執行這一新課程理念,並且運用於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荊軻刺秦王》全文共分為三課時,本教案是《荊軻刺秦王》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內容。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正確辨析荊軻刺秦王這一歷史事件和評述荊軻這一歷史人物。

2、組織學生重演荊軻刺秦王驚心動魄的場面,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發展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願望和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重現刺秦一幕,從中分析荊軻的人物形象。

2、難點: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述刺秦行動。

三、教學設想

1.由於課文已經在前兩課時講讀完畢,所以這一課時重要是引導學生評述荊軻和重現刺秦一幕。

2.教學方法: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滲透“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研究性學習”的充分開展提供獨立的學習機會。為了貫徹這一理念,把獲取知識視為一種探索的行動和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引導,開展獨立思考、集體討論和個別辯論等多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此外,還請學生在自願的基礎上,參與刺秦場面的表演。

四、教學步驟:

1、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導語:

我們上兩節課已經講解完課文,為了加深理解、鞏固學習,我們這節課重點探討荊軻的性格特點和評述荊軻,並且表演荊軻刺秦王驚心動魄的場面。

2、簡單明確地複習前課文所講授的重要內容。

3、請學生飽含情感,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全文:

全文梗概:秦國破趙——燕國危難——刺秦準備——易水訣別——秦廷行刺——行刺失敗

4、開展討論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性閲讀訓練。

討論內容:我們應該怎樣認識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提示: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願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鬥爭來講,這場鬥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進程來講,它有着很大的侷限性。

5、分析重現刺秦的過程:

進入秦殿--顧笑武陽--秦廷搏擊--倚柱笑罵--英勇就義

6、分析鑑賞刺秦場面的寫作方法:

(1)通過語言、神態、表情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人物形象。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罵”,讀之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2)運用間接描寫的方法渲染氣氛,襯托荊軻的英雄形象。寫“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色變振恐”,襯托荊軻鎮定自若;寫秦王“恐急”,“羣臣驚愕”,“盡失其度”,“不知所為”,襯托荊軻英雄虎膽,威懾秦廷;最後荊軻事敗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這寥寥數語,從反面襯托了荊軻的威武壯烈。

(3)通過鬥爭雙方的動作描寫,展示生死搏鬥的曲折過程:荊軻“取-奉-發-把-持-逐-提”,主動進攻未遂,仍進行最後一次努力;秦王“驚-引-起-拔-走-擊”,由驚慌失措轉為有效反擊,動作描寫,層次分明。

7、要求學生結合上面刺秦場面的分析,在課堂上表演刺秦場面。

內容:學生甲飾荊軻、學生乙飾秦武陽、學生丙飾秦王、學生丁飾夏無且、一些學生飾大臣和侍衞,表演荊軻刺秦王驚心動魄的場面。

8、表演刺秦完畢,請學生開展討論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性閲讀訓練。

討論內容:如何評價荊軻這一歷史人物?

提示:可從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才能:工於心計,善於言辭。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劃,義激樊於期。臨危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

思想:為國分憂,雪恥報仇,報效太子。他對樊於期説,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除“燕國見陵之恥”。行刺失敗,他仍宣稱欲生劫秦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性格:深沉,剛毅,慷慨。準備信物,深謀遠慮。遲發見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精神: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復還”,仍然一往無前,“終已不顧”。行刺不就,身受重傷,仍拼死一搏,英雄氣概,值得稱道。

9、總結全文,佈置課後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建議有條件的同學,課後可以觀看陳凱歌導演的電影《荊軻刺秦王》,加強對荊軻刺秦王這一歷史事件的認識。

附:板書設計

10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

全文梗概:秦國破趙--燕國危難--刺秦準備--易水訣別--秦廷行刺--行刺失敗

荊軻形象分析:有勇有謀 深沉 剛毅 慷慨 愛國 無畏

十四、荊軻刺秦王 返回 下一頁

《戰國策》

一、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掌握一些文言詞的詞義。

2、正確認識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2、難點: 學習評述荊軻這一歷史人物。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導語:

我們學過《戰國策》中的《觸龍説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

齊王納諫》。

《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

魏、韓、宋、衞、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

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

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不校

背景簡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於公元前 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 228年破趙( 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為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滅燕。

課文分析: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1),盡收 其地,進兵北略(2)地,至燕南 界。

佔領 南部邊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則雖欲長侍(5)足下,

早晚 經常侍奉

卿: 對人的尊稱。 旦暮: 形容時間短。

豈 可得哉? ”荊卿曰: “微 太子言,臣願得謁 之(6)。今行 而無

又怎麼 能 不用 説 也要請求行動 空手前去 沒有

微同非

信, 則秦未可親也(7)。 夫今 樊將軍(8),秦王購 之 (以)金千斤,

憑信之物 沒有辦法接近秦王 的 購取他的頭

親: 親近,接近。

邑萬家(9)。 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1)之地圖(於)獻秦王,秦王必

一萬户人口的封地 果真 給 一定

邑: 聚居地。

説見 臣,臣乃得 有以 報太子。”太子曰: “樊將軍以 窮困 來歸丹,

接見 就能夠有辦法來報答 因為走投無路 歸附

説同悦 有以: 有所以,有用來……的。

丹不忍以 已 之私, 而傷 長者之意, 願足下更 慮 之! ”

為了自己的私事 辜負了 心意 另外考慮對策吧

傷: 傷害,辜負。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 私見樊於期,曰: “秦之遇 將軍,可謂深(2)矣。

同義複詞 對待 刻毒

之: 助詞,無實義,用在主謂短語中,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父母宗族, 皆為戮 沒(3)。今聞購樊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

同族的人 被殺戮和沒收 (你)打算怎麼辦

樊將軍仰 天 太 息流涕曰: “吾每 念, 常痛於骨髓, 顧計不知

仰面朝天長長地歎息 每當想到這些 到 去了 不過想不

所出耳! ”軻曰: “今有一言, 可以(之)解 燕國之患, 而報將軍之仇者,

到什麼計策 一種辦法 用(它)解除 憂患 並

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 “為之奈何?” 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

怎麼樣 上前 對它怎麼辦呢 秦王

之: 代“可以解……之仇者”。

王必喜而善 見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

好好 抓住 刺

燕國見陵 之恥 除 矣。將軍豈 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

被欺凌 恥辱除掉 是否 想法 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

而進(6) 曰:“此臣日夜切齒 拊心(7) 也,今 乃得聞教!”

右手腕, 走近一步説 咬牙切齒捶胸痛恨的事 如今才得到你的教

遂自刎。

誨 就

太子聞之,馳 往,伏屍而哭,極哀。 既已 無可奈何,乃遂收 盛(8)

駕車前往 (事)已至此 收起來裝

樊於期之首, 函 封之。

好 首級 用匣子封閉起來

函: 名作狀。

於是太子預 求 天下之利 匕首,得趙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預先尋求世上 鋒利 買到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使工 以藥淬(1)之。乃為 裝 遣荊軻。

工匠 準備行裝 (使秦)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之)忤視(2)。乃令秦武陽為副。

同(他)正眼看 (3)作助手

忤: 逆,相對。

荊軻有所待, 欲與(之)俱(4),其人居 遠 未來,而為(之)留待。

等待一個朋友 一起去 住在遠處 因而 留下來等待

頃之 未 發,太子遲之(5), 疑其有改 悔,

過了些時候(荊軻)還沒動身 嫌他動身晚了 改變初衷和後悔的念頭

遲:形作意動,以……為遲。

乃復請 之曰:“日 以 盡矣, 荊卿豈 無 意哉? 丹請 先

又請求他 太陽已經完全落下去了 難道沒有動身的意思嗎 請允許我先

遣秦武陽!”荊軻怒, 叱 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 豎子也(6)!

派 發怒 斥責 不能好好回來覆命的那是沒用的人

今提 一匕首入不 測 之強秦,僕所以留者, 待吾客與(之)俱。今太子遲

拿着 不可預料 停留下來的原因

之,請 辭決矣(7)!”遂發。

請允許我辭別

決同訣

太子及賓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中 這件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來

衣冠: 名作動

至易水上,既 祖, 取道(8)。高漸離(9)擊 築,荊軻和 而歌,

祭過路神 就要上路 敲着 和着節拍 唱歌

祖: 這裏是祭名,古時出行先祭路神稱祖,亦稱“祖道”。

為 變徵之聲(10),士皆 垂 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 曰:“風蕭蕭

發出 聲音 送行的人流着淚小聲哭 (荊軻) 上前 作歌唱到 風聲蕭蕭

涕: 淚水,名作動,哭。泣: 小聲哭。

兮易水寒, 壯士 一去 兮 不復還!”復為 慷慨 羽聲(1),

悲鳴啊 徹骨寒冷 這一離去啊就永遠不再回來 又發出聲調激憤的

士皆 目, 發 盡上 指 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2)。

睜大眼睛 頭髮都豎起來頂着帽子 坐 始終 回頭看一眼

終已: 同義複詞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資 幣物(3),厚 遺 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已經到了 拿着價值千金的'錢財禮物 優厚地贈送給 (4)

幣: 禮品。 中庶子: 官名。蒙嘉: 人名。

第 二 課 時

嘉為(之)先 言 於秦王曰:“燕王誠 振怖(5)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

替(他)事先進言向 確實懼怕 威勢 出 抵抗

大王,願舉國為內臣, 比(6)諸侯之列, 給貢職如郡縣(7), 而

全 做秦國的大臣 排在 行列裏 象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税賦

內: 國內。 給: 供。給貢給職:交納貢賦和供職

得奉 守 先王之宗廟(8)。恐懼不敢自 陳, 謹 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

能侍奉守住祖先 自己來陳述 恭謹地 並

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 使使以聞 大王。唯大王命

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禮送出去 稟告 希望聽憑

之(9)。”

大王的吩咐 之: 代燕使來見一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 設 九賓, 見燕使者(於)咸陽宮。

穿起上朝的禮服 安排 的禮儀

荊軻奉 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 進。 至陛(10)下,

捧着裝着 按次序進宮 殿前台階下

奉同捧

秦武陽色 變 振恐, 羣臣怪之, 荊軻顧笑武陽, 前為(之)

臉色變了害怕起來 對此感到奇怪 回過天對秦武陽笑了笑 替(他)

怪: 以……為怪,意動用法。

謝 曰:“北 蠻夷 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 假借之(1),

謝罪 北方邊遠地區的粗鄙人 稍微原諒他些

使(之)畢使於前。” 秦王謂軻曰:“起, 取 武陽所持圖!”

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來 取來 拿的

軻既取圖奉 之,發圖,圖窮 而匕首見。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獻給秦王 全部打開 於是

手持匕首椹之。未至 身,秦王驚, 自 引而起, 絕 袖(3)。 拔劍,

刺到 驚駭 自己掙着站起刺 扯斷 (秦王)

劍長, 操 其室(4)。時 恐 急,劍堅(5),故不可立拔。

太長 握住 劍鞘 當時(秦王)又怕又急 插得緊 立即拔出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6)柱而走。羣臣驚愕, 卒 起 不意,

繞着 (事情)突然發生意料不到(大家)

還同環 卒同猝

盡失 其度(7)。而 秦法, 羣臣侍(於)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諸郎中(9)

都失去 常態 按照 法律 侍立在 的 能帶一點兵器 許多侍衞

失:使……失態,使動用法。 尺:尺寸,極言少。

執兵,皆陳(於)殿下,非有詔 不得上。 方急 時, 不及召 下

排列 君王的命令 上殿 正危急 來 召喚殿下的

兵,以故荊軻逐秦王, 而卒惶急 無以(之) 擊 軻,而乃以手 共

侍衞 (大家) 驚慌失措沒有武器來擊殺 就用空手一起

無以: 沒有……用來。

搏之。

同荊軻搏鬥

是時,侍 醫 夏無且以其 所奉 藥囊提(10)軻。秦王方 還柱走,卒惶

這 隨從醫官 用自己捧着的藥袋朝荊軻擲去 正在

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 王負劍!”遂拔劍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怎麼辦 就 把劍背在背上

荊軻廢(11),乃引(12)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 八創(13)。

殘廢了 舉起 受了 創傷

軻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箕踞(1) 以罵曰:“事所以

成功 靠 象撮箕一樣,張開兩腿坐着

箕踞:名作狀。

不成者, 乃 欲以生 劫(2)之,必得 約契以報 太子也。”

的原因 就是 活生生地劫持 你 得到 來回報

左右既前, 斬荊軻。秦王目眩 良久。

上前 頭昏眼花了好長一段時間

第 三 課 時

課文分析:

一、本文結構:

按故事情節分為三部分。

1、準備。(1--6)

(1)、簡介背景。(1節) (2)、準備“信物”。(3--4) (3)、準備武器。(5節)

(4)、配備助手。(6節)

2、訣別。(7--10)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

(1)、計見秦王。(11--13) (2)、勇刺秦王。(14--18) (3)、壯志未酬。(19)

二、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的敍述,讚揚了荊軻機智勇敢和扶弱救困,

反抗侵伐的俠義行為,表現了作者反抗強暴統治的思想。

三、怎樣認識荊軻和荊軻刺秦王這一行動?

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

險的事,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刺秦王

這件事並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也是為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

的。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並不在於為太子丹報私怨,而在於他站在鬥爭的最前

列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

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於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當然這當中也

流露出“士為知己者死”的因素這既是荊軻本身的侷限,也是作者的侷限。從荊

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藉個人的拼殺來

改變歷史的進程更是不可能的,這些都反映了歷史的和階級的侷限。

四、表現方法上的主要特點:

1、善於寫人物的對話和神態。

荊軻和樊於期的對話,荊軻先用話挑起樊於期對秦的仇恨,再問樊於期對這樣的深仇大恨怎麼辦,然後針對“顧計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試探地提出了既能為樊於期報仇,又能保全燕國的計劃,一層進一層,結果是樊於期慷慨陳辭,毅然自刎。

見秦王時“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武陽”而向秦王作了解釋,在千鈞一髮之際,鎮靜的神態和得體的言辭消彌了危機。這些對話,既表明了事態的逐步發展,也描寫了荊軻的精細、沉着,在緊要關頭不慌不忙,隨機應變。

2、善於通過對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頭腦簡單跟荊軻遇事審慎,三思而行對比,以突出荊軻的深沉多謀。又如寫武陽在緊急關頭神態失常,同荊軻的鎮定自若對比,突出了荊軻的機智勇敢。

3、善於寫一瞬間同時發生的各種現象,交織起來就創造出一個悲壯感人的場面。

如“易水送別”的“白衣冠”、“擊築”、“和而歌”、“士皆垂淚涕泣”“士皆 目,發盡上指冠”各種現象綜合成一個充滿悲壯氣氛的場面,有極為強烈的感人力量。這是刺秦前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高-潮,也是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傳誦的閃光章節。在這一情節中,荊軻的內心世界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現。面對渾身着素的送行的人們和風寒水冷的自然環境,荊軻用慷慨悲歌來表達自己對於高漸離等知己者生離死別的悲涼心情,抒發自己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荊軻在太子丹對他缺乏足夠的瞭解、信任和尊重的情況下仍然決心履行自己的諾言,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劇色彩,這一情節也暗示了整個事件的悲劇性結局。荊軻的歌聲由悽切悲涼轉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們也由感動、惜別轉為激憤、激勵。就在這激動人心的壯烈場面中,荊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獻身刺秦的征途。“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

又如,刺秦王時,荊軻的動作,秦王驚起拔劍不出,環柱而逃的狼狽相,羣臣的驚愕,侍醫的擲藥囊,左右呼“王負劍”,一直到荊軻“身被八創”,“箕踞以罵”。在極短的時間裏,寫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狀,寫動作、寫表情、寫高呼、寫怒罵,組織成一個驚心動魄的壯烈場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