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老師坐上席的民間傳説

來源:文萃谷 1.02W

清朝時,有一户人家,向來重視耕讀,交際又廣,這不夜深了,父子倆還在為明天請客是否請家庭塾師作陪爭論不休。

私塾老師坐上席的民間傳説

父親説:“你的老師連個秀才都沒考上。明天是請新上任的縣大老爺,聽説是兩榜進士出身。一個白丁,如何能作陪客?”

兒子不依不饒,辯解道:“哪有家中請客,不請老師的道理?如果老師不出席,我就不吃飯!”

父親年齡很大時才得到這個兒子,舐犢情深。兒子既以不吃飯相要挾,也就只好讓步。

第二天,請的陪客已陸續到齊。縣太爺也鳴鑼開道,乘拱杆大轎而來。客廳獻茶,主人及陪客寒暄已畢,就邀請大老爺及陪客相繼入席。

各位陪客大多是曾任過官吏,而且是有“功名”的,也就是説都是秀才、舉人、進士之類的。

毫無疑問,今天的主賓是縣太爺,當然首席非他莫屬,但都得謙讓一番。主人及陪客一致請縣太爺登首席,縣太爺故作謙讓,請周圍的那些陪客上座。

大家更謙虛,紛紛表示,縣太爺在此,哪有我們上座的道理。

縣太爺環顧四周,看到私塾老師年紀最大,便虛情假意地説:“這位老先生齒德俱尊,這上席非他老先生莫屬!”

大家認為私塾老師一定會謙讓一番,誰料想,這位塾師毫不客氣,説聲:“有禮了!”就昂然端坐在上席。

這樣不僅大老爺頗為惱怒,就是陪客心裏也氣憤不已。特別是一個言語尖刻的陪客,姓王,舉人出身,既為了討好知縣,也泄一己的私憤,於是首先冷嘲熱諷,開言問道:“你老先生這一輩子坐過幾回上席?”

塾師似乎並不知道這是諷刺,反而十分中肯地答稱:“我這一輩子一共坐了三次!”並伸出三根指頭。大老爺和其他陪客也冷笑其這大把年紀,才坐三次上席。

王舉人認為初戰告捷,更加眉飛色舞地問:“那敢問老先生,這第一次在何時何地坐的上席?”

塾師憨態可掬地答道:“第一次是小妹出嫁,老夫奉父母之命相送,就坐了第一回上席!”

此言一出,其他的陪客無不拊掌大笑。王舉人更加洋洋自得,既得意又諷刺地説:“舅老爺送親,這回上席坐得合理,應當,應當。”

等這些客人笑聲一停,王舉人又連忙説:“那坐第二次上席,就是老先生的第二個妹子出嫁了吧?”

大家鬨然而笑。

憨厚的`塾師説道:“那倒不是,那是有一年的瓊林宴上,老夫坐了第二次上席!”

此言一出,駭得眾人目瞪口呆。原來清朝最重視科舉,新科狀元才能在瓊林宴上坐首席,皇上賜御酒宮花。打馬遊街時,還將由京城的最高地方官牽馬墜鐙。

知縣慶幸自己未發狂言,但一想三年一考,加上恩科,也不是每個狀元都能飛黃騰達的,只得投石問路,弄清情況,才好辦理善後。於是,知縣首先向私塾老師施禮問安,再畢恭畢敬地説:“斗膽請教殿元公,那又在哪裏坐的第三次上席呢?”

塾師稍加沉吟才説:“那是當今皇上登基之日。念及老夫曾經給皇帝上過課,不無微勞,所以就坐了這第三次上席!”

縣老爺立即明白了,這位塾師竟是官居一品、位極人臣的朝廷重臣、帝王之師。王舉人更是嚇得魂不附體,不自覺地雙膝一軟跪倒在地,連忙叩首,口稱死罪,汗流滿面。

老塾師莞爾一笑,起身將其拉起説道:“幾句戲言,何來死罪?不過我有一言相勸列位:常言道,朝廷論爵,鄉黨敍齒,在官場上看誰的官大,鄉親們在一起,看誰的年齡大。今天不是朝會,論我多吃了幾年空飯,長了這一把鬍子,就坐一次上席有何不可?何勞這位舉人冷嘲熱諷,盡尖酸刻薄之能事。”

老塾師看了看四周驚愕的陪客,繼續説:“正因老夫素愛清靜,此番告老還鄉,蒙皇上下詔,囑咐各地方官員沿途迎送。但老夫不願意麻煩眾人,所以只得素衣小帽,專找僻靜的小道步行,以免驚擾沿途官府送往迎來,老夫也懶得穿脱頂戴朝服,樂得沿途觀山望景,自得其樂。也怪老夫任性,見此地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不覺夜幕降臨,又只得望門借宿。蒙主人厚待,老夫已是野鶴閒雲。無官一身輕,樂得過幾天田園生活,又見他家公子穎悟活潑,主人再三懇求為其教子,老夫就欣然應允,重操舊業,教起書來。”

老塾師站起身來,最後説道:“老夫離京,地方官必然天天打聽,時時準備迎接,今日身份既已暴露,只好與諸位告辭,他日有緣再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