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通用9篇)

來源:文萃谷 2.05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要用到事蹟的地方還是很多的,從先進對象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蹟可分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蹟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蹟的材料。那麼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通用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通用9篇)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

贛江源鎮贛江源村賴小榮在脱貧政策的幫助下,返鄉創業,發展野豬、石蛙等特色養殖。

雖然右手殘疾,但身殘志堅、百折不饒、樂觀開朗;從對養殖一竅不通到遠近聞名的“石蛙”專家,從被人同情憐憫的肢體二級殘疾人到創業致富帶頭人;在脱貧致富的道路上,他已不遜“正常人”,他就是石城縣贛江源鎮贛江源村貧困户賴小榮。

懷揣夢想闖世界

贛江源村位於石城縣東南部,距離鎮上20多公里,距離縣城40多公里,是典型的山區村落。

與其他年輕人一樣,國中畢業之後,不甘於窩在深山中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懷揣着外出掙大錢、回來蓋新房的夢想,16歲的賴小榮毅然背起行囊,揮別故鄉,來到臨縣的福建省寧化縣一家塑料廠打工。沒過兩年,憑藉努力與鑽研,他就擔任廠裏的技術骨幹,還帶起了7、8個徒弟,每月1000多元工資。

本以為自此開啟了一段美好的打工生涯,但天有不測風雲,1997年的一天,賴小榮遭遇了意外工傷,右手手臂被截肢,成為了一名不幸的肢體二級殘疾人。

一時間,賴小榮到了人生最為黑暗的時刻,他忍受着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摺磨,頓時感覺人生暗無天日、毫無希望,心情自然也極度低落;他時刻把右臂藏在長長的袖子裏,不願讓人發現。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打小樂觀開朗的賴小榮不甘心一直墮落頹廢下去,他暗下決心:一定要養活自己,要比別人活得更好。

之後,賴小榮轉戰廣東務工,但都因身體殘疾被許多企業拒之門外。賴小榮只好四處打零工,兩年之後,他還是決定回家。

返鄉創業天地寬

返鄉之後該做點什麼好呢?一個個想法都因肢體殘疾被否決。經過苦思冥想,在親朋好友的出謀劃策下,他回家開起了一下小吃店,同時還養了30多頭牛。後來,他又嘗試養殖竹鼠。

慢慢的,生活朝着好的方向發展。2011年,他又開始嘗試養殖石蛙。贛江源村地處贛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自然環境優越,很適合石蛙繁衍;石蛙味道鮮美,具有重要的食用、保健和藥用價值,不愁銷路。

説幹就幹,賴小榮開始嘗試在自家幾個平方房間裏養殖石蛙。石蛙喜歡吃蚯蚓,賴小榮就去地裏挖蚯蚓,但是因手臂殘疾,自己很難捕捉蚯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通過觀看電視節目和書籍,發現黃粉蟲也可以餵養石蛙。於是,開始學習如何餵養黃粉蟲。通過向其他人取經和不斷嘗試,他終於掌握了黃粉蟲養殖技術,從源頭上解決了石蛙餌料供應不上的問題。

2013年,賴小榮修建了標準養殖房,引來山泉水,擴大養殖規模,準備大幹一番。但天不遂人願,2015年5月19日,突如其來的一場特大洪水襲擊了他的養殖場,養殖的石蛙幾乎“全軍覆沒”;一夜之間,價值四十多萬元的石蛙毀於一旦。

得知賴小榮的遭遇後,村“兩委”及駐村幫扶工作隊找到了他,讓他寫一份納入貧困户的申請書;後來,通過村小組羣眾評議以及審核,他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户。

在幫扶幹部積極鼓勵和幫扶下,賴小榮向銀行遞交了13萬元的“產業扶貧信貸通”申請書,貸款到賬後,他立馬重整旗鼓,將損毀的養殖場重新修整,引進蛙苗,重新開始石蛙養殖。

曲徑通幽奔富路

隨着養蛙規模越來越大,養殖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好。他還僱傭了幾個貧困勞動力,按勞取酬,貧困户每天可以掙得兩百元工資補貼家用。賴小榮也成為了“創業致富帶頭人”,只要別人有需要,他就會耐心傳授養殖技術。

眼看養殖場的效益一天比一天好,2018年上半年,一場無情的龍捲風又將他的養殖場廠房設備捲走,養殖場損失慘重。8月份,他接到了環保部門關停養殖場的通知,因為他的養殖場位於贛江源保護區的核心區。

關停石蛙養殖廠之後,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他開始養起了野豬,通過放養加圈養,很快野豬存欄達到100多頭。

有一次,剛剛出欄的六隻野豬以每隻三千元的價格賣了出去,純利潤一萬餘元。除了搞養殖,他又租下了自然保護區外的一棟農房,開辦農家樂;還跟村裏的幾個種養大户組建了“裕民合作社”,流轉了幾百畝土地,準備種植木通、草莓等瓜果,讓前來旅遊的遊客體驗採摘的樂趣。

“養殖野豬也是條發家致富的好路子。現在,我正着手擴大養殖規模,到時候還要請幾個人來幫忙餵養。”談起下一步打算,賴小榮表示等到各方面條件都成熟之後,還要帶動周邊農户養殖野豬,為他們提供豬仔和技術,也能更好地回報社會。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

走進鴨塘村字學能家,一院寬敞漂亮窗明几淨的農家庭院讓人眼前一亮,一層樓的鋼混平頂房,衞生整潔的水泥地板,擺放有序的各種器物用具,無一不在訴説着主人的智慧與勤勞,所有到過他們家的人們無不感到由衷的欽佩和稱道。然而,有誰能想到這一切竟是出自字學能這位身殘志堅的硬漢與妻子李文翠之手。

字學能1971年5月出生在鴨塘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從小耳濡目染父輩們的艱苦生活,養成了自強不息的性格和團結友善、勤奮刻苦、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懷。兒時的字學能與所有的童年人一樣有着共同的天性,愛好嬉戲打鬧、調皮玩耍,在他七歲那年的一天,為救夥伴而奮不顧身地搶奪其手中點燃了的管時,發生了爆炸,炸掉了自己的左手掌,導致左上肢殘疾。

殘疾後的字學能並不悲觀失望,而是立志努力把文化科學知識學好,爭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在父母的關愛和支持下,好學上進的他從國小到國中的學習成績都名列前茅,由於家境貧困,國中畢業他放棄了升學的機會,回到家中幫助父母幹起了農活,那年他才十七歲。

要在農村很好的生存下去,必須依靠健康的體魄及勤勞的雙手,然而缺了一隻手掌的字學能卻沒有被此所難倒,時時刻刻都在以“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並且還要做得比別人好”的信心鞭策着自己,於是他用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克服了手上的殘疾帶給自己的種種不便,踏上了人生路上的艱苦磨練。他想盡比別人多的辦法、吃盡比別人多的苦頭來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有時為了學習某種勞動工具的使用,他殘疾的手杆硬是磨出無數血泡。通過艱苦的磨練,字學能不僅學會耕田、鋤地、騎摩托等技能,更懂得做人要誠實善良、樂觀堅強、奮發向上的人生道理,為他走好正確的人生道路、幹事創業鋪墊堅實的基礎。

在艱苦環境的磨練下,字學能靠僅有的一隻手,自食其力並娶妻生子過起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隨着農村改革發展和自己眼界的開闊,字學能逐漸意識到,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種植固然是基礎不能放鬆,但僅能解決温飽上的問題,發展潛力畢竟是有限的,要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必須根據市場需求找準一條適合自己的產業經濟路子。在對市場作了大量調研的前提下,他決定發展養豬,下決心要在養豬致富上闖出一番事業來。2001年,他用打工掙來的1500元錢建蓋簡易豬舍,開始嘗試養豬,由於不懂飼養技術,對養殖業的風險缺乏預見,所養的豬死了一大半,就是沒死的也長得不好,含辛茹苦地幹了一年卻還倒虧800多元。經過失敗的教訓,字學能清醒地認識到,要在養豬這一行上成就一番事業,必須依靠科技和規模化養殖,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確還很外行,於是他買來科學養豬方面的技術資料埋頭苦學,還到外地參觀學習別人養豬的技術經驗和向鎮上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請教,使自己基本掌握科學養豬的要領,樹立科學養豬的信心。

2002年,他靠貸款5000元對圈舍進行改造,引進優良雜交豬,調整養殖技術措施,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當年就出售肥豬50頭、淨收入4500元,這讓他第一次嚐到養豬創收的甜頭,更加堅定了他養豬致富的信心。2008年,隨着國家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在鴨塘村實施,字學能養豬的信心倍增,幹勁更足了,他按照“標準化生產,流水線作業,污水零排放”的要求,投入25萬元建設具有產房、保育舍、育肥舍、隔離舍、消毒室、配料室、辦公室的標準圈舍485平方米,配套喂料、自動飲水、消毒、產牀、保育欄等先進設備,引進優質LY高產業豬10頭,養豬規模達到256頭,其中能繁母豬25頭。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給他帶來豐厚的回報,2008年末他家的養殖收入達24.8萬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字學能沒有屈服於自身的殘疾和創業歷經的失敗,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胸懷創業的大志,靠科學養豬成就他一直夢想的事業,從一個需要別人幫助的殘疾人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豬致富能手,是殘疾人自強不息、成長進步的典範。2011年,在市、縣殘聯的幫助支持下,字學能養豬場被評定為“永德縣殘疾人扶貧示範基地”,同時,在市、縣殘聯的扶持幫助和自身的努力下,成立了鴨塘村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有規模養殖户55户,其中殘疾人户4户,養豬規模達到2000餘頭,其中有優良品種LY母豬260頭,杜洛克公豬3頭。在他的言傳身教、示範帶動下,全村的養殖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多數農户依靠科學養豬逐步走上致富路。他的先進事蹟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認可。2017年,被市殘聯認定為“臨滄市級殘疾人扶貧示範基地”!

事業有成的字學能,靠養豬掙得的錢投入15萬餘元建蓋漂亮的農家庭院,各種家用電器、傢俱一應俱全。全家父母妻兒六口,子孝妻賢,團結和睦,過着安居樂業、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為使更多的鄉親們也走上科學養豬的發展道路,他主動把自己學到的養豬技術和多年來總結的養殖經驗無私地傳授給他們,鄉親們來家裏請教,他都是不厭其煩地熱情接待,耐心地解答;鄉親們養的豬需要防病治病或者改造圈舍他也熱心地指導。鄉親們需要種豬一時困難拿不出現錢的他就把種豬賒銷給他們,對困難户,他還將種豬無償的送給他們,幫助他們發展養豬生產;村民朱老四患了骨癌沒錢醫治,他帶頭並動員全村羣眾捐資2500多元,積極幫助其治療。

字學能在發奮創業的同時,還努力爭取政治上的進步。他通過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於1996年7月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後,他時時刻刻都在用黨的'紀律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完成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力所能及的為羣眾辦實事、好事,贏得廣大羣眾的高度信任。先後擔任鴨塘村農經員、副主任、副支書。

任村委會職務以來,字學能為羣眾辦實事的平台更大了,他以一名共產黨員無私的胸懷,忠誠於黨的事業,恪盡職守,心繫羣眾,滿腔熱情地為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羣眾服務。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3

“咯咯咯咯”,走進信豐縣大塘埠鎮沛東村石頭珍禽養殖基地,網棚裏一隻只色彩鮮豔的山雞活潑亂跳,自由覓食,這就是身患殘疾的貧困户曾廣磊創辦的的山雞養殖基地。聽説筆者的到來,正在給山雞餵食的曾廣磊,手拄雙枴從網棚裏熱情的迎了上來。

曾廣磊雖然雙腿殘疾,但他憑藉自己的雙手,靠養殖山雞敲開了一扇致富大門,被當地村民親切的稱為“雞司令”,成為信豐殘疾人中的佼佼者。他不僅自己在養殖道路上脱貧致富,還幫助貧困羣眾養殖山雞、傳授技術、解決銷路,帶領村民奔富路。

回鄉開啟養殖夢

1983年出生的曾廣磊,由於家境貧困,1999年國中畢業後,他和大多數年輕一樣,隨同村裏人南下廣東務工,做過洗車工、製衣工、手袋工等事情。身為男兒,曾廣磊本希望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家裏生活。誰料事與願違,2004年父母離婚,屋漏偏逢連夜雨,2006年在上班途中,曾廣磊發現雙腿、腰部疼痛,也沒有引起重視。

2007年,曾廣磊的腿病加重,醫院檢查出患有強直性脊柱炎,走路都得撐枴杖,他只好辭去工作,專心治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病情不見好轉,醫生告訴他,這是“不死的癌症”,只能靠藥物維持,多年省吃儉用攢下的積蓄也全部花光了,還負債累累。曾廣磊情緒十分低落,整天把自己鎖在出租屋內,房門不出。

有一天,曾廣磊在租屋內看電視,看到一則新聞,一名殘疾人靠飼養山雞走上了致富路。他想回到家裏,自己肯定也會成為母親的累贅,總是要想點辦法賺點錢才行,於是曾廣磊受到啟發:“雖然腿不行,但我還有雙手,我也可以像他一樣搞養殖。”

當他把養殖山雞的想法告訴母親後,得到母親的大力支持。2008年3月,曾廣磊回到家中,説幹就幹,他向親戚朋友借來幾萬元錢,租了當地村民一塊地,從上海買回了250多隻山雞,在母親的幫助下,搭起了網棚,辦起了山雞養殖場,開啟山雞養殖創業路。

勤奮好學勇創業

“雖然每天很辛苦,但看着網棚裏的山雞一天天長大,心中充滿了期待。”曾廣磊回憶道,由於不懂養殖技術,當年250多隻山雞最後只剩下6只。

信心有了,可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曾廣磊首次投資便遭重創,但他沒有氣餒,又購買了一批雞苗回來。吸取教訓後,他認識到,搞養殖不能只靠一腔熱情,還得科學養殖,他買來許多山雞養殖方面的書籍,上網查閲資料,一邊認真學習養殖技術一邊養殖,經過努力學習和實踐、不斷克服苦難,他養殖的山雞成活率大大提高。“開始的時候,主要靠母親挑着山雞到各大圩鎮打銷路。”曾廣磊説,當時銷路並不樂觀,他就上網發帖子。

“很多人實地查看後,都嫌棄山雞的毛長的不夠漂亮。”曾光磊説,信息發出後,雖然得到很多外地老闆的關注,但是養的山雞沒有賣相,都打道回府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他發現山雞兇猛、野性大,經常打架相互啄身上的雞毛,找出了這關鍵原因後,曾廣磊又上網查找資料,得知山雞可戴上“雞眼睛”這玩意兒,可防止山雞相互打架,這樣一來,養出來的山雞毛順、漂亮。

山雞賣相問題解決後,為讓山雞的品質更好,曾廣磊大膽探索養雞新途徑,在飼料上“返璞歸真”,喂稻穀、米糠和青菜蘿蔔、紅薯等雜糧,提高了雞的品質,由此也引得經銷商紛紛找上門來。曾廣磊説,他的山雞已遠銷廣東、福建等地。

幾年創業賺的錢,曾廣磊全部用於還債、看病及基地投資,2014年,沐浴着精準扶貧的陽光雨露,他被列為貧困户。“不僅能享受三年免息貸款,而且每年還能領取5000元的產業獎補。”曾廣磊説,扶貧政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面對養殖山雞市場行業的良好前景,以及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曾廣磊成功脱貧。目前,他的養殖基地有商品雞存欄5000多隻,去年,山雞養殖年出欄2萬隻,純收入達十幾萬元。如今,他對自己的事業十分有信心,今年還註冊了石頭珍禽養殖基地營業執照。

致富不忘幫鄉鄰

“特別要感謝曾大哥的幫忙,免費教養殖技術,在他的幫助下,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山雞養殖場,銷路都靠他。”殘疾人李斌説,曾廣磊為人善良,做事苦幹實幹、踏實勤懇,相信在他的帶領下,我們的山雞養殖事業會越做越好,大家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個人富是小富,大家富才是真富,曾廣磊自己富還要帶上鄉鄰富。近幾年來,在曾廣磊的帶動下,大塘埠鎮沛東村已經有4位殘疾人跟着他養殖山雞。

“因為自己也是殘疾人,知道殘疾人的難處,希望每個像我一樣的人,都有一技之長,多一條生活的出路”。曾廣磊説,自己深有體會殘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希望大家都能掌握一技之長,靠自己走上致富路。

曾廣磊不僅幫助殘疾人創辦山雞養殖基地,免費教他們養殖技術,還幫助貧困羣眾脱貧致富,他聘請了7個當地村民,在他的基地務工,讓貧困户通過務工也“鼓”起錢袋子。今年30多歲的廖紅梅,是曾廣磊長期聘請在養殖基地務工的貧困户,她説:“在這裏務工每個月有1500元的工資,離家特別近,既能減輕家裏經濟負擔,還能夠照顧家庭。”

如今,曾廣磊成為了信豐眾多回鄉創業者的榜樣,他的事蹟在當地廣為流傳。談起今後的打算,他説,現在鄉村振興的話題很熱,產業興旺是鄉村真正振興的保障,作為一名普通的村民,他的夢想是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走好養殖品種多樣化,帶動更多的殘疾人創業就業。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4

張菊花,女,現年48歲,台州市路橋百興畜禽有限公司經歷,大專文化程度,中共黨員,她於2004年開始從事生豬養殖。

她白手起家,從千元資金創業,發展到目前已擁有固定資產上千萬元,年收入上百萬元的生豬綜合養殖公司。浙江工人日報等相關媒體爭相報道過她的事蹟。

辦起養豬合作社

養豬?一般人聽到後的第一反應就是,髒,臭,辛苦!但是張菊花不這麼想。俗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作為人的四大基本需求,“食”也是擁有者讓人不可小覷的地位。

2004年9月,張菊花在自己生活的桐嶼街道埠頭堂村辦起了養豬合作社,每天起早摸黑,不怕辛勞,加上多方面支持,事業發展的比較順利,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户。

支持政府,拆拆拆!

2011年台州市重點工程柵嶺汪排澇和路橋至火車站直通快車道這二項工程是政府實踐強國夢的一大舉措,需拆遷大量的民房和企業,張菊花的養殖場在必拆之列。

按拆遷政策,區政府拆遷補償費僅80萬元,公司卻要損失300多萬元。她很矛盾,也很心疼。但是從完成政府的拆遷任務來説,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她理應帶頭,主動拆遷。思之再三,張菊花決定咬緊牙關,主動拆了養殖場。

生態養殖,從新開始

拆後必須遷建,2011年,張菊花邊拆老養豬場,邊在金清鎮民豐村承包38畝土地,投資上千萬元,新建生態養殖場,有機肥加工場和台州市淨化沼氣示範點。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工作,她終於把台州市路橋百興畜禽有限公司建成為台州市瘦肉型商品豬生產基地之一,並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乾濕雨污分流的生產模式中心。

榮譽歸來

2005年被路橋區評為“十佳婦字號”工程、獲得“和諧家庭稱號”

2005年被市婦聯評為市級文明家庭

2006年被台州市政府樹為殘疾人撫貧基地

2007年被區政府評為農業龍頭企業

2007年被台州市評為“殘疾人扶貧養殖示範基地”

2009年被路橋區婦聯評為“十佳婦字號”工程

2012年被省巾幗建功和雙學雙比活動領導小組評為省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

這些年來,張菊花獲得了各種先進獎項,可真稱得上是“滿載而歸”。她很感謝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於她的肯定。這些榮耀,只會激勵着她更加努力,更加拼搏。

不忘本心,熱心幫助

從合作社到有限公司,張菊花的養殖事業始終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從創業之初,張菊花就本着“最大限度的幫助殘疾人”為宗旨,盡力給他們提供幫助,儘量多的安排殘疾人就業,對於他們的勞動時間卻給予適當放寬,保證他們工作家庭事務兩不誤。

生活中,張菊花夫婦每逢節假日都會給他們送去慰問品和節日祝福,也不忘去養老院們,看看老人,讓他們感受到温暖。每當他們家庭有困難時,張菊花夫婦總會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經常和他們談心,告訴他們樹立人生的目標,身殘志不殘。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5

張村任,原本是澤州縣晉煤集團趙莊煤礦的一名礦機維修工人,可政府的一項政策卻改變了他的人生。2011年縣政府積極扶持南部山區發展萬畝核桃基地,向全縣果農免費提供核桃苗木,這個政策讓他動心了。於是帶頭承包了村裏400多畝棄荒地,帶動全村人員,打坑栽樹,見空地就栽,連田間路塄上都栽得滿滿當當的。結果縣林業局技術人員看了後,説栽的太密了不合理,又返工移植。

終於,樹栽下了,他又去煤礦上班。想着過幾年核桃樹結果,賣了果就可以把錢賺回來,只是他把核桃樹種植技術想的太簡單了。

當年快立冬的時候才發現核桃地草比樹還高,許多苗都乾枯了。由於栽植核桃苗死亡多損失大,縣林業技術人員知道後和他在地裏找原因。告訴他“樹栽活了僅是個開端,400畝核桃園沒有專人管理、沒有勞力投入是見不到效益的”。

帶頭管理:嚴格按照縣林業局“提質增效項目”要求,他和表哥迅速組建了“羣山綠果農業專業合作社”,吸納村民25户,其中貧困户19户。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來管理核桃園,同時聘請核桃專家指導講解,從一般防治常識學起,刨根問底甚至到為難老師的地步。不僅請進來,他還跑出去,到運城,下河南,去汾陽,上新疆,哪裏有不錯的核桃園,就去哪裏學習取經。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斷豐富着他的管理技術,現在他已成了澤州有名的核桃土專家。

2018年舉辦在全市舉辦的“十棵樹”核桃整形修剪比賽中,張村任和他表哥搭檔,十棵樹修剪第一完成,展示岀精湛的修剪技術功底。今年“十棵樹”回頭看,哥倆修剪的樹形合理,掛果率高,又給來年豐收打下了基礎。

縣林業局局長趙亮福帶隊深入到萬杴村進行核桃管理調研指導。當看到400畝核桃園全部“清雜塗白”,果園乾淨整齊,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張村任説,“縣裏給我們鋪好了種植核桃產業道路,市裏給了茁壯成長的養份,省裏給了提質增效的機會,才使我們走上了規模化核桃種植產業的道路”。

帶頭致富:核桃產量向質量轉變,張村任去年引進的大個好品相青皮核桃,在市場試着每斤賣到3元以上,而且供不應求。他激動的説,計劃在三年內,把400畝品種雜、產量低賣不起價格的核桃利用“提質增效項目”全部改良,不但我自己改良,也要向種植核桃户推廣,讓村裏人有活幹、不漂泊,不岀村有產業,我這輩子咬定核桃不放鬆,實現羣山綠果累累,帶領全村人脱貧致富奔小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萬杴村鬱鬱葱葱、綠意盎然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老百姓眼前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6

2014年,為響應國家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號召,我和愛人選擇了返鄉創業,決定利用自己專業所學,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同年5月,我們成立了國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現有高標準塑料大棚170餘畝,主要種植綠寶甜瓜,彩虹小西瓜,口口酥等作物,2017年至今,每畝淨利潤達到了一萬餘元。

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發展高效、優質、健康綠色瓜果的目標,堅持把品質放在首位,用良心種瓜,用誠信經營,從最初的批發市場銷售到現在的高檔水果超市專供、網絡電商銷售、訂單銷售,實現了優質優價,回頭客一年比一年多。瓜果更是遠銷河北、山東、上海等地,供不應求。2015年,我社被河南省農科院定為院縣合作單位。2018年被河南省農科院定為瓜菜示範基地,同年被評為河南省旅遊示範社。2017年,我社從山東省農科院引進了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此項技術的應用,將減少50%的化肥和80%的農藥使用量,瓜會更甜,果會更香。

我社特色種植的綠寶甜瓜,其特點主要具有:香、甜、脆、口味濃厚等。甜瓜種植環境為天然的黃河泥沙,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齊全,土壤的通透性好;種植底肥全部採用玉米秸稈和微生物菌劑,完全不用雞糞,避免把雞糞中的抗生素和鹽份帶到土壤中;綠色有機種植,不用膨大素,催熟劑,自然成熟。

201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許敏通過村裏的郵政便民服務站,聯繫到了郵樂新鄉館的工作人員,雙方一拍即合,開始通過郵樂新鄉館面向全國銷售,上線以後,南秦莊村的綠寶甜瓜很快成為平台的明星產品。一經上市,供不應求。

合作社對綠寶甜瓜進行品牌宣傳,通過公共服務中心線上平台、微信公眾號、電視、自媒體等多種媒體,推介綠寶甜瓜,提高市場曝光率和美譽度;通過三級物流配送體系,貫通農超直供配送鏈條,實現綠寶甜瓜從田間到餐桌的無縫對接,通過電商平台幫助果農解決銷售難題,並帶動了7名建檔立卡貧困户務工,實現脱貧。

近年來,我們合作社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我個人也漸漸富裕了起來,但我知道,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那才叫富。南秦莊村有57户貧困户,面對艱鉅的脱貧任務,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擔子不輕,責任重大,為此,我主動向鄉黨委政府和村兩委請纓,幫助貧困户脱貧。綠寶甜瓜在郵樂新鄉館的成功,給了大家極大的信心,村“兩委”協助其他村民和貧困户,也開始大力發展果蔬種植。

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我們將貧困户按致貧原因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因病、因學致貧,二是缺勞力致貧。同時我們對周邊縣市的扶貧項目做了一些調查研究,發現一個問題,在設施農業領域,凡是由國家將基礎設施準備齊全的項目(不用貧困户出1分錢),貧困户反而越種越窮。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因為貧困户不需要投入任何資金,導致對項目的重視度不高,項目缺乏可持續性。

根據貧困户的致貧原因和對周邊縣市扶貧項目的調查情況,我們制定了兩種帶貧方式:

一是積極幫助貧困户入社。

對於因病、因學致貧,有勞動能力,有勞動意願的貧困户,積極鼓勵他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免費提供技術支持,免費提供銷售服務,同時,合作社還積極為貧困户跑項目,利用國家扶貧政策,通過國家政府採購,給他們補貼了幾種硬件物資,貧困户每畝還要自籌5000元左右,幫助他們建大棚。針對第一年建棚的貧困户,為減少他們投入壓力,合作社還免費為他們提供甜瓜苗,幫助他們儘快取得收益。此外,合作社利用與河南省農科院的合作單位關係,免費為入社的貧困户彈棚,為入社的貧困户節省了一大筆資金。通過這種方式激發貧困户的內生動力,讓他們的利益和項目緊密相連,一旦項目失敗,貧困户也會受到很大的損失,通過對這種模式的探索和應用,近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我社秦鋭昌,建棚之前由於孩子上學,父親大病,家庭財力透支,經濟十分困難。2015年,通過入社建大棚種甜瓜,現在既還清了外債,又有了穩定的收入,實現了脱貧致富。他逢人就説,建了大棚後,咱再也不過窮日子了。如今,秦鋭昌還主動帶動三名貧困户在棚裏務工,幫助他們增收致富,實現以貧帶貧。為此,河南日報社記者趙同增專題發稿題為《樂開花!聽秦鋭昌説説“致富瓜”講講他的脱貧“甜故事”》。

二是為貧困户提供就業崗位。

對於有勞動能力又有勞動意願的老年人,把他們吸納到合作社務工,因為這一部分人即使外出打工,也很難找到工作。但在我們合作社,只要是正常工作,每年大約能掙到7000元—10000元。比如申素蘭、陳素梅二人,申素蘭已經70多歲了,但身體很好,又愛勞動,就是因為年紀大找不到活兒幹。合作社成立以後,就把她吸納了進來,這幾年平均下來她每年能掙1萬多元,對一個老太太來説,這樣的收入可以説是達到了小康的水平。陳素梅60多歲,以前得過一場大病,喜愛勞動,但誰都不敢用他,怕把她累病了,2015年合作社把她吸納進來,儘量給她安排輕一點的活,現在,她每年也能掙1萬多元,實現了脱貧。

目前全村果蔬大棚面積已達到170多畝,合作社共計帶貧36户,村子也因此摘下了“窮帽子”,超過一半的貧困户實現了穩定脱貧。

隨着合作社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王樓、豐莊、榆林等鄉鎮其他帶貧合作社紛紛前來諮詢,合作社都免費給他們提供技術指導、銷售平台,幫助他們實現了豐產豐收,鞏固了帶貧成效。如豐莊桑村金獻富農業種植合作社2017年通過致富帶頭人培訓聯繫到我社,瞭解了我社的經營模式、帶貧情況後主動與我社合作,以共贏模式相結合,我社長期免費向他們提供技術支持、銷售服務,幫助他們從一開始的韭菜種植(畝效益6000元左右)達到現在的優質瓜果種植(畝效益15000元左右),同時金獻富合作社效仿我社的帶貧模式,帶動該村貧困户脱貧致富。

同時,合作社還聘請專家為果農授課。自合作社農業農技服務部成立以來,不斷有果農前來諮詢種植技術,合作社的技術員總是耐心細緻地給他們講解,通過與他們交談,再加上實地調研,我們發現果農們在種植上普遍存在着技術缺失的問題,他們希望學習更多的果樹種植技術。通過合作社的多方努力、溝通協調,在縣鄉兩級領導及相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我們邀請到了果樹專家為果農們實地講解果樹的修剪與施肥技術,並與專家達成了協定,定期來給我們指導技術。

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廣大社員農户們逐漸轉變了認識,開始相信現代農業、市場農業才是農民發展致富的新道路。同時,我們合作社將在更廣的範圍、更深的層次為農業結構調整做出積極貢獻,也將帶動更多的貧困户脱貧致富。

作為一名致富帶頭人,就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就要時刻想着能為社會、為羣眾做些什麼。平時在村裏,我總是積極響應村兩委的號召,支持村兩委幹部的工作。比如今年的元宵節,村裏想辦一個元宵節晚會,我帶頭捐了一千多元,並鼓勵大人小孩有才藝的都積極展示出來,為父老鄉親們帶來了歡聲笑語。今年春節,對在我們合作社幹活的貧困户,除正常工資外,我個人自費為他們每人發放了500元的過年補貼。平時熱衷於公益事業,積極參與各個協會組織的各種獻愛心活動,努力盡到了一名人大代表和致富帶頭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近年來,我們合作社在帶領羣眾致富和幫助貧困户脱貧方面做了一些事情,我個人也獲得了優秀人大代表、石婆固鎮婦聯副主席、五好家庭等多項榮譽,獲得榮譽的同時,我也深感責任重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定會加倍努力,把我社的台灣綠寶甜瓜,彩虹小西瓜打造成一張我們延津農業的靚麗名片,帶領更多的人脱貧致富,讓更多的人吃上“優質、安全、多樣、個性”的農產品。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7

周偉法,中共黨員,延津縣潭龍街道固頭村人,一個憨厚的黑臉漢子,既是固頭村的村委會主任,又是村裏的致富帶頭人。脱貧攻堅的衝鋒號吹響以來,他勇於擔當,克難攻堅,和村兩委班子一道為羣眾解難題、辦實事,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引導發展產業,受到了當地幹部羣眾的讚譽。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周偉法家不是大富之家,周偉法也算不上創業功成之人,但他不怕困難,敢想敢幹,面對固頭村長年無集體收入、村委辦事缺錢的困境,他不等不靠,認真貫徹落實上級的工作部署,盡心盡力幫助羣眾解決實際困難。

為增加貧困户收入,政府鼓勵引導貧困户流轉土地,並出台了獎補政策。村裏很多貧困户想享受這項政策,但村裏無合適經營主體帶貧,獎補政策無法落實到位。周偉法瞭解這一情況後,經粗略計算,抱着寧願賠點錢也要把政策落實到位的想法,出資30萬元成立了盛偉家庭農場,以比市場價高100元/畝的價格流轉了貧困户25畝土地,讓貧困户享受到了流轉土地200元獎補政策,前後加起來每畝地增加收入300元。土地收入提高了,但光靠種地,貧困户增收幅度還有點小,周偉法仔細琢磨後,決定村內貧困户可優先到家庭農場打工,每人每天可得工資80元以上。目前,盛偉家庭農場發展勢頭良好,已流轉村內土地120畝(含貧困户土地25畝),下步計劃再流轉土地80畝,擴大農場規模,調整種植結構,優化發展方向,爭取多帶動貧困人口就業。

貧困户高秀芬激動的説:“我家裏也沒勞動力,地裏活沒人幹,我年紀又大了,早就想把土地流轉出去,但總覺得人家給哩價格低,只好自己帶着病種地,身體很吃不消。聽財政局的幫扶人説流轉土地國家有獎補政策,我一算賬可高興,覺哩划算,但俺村沒人幹,我可着急。俺哩村長知道後,熱心的幫助俺流轉土地、申請獎補資金,還比市場價一畝多給了100元,我都不知道該咋感謝俺村長了。”

延津種植的優質小麥一直有“中國第一麥”的美譽,在固頭當地有句哪些地方小麥長得好的俗語説“兩潭加一固,通村平陵也在數,夾堤門前有幾步”,意思是説這些地方的土地適合種植小麥,其中的“固”字就是指的固頭村。固頭村的小麥之所以產量高、品質好,主要得益於當地特有的土質和完善的農田配套設施,非常適宜規模化種植。為做好固頭村小麥文章,增加羣眾收入,周偉法和村兩委多次奔走省市科研院所、大中型農業公司,最終與國內著名農業企業豫糧集團達成初步意見,由豫糧集團延津小麥產業有限公司投資1300萬元,在固頭村流轉1200畝土地用於繁育高產優質小麥種子,同時計劃投資80萬元在固頭村建設種子包裝袋廠,可帶動村內羣眾20人就業。項目運作成功後,單流轉土地管理費一項即可增加村集體收入6萬元。

作為致富帶頭人,依靠在建設工程領域的多年積累,周偉法還組建了固頭村建築隊,優先照顧安排村內貧困户打零工,有些貧困户勞動能力弱,幹不了重活,但只要想幹活,周偉法都會根據實際情況給其安排較輕的活幹,可工資卻一點都不少給。

貧困户周煥發感動的説:“我都60多了,跟着周偉法幹了好幾年了,現在我年齡大了,幹不了重活,但只要我沒事幹,周偉法都會幫我找點輕活幹,讓我多掙個錢,我很感激他。”

周偉法做的都是些小事,雖然他資金不多,實力還不夠強,目前還處於創業階段,但他仍然長期堅持帶領貧困羣眾致富。周偉法説,現在他還不是一個稱職的致富帶頭人,下步他要真正的把家庭農場和建築隊管理好、經營好,特別是要抓住鄉村振興的契機,把盛偉家庭農場做大做強,借勢豫糧集團,讓固頭村的小麥產業變成一棵搖錢樹,帶領固頭村的貧困羣眾早日奔小康。

周偉發同志政治立場堅定,政治品質優良,在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上,以敢想敢幹的精神,以克難攻堅的勇氣,一步一個腳印,熱心幫扶、致富帶貧,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承諾。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8

石根同志出生於1972年,是侯家營子村一位普通的農家子弟,他工作認真、負責,內心純樸、善良。在事業上他沒有非凡的業績;生活中沒有動人的事蹟,他像草原上一株平凡的小草,但卻散發出非凡的魅力。

剛開始務農的時候,由於耕地機械化、規模化水平較低,加上思維侷限,他和大部分農牧民一樣,小規模種植農作物,雖温飽無憂卻難有發展。2008年開始,國土整理項目進入白泥井鎮,並率先在侯家營子村開始,土地規模化、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到2012年,供港蔬菜基地的建立,極大拓寬了白泥井鎮產業發展前景及當地農牧民的視野。受其啟發,石根主動出擊,聯合其他四户農户,於2012年12月成立了升茂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專心發展種養殖,誓要找出一條致富路。

合作社成立以後,石根幾乎每天都在奔波,與農户商議土地流轉、向企業尋找訂單。功夫不負有心人,合作社首先與金泰禾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開展合作,種植豆角、牛心菜等蔬菜,同時發展肉羊養殖。隨後,種植業方面,石根利用手頭優質耕地資源,不斷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合作方,從與甘肅馬鈴薯研究所合作種植馬鈴薯,逐步加入南瓜、有機青貯玉米等作物,產品遠銷山東、北京、甘肅等地,得到了很高的評價,馬鈴薯、南瓜、青貯玉米訂單穩步推進。養殖業方面,逐步加入肉牛、地蹼、雞,現以肉牛養殖為主,品種包括西門塔爾和利木贊。

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還不忘帶動周邊農户一起進步。首先,他顧全大局,主動參與、調解周邊農户土地方面存在的矛盾糾紛,避免因此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其次,他積極引入並配合涉農龍頭企業、合作社開展業務,為農牧民增收廣開渠道,比如自治區級涉農龍頭企業金泰禾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就位於侯家營子村。最後,他鼓勵、帶動農牧民參與產業結構調整,在籽粒玉米行情較差的背景下,通過引入利得亨農牧業有限公司,大力發展有機青貯玉米,提高農產品收益。

只有國中畢業文憑的石根,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為此,他在辛勤勞作的同時還不忘提升自身素質。2015年,他報名參加了國家開放大學農林牧漁大類二年制專科農村行政管理的課程,並通過努力學習,於2017年7月31日獲得了畢業證書。這為他更好的發展自身、帶動周邊農牧民共同致富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石根就是這樣一位樸實的人,他的默默耕耘鑄就了他的平凡,也是這樣的平凡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認可。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9

樑學強,男,漢族,1977年6月出生,系宣和鎮敬農村一隊村民,於201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時刻以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為己任,真正發揮出了一名黨員的先鋒模範、致富帶頭作用。

萬事開頭難,在村“兩委”班子帶領羣眾種植蘋果樹之初,為了響應號召,支持村“兩委”的決定,當時還不是黨員的樑學強就身先士卒,還動員了十幾户羣眾一起種植,並主動組織羣眾到其它村學習先進經驗。憑藉着吃苦耐勞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善於思考的頭腦,樑學強逐漸成為敬農村蘋果產業第一人。成為黨員後的他更是積極主動、無私奉獻,將自己總結經驗、赴外省學習的先進技術無私的教授給羣眾,讓羣眾少走彎路、科學種植,提高果品的數量和質量。

2012年,樑學強成立了瓜果流通合作社,建起了400噸冷藏保鮮庫,先後有本村150户村民入社,農忙時能帶動300名羣眾就業。成立合作社以後,幹勁兒十足的樑學強積極聯繫各地蘋果商販前來合作社訂購,採取收購、銷售、儲存一條龍服務,使本村蘋果運銷到東北、內蒙古等地,甚至出口到印度等國家,從而解決了本村羣眾蘋果銷售難的問題,大大提高了羣眾的經濟收入。

如今,只要提起敬農村的蘋果產業,羣眾都要説一説樑學強這個致富帶頭人,只要提起敬農村的優秀黨員,羣眾還是要説一説樑學強這個好典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