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1.31W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

葉嘉瑩為她一生獲得的學者、教師和詩人等眾多名號排了個序,説大半生的時間都用於教學了,所以首先是教師,其他的都排在這後面。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彙編15篇

“我天生來就是一個教書的。”葉嘉瑩説。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她在講台後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開,葉嘉瑩白天講詩,晚上講詞,堂下座無虛席。她寫下了“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痴”的句子。

詩詞幾乎是葉嘉瑩生活的全部,尤其現在當她孑然一身邁入老年,給年輕人講課成了她最願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請,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來,她曾經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講學,舉行古典詩詞演講有數百場之多。

“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她説,“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當被問及,為何在如此高齡,還要堅持推廣普及古詩的吟誦時,葉先生這樣説:“因為我覺得我對不起年輕人。以前我上課大多是在講批評啊講欣賞啊,但是我沒有教吟誦。近代之後,吟誦被認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漸不被提倡。離開台灣後,我覺得吟誦要是斷絕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統的吟誦,我覺得對不起下一代的學生。”

古典詩詞該用什麼方式來傳承?這是個討論了很久的議題。

葉嘉瑩的答案之一是吟誦,古人講究“吟而成文”,中國古詩詞由吟誦而始: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出自《周禮》,樂語是古代貴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從周朝開始,我們的學習就是伴隨着吟誦開始的。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法門,它所帶來的興發感動的體會,是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基礎。”

在國外生活了許多年的葉嘉瑩強調:只有中國有吟誦,其他國家的文學沒有。英文詩有朗誦、朗讀,也有輕重的讀音,但是沒有我們這樣拿着調子的吟誦。所以他們把吟誦翻譯成chanting,這樣翻譯並不準確,因為chanting 其實是佛教做法事時的唸誦,與詩歌的吟誦不同。

她對於吟誦非常“執着”,在《掬水月在手》裏,能看到許多的吟誦鏡頭。葉嘉瑩覺得,吟誦是“復活”詩人生命的手法,要讀懂詞人,就是要進入對方的語境中,過別人的人生。

當詩詞加上韻律聲調,不僅更好記憶,也離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2

3月30日17時,四川省涼山州木裏縣境內發生森林火災,四川森林消防總隊涼山州支隊指戰員和地方撲火隊員共689人在原始森林展開撲救,期間突發林火爆燃,造成30名撲火隊員不幸殉職。其中27人是涼山州森林消防支隊的消防員,1個80後,24個90後,2個00後。

這個重大、震驚、悲痛的消息觸及了全國人民的心靈,一時間“向英雄致敬!”這句話烙印在了每個人的心底。那是整整30個崇高的生命,更有27名優秀的消防英雄。深深記得,當妻子告訴自己通過“學習強國”看了幾名消防英雄的故事不禁流淚時,筆者問到“有什麼其他收穫嗎”,她久久不語。筆者由衷的想到,請不要只記住傷痛,不能只有感動,傷痛之餘,要學會深刻思考、認真自我反思、繼續砥礪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向英雄致敬!”。

請不要只記住傷痛,還要學會深刻思考。要思考如何避免火災、如何減少突發事件、如何保護公共安全、如何優化應急處理...,人人有責,更是全面參與,只有攜手把這些工作做得更好,帶給我們的傷痛才會最少。要思考消防英雄為什麼總是戰鬥在第一線,為什麼總是把國家財產、民族利益、人民安全放在首位而不怕犧牲,那正是消防英雄用實際行動履行職責、踐行承諾、堅守信仰,是他們捨己為人的付出換來我們的幸福安康,“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消防隊員就是負重那羣人。

請不要只記住傷痛,還要認真自我反思。作為一名工作人員,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履行好了工作職責,比如教師教書育人、醫生救死扶傷、警察除暴安良、服務人民羣眾等許多職責,是否一一做到了最好。作為一名黨員,是否記得入黨誓言,是否能做到“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是否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許很多人都還沒做到或者正在做沒做好,但筆者更多的是想説,要從消防英雄的事蹟反思自己,發掘正能量,鞭策自己慢慢進步,讓每個今天的我都比昨天更優秀。請不要只記住傷痛,還要繼續砥礪前行。傷痛的故事無法忘懷,但可以把傷痛的心情留給昨天,因為我們今天前進的腳步永遠不能停滯。也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還有一些崎嶇坎坷,但一定要堅信我們有能力、有信心、必定會完成這個夢想,因為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從來都不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向英雄們致敬,要把傷痛留在背後,要自覺擔當工作職責,要真正有所作為,要團結奮進迎接下個挑戰、戰勝下個災難、創造下個奇蹟,共同開創美好明天。請不要只記住傷痛!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3

葉先生説:“其實我一生經過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着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的確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慾所矇蔽,而不再能認識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的提升功用,這是一件極可遺憾的事情。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這些年來的一大願望。”

1948年,她隨丈夫渡海來台。在白色恐怖之下,丈夫因思想問題入獄,幾年後出獄,卻因長期囚禁性情扭曲,動輒暴怒。為了老父和兩個讀書的女兒,她辛苦教書維持整個家庭,極盡忍耐。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把她從悲苦中提振了起來。“眾生造眾業,各有一機抽”一句,如當頭棒喝。她跟自己説,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殺死,殺死了,就不再為它煩惱。1969年葉嘉瑩攜全家遷居加拿大温哥華。1976年3月24日,長女言言與婿永廷以車禍同時罹難,又一次給了她沉重的打擊。料理完女兒女婿的後事,她閉門不出,日日哭泣,寫了10首哭女詩。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她歎命運不公,反思勞瘁一生的意義。

經此一難,葉嘉瑩突然覺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

1978,她向中國政府申請回國教書。一年後,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准回國教書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應李霽野先生之邀去了南開。每年3月,温哥華的大學停課放假了,她就飛回國內講學。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xx年,她決定定居南開。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4

8年的時間,説長不長,説短不短。在這期間,劉秀祥把望謨縣的教育帶出另一片天地。

20年前,望謨縣本科上線率為0,整個縣有十萬餘人文化水平在國小及以下。

20xx年到20xx年,望謨縣會考成績400分以上的人數從358人突破1000人,會考平均分位居州排名第三名;本科上線率也從12。26%到如今的63。44%,要知道這些學生當國中考的成績平均只有336分,如今卻考上了本科,劉秀祥的鼓勵對這個縣的改變之大不言而喻。

隨着孩子們學業有成,回到故鄉,望謨縣的貧困程度也在逐年下降,到今年,望謨縣的貧困率已經不足3。6,經濟發展越來越好。

今年,劉秀祥被成功評選為“最美教師”,這個曾經睡豬圈,背母上學的男孩,如今用自己的故事和行動,改變了無數貧困地區學子的命運。在被評選為“最美教師”之後,劉秀祥成立了一家工作室,專門對老師的德育進行培訓,他説只有更多優秀的老師,才能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在望謨縣的8年裏,劉秀祥從未放棄一名學生,他説:“我相信,任何一個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未來。無論他出生在北京上海,還是我們貴州望謨。”

無論是紮根望謨的劉秀祥,還是為學生失去雙腿的張麗莉,這些老師們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和努力,去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現在,這些“最美教師”們的故事,還在繼續,願我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5

劉秀祥回到了家鄉貴州省望謨縣成為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他言傳身教,以真誠善良的心靈,剛毅頑強的品格獲得了學生們擁護和愛戴。“祥哥來了,趕快奮鬥!”這句話,表達孩子們對他的肯定和信任。

在教壇默默耕耘的7年裏,一組組的數字串起了劉秀祥的累累的工作碩果:

劉秀祥擔任了5個教學班的工作和3個班的班主任,並且兼顧學校的德育、團委、教研組和年級部的工作。劉秀祥騎着摩托車幾乎跑遍瞭望謨縣的各個鄉鎮到學生家中家訪,摩托車騎壞了8輛,先後把40多個孩子從打工工地拉回了校園

教學之餘,劉秀祥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全國巡迴勵志演講1000多場,聽眾上百萬人,牽線企業和愛心人士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1700多人。劉秀祥曾經在一個差生班擔任班主任,畢業時全班47名學生全部都考上了大學。

劉秀祥説:“在我教書的過程中,我一直都告訴自己,一個都不能放棄,一直都不能放棄,要讓大家相信奮鬥的力量。”經過劉秀祥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多年來辛勤的勞動,終於使全縣的教育工作全面改觀,教育水平直線上升,大學聯考上線率翻倍提高。在望謨縣人民政府的官方網站上,有這樣一段話:

“望謨教育成效顯著。把教育扶貧作為提高脱貧質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斬斷窮根的根本舉措……大學聯考成績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本科錄取人數從20xx年以前的全州掛末提高到20xx年的全州第四位。

20xx年本科上線學生達946人,上線率增加值在全州排第3位,上線人數實現逐年大幅增長,較20xx年增長了477%。”

望謨縣的教育工作得以蓬勃發展,可知道這個成績的背後凝聚了劉秀祥等教育工作者多少辛勞的汗水和嘔心瀝血的付出啊!

劉秀祥20xx年被任命為望謨縣實驗高級中學副校長,同年被評為“中國好教師”,得到了社會對他工作成績的肯定和讚揚。

如今的劉秀祥也成立了美滿的家庭,他的賢內助幫他一起照顧母親,不但使母親過上了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替劉秀祥分擔了後顧之憂,使他能夠拿出更多的精力從事教育事業,服務社會,回報大眾!

提到過去的艱難生活時,劉秀祥感到歷歷在目。當年在面對困境時,劉秀祥選擇了堅強面對和勇敢付出,他開玩笑地稱自己為打不死的“小強”,經過了種種磨礪終於苦盡甘來,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説:

“如果沒有和母親相依為命的生活,我可能沒有那麼堅強,沒那麼勇敢,有了她我才有了活下去的目標,因為我知道有一個人需要我。”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6

《掬水月在手》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一部傳記電影,導演陳傳興此前曾策劃拍攝了在兩岸頗具影響力的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台灣最重要的文學家、作家的一生,隨着《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的成功上映,標誌着陳傳興“詩歌三部曲”創作終章。導演陳傳興介紹,為拍攝全景式反映葉嘉瑩先生“歷經磨難又活得光亮的一生”,電影拍攝團隊用時3年,分別在兩岸、香港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等葉嘉瑩先生出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採訪了葉嘉瑩先生的親友、學生40餘位,力圖還原葉嘉瑩先生以弘揚中華詩詞為己任,歷經烽火硝煙、家道變遷,活出如詩一般鏗鏘人生的精神世界。

“她內心中因為有古典詩詞作為支撐,所以歷經磨難依然能夠活得足夠光亮,到了晚年,她還能夠想到用曾經支撐自己走過苦難的古典詩詞反哺我們的民族和文化,成為整個華人世界的一道光彩。”陳傳興説,這是葉嘉瑩先生最讓他感動的人生力量和去拍攝這部傳記電影的驅動力。他希望透過《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傳遞一個核心的觀念:中國需要有詩。在任何時代,不管是和平、戰爭、苦難的時代,詩人的存在為什麼都是不可或缺?

“葉老師一直在我的拍攝名單裏”20xx年,陳傳興成立行人文化實驗室,策劃一部在兩岸、香港地區頗具影響力的文學主題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在台灣、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幾位文學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還參與了詩人鄭愁予和周夢蝶兩集的拍攝。

“葉老師作為‘詩詞的女兒’,她的生命光輝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領我。”雖然不是學中國古典文學專業出身,但是陳傳興對中國古典詩詞有一種天然的心靈親近。上世紀80年代初,陳傳興在台灣一家書店偶然看到葉嘉瑩先生早期詩詞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談詞》,從此就書不離身,愛不釋手。“到法國留學時,我把這本書帶在身邊,這次為《掬水月在手》的電影宣發來到大陸,14天隔離期中,我還不時翻看這本書。我覺得每每翻看中國古典詩詞,都會帶給我一種美感,給予我滋養。”儘管此前為拍片,陳傳興多次往來大陸,但此次大陸之行,讓他對大陸、對古都北京收穫別樣的感受。

“我原來不知道北京的鐘樓和鼓樓離得這麼近,這次和朋友一起坐在什剎海一個茶館的露天平台上,秋色濃郁的蘆葦在眼前飄蕩開,好似時光穿梭,我跟着當年的葉先生,穿過什剎海的衚衕,到她的老師顧隨先生家裏吃飯。冥冥中好似天公的安排,讓我跨越兩岸的時光機,來講述兩岸的一段過往,葉老師就是聯結兩岸的一座橋。”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7

陳陸的抗洪“戰役”,是從7月18日開始的。

那天開始,廬江整個縣城內澇,消防救援大隊的接警電話幾乎響個不停。陳陸一邊請求合肥救援支隊增援,一邊帶着隊員們馬不停蹄地從一個救援現場趕赴另一個救援現場。

凌晨回來,清晨出發,陳陸每天只和衣而眠三四個小時,就連吃一份盒飯也只匆匆扒拉幾口。“等着我過來!”成了每天陳陸輾轉在縣城和鄉鎮救援間説得最多的一句話。

臉上、手背都被曬得發紅蜕皮,陳陸本就帶有傷病,再加上長時間泡在水裏,他的膝蓋乃至全身很快開始浮腫,膝蓋疼痛難忍,已經影響正常彎曲和行走。

就這樣一次次,陳陸和隊員一起,揹着老人,扛舉着孩子,把他們送往安全地帶。一位70多歲的癱瘓老人被救出後,拉着陳陸的手連聲道謝,陳陸只是憨憨地笑,擺擺手,又衝向了下一個“戰場”。

廬江縣鮑井新村的孕婦解啟霞聽説陳陸失聯的消息後,禁不住淚流滿面。她是陳陸冒着大雨從洪水中轉移出來的。她説她始終記得,陳陸有一雙特別有力的手和沉穩洪亮的聲音。

從7月18日到他落水的那一刻,陳陸和隊員們在抗洪救援一線,連續奮戰了96小時,出警411次,解救和疏散羣眾2665人。這些數字,見證着一名消防英雄在抗洪救援一線踐行錚錚誓言和赤誠初心。

用生命詮釋“人民至上”

陳陸是江蘇江都人,父親是軍人,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穿上軍裝,一直是陳陸的願望。2001年12月,他如願參加消防工作,在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為大隊級正職、一級指揮員消防救援銜。

2008年汶川大地震,陳陸是安徽省第一批去增援的消防隊伍中的一員。在震後的汶川救援中,陳陸拖着被毒蟲叮咬起泡流膿的傷腿,揹着30多公斤重的破拆器材,連續10天在震區搜尋生命。那年,他被評為“合肥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2016年6月,廬江縣遭受洪災。陳陸連續奮戰35個小時,帶隊營救和疏散2430人。羣眾無一傷亡,陳陸自己卻當場累到暈倒,經歷2個小時的搶救之後才轉危為安。那年,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被安徽省公安廳記集體三等功。

陳陸履職的19年裏,獲得很多榮譽。“優秀共產黨員”“全省優秀人民警察”……然而這一次,他的榮譽卻讓所有人淚目。

7月26日,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聯追授陳陸同志“安徽青年五四獎章”;7月27日,應急管理部批准陳陸同志為烈士;7月28日,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追授陳陸同志為“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優秀共產黨員”。

在戰友們眼中,陳陸愛笑,“沒架子”,熱愛工作。

然而,在家人眼中,陳陸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結婚後,他幾乎每兩個星期才回一次家陪陪妻子和孩子。在陳陸的辦公桌上,一個嶄新的消防車模型還靜靜地立在那裏。那是陳陸給4歲的兒子特意準備的禮物,是一個消防員父親一個多月沒能回家,想給兒子的道歉和補償。

“我志願加入國家消防救援隊伍,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堅決做到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恪盡職守、苦練本領,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貢獻自己的一切。”

2018年消防部隊改制,陳陸選擇繼續從事消防救援工作。這是他選擇留在“火焰藍”那天的誓詞,也是他曾很多次帶着新消防員,一遍遍宣讀的誓詞。戰友們説,他用生命踐行了這樣的誓言,用生命為“人民至上”做出了最赤誠的詮釋。

據瞭解,入汛以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共參加各類抗洪搶險救援超過1萬起,營救遇險被困羣眾近4萬人,疏散轉移被困羣眾近11萬人。

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給人民以力量,防汛抗洪一線,依然挺立着眾多如陳陸一樣的“火焰藍”身影。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8

“我們努力讀書,是為了回來幫助家鄉擺脱貧困。”12月17日,黔西南州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劉秀祥應邀參加了在貴州大學舉行的讀書活動。

活動當天,劉秀祥在貴州大學裏見到了自己的學生韋天琴、楊娜娜和黃錦秀,看着他們現在在學校裏認真學習、奮力拼搏的樣子,劉秀祥很是欣慰。

皮膚黝黑的劉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記者看到了比同齡人多一份的穩重與堅韌。

20xx年,劉秀祥從山東省臨沂大學(原臨沂師範學院)歷史學專業畢業。這個曾背母求學從大山深處艱難走出的學子,選擇回到了家鄉望謨縣任教。

或許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聯想到自己的經歷,劉秀祥對每一個學生都非常上心。

教學工作中,劉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課,也常常奔波在控輟保學、教育幫扶的崎嶇山路上。8年的從教時間裏,他騎着摩托車幾乎跑遍望謨縣的每個

鄉鎮,單是摩托車就騎壞8輛,先後把40多名孩子“拉回”了課堂,並幫助他們考上大學。

今年17歲的廖段寫就是被“拉”回來的一名學生。20xx年,廖段寫進入望謨縣實驗高中學習,由於父母離異,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務工的母親,家中經濟負擔過重,加上母親的思想落後,覺得女孩子讀書沒用,她只能被迫放棄學業,外出務工。

得知廖段寫外出務工的消息,劉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立馬趕到她家中,對她母親做了思想工作。

劉秀祥沒有放棄把廖段寫“拉”回學校的機會,一直保持與她電話聯繫。“劉老師我好想回學校上學!沒有文化就只能做苦工……”在電話裏,劉秀祥聽到廖段寫這樣説更是心疼。

20xx年12月31日,經過劉秀祥與學校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寫的母親終於同意她返校讀書。

重新回到校園的廖段寫,因堅守讀書信念,被評為“20xx年望謨縣實驗高中最美少年”,20xx年被評為“望謨縣新時代好少年”。“我很感謝劉老師和學校幫助我爭取到讀書的機會,如果不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裏學習,我要像劉老師那樣,靠自己奮發讀書來改變命運。”廖段寫説。

在望謨縣,像廖段寫一樣被劉秀祥求學故事激勵到的學生還有很多……

劉秀祥經常到其他學校做演講,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鼓勵學生們堅持學習。每次演講他都分文不收,但是邀請單位必須要資助兩個貧困的孩子。八年時間裏,劉秀祥巡迴演講1200多場,聽眾累計超過百萬人,用這種方式,也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2600多人。

後來許多老師與劉秀祥交流反映,學生們的作文裏多次提到了“劉秀祥”這個名字,表明要以他為榜樣,他才明白身上有了更大的責任。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為山裏的孩子們堅守下去,用自己的經歷讓更多的貧困學子看到希望,點燃他們心中火苗”。

“我不知道你是誰,清晨6點的校園,但我知道你的未來。”12月11日,劉秀祥在微信朋友圈裏更新了這樣一句話並配了一組照片,照片裏的學生正在這個寒冷冬季的清晨迎風苦讀。天雖還未亮,但孩子們的前路一定很亮。

劉秀祥看到他們,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劉秀祥告訴記者這或許就是他存在的意義,是一種“被需要”的幸福感。

8年前,劉秀祥回到望謨當教師時,望謨縣全縣高中1000多人蔘加大學聯考,考取本科的只有70人。而在今年,望謨縣本科上線人數1200多人,排名全州第三,緊隨興義、興仁兩市之後。

“現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望謨縣的教育越來越好了。家長都願意學生來讀書,而且以前許多學生為了追求更好的教學資源都會選擇外出求學,現在學生和家長卻更願意留在本地;一是更加方便,二也是對我們學校、我們縣教育工作的極大認可,更是對我們教師工作最好的鼓勵。”劉秀祥説。

20xx年以來,省內多所名校曾向劉秀祥拋出年薪百萬的橄欖枝,可都被他婉言拒絕,劉秀祥始終堅持着自己的“教師初心”,堅守在鄉村教學的第一線上。劉秀祥説:“只想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儘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有學上、上好學,用知識幫助孩子們看到更遠的遠方。”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9

葉嘉瑩説自己“好為人師”,因為急於把自己所知道的詩詞裏的好處告訴別人。

她閲讀涉獵廣泛。中國的、外國的,文學的、心理學的,經典的、暢銷的,她都看。

受聘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20年間,葉嘉瑩幾乎每天開車經過西南海邊大道。大道右邊是高高的森林,左邊是住宅區,越過住宅區,是廣闊無邊的太平洋。退休之後,只要從中國講學回來,她仍每天風雨無阻地在這條路上往返,去亞洲圖書館看書、研究、撰寫新的論著。除了午飯時分到休息室吃自帶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圖書館關門才離開。

她在海外查着英文字典教書,英文提高了,就去聽西方人的課,借西方文學理論的書。她發現西方文學理論中有的説法與中國傳統詩論有暗合之處。

葉嘉瑩指出:中國傳統文論,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論來補足和擴展。

她講心與物相感的關係,是中國傳統詩詞的“比興”,是西方現象學所説的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係。

她講秦觀填詞的用字和內心的敏鋭時,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觀點——不管小説的內容有多少不同,他總能在不同故事、情節和風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釋用詞源於“真正心靈情感的本質”。

談到温庭筠的《菩薩蠻》,一句“懶起畫蛾眉”,她講杜荀鶴和杜甫的詩,也用西方學符號學的觀點解釋:“蛾眉”就是聯想軸上的一個語碼。因為“照鏡畫眉來做託喻,在中國文學已經形成一個傳統。可以喚起我們的聯想。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離騷中‘眾女嫉餘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隱《無題》裏的‘長眉已能畫’。”

近些年,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本科時讀英文專業,然後去國外學西方理論。回國後,將這些理論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覺得這不可取,必須先對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瞭解。“理論是荃,目的在魚。”

她創造了一個名詞“弱德之美”,詮釋中國古典詩詞美感特質的本質性。她説,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裏捱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0

7月22日,安徽合肥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喊出這句“我打頭!”,再次登上救援的橡皮艇出發。然而,廬江縣石大圩決口迅速擴大至50米,橡皮艇被捲入激流漩渦側翻。已經奮戰了96小時、轉移救援出2600多人的陳陸,就這樣消失在滾滾洪流之中,再也沒有回來。

“教導員!”“陳陸!”和陳陸並肩奮戰的消防員們竭力呼喊着,與陳陸素不相識的其他救援隊伍全力搜尋着。24日下午,搜救隊伍在距離事發地約2.3公里的下游發現了他的遺體。陳陸同志英勇犧牲,用定格在洪流之中的36歲寶貴生命,詮釋了他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

“誰打頭?”“我打頭!”

汛期以來,受持續強降雨及上游來水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位不斷攀升,遭遇了150年未遇的歷史高水位。

7月22日,持續暴雨中,巢湖再次危急。隨着幾聲巨響,已經開始漫堤的廬江縣石大圩防洪大堤被洪水撕開了20米寬的決口。隨即,5.8平方公里內的4個行政村成為海洋一般,6500人被洪水圍困,處境危險。

接到縣防汛救災指揮部的指令後,已在抗洪搶險一線連續奮戰了好幾個晝夜的陳陸,再次集結隊伍,攜帶好救生裝備和4艘橡皮艇,以最快的速度,向着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出發。

在被洪水淹沒的廬江縣同大鎮連河村,陳陸和隊員們拖着疲憊的身軀,一次次登艇,一次次出發,救人、再救人……

大隊長方鋭至今還記得陳陸當時疲倦的神情。他勸陳陸休息一會兒,但陳陸説:“我對這片水域情況熟悉,水性也好。你們去,我放心不下。”

然而“放心不下”別人的陳陸,這次卻成了所有人的心痛。22日下午,當決口擴大到50米,洪水以令人恐懼的速度奔湧時,陳陸帶領隊員與藍天救援隊組成編隊,他“打頭”作為1號艇領航衝鋒。

跟隨陳陸的2號艇上,合肥市藍天救援隊隊長蘇琴一直忘不了和陳陸出發前那段簡短的對話:

“你們是不是去救人?”

“是的!”

“誰打頭?”

“我打頭!”

蘇琴説,她一輩子忘不了在大洪水之中的那種無助感,但更忘不了的是,陳陸和其他消防員們義無反顧向前衝的背影。

陳陸所乘的1號艇駛過連河村村委會附近時,急流中忽然出現3米多的水位落差——這是水域救援中最不可預料、最可怕的“滾水壩”。

“掉頭、快掉頭!穩住、不要怕!”千鈞一髮之際,陳陸連聲吼道。誰都沒想到,這成了他留下的最後話語。

話音剛落,橡皮艇猛然側翻,艇上陳陸等5人全部被捲入洶湧湍急的洪流中。跟隨其後的3艘艇得以及時調轉艇頭,蘇琴等人險之又險地避免了翻艇。

與陳陸一同落水的消防員李俊傑回憶,在落水後還隱約看到了陳陸的身影。他和隊友常青用盡全身力氣浮出水面、摸索到艇舷的尼龍繩並死死地抓住。兩人下意識地去抓陳陸時,一個巨浪突然劈頭而來,陳陸的身影隨之不見。

李俊傑、常青、李順3名消防員僥倖脱險,但陳陸和作為嚮導的連河村黨支部副書記王鬆在洪水中失聯。截至發稿時,救援隊伍仍在繼續搜尋王鬆。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1

多少年過去了?在風雨中吟嘯、在花雨中徐行、在詩詞裏觀照人生,葉嘉瑩先生走過來的是一路坎坷,似乎應驗了王國維“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一句話。先生歷盡生活的百難,一生有多少説不出的苦,幸好詩詞給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最近先生看完我發表在新民晚報“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寫她的長文《欲將修短爭天地》後,她便告訴我一個小小的祕密:其實“以無生的覺悟,做有生的事業;以悲觀的體會,過樂觀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兒與女婿剛因車禍去世後,她在悲哀痛苦中掙扎起來時,曾經寫下的兩句自我勉勵的話,只不過因為當時,她覺得不好意思説這樣洞觀人生的話是她自己的體悟,所以曾經託名説是她老師顧隨先生説的,但現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認了這是她自己的話。如今想來,這兩句話不正是先生在中國詩詞道路上一路堅毅走來的寫照!

“剩得書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為“詞人是處在弱勢的地位,不能夠表白,也不能夠言説,但是他有一種持守的品德。我處着一個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個弱者的姿態之中,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應該為外界的環境所左右而改變”。所以先生首倡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處在艱難苦痛之中仍舊終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轟動,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線售票時,5秒鐘全部售罄,後來還得了電影金雞獎。而每個看過電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靈的鏡頭上,在佐藤聰明《秋興八首》的配樂中,在先生吟唱詩詞柔美的嗓音裏,一同經歷先生傳奇的一生,無不感動不已。

導演陳傳興先生説:“葉先生與詩詞的關係,已經深到生命裏面,她就像一個水月觀音一樣,讓人渡過詩詞的大河,到河的彼岸。”先生曾有兩句詩“要見天孫織錦成”和“柔蠶老去絲難盡”,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條吐絲的蠶,因她從小熱愛中國古典詩詞,70餘年從沒有停止過教書,她希望她的學生和所有像她一樣熱愛古典詩詞的年輕人,能夠把她所吐的絲織成美麗的雲錦,就像顧隨先生早年對她的勉勵和鄭重的託付一樣。

在今年庚子初夏,揚州廣陵書社印了一部《駝庵迦陵師生酬唱集》,顧名思義,內容就是顧隨先生和葉先生的詩詞唱和。書是傳統的木板手工雕版,用上等貢紙手工印刷,並作經摺裝,並配以宋錦函套,限量印成紅、藍、黑三色,可謂盡善盡美。這摺子先生曾握在手中摩挲良久而不能釋,那是文字因緣骨親,更是他們師生傳承永繼的見證。

20xx年,我想從台北飛天津探望先生,先生在電話裏頭説:“我實在太忙,一般很少跟人聚首見面,我已經太老了,自己有很多事情要收拾和整理都來不及。”先生這麼一説,聽來是拒絕我的探訪。然我不死心,過了一段時日,又致電先生,不意先生竟答應11月19日早上與我相見,我便在前一天清晨直飛北京,轉車天津,航空陸路,抵達先生家已是傍晚五點半了,我這突然提前到達,一下子似乎打亂了先生的生活節奏。然先生還是和我聊了許久,説起了上回在台北與周夢蝶先生的晤面,談及瘂弦先生曾在電影院外面看到她的往事。在先生為我帶來的書一一簽名後,我打算離開之際,照顧先生的阿姨突然問先生説炸醬有多煮,要不要留我下來吃炸醬麪?

因阿姨這麼一問,先生就沒有讓我這萬里而來的客人離開,説:“我實在太忙,我要去準備明天下午的講稿,今期《中國文化》中有我《要見天孫織錦成》的演講整理稿,你自己坐着看。待會一起吃飯,沒準備,只有簡單蔬菜,炸醬麪不知道你是否吃得習慣?我吃得簡單。”而阿姨一邊煮麪,一邊對我説:“先生只要有演講,都一直做準備,常常到晩上兩三點都不睡覺。”

不久,阿姨端出了兩碗麪、一大碗炸醬、豆芽、毛豆和菠菜,先生便每樣分出半碟給我,然後我們各自舀了炸醬拌麪,食不言,我就厚着臉皮靜靜地陪着先生吃了一頓晚飯。我猜先生平日是不留客人在她家用飯的,這次應算是特例。我現在偶然想起這一件事時,還是覺得非常得意,因為能和先生一起吃飯,此生難得。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2

經全力搜救,四川涼山木裏縣森林火災30名失聯撲火人員已全部找到,27名森林消防隊員和3名地方幹部羣眾犧牲。遺體運回,成千上萬死命自發走上街頭,手持菊花哀悼,迎接英雄,這一夜,涼山註定無眠。

這是多麼悲壯的場面,人們沒有等來自己的親人、朋友、戰士的凱旋而歸,卻等來如此的噩耗。

他們也曾是一羣與我們一般年紀的少年,最初成為消防戰士,或許只是因為覺得軍裝很帥,一旦穿上軍裝,哪怕明知前方生死未卜,也會毫不猶豫的前進。

他們穿梭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崇山峻嶺,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會出現他們,他們克服每一次大霧,沙塵或狂風暴雨,卻不知道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麼,是滔天大火,還是待救的貓貓狗狗,警情就是命令,服從命令聽指揮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為人民服務”是職業賦予的責任和使命,不求感激回報,也不為英雄之名。他們揹負萬家燈火,卻常常辜負最親的人,自古忠孝難兩全,他們把孝順給了國家,給了人民,他是外婆最親的人,可是在他心裏,萬家燈火才是他最親的人。每次在路上看到這羣最可愛的人都忍不住駐足,每次聽到消防車出警的聲音,都忍不住的為他們捏一把汗。

不曾有英雄的.姓名,卻擁有英雄的生命,穿過匆忙人羣,你逆火而行,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

和平時代最危險的工作之一,然而總有人矢志堅守,總有人逆火而行,總有人用生命守護人間安寧。

你們受過的傷終得成為你們勛章,你們為人們付出的犧牲,終將成為永恆的大愛,永存人間!

致敬逆火英雄,一路走好!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3

對葉嘉瑩而言,更沉重的打擊在52歲那年到來。她曾對大女兒説早點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幫你帶。這是她對自己晚年的另一種設想。

1976年3月,52歲的葉嘉瑩在美國東部參加亞洲學會。她收到大女兒和女婿車禍去世的消息,立即飛往多倫多。回到温哥華後,她把自己關在家裏,接連數十天閉門不出。

她在《哭女詩十首》裏,寫“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為”,“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參加完葬禮,她回來學校工作。見到同事朋友學生,最多眼圈一紅,就低頭走過去了。“她的喪女之痛,似乎都用學問和詩詞撫平了。”葉嘉瑩的朋友劉秉鬆回憶。

導演組問她,這種撫平,是因為葉嘉瑩不敏感嗎?

“我覺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對詩詞中那些幽微的情感體會得那麼透徹,怎麼會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詩詞救了她。古詩詞給予她生命的精華,讓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那麼高的層次。她的苦痛都被詩詞溶解了。”在劉秉鬆看來,“人生最難就是把自己退到一個位置,用相同的態度去接受一切去輕而化之。”

女兒的離世幾乎徹底改變了葉嘉瑩的後半生,家庭已經不再是她所謂的牽絆了。

“她覺得上帝聽到了她的心願,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務,所以帶走了她的女兒。”《掬水月在手》副導演沈禕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她要這樣去説服自己或這樣去相信自己接下來的使命,其實是以他的親人的離去為代價的。”

詩詞幫助她緩解喪失親人的痛苦,提醒她還有詩詞傳承的使命。

女兒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國探親。那時_結束。在火車上,她看到年輕人捧着《唐詩三百首》,高興得不得了。在長城參觀時,買到《天安門詩抄》。

“我當時覺得,中國真的是一個詩歌的民族,儘管經歷了那麼多劫難,還是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她覺得“平生學的這點東西”,還可以報效祖國。

1978年,葉嘉瑩給國家教委寫信,申請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回南開講學之時,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只是幫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與中國,她都自費坐經濟艙,講課也分文不取。

陳洪坦言,當年葉先生還是有些“囊中羞澀”。自己跟着葉嘉瑩去水果攤,3堆橘子價格不同,葉先生一定買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階梯教室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跑來聽這位北美教授的課。她回憶葉先生講《古詩十九首》,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看到了另外一個智慧的女性師者的美”。戴錦華説,“葉先生是我當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未來要做教師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動力。”

葉嘉瑩寫豎排繁體的板書,一邊説一邊寫,速度很快。因為經常寫板書,粉筆灰使她的手指總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總貼有膠布。

一些聽過她的課的朋友,常常告誡她,講得不要太大聲,要節省點精力,注意身體。但她一講起課來,就什麼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聲聞過情,君子之恥”的古訓,葉嘉瑩不喜歡過分熱鬧的鋪排。但只要邀請方以弘揚古典詩詞傳統的重要性勸説,她都答應了。

“雖然我知道國內有不少才學數倍於我的學者和詩人,傳承的責任也不一定落在我頭上。可是我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一種不能自已之情。”她給大學生講,也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密集的時候,隔一天一講,每次3小時。

有的課程錄像中能看到她輕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語調沒有降低或減慢。“如果用我的老師顧隨先生常説的一句話來形容我講課,就是,‘餘雖不敏,然餘誠矣’。”

她的講稿被整理出來,有學理工的學生看了一個通宵。

1990年,葉嘉瑩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退休。她決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在南開大學設立“葉氏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駝庵”是顧隨的號,“永言”則從她已故的大女兒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個字。

前幾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和變賣房產收入。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有記者來採訪,葉嘉瑩説,我本來也沒有要他們公佈。本來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會他們説出去了。

“我本來要跟你講學問,看樣子你對於學問是沒有興趣的。”面對記者的追問,她很直接地對着鏡頭回答。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4

一手拿焊槍,一手拿焊帽,伴着嗞啦的聲音火花四濺,這是焊工在工作的場景,他們用兩隻手配合焊出各種各樣東西,可是,假如只有一隻手,該怎麼工作呢?怎麼才能不被四濺的火花灼傷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獨手焊俠”盧仁峯,他不但一隻手焊接,並且他焊接的還是國之重器,坦克。

16歲定下目標,立志成為焊接專家

1979年,16歲的盧仁峯來到內蒙古一機集團從事焊接工作。從拿起焊槍的第一天起,他就給自己樹立了目標:“當工人就要當最優秀的工人,要做焊接專家。”

定下了這個目標後,他給自己列了個課程表,一週七天,一三五學理論,二四六學技術,把它貼在工具箱上,《金屬學》《焊接工藝》這樣的工具書被翻到卷邊,看書的地方被坐出一個坑。為了結合理論進行實操,盧仁峯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加焊50根焊條練基本功,焊條上的每個熔孔都力求做到均勻排列,盧仁峯一練就是三年時間,日積月累的刻苦訓練,他的焊接技術日臻成熟。

一次意外成就獨手焊俠

1987年,靠着平時勤學苦練,他的焊接技術在一同進廠的同齡人當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當他鼓足心勁兒想大幹一番時,一次意外卻險些斷送了他的前程。那時候的機器是沒有感應器的,盧仁峯正在機器旁邊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腳碰到了機器的開關,這個時候想抽出在機器中的左手已經來不及了。那一刻,盧仁峯沒有驚慌失措,他右手拿着焊把試了試,並沒有影響,這個時候才去機器後面把切掉的左手撿回來。

盧仁峯的左手粉碎性骨折,並且感染得了骨髓炎,做了八次掌接手術,在醫院躺了整整一年。在醫院裏住院的盧仁峯讓他的妻子把所有的書全都搬到病房裏來,病房成了他學習的圖書室。在別人看來是難熬的住院時間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學習充電的寶貴機會。一年的時間盧仁峯啃完了焊接國中高三個階段的書,正好彌補了他理論知識的不足。

雖然受傷,盧仁峯骨子裏卻帶着軍工人的堅韌與樂觀精神。對他來説面對的挑戰越大,迸發的能量就越強。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他的一句口頭禪。單手焊接,他一練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躍成為廠裏、市裏、乃至整個兵器集團焊接技術的技術大拿。經歷了8次手掌修正手術,盧仁峯在與病痛的抗爭中,逐漸掌握了單手進行焊條電弧焊、氬弧焊等十幾種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帶壓操作法”“特種車輛焊接變形控制”等多項創新成果。

零失誤成就“陸戰之王”背後的焊接大將

而盧仁峯沒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戰即將來臨。十幾年前,我國正在研製新型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這些新型戰車使用堅硬的特種鋼材作為裝甲。然而這種材料的焊接難度極高。

作為領軍人的盧仁峯必須儘快找到新的焊接方法,工人們才能以此為範式而展開規模化生產。為了研製出新的焊接方法,盧仁峯把自己家的煤氣罐、煤氣灶、廚具都搬到了車間,吃住在車間裏,反覆琢磨。盧仁峯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做了無數次試驗,終於對新型鋼材的性能瞭如指掌。甚至僅憑一塊鋼板掉在地上的聲音,他就能聽出其中碳當量有多少,判斷出應該採用怎樣的焊接工藝。一批新型坦克裝甲生產下線,在穿甲彈衝擊和車體涉水等多種嚴峻的考驗中,坦克車體依然堅如磐石,密不透風。

20xx年9月3日上午,天安門廣場大閲兵的27個裝備方隊如鋼鐵洪流般駛過,坦克在閲兵場上亮相,而這個王者的王冠是由無數雙像盧仁峯一樣的工匠之手加冕的。

傳道授業,帶徒弟與研發機器人兩不誤

“一招鮮吃遍天”,從最初的只是為了學習一門手藝,一門技術,到第9屆全國技術能手中焊接界唯一一位"中華技能大獎"獲獎者,盧仁峯跟着中國的坦克戰車一起成長,也見證了我國焊接設備的變遷,從最早的完全手搖定參數的設備到今天完全數字化的調整焊接參數,這是“革命性的變化”,如今,不惑之年的盧仁峯對於未來,又有了新的目標。

一是帶徒弟,目前他帶出的百餘名工匠,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師、高級技師和技術能手,有的還獲得“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等殊榮。並且在他的影響下,他的愛人、弟弟、弟媳一家有8個人都幹起了電焊工,成了名副其實的“焊工之家”;另一個是研發機器人焊接技術,解放勞動力,為中國智造20xx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認識了一個不服輸不怕難,挑戰身體極限的頑強的中國製造工人,這是個值得敬佩的匠人,這是種值得傳承的匠心。相信我國的製造業能在無數匠人匠心的不懈努力下,大踏步前進。

2021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5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後,我幾乎可以淚流滿面了,一個個感動人物,一件件感動的事都湧現在我的腦海中。

一個總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細細心、批改文件時總是一絲不苟,他對科學的熱愛,他就是————朱光亞。他20xx年逝世。他對以前充滿遺憾,對未來充滿嚮往。當我看到朱光亞的一幕情景之後,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個肝膽醫生,不畏手術的風險,執意的來策劃手術計劃。當一個女孩生命垂危時,眾多醫生都不敢為她醫治,而他卻不管如何都要試試,進行了9個小時的手術終於結束了,女孩已經好了起來;他還常常為別人着想,為病人們擺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時找不到鞋……他就是吳孟超,把病人當做是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而且他要求的手術費是十分便宜的。

劉偉對未來的嚮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擊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難。他這種嚮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後用腳彈出了一首首優美動人的鋼琴曲。

這三個人物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動人物。不論是殘疾人還是四肢完好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天空。為別人所着想、為他人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吳孟超和朱光亞。而劉偉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堅持不懈闖出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夢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