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義聽課反思3篇[優秀]

來源:文萃谷 2.93W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例的意義聽課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例的意義聽課反思3篇[優秀]

比例的意義聽課反思1

比例這部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上進行教學的,屬於概念教學,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對應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例是在比的基礎上講解的,組成比例的兩個比比值相等,由於比的知識是上學期學的,這麼長的時間,學生的知識肯定有了一定的遺忘,所以在教學前,先帶領學生回顧比的知識。什麼叫比?關於比,我們學過哪些知識?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怎樣化簡比等等。喚醒孩子的舊知,既複習了以前的知識,又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觀察——計算——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本課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情境中激趣

一上課,就為學生提供四個實際情境圖,並提出問題:

(1)、在哪些地方見到我們國家的國旗?

(2)、你們知道國旗的尺寸嗎?

出示掛圖,敍述每面國旗,分別出現在什麼地方?並讀出長和寬。比較四面國旗不同點和相同點?(大小不同,形狀相同)分別列出每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和求比值。最後觀察比較。(比值相等)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首先是判斷。其次是組比例。最後通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繫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着密切的聯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較為簡潔的數學概念,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

創設這個情境有五方面的考慮:一是使學生通過現實情境體會比例的應用;二是“四面國旗的大小不同,但因為是按照一定的比製作的,它們的長與寬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義的教學;三是依據四面國旗長與寬可以組成多個比例式,為比例意義的教學提供較多的資源;四是為以後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做鋪墊;五是有助於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注重了“數學化”和“生活化”的結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較為簡潔的數學概念,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

2、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拓寬教材”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本,我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用活、用實教材。這節課中在四面國旗的尺寸中找比組成比例,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國旗長與寬的比,兩兩可以組成比例。同樣國旗寬與長的.比,兩兩也可以組成比例。另外每兩面國旗的長之比與它們的寬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課題中通過“你還能找出其它的比嗎?”的提問,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在練習中要根據給出的4個數據,組比例,隱含着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學生通過遷移比較,小組合作交流,多方驗證,大家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問到最後的豁然開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的“數學家”,經歷了這個愉快的學習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比例的意義聽課反思2

課堂教學是充滿千變萬化的育人藝術,面對感情豐富的國中生隨時都有調節教學環節的可能性,充滿了複雜性,可是在這多變的過程中,每堂的基本點、關鍵點是老師要始終把握的主題,在關鍵點的位置必須做到精講、細講,甚至是大講特講,絕不能因為課改提倡的“自學合作探究”而放棄老師“講”的權利,再者如果真是這樣理解“課改”精神,將是對“新課標”的曲解。

現聽了我校一位年輕數學老師的課感受更深。老師在利用七個生活情景例子並列關係式,引出了本課,得出了反比例函數的定義。之後用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試一試:已知y與x成反比例,當x=3時,y=4,求y與x的解析式。老師沒有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自做,而是和學生一起分析思路得出結論,並在黑板上板書了具體過程:

解:設y與x之間的函數解析式為y=(k≠0)

因為x=3時,y=4

所以4= ,即k=12

因此,y與x的解析式為:y=

老師為了讓學生鞏固、提高解題的方法、技能,接着出示了一道相似的題:

已知y與x成反比例,當x=3時,y=4,求y與x的解析式。

這兩道題唯一的區別就是把x換成了x,這次老師巡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並叫了一名學習成績不錯的學生到黑板上去做,這位學生的解題過程如下:

解:設y與x之間的'函數解析式為y=(k≠0)

已知y與x成反比例,x=3時,y=4

所以y=,即k=36,k=±6

又因為k為常數,k≠0

所以k=6

因此,y與x的解析式為:y=

我們先不説該生的解題對錯,就其本身也站不住腳呀,k為常數就意味着只能取6麼?-6為什麼不可以取呀?,看來學生對“常數”的概念都沒有把握清楚呀。

該生解題思路的出錯點很明顯是把定義中x的含義理解偏了,這是誰造成的呢?難道僅僅是學生上課有認真或者智商達不到麼?這可是一位算得上優秀的學生呀!真正的原因並非如上,而是由於老師在推出定義之後,在定義含義分析這個關鍵點沒有下功夫,急着進入到了下一個練習環節。

整節課其實就兩個點:理解透反比例定義、會列簡單反比例解析式。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進行的,可見一節課的重中之重就落在了定義理解這個關鍵點上。這一點學生搞不懂,不論其它環節再華麗也是一堂失敗的課。在這個點上老師就是要精講、多講。

在平常的教學生涯中,我們總能看到幾位忙忙碌碌的老師,他們甚至是“廢寢忘食”地寫教案、上課、改作業、做輔導可是學生的成績總是不讓人理想,老師感到累,學生也覺着累,為什麼付出的勞動不能得到有效的成果呢?當你深入這些老師的課堂時,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在關鍵點上沒有“寫好文章”,因此,挖掘教材、把握重難點、找準關鍵點可不是説説而已,需要向經驗型老師的請教、學習,更需要自身不斷的反思與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輕車熟路、得心應手!

比例的意義聽課反思3

我認為,英語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並運用英語的能力,英語教學應該為學生創設他們喜聞樂見的合適的情境,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首先應該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記憶效率,以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如果一味地採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講授語言規則,讓學生脱離語言環境去做大量機械、枯燥乏味的知識訓練,學生學習興趣當然不高。因而,在本堂課的中,我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在情景中練習間接引語,增強學習的興趣,鍛鍊了口語表達能力。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發現活動的效能遠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例如,在活動伊始,我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聽的能力。大多數學生無法在頭腦中對直接引語進行轉變,有的甚至對原話複述都存在困難。因此,活動的設計以及活動中出現的意外狀況都需要設計者在之前進行周密思考及在課堂上的變通。現對如何發揮活動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一)設計與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相當的活動。

由於地域、師資和學習起始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各校各班的學生的差異相當大。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認清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筆者在本活動的開始時,高估了學生聽得能力。在及時認識這一不足後,調整了呈現與聽的順序,讓學生看了再聽,再想,再反應。雖然活動也延續了下去,但聽的作用似乎不大。筆者在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中瞭解,學生只是對聽到的句子時態不太明確,基本還是聽得清楚的。在瞭解學生聽的能力這一真實水平,筆者認為在佈置寫句子時,事先圈定每組所選用的時態,並讓讀句子的同學讀的同時,寫出句中出現的動詞形式。這樣保證所有學生能準確地獲取信息,聽也發揮了它應有的效能;同時這也保證了五種時態都能練到。

(二)重視活動中微任務的設計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任務是無處不在的`,即大任務中包含小任務,小任務中包含微任務。教師不能單純的設計大任務,而忽視小任務,微任務的設計。正是由於它們的鏈接和點綴,任務才更易操作,活動的效能才能更好的發揮。本堂課中出現的一些學生在別人練習時,思想不集中,開小差的情況,正是教師忽略微任務佈置的結果,讓這些學生感到無事可做。筆者在課後想到,在讓個別學生進行練習前,可先把全班學生分組;學生回答時,本組的學生可以補充;其他組的成員可以找錯。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學生的關注。這樣就保證了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感受集體榮譽感,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加強活動中的即時評價

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活動中的即時評價,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自我完善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當一些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更應慎重對待。

總之,在教學中活動能否真正的發揮好效能,是能否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本人在今後備課過程中,應反覆斟酌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和英語水平,努力調整教學方式,大膽取捨教學內容,力求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讓每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都能感受成功,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