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下電影藝術的寫作教學意義論文

來源:文萃谷 2.98W

摘要】在“新課標”的倡導之下探討在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電影藝術對國中寫作教學的指導意義。組織學生看電影寫影評、參與電影片段主題研討和電影沙龍活動等,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寫作語言,力求在學生的寫作中滲透真正的表現手法和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審美傾向主流化,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彰顯真實而有積極意義的主題。

信息技術下電影藝術的寫作教學意義論文

關鍵詞】電影藝術;寫作教學

寫作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而傳統的寫作教學多傾向抽象的語言指導和訓練,對培養學生寫作思維缺乏研究和指導,久之負責欣賞音樂、繪畫等藝術,長於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的右腦得不到充分鍛鍊,致使學生感知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低下,也就無話可説了。此外,現代國中生學習寫作致命的問題就是沒有積累和生活,也就是沒有創作所必需的寫作範例和情感經驗。他們沒有系統時間進行書本閲讀,無法積累更多的語言符號,也沒有活動空間進行情境體驗,無法獲得更廣闊的參與經驗,但他們卻是受到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影響最大的一代,以電影、電視等視覺藝術為主的觀察經驗,成了最有效的思維訓練模式和學習方法。於是筆者思考電影藝術在學習上的有效性能否移植於寫作教學,對信息技術背景下的電影藝術在國中寫作教學中的指導意義做了為期三年的研究和探索,希望為寫作教學創造出萬畝“金色池塘”。

一、引水入渠——電影的影評藝術成為寫作興趣的“救贖”

現代國中生對於命題寫作和隨筆寫作都興趣不大,前者即使真的有話可説,學生也認為是為老師和考試而無病呻吟,而後者,絕大多數人是真的無生活而無話可説。看電影寫影評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寫作的心理,電影首先為學生提供生活經驗,使學生有感而發,變寫作被動為主動;而電影的藝術綜合性和多樣性也為學生拓展寫作思維創造了可能性,使學生有話可寫,變單一枯燥為豐富多樣,藉助電影“引水入渠”先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筆者對比某個38人的班級一個月四次寫作的數據,同一時期內學生對影評的寫作興趣更大,寫作慾望更強烈,寫作效果更好。以寫作《戰馬》影評為例,學生自擬題目可謂用盡心力、精彩紛呈:《如果還有明天》《那麼驕傲》《金戈鐵馬》《我們一直很幸運》《如果愛》《一匹馬的獨白》《平安歸來的勇氣》《飛越戰場的不只是信鴿》《朋友,敵人》《人馬情未了》。而對於《戰馬》主題的探討層面,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愛、勇氣、人性、人道主義等等,充分展示了學生基於電影經驗之上的個人體悟。同時,影評寫作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聯想個人經歷,引導學生從評價電影到感悟生活,更加有助於學生寫作思維和聯想力的培養。爸爸,如果我們也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麼樣?——我對和我一起看電影《美麗人生》的爸爸發問,當然我相信爸爸只會“殘忍”的告訴我事實,他才不會管我的心靈呢,這不,爸爸起身丟下一句“這麼大的人還做遊戲,幼稚死了!”一晃而過的卻是爸爸濕了的眼眶。大人是不是永遠會在我們未經發覺下把黑暗從我們身邊帶走?臉上的不關心是不是一種偽裝?(《聰明爸爸和幸運兒子——《美麗人生》影評)中國是全世界琴童數量最多的國家,遺憾的是,像“海上鋼琴師”1900那樣純粹、執着的人太少了,我從5歲開始學琴,可是我早已忘記鋼琴的純淨與聖潔,我的腦海中充斥着特長加分、成名賺錢,此刻我又坐在琴旁彈起最喜歡的《水邊的阿狄麗娜》,但願你也如我一般,拋開功利的目的,感受你所愛的事物的內涵和真諦,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心中的“海上鋼琴師”。(《無限的琴鍵》——《海上鋼琴師》影評)藉助於電影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從視覺、聽覺最後到感覺,從感性最後形成理性的認識,學生們都很喜歡寫影評和圍繞電影展開活動,不停地給自己愛好電影和寫作的心理暗示,形成以“電影”為核心的寫作模式。

二、南水北調——電影的語言藝術成為寫作語言

“合夥人”優秀電影一般來自於經典文學,其台詞和藝術語言同樣來自於生活體驗和文學創作的靈感,具有凝練性、哲理性和高度的思想性。這樣的語言同樣也可以運用於文學寫作的再創作,如果學生能夠在觀影過程中關注語言藝術,教師在點評和研討活動中引導學生鑑賞和積累電影台詞,藉助於電影進行相應的“南水北調”,進行記憶和再創造,並運用於自己的寫作,淺而言之為學生習作增添亮點,深刻地講可以成為學生習作思想性的標誌。學生寫作文《,我的快樂之源》,選擇自己參加舞台表演的經歷作為素材,選材平常,而文章的結尾是這樣:“有人説——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當舞台拉上帷幕,我聽見前方傳來的喝彩,背過身去迸發出的自信,我堅信以後的生命充滿鮮花與陽光,我無懼的微笑……”恰當議論和抒情的結尾點亮了整篇平平的文章,他所引用的話出自於哲學家盧梭,本是八年級學生無法涉獵的,其實這段話也來自奧斯卡電影《春風化雨》,是電影中那羣讀詩、演話劇、不斷為夢想和文明奔跑的少年們的心聲。學生的習作《愛其實很簡單》開頭這樣寫:“愛其實很簡單,有時可能就簡單成一句話,就像《泰坦尼克號》中傑克對露絲説——你跳,我跳;就像《海上鋼琴師》中1900對鋼琴説——我停下來不是因為看見的,而是因為看不見的;就像《美麗人生》中爸爸對兒子説——我們做個遊戲,100分的人會得到坦克;就像媽媽對我説——頭髮一定要吹乾,頭痛了怎麼辦。”運用電影中或標誌性的,或經久不衰的,或具有思想性,或感人肺腑的台詞,作為引子,大大增加了習作的文學性和思想性。

三、他池之水——電影的導演藝術成就寫作方法

“百萬富翁”電影的導演藝術是把還不錯或很普通的故事安排得一波三折從而打動人心,因此教師在主題研討電影沙龍活動中,更多的是針對電影片段進行全方位的審視和解讀。對電影片段的分析和在寫作上的移植,“他池之水”足以灌溉學生的寫作。奧斯卡電影《戰馬》安排場景顏色的'變化十分有深意,研討時,學生關注到綠油油的蘇格蘭草原,黑色焦土瀰漫的戰場,夕陽染紅的歸家之路,無不與情節相關,而每一歡樂場景之後必然伴隨更深切的哀痛,從而體悟到寫作中的對比反襯、樂景襯哀情及環境烘托等方法,於是學生嘗試去做蓄勢,哪怕是些環境描寫也會使得文章更真實可感。伊朗電影《天堂的孩子》有大量穿插藝術的運用,如跑步時哈里沉重的呼吸與過往的艱難反覆閃現,電影結尾臉盆裏繞腳而遊的金魚和回家路上爸爸身後的鞋子不斷交替,分析之後學生覺得這些使得電影在表現伊朗人民艱難生活和樂觀精神上有極大的震撼力。而運用到寫作中就是插敍等結構的安排,於是學生在寫參加800米比賽時做了嘗試,“我的腳步越來越沉重,彷彿我的呼吸其實是遠遠地傳來,真奇怪,我又聽見出發前老師叮囑我係緊鞋帶注意安全。視線模糊,周圍搖晃的樹影就像一張張怪臉,真奇怪,我又看見過去半個月朋友在操場上不肯離去的陪伴。”這樣處理之後內容更豐富,情感也更真摯。學生感歎於《羅馬假日》結尾安妮公主那回眸一笑,在電影特寫中學會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細節;而安妮公主最後的那句“羅馬,當然是羅馬”讓他們無限悵然的同時,也學會了寫作結尾需要言有盡而意無窮。學生們看着貼在肖申克監獄牆壁上的海報越來越大張,看着阿甘的腿越跑越快越跑越長,看到了電影對於時間和事件的藝術化處理,從而在寫作中更加重視材料詳略得當。

四、鍍金時代——電影的主題藝術為寫作立意“

春風化雨”寫作教學要求學生説真話説實話,但現代國中生身邊充斥着太多套着真相外衣的黑暗消極信息,就會出現大量看似真情實感,實則主題黑暗、立意消極的習作。而經典電影中弘揚的愛、堅持、勇敢、相信、希望等等美好的事物是具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的,可以給學生的寫作思維和寫作立場“鍍金”。1.電影可以培養寫作主體的審美意識傾向主流化。多元的社會的多種意識形態夾擊之下,學生很難為自己的寫作內容找到審美方向,比如七年級綜合性學習“我也追星”中有習作練習,而學生們多數以韓流明星為寫作對象,寫作內容則是“亞洲首帥”“人氣爆棚”等等。於是筆者結合學校“藝術節”,推薦《勇敢的心》《孔子》《更好的世界》三部電影,讓學生看電影,然後進行“與美同行”的主題寫作練習。“前幾天還在與小夥伴們津津樂道,偶像鹿晗為了保護歌迷而大聲呵斥保安,而今天看着電腦屏保上那個稚嫩的臉龐,我卻掀不起半點狂熱。我的心在此刻被一張畫滿藍色油彩的臉填滿,威廉華萊士,就是你,劊子手的鍘刀下你喊的還是那句‘自由’,蘇格蘭風笛響起,勇敢彌久彌新。”(《美的秉性叫勇敢》)“華萊士説‘每個人都會死去,但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活過”,還説“他們也許能奪走我們的生命,但奪不去我們的自由’;安東説:‘上次你在我的孩子面前打了我,現在請道歉’,當又一次被打時他只是告訴孩子自己沒事。我見到了真實意義上的內心強大,最近因為同學推薦看了《悲傷逆流成河》,心情一直很糟,覺得世界怎麼是黑色,青春怎麼是灰色,卻原來是自己不知道我們可以有更好的世界。”(《更美的世界:你的心靈如此強大》)學生在電影鑑賞和主題寫作的過程中,不斷淨化心靈,去粗取精,使得審美逐漸走向主流化。2.電影可以引導寫作內容的道德情感具有辯證性。隨着學生升入高年級,除了黑白,對世界的認識產生了灰色區域,藉助於電影的戲劇性和爭議性,對寫作內容進行道德和情感兩方面的客觀辯證性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選擇具有爭議性的電影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在道德和情感中選擇一個平衡點,使得學生在確立立意和主題時更加客觀與辯證。看《肖申克的救贖》,討論為什麼“越獄”不是罪大惡極,看《楚門的世界》,思考為什麼安逸生活下楚門要逃離,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問問學生成為百萬富翁的弟弟是正面人物的話,走上不歸途的哥哥真的只是個壞人嗎。“哥哥是個默默付出的人,有種願負天下也要為弟的感覺。最後,哥哥在一堆錢中永逝了,永遠地墮落了,弟弟在一堆錢中重生了,就像鳳凰浴火般展開一段嶄新的人生。我沒有資格去説兩者中哪一個活得更值得,我只能説沒有哥哥的永逝怎能換取弟弟的新生。”(《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觀影交流會議記錄)還會選擇同一題材的不同電影,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考理性與感性的關係,並最終達成對寫作內容的兼容幷包,使得學生在確立主題時可以堅持原則性和寬容性。比如九年級第四單元結束後,推薦學生去觀賞三部電影完成對“愛情”主題的詮釋,分別是《泰坦尼克號》《羅馬假日》《剪刀手愛德華》。學生在主題研討會議上針對“愛情”做出如下的討論:“愛情可以如傑克般轟轟烈烈賠上性命,也可以像露絲般看盡風景後相忘江湖。”(《泰坦尼克號》)“愛情在一輩子的人生責任和24小時的終身幸福間見了分曉,也同情也讚賞,不得不承認安妮公主與記者喬的離別哀而不傷,因為愛情結局在最美的一個點上,即使永遠不見。”(《羅馬假日》)“我選擇的愛情是你需要擁抱時我告訴你我不能,因為我的剪刀手會傷害你;我選擇的愛情是你需要陪同看雪時我不在你身邊,因為我要用剪刀手來製造你所看到的雪景。”(《剪刀手愛德華》)(摘自“電影教我定義愛情”主題研討會議記錄)在這樣的引導和訓練之下,學生明白每一個主題都是多角度多方面有多種可能的,而自己的寫作只寫自己理解的生活就好。學生的習作選材避免了千篇一律,寫作內容也不再是假大空,人物也不再是高大全,學生會試着去講一個平常人的普通小事,卻是有血有肉的,可以觸碰到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新課標”倡導語文課程資源應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其中提到了“電影”這一資源,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並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在筆者實踐中,利用電影及其藝術特色和手段,對於激發寫作興趣,拓展寫作方法,深入輔助文學理解起到了積極的意義,但是因為其藝術性與生活有距離,加之單一性和非系統性,無法達到對寫作的全面指導,筆者認為可以根據課程改革的需要,將電影藝術與寫作的教程不斷優化,探究其二者根本性的聯繫,在現實的寫作生活中有效延伸,從而形成更系統更具有指導性的拓展性課程。

參考文獻:

[1]肖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2011,湖北教育出版社.

[2]張文俊.《數字時代的影視藝術》[M].2003,學林出版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