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篇

來源:文萃谷 5.18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

由於新教材把“比”的內容前移至十一冊,學生難免會有遺忘和生疏,所以在教學時我適當增加“比”的複習分量,除了教材上的複習內容,還多加了幾道複習題。

新授例1後得到兩個相等比80:2=200:5,此時,應當再次指出:這個等式和複習題後面列出的等式都是比例。那麼什麼叫做比例呢?

引導學生觀察歸納,一般都可以根據幾個式子共有的特徵得出結論。雖然班上有些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不夠嚴密,我還是加以肯定和鼓勵。那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來討論“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主要是看什麼?”這樣的問題,自然會水到渠成。

這樣不僅加強知識間的聯繫,而且減緩學生認知過程的坡度,學生在逐步深入理解“比”的基礎上再去學習“比例”的知識,會輕鬆得多。

《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推導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但是我們教學時不是用數學證明的方法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質的,而是引導學生研究具體比例的外項積和內項積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歸納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為了使歸納的結論具有説明力,我讓學生在草稿本上任意寫一個比例,並研究兩內項積與兩外項積有怎樣的關係,再分小組討論。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觀察得出,不論怎樣的比例,它的外項與內項積都相等,並讓學生自己用字母表示出來。

這節課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個“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向學生滲透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培養和發揮。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2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為了較好實現本節課教學目標,在這節課中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新知、培養能力。反思這節課教學的整個過程,主要有以下幾點得失。

一、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節課充分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課始,教師以學生非常熟悉的東西——不同型號的國旗説起,引出教室黑板上的國旗的大小和升旗時的國旗的大小不同,從而引出國旗的大小雖然不同,但是它們的長與寬的比確實有密切聯繫的,引出比的初步認識,接着又聯繫了生活實際,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比的關係,讓學生充分發言,從而使學生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例如:我在介紹了比的意義後,出示自學提綱:自學提綱:

1、比的讀寫方法?

2、比的各部分的名稱分別叫什麼?

3、什麼是比值?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樣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處理比與除法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這一教學難點時,用分組討論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與此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了事物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四、新課失誤的一點是沒有掌握好教學時間。

最後一個環節雖然自己設計了,但在課堂中沒有完成。也就是當學生認識比的後項不能是零這一知識點後,已經沒有時間指出體育比賽中的“比”與這節課所學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沒有講明體育比賽中的“比”只是記錄得分的一種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幾比零”的形式出現。只能在下節課中涉及。總之,這節課有得也有失,本課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課堂氣氛融洽,真正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教學內容!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3

《比的意義》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中第三節“比和比的應用”裏的內容。《比的意義》屬於起始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比”的知識,將為學生學習百分比、比例等後續知識奠定基礎,因此十分重要。現將我執教這節課的情況反思如下:

1、創設貼近學生生活情境,有效激發了學生興趣,並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本節課教材中的情境圖是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上展示聯合國國旗和中國國旗的圖片。因為考慮到“神五”飛天距離現在時間較長,而“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剛剛發生,孩子們都知道。於是我在課始播放了“天宮一號”發射的視頻,視屏播放後學生的情緒高漲,自豪與喜悦之情溢於言表,甚至不由自主的鼓起掌來。這時候我趁勢提出了一個問題“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都爭着、搶着説,“自豪”、“驕傲”、“激動”……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生。然後再導到“神五”和楊利偉就十分自然,學生也樂於接受了。

2、在生活情境中辨析、理解知識。為了讓學生明白“比”與分數、除法三者之間的關係,我用課件展示了兩足球隊比賽中,比分為2:0的情境,提問“這個比和我們今天學的比一樣嗎?”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發現二者的區別,一個是比倍關係,一個是比差關係。隨後,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其實2:0本身就告訴了我們它和我們今天學習的比不一樣,你們發現了嗎?”。學生經過引導説出:“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法中的除數,分數中的分母,不能為0。所以2:0和今天學的比不一樣。”這個環節通過辨析,更加深了學生對比的意義的理解。目的還不僅於此,接下來我又問道:“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法的除數,分數的分母,那後項呢,比號呢?”自然過渡到比較除法、比、分數三者間的關係上。由於是學生自己生髮的問題,學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慾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學的主動,議的熱烈,效果極好。

3、層層遞進式練習,節節高升的鞏固。新知學完後,我設計了三道課堂練習,第一道是最基本的比、除法、分數三者形式互換題目,所有的學生都能回答,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激起學生繼續練習的慾望。第二道是一道辨析題,小明身高1米,爸爸173釐米,二人的身高比是1:173對嗎?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容易發現不對,並且通過思考説出二人正確的身高比。這道題主要目的是在辨析、討論的過程中認識到同類量的比單位要一致。第三題是一道實踐題,三杯糖水,第一杯糖和水的比是1:20,第二杯糖和水的比是1:25,第三杯糖20克,水100克,哪一杯糖水最甜?我先讓學生比較第一杯和第二杯,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理解了兩個比的意義後很快得出第一杯甜的結論。第三杯糖水出示後,讓學生分析第三杯糖水的比應該是多少,引導發現第三杯糖水的配置比與第二杯相同,最終得出第一杯糖水最甜。三道題由易到難,逐層遞進,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同時三道題目形式多樣,有填空,有討論,有實踐,而且切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感受的所學知識的現實價值,而且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4、立足生活實際,拓展提升認識。做完課後小結,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除法和分數都表示相除關係,那人們為什麼還要創造比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依然立足生活,用蜂蜜奶茶的配置連比,讓學生感受到比能同時表示多個數量之間的關係的獨特功能,讓學生感受的數學知識的魅力,激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知識的慾望。

這節課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時間把握不好,課始在創設情境這個環節佔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環節顯得急促,尤其是在課堂練習環節,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太少,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更加註重整體把握課堂,研讀教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4

《比的意義》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部分內容,為後面學習比的基本性質、按比例分配應用題以及下學期要學的比例知識都打下了基礎。本課的知識重點是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法,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繫。整節課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多,如果單純由教師來講解概念性的知識,學生一定會感覺到枯燥乏味。鑑於這一點,我採用了分段教學法。下面就把我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反思記錄如下:

一開始教學比的意義時通過提問學生:我班男女生的人數各是多少?進而提問:能不能用學過的方法表示出本班男女生人數的數量關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注意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學數學。這部分的過渡還是比較自然的。只是在後面歸納、概括比的意義時,我感覺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好像並不十分深刻。

接下來在教學比的讀寫法、比的各部分名稱、求比值以及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繫時,我嘗試了一下放手讓學生自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內化了幾個知識重點。因為這部分概念比較淺顯易懂,從學生交流自學收穫的課堂反映來看,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生還是樂於接受的。不過,我還是覺得在培養學生質疑問難上做得還不夠,應該更加大膽一點,把彙報交流自學收穫中的老師向學生提問改成學生向學生提問,不知效果會不會更好。另外,學生在彙報交流自學收穫時,如何應變和調整新知的教學順序,能夠更好地駕馭課堂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思考的問題。

最後在所有的知識學完後我還設計了一個實踐遊戲,就是讓學生通過測量了解人體的有趣的比以及知道這些比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看學生的課堂表現,而不是看老師有無完成教學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得沒有收穫,即使老師教得再苦也是低效的或無效的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必須切實把握好學生的實際基礎,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法,順着學生思路進行教學,那麼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就會顯得很和諧,那麼這樣的教學也肯定是成功的教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