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1.41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

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中,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通過擺一擺,分一分得到分數是教學的難點。在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處理的,學生動手分許多物體組成整體(小正方體、跳、硬幣、糖塊……),在孩子們的手中,分法各異,尤其是張宇洋把一張紙平均分成8份,每份裏放了兩塊糖,他不僅分了,而且考慮得十分周密,當他仰着臉向老師訴説的時候,那種體驗成功的喜悦溢於言發,實物投影展示着他的傑作,平時不善言談的他竟是一氣所成的描述:“我把16塊糖平均分成8份,每份2塊,每份佔八分之一”其他也得到八分之一的同學爭相舉手,先後到台上演示自己的勞動成果。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8份,每份1個,每份佔整體的`八分之一,24個硬幣平均分成份,每份3個,每份佔整體的八分之一……我抓住這一時機,“為什麼八分之一可以表示不同的數量呢?”

學生經過短暫的思考、思維的火花閃爍不斷:

(1)分數只跟分的份數、取得的份數有關,跟取的份數有關;

(2)分數跟分的物體個數無關……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在認真貫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時,我作為六年級的一名數學老師,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一些新的變化。下面就談談我在“比的意義”一課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教學片段:

1、引入課題

①出示“∶”號,詢問學生在哪些地方看到過這樣的符號。

②展示一組資料,説説自己對這些比的理解。

A 第47屆世乒賽,王勵勤以4∶3戰勝對手,奪得冠軍。

B 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比是8∶1。

C 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數比是7∶8。

D 國旗長和寬的比是3∶2。

E 一種農藥,藥粉與水的比是1∶800。

③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不研究兩個量之間的差比關係,主要研究兩個量之間的倍比關係。

2、新授

①學習“比”的第一個作用:同類量之間的比。

A 根據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比是8∶1,寫出幾組等值的人民幣和美元。

B 根據國旗長與寬的比是3∶2,設計一面國旗。

通過練習,使學生明白8∶1,3∶2既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也表示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

②教學“比”的概念

A 提問:通過以上練習,你覺得比相當於一種什麼運算,比號相當於什麼符號?

B 歸納比的意義。

③舉例應用,並學習“比”的另一個作用:不同類量之間的比。

a學生舉例:應用“比”來描述生活中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教學反思《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b根據學生回答與隨機引導,選擇“總價、數量之比”作為例子,通過討論比值“單價”的含義,引出比的另一個作用。

④自學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求比值的方法。

3、應用練習。

4、總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説説對“比”知道了些什麼。

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預設中我期望着,自己的`教學能得到學生的肯定。事實證明,本課的教學設計使我走近了學生,看到了學生的真實風采。

一、新課的引入貼近學生實際。從詢問學生入手,使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有了一個展示的舞台,加強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繫。通過提供典型材料,讓學生説説自己對這些比的理解,既有助於瞭解學情,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也有助於學生分辨差比與倍比的區別。為新課的教學搭橋鋪路,我欣喜地看到學生話多了,興趣濃了。我所展示的一組資料中a、b兩條就是由學生提供的。當然也有學生看到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比為8∶1時,脱口而出:8元人民幣只能兑換1美元,真是不學無知啊。

二、新課的教學貼近學生心理特徵。對常見的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國旗的設計,學生饒有興趣,而且很快寫出了幾組簡單的比,所舉的例子也豐富多彩、思維活躍,自學反饋也較好。這一切説明本節新知識的傳授方法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構建,自我內化。無論是動手操作,思考提問,還是自主學習都重視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應用,教學方法的變換符合學生的學習歷程,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成了學習的主人。

斯多惠説: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是生生、師生交流,積極互動的過程,使學生通過互動得到其相應的發展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根本宗旨。而讓學生動起來,最基本的條件是:課堂教學應走近學生,走近學生的知識基礎、個性特點和差異,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訓練思維、展示才能、發展素質的場所,才是學生和老師都希望的真實的課堂。

最後引用徐校長説過的一句話: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的學習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的。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的知識點較多,有比的意義、讀寫以及各部分名稱;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還有比與除法、分數的區別與聯繫等。針對本課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注意了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通過講導結合,理解比的意義。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認知,所以主要通過教師的“導”,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並通過同類量和不同類量的比,引出比的意義。

二是注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和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看書自學的方式,在學習中通過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也同樣達到了掌握知識的目的。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藉助教材,圍繞問題展開討論,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實現了自主學習,突破了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知識點比較瑣碎,個別地方給學生強調不夠,比如帶單位的比求比值,學生掌握的不好,有的是方法不會,有的是格式不對,由於時間比較緊,還有的個別知識點沒有給學生講到,比如怎樣求後項,怎樣求前項。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

再次執教,六年級6班,課準備的仍顯倉促,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自問一:課堂看不出重點,用孫勇的話説找不到亮點,平平穩穩的一節課,看不出重點環節在哪裏。(重點應該是比的意義,要在總結的時候找到爆發點)

自問二:小組討論a和b如何表示比,是否過於隨意,到現在自己都沒有明確到底哪個環節需要小組討論?(儘快清晰流程,確定大體研究的知識點,課堂適時引導)

自問三:連續兩次上課都沒有處理到後項能不能為0的問題,這不是知識點的遺漏,而是自己現在對於課堂的`掌控還是過於隨意。(可在開始找到後項為0的比賽比分,巧妙引用,既能證明後項不能為0,還可以解決掉比賽比分不是比,只是得分的記錄)

自問四:今天在比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時,讓學生理解到這種關係的目標還是沒有達到,學生學習吃力。(把問題拋給孩子,教師及時介入)

自問五: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和區別時,應有順序性還有副板書的設計要重新整理。(處理的還是過於毛躁,應把控好前面時間,後面放手讓學生充分研究交流)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5

比的意義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喜歡關心的奧運話題出發,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藴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比的意義,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藉助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感悟它們之間的區別,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實現了自主學習。

對比的概念的把握,即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這一概念的得出怎樣更加自然,思量再三,作為概念課,國小裏面採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法,要讓學生儘可能有更多的表象和感性認識,這節課立足於此,同時在學生的課堂舉例中,一些動態生成的材料也豐富了這一內容。課堂上學生較好的感悟、理解了比的意義,結論的得出自然水到渠成。

課堂因為開放,才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促使了學習資源的生成、才有了學生創造的慾望與創造成果的展示。但是,這無形中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學生轉瞬即逝的創造點,合理重組學習資源,那麼教學會更精彩,課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創造慾望決定了整堂課的生命。儘管在課堂中有些地方我能做到不遺漏學生的閃現靈性的創造點,但由於自己在某些環節的預設上準備不足,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缺乏瞭解,個別地方沒有能很好的處理。

對拓展提高環節中,前幾個層次的練習,從學生的反饋效果看,還是相當理想的,不僅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意義,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説、做都相當精彩。後面“説一説”圓圖的練習由於預設準備不足的原因,處理顯得不夠完整。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6

在比的意義教學結束後,我也算弄了一個小明白:比的意義泛泛地講應屬於分數除法的範疇。教師教學用書中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解讀的: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

在進行比的意義教學中,我先採用讓學生自學的方法,把自己知道的知識講給大家聽。從而使學生:①理解什麼叫做比?即“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②明確比的各部分名稱、比值的表示方、比的寫法和讀法。③引導學生聯繫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同時思考比的後項可不可以為0。④交流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的有關內容。引導學生討論長方形小旗的`長與寬的倍數關係,飛船的運行路程與時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更深入地理解比的意義。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很輕鬆。通過對比、思考,將新知識與已有的適當知識建立了聯繫,真正體現了《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一教學理念。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7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使教學重點得到有效落實,本節課我在學習新知階段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環節:

1、初步理解比的意義,通過除法與比之間的相互聯繫,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中一種新的對兩個同類量進行比較的數學方法。

2、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根據前一種除法與比相互轉化的過程,通過對兩個不是同類量之間的關係的自行研究,進一步感知、體驗、理解比的意義。

3、在交流反饋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分析、概括逐步建構比的意義,以上三個過程我覺得正是實現教學重點,實施比和除法之間的聯繫的關鍵所在。也使學生通過感知、體驗為知識之間的`溝通達到重新建構有了實現的可能

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一節課上下來最大的啟示是:

啟示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基礎儲備。

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由於我們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在課前談話中有意識的設置了數學語言、名稱與特定數學符號的對應關係。回顧整節課,發現我當初的擔心完全有必要,課堂上多數學生因為不具備這兩個紮實的基礎儲備,所以只有少數人自己創造比的意義、比值的概念、比號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稱,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啟示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要合理引導和“換位思考”。

學生主動學習能激活他們的思維,促使了學習資源的生成。但是,這也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學生轉瞬即逝的創造點,合理重組學習資源,我們教學才會更精彩。孩子的探究慾望決定了整堂課的活力。儘管在課堂中好幾個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遺漏學生的一個個閃現靈性的創造點,但由於自己在某些環節的預設上發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想法缺乏瞭解、沒有換位思考。如:在讓學生猜測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按自己的預設學生肯定會先想到比號,而事實是有學生先想到的卻是比值,而且理由説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據。

啟示三:對學生的檢驗要趁熱打鐵,從中發現問題。

知識講解完後,我馬上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前幾個題目從學生的反饋效果看,還是不夠理想的,需要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意義,訓練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説、做。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8

在設計本課時,我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以故事創設情境,將數學置於童話般的故事當中,讓學生感到親切,引起情感共鳴,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本課中,小數點的故事、學生日記等就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寓小數與情境中,使學生喜歡小數,對數學感興趣。

2、注重方法滲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本節課中,在教學1分米= 1/10米=0.1米時,滲透等量替換思想,並以此為基點展開,先讓學生初步感悟十進制分數與一位小數之間的聯繫,進而鼓勵學生由此及彼、遷移類推得到許多一位小數,再讓學生 比較這些小數的共同點,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位小數。歸納小數意義時,滲透抽象化方法,在學生多層面、多角度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數量、單位名稱,最後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

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3、運用多種手段,提高教學實效

本節課中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常規教學手段相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從引入課題、講授新課、反饋練習,大部分內容均製成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學生思維,增大了課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本節課又注重了常規教學手段的運用,課題、一位、二位、三位小數的8個主要關係式等,均由老師板書。提綱挈領的板書,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4、幾點不足或困惑

小數意義這一課屬於概念教學,如何讓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本節課做的不夠,老師引導太多。概念教學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變學習方式值得研究。歸納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這裏的問題設計我修改了幾次,但我覺得總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數的本質,特別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分數為什麼能寫成小數,有的學生可能沒有理解。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9

今天的的教學,我採取引導與自學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首先是比的意義的引入,主要教法是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鏈接,使新舊知識自然過渡。我先出示兩條信息:一張長方形的紙,長3分米,寬2分米。設問:如果要對這兩個量進行比較,你會怎麼説?學生很自然地答,長比寬多1分米,寬比長1分米,長比寬多,寬比長少等,還有一位同學説長是寬的3/2。我説,前幾位同學採用什麼方法對這兩種量進行比較的?學生答,用減法。看兩種量相差多少。這些回答,在我意料之中。然後,我問,最後一位同學採用什麼方法進行比較的?學生答,用除法。再問,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怎麼説?答,寬是長的2/3。歸納:對兩種量進行比較,除了可以用減法比較,還可以用倍數關係來比較。今天,我們再來説一種新的比較方式。板書:比。長是寬的的3/2,還可以説成是長與寬的比是3比2,記作3:2;寬是長的2/3,還可以説成是寬與長的比是2比3,記作2:3。比除了可以對同種量進行比較,還可以對不同的量進行比較。如,一輛汽車,3小時行150千米,我們可以用速度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係:150&pide;3=50。又可以用比來表示:150:3。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兩個數相除又叫作兩個數的比。至此,自然引出比的意義。順手把比的意義寫在黑板上,並在課題後用紅筆加上“的意義”。回過頭時,我看到有好些同學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我問他們為什麼而笑(我還以為我出了什麼醜呢),答,學到了新知識,心裏很高興。由此,我也體會到,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然後是比的讀法和寫法。這部分,我先讓學生看書47頁,然後彙報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隨着學生的彙報,我心中要講的內容被學生的熱情回答一一解決。整節課上得自然得體,學生學得愉悦透徹。

最後,我又問學生還有哪些疑問,學生也都快樂地一一提出,而學生的問題有一些也正是本節課的關鍵。如,比的後項為什麼不能為0等。

這節課,我主要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我想怎麼能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過度到新的知識很重要。經過驗證,這樣的設計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學效果很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三年級已藉助直觀、操作,初步認識了分數(真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此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成功之處: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單位“1”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單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學中,我從自然數1引入,讓學生舉出可以表示什麼,學生有的説可以表示1棵數,1朵花,1只兔子,一個班級,一所學校等。在這其中就包含了兩種含義,一種是1可以表示數量是1的物體,還可以表示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這樣學生對於單位1的概念就能比較輕鬆過渡過來。

2.運用類比推理,使學生明晰分數的`意義。在教學中,通過一個蘋果、四個蘋果、六個蘋果到一堆蘋果,通過學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數,使學生從一個蘋果就知道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通過類推得出分數的意義。

不足之處:

1.對於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個別學生還存在表示的問題。

2.對於分數的表述個別同學有些模糊。

再教設計:

注重學生易混點的辨析,進一步鞏固強化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理解分數是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它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是今後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題,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節課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和分數單位,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怎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及認識分數單位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怎樣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因此,課中我牢牢抓住重點與難點,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為此本節課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繫。

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課一開始我由生活中的測量桌面長度得不到以米為單位的整數結果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明白分數產生的原因及歷史。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通過四分之一,喚起學生對分數知識的回憶,再從一盒巧克力既四塊巧克力平均分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再進行平均分時,先要把四塊巧克力看成一個整體。然後通過在8顆棋子和12根棉籤中找四分之一的活動,通過同桌間的討論與合作,不僅加深學生對一個整體的意識,還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在這個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髮現不同整體數量不同,認識到這些整體都可以看成單位“1”,通過舉例,讓學生真正理解到此時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還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從單位“1”的數學意識到與自然數1的不同。多媒體演示及動手操作,加強直觀教學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在做一做中,我由整數單位小數單位遷移到分數的單位,引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更好的掌握分數單位。教學中通過闖關遊戲,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説一説信息中分數的意義時,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分數。然後在精彩的分糖遊戲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加入到分數的意義的拓展練習中來。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2

《比的意義》這節課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實際運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以後學習比例、按比分配的基礎。比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熟練運用比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我是按以下幾個環節教學的:

感覺成功處有以下幾點:

一、從生活中見到的比揭示比的概念,初步瞭解比的意義。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比的意義”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如足球場上黃隊和藍隊得分的比是7比3,諸如此類的例子他們見到的還有很多。所以一開課,我就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出發,讓學生先説出足球場上黃隊和藍隊得分的比是7比3表示什麼意思。學生很輕鬆的説出黃隊得了7分,藍隊得了3分,看到學生基本明白比的實質,我接着創設情境:今天早晨小麗的媽媽準備早餐時,備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你能説出果汁兒和牛奶兩個數量間的比嗎?學生也很快説出果汁和牛奶數量的比是2比3。於是我接着問道:你能求出果汁佔牛奶的幾分之幾嗎?學生異口同聲説是2&pide;3=2/3,這時我直接告訴學生,果汁是牛奶的三分之二還可以説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3。隨即問道,牛奶是果汁的的幾倍怎樣求?學生脱口而出3&pide;2=3/2,那麼牛奶是果汁的二分之三還可以説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幾比幾?話音未落,學生齊答3比2。接着出示校園國旗圖,長144釐米,寬96釐米,讓學生説出長是寬的幾倍?長和寬的比是幾比幾?寬是長的幾分之幾?寬和長的比是幾比幾?從中讓學生感悟出比實質上是反應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係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或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從而揭示比的概念,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

二、讓學生利用比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深刻理解比的意義

把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數量組成比,並寫出來。

1、兩個同類量的比

a。我班男生41人,女生22人;

b。張平有卡片21張,劉冬有17張;

c。小東4分鐘寫了12個大字。

學生寫一個比很簡單,強調學生説出這個比所表示的意義,比的表示方法,卡死本節課的重點。

2、兩個有關聯的不同類數量的比

a。飛機3小時飛行2400千米;

b。用15元錢買了5支鋼筆。

使學生理解兩個有關聯的不同類數量也可以組成比,它們比的結果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數量,如路程和時間的比,比的結果是速度,總價和數量的比,比的結果是單價。

3、比的有序性。

引導學生對比上面所寫的同類量和不同類量之間的比,讓學生感受到比是一個非常有序的概念。

三、學習比的其他有關知識

1、看課本學習比各部分的名稱,比值的概念、及求法。

讀書獲取知識是一個人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培養學生認真讀書,從書中獲取知識是我們每個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當學生有能力從書中的到答案時一定讓學生自學。

2、區別比和比值。使學生搞清楚比反應的是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係,必須具備三要素,比的前項、比號、比的後項,三要素缺一不可,這對後面學習化簡比很有幫助,比化簡後也一定具備三要素。比可以寫成橫式、還可以寫成分式,寫成分式時仍讀作*比*;比值是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後項得到商,是一個數,它可以是分數,可以是小數,還可以是整數。但給學生説清分式表示的是一個比還是一個比值,應怎樣讀,要看具體環境而定。

3、畫表格找出比、除法、分數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學生前面已掌握,在學習比的意義的過程中,學生也感受到比與除法之間有關係,鑑於此,讓學生自己畫表格區別比、除法、分數三者之間的聯繫,小組內互相説一説。當學生清楚找到三者的聯繫後,讓學生討論:比的後項能否為0?為什麼?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不足之處: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多,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這句話感悟不深;還有因為搶課堂時間的原因,課前瞭解學生知識經驗、練習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都處理得比較粗糙。導致個別學生理解不夠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3

這節課的失敗,主要是教學設計有問題。由於我過分注重預設之外的生成,想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使學生對教材上的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以及教材外的整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混合比的化簡方法的掌握能一步到位。然而受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時間的限制,適得其反,學生就連教材上常見的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方法也沒有掌握到位,真是“小插曲”影響了”主旋律”,最終落了個兩敗俱傷。試想,如果本節課以教材上的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方法為重點,以突出“主旋律”,在學生理解、掌握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化簡方法的基礎上,把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的化簡混合比(整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方法放在課尾或者課外去讓學生探究,也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具體感悟如下:

一、大力渲染“主旋律”

預設的學習結果是教學的最基本目標,一堂課能否得到豐富的“預設中的知識達成”決定着一堂課的成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目標意識,時刻注意圍繞目標的實現展開教學活動,及時關注預設目標的達成情況,不斷調整教學進程,引導課堂向着預期的目標進行。這節課的“主旋律”應該圍繞比的基本性質和整數比、分數比以及小數比的化簡方法進行。我在教學中對整數比、分數比以及小數比的化簡方法的這個“主旋律”渲染得不夠,突出得不夠。

二、靈活點綴“小插曲”

教學中預設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根據生成的內容是否有利於達成教學目標,是否對學生的發展有價值等來靈活處理。抓住師生不期而至的、有價值的'問題和觀點,豐富教學目標。這節課的“小插曲”可能會是化簡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多種方法以及化簡混合比的方法等等。

三、處理好“主旋律”與“小插曲”的關係

教師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靈活調整預設的程序。當課堂上沒有“小插曲”出現或出現的“小插曲”內容學生無法解決時,我們就要按照這節課原來的預設程序去組織教學,大力渲染“主旋律”。當課堂上出現了“小插曲”,而且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能夠解決的“小插曲”時,我們就要靈活調整這節課的預設程序去組織教學,靈活點綴“小插曲”。像這節課的“主旋律”(學生理解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方法)還沒有結束,學生解決“小插曲”(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的化簡混合比:整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方法)的知識、經驗還不夠充分、紮實,“小插曲”也就很難擦出火花。可見只有當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有可能、有希望解決“小插曲”時,課堂上才可以花時間去裝扮、點綴“小插曲”,才能使“小插曲”插得巧妙、自然,插得精當、齊所,插得委婉、動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4

除法的意義是什麼。翻閲資料查到了這樣的闡述“1、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2、把一些物體平均每幾個分一份,求分成多少分。”還有一種闡述是這樣的:“1、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2、有若干個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幾份。”表述所用語言不盡相同,但是所表達的意義是一樣的。可是若要講除法的意義,我該怎麼去給孩子闡述才能讓他們理解呢?我肯定不能直接把除法的意義的文字表述念給孩子聽,這樣的兩句話怎麼講估計孩子也是不懂的,對於這麼抽象的語言他們幾乎還不具備理解的能力。

那麼該怎麼去讓孩子理解除法的意義呢?説實話我真的不知道,對於第一次講這個知識點的我,面對第一次接觸這一知識點的孩子們,雖把教材看了一遍又一遍,把各類參考資料翻閲了個遍,但是在講課之前我心裏還是沒底。但是我總要做些我認為會是最好的嘗試的,我決定讓孩子們用小棒去擺,先建立表象,藉助表象去理解文字意義。

在孩子們學習、理解了平均分,初步瞭解了除法算式以及除法算式各個部分的名稱之後。開始了除法的意義的教學。上課前我先板書了這樣的內容"總數÷份數=每份的個數,總數÷每份的'個數=份數"。開始上課,讓孩子們拿出準備好的小棒12根。我先問這些小棒的總數是多少?孩子們很容易理解總數的概念,答出12。接着給出指令“請你將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這句話對孩子們來説理解起來也不算難,他們很快做到了,我接着問,你擺好的小棒,份數是?藉助眼前的實物,大部分孩子很快理解了份數的概念。接着我問,每份的個數是多少?這時會有一部分孩子對問題答不出了,但是我沒有急於解釋,只是肯定了答對的孩子。接着我出題:請你用“總數除以份數”,叫幾個程度較好的以及中等水平的孩子回答,因為我知道會有部分程度不太好的孩子出現問題,還沒有明白到底什麼是份數。我不解釋,只是接着肯定了答對了的孩子的答案。隨即提出問題:”請你用總數除以每份的個數“,仍舊是先叫程度稍微好一些的孩子回答,每份的個數這個概念孩子理解起來可能會更難,肯定答對的同學。每次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基本上都答對了,這個時候我知道班裏至少一半的孩子是理解了。

接下來打亂小棒的擺放,重新擺放,”請你將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按照以上的順序依次領着孩子練習,我沒有去解釋什麼是份數,什麼是每份的個數,只是讓孩子藉助直觀教具一遍遍地去找這幾個概念對應的數字,我能感覺得出,理解的孩子在增多。接着再打亂,再去擺,只是指令稍有不同:”請你將12根小棒,沒份擺4根“孩子們很快擺放出來了,會有個別擺不對的,在我領着孩子分析時,這些孩子對錯誤擺放的小棒進行了修正。接着按照第一次的順序,引導孩子們去列式計算。

這樣的練習,下週上課我還得帶着孩子們去練習。然後藉助習題的講解讓孩子們在具體的情景中,分析哪個是總數,哪個是份數,哪個是每份的個數。當孩子們最後能清楚地自己舉例解釋這幾個概念時,應該就是完全明白了吧。

這是一種嘗試,藉助直觀教具,讓孩子們建立表象,最後達到抽象概念的理解。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5

《比的意義》這節課在多種版本教材中均有,內容基本相同,包括: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的讀寫,比、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比的後項不能為0等。內容比較雜碎,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自學能力、合作交流與探索能力。我採用了以下學習流程:引導探究—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困惑—知識梳理—達標應用。

1、在教學開始,我沒有作過多的鋪墊,由書上例題,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開門見山,引入本課。接着,我採用“引導+探索”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兩個量相除還有一種表示方式———可以用比表示,通過寫比,並比較所寫的比,使學生明白比有順序,不能顛倒位置。同類量可以寫成比,相關聯的不同類量也可以寫成比。

2、我放手讓學生自學比的意義及各部分名稱,通過小組交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又通過展示環節,我適時點撥,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

3、在比較比、分數、除法的'關係時,我結合a:b=a÷b=,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完成表格,三者之間的聯繫對學生來説並不難,而區別對學生的難度較大,因此在學生不能完成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它們的區別。在學生理解了比的後項不能為0的原因後,又和足球比賽中2:0作以比較,使學生明白:足球比賽中的比和本課學習的比不一樣。

4、為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我採用邊學邊練、課後達標應用等方式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通過反饋,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

在備課時,儘管我對學生的學情已作了比較足夠的估計,但是,課堂上還是出現了一些預想不到的情況,如,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有所遺忘,影響課堂進度。

總之,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多研讀教材,把握學情,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