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雲形成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2.99W

地震雲是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地震雲是如何產生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推薦的地震雲的科學原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地震雲形成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地震雲形成的科學原理

1、熱量學説: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巖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温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2、電磁學説

地震前巖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巖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鋭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雲。

  地震雲的形態

1、單條震雲:為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條帶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着2周以後有地震。

2、多條震雲:成平行或者放射狀的雲,對於平行的多條雲,現觀測多為本地地震;而現有觀點認為放射狀雲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圓心。這兩種雲一般預示着2~6天以後的地震。

3、卷震雲:垂直的向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現在沒有關於其震中判斷的説法,預示着三天以後地震;

4、魚鱗震雲:由大塊雲團在幾小時內形成的鬆散成魚鱗狀的雲團,多與“多條震雲”同時出現,雲團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預示着2~6天以後的地震。

5、團塊震雲:是地震時震中出現的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現有觀察記錄很少且認為定義為地震雲較為牽強。

  地震雲研究歷史

世界各國對於地震雲的研究還是最近幾年的事,其中以我國和日本處於領先地位,我國對地震雲的研究始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後,目前成功的例證有十餘個,日本利用地震雲預報地震成功的例證有上百個,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雲”這個名字的不是地震學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岡市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經親身經歷過日本福岡1956年的7級地震,並且在地震時親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雲,以後只要這種雲出現,總有地震相應發生,所以他就把這樣的雲稱為“地震雲”。

l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突然出現了一條異常的帶狀雲,好似把天空分成兩半。此怪雲被當時奈良市的市長看見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區真的發生了7.3級大地震。市長把這種”帶狀”、”草繩狀”或”宛如長蛇”的怪雲,稱為”地震雲”,認為”地震雲”在天空突然出現後,幾天內就會發生地震。市長的論斷,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學工學部氣象學家的支持。1978年1月12日下午5時左右,市長在奈良市商工會議所五樓禮堂講話隊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飄動着一條細長的由西南伸向東北方向的紅雲,他立即停止講演,向參加會議的大約三百多人宣佈,那就是”地震雲”!雲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它雲層。”地震雲”有時呈白色,有時呈黑色,這次因為發生在黃昏,所以呈紅色,他估計在兩、三天內將發生相當大的地震。結果,第三天(1月14日中午)在日本東京以南伊豆羣島的大島近海發生了7級地震。

  地震雲的區別

由於各種地震雲在形態上與氣象學中多種常見雲體相似度很大,因而很難區分。中國的一些著名氣象學家在地震雲未定論時候運用經典氣象學對現已知地震雲做出了下列解釋:單條震云為噴氣飛機痕跡、多條平行震雲、魚鱗震云為透光高積雲、為絮狀高積雲、卷震雲和多條放射狀震云為卷積雲、團塊震云為濃積雲。既然這些形態的雲並不是全部可以牽強使用氣象學解釋的,那麼應該怎麼區別呢?下面就是一些根據統計學和概率學得出的非完全性結論:

1、地震雲出現時多為多天連續形態轉變,而非一種震雲形態的固定出現。

2、出現地震雲幾天後天空常出現完全萬里無雲的鏡像。

3、地震雲的形態多與當地正常水氣環流不符,如“卷震雲出現時氣壓高,空氣適度低”、“魚鱗震雲、平行震雲出現後下雨”等。

4、地震雲出現多為6000米左右,而非多種高程。

5、地震如伴有較強餘震,地震雲出現時也會同時出現多種形態同時出現的情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