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2.23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節乘法意義的練習課,而練習就不能是簡單地重複,就不能是機械地做題,練習意味着要讓學生實現認識上的突破。乘法意義是抽象的,怎樣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這一內容,我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1、 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乘法。

聖誕節快到了,3×4特別想為自己開一個大型的化粧舞會,想把自己打扮打扮,讓自己變個樣子。聽到這個消息,學生們可熱情了,都在幫3×4出注意、想辦法。有的説可以變成3+3+3+3或4+4+4,有的同學建議它變成4×4—4或4×2+4,還有的説把它設計成3×6—3—3,……,學生的方案很多很多,從這些方案中可以看出他們知道乘法與加法的聯繫,知道3×4就表示3個4或4個3。

老師的一句話:“淘氣的3×4變成了12個方格子,可以嗎?”打開了學生的視野,3×4不僅可以變成連加、乘加、乘減算式,還可以變成平面圖形。接着,3×4又變成了立體圖形,又變成了線段圖,但不管怎麼變,3×4表示的意義都是3個4或4個3。在這一環節中,數與形實現了完美的結合,乘法意義的幾個模型一一體現,活潑的教學情境中不失濃濃的數學味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充分認識了乘法。

 2、 從不同的層次理解乘法。

沿着3×4的化粧舞會繼續研究,3×4可以表示4個3,再添一份就是5個3,再添一份就是6個3……如果有這樣的100份、1000份、10000份呢?學生脱口而出: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個3。這是學生對乘法意義認識的突破。當教師出示有這樣的N份時,學生輕鬆地説出就是N個3。這是對乘法意義的高度概括,學生的認識再一次實現了突破。教師的設計是層層深入的,學生沿着教師指引的方向,在朝着更深、更遠邁進。

3、 在不同的策略中運用乘法。

同樣是求一盒巧克力有多少塊,這個説用3個7再減3,那個説3個5再加3也行,還有同學説3個6也行。從不同的解決問題策略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乘法意義的個性化理解,看出學生可以對乘法意義進行靈活的應用。

整節課圍繞乘法的意義展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在遊戲、討論中實現了對乘法意義的深入理解。

為學生打開一扇窗,學生將收穫一個視野。

為學生指明一條路,學生將收穫一個思考的方向。

為學生提供一個舞台,學生將收穫一個創造的天地。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突破這一難點我這樣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進行三分鐘口算。上課開始進行簡單的小遊戲:把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使直尺平衡。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以此使學生能明白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什麼是相等關係,天平中的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雖然整個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數量關係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數量變化情況等。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使學生藉助集體思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將“等式”和“方程”進行直接對比。以使學生理解和區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題引入鋪墊後,要再回過頭來充分利用。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再回到口算題上,將口算題通過變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3

這節課的失敗,主要是教學設計有問題。由於我過分注重預設之外的生成,想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使學生對教材上的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以及教材外的整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混合比的化簡方法的掌握能一步到位。然而受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時間的限制,適得其反,學生就連教材上常見的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方法也沒有掌握到位,真是“小插曲”影響了”主旋律”,最終落了個兩敗俱傷。試想,如果本節課以教材上的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方法為重點,以突出“主旋律”,在學生理解、掌握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化簡方法的基礎上,把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的化簡混合比(整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方法放在課尾或者課外去讓學生探究,也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具體感悟如下:

一、大力渲染“主旋律”

預設的學習結果是教學的最基本目標,一堂課能否得到豐富的“預設中的知識達成”決定着一堂課的成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目標意識,時刻注意圍繞目標的實現展開教學活動,及時關注預設目標的達成情況,不斷調整教學進程,引導課堂向着預期的目標進行。這節課的“主旋律”應該圍繞比的基本性質和整數比、分數比以及小數比的化簡方法進行。我在教學中對整數比、分數比以及小數比的化簡方法的這個“主旋律”渲染得不夠,突出得不夠。

二、靈活點綴“小插曲”

教學中預設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根據生成的內容是否有利於達成教學目標,是否對學生的發展有價值等來靈活處理。抓住師生不期而至的、有價值的問題和觀點,豐富教學目標。這節課的“小插曲”可能會是化簡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多種方法以及化簡混合比的方法等等。

三、處理好“主旋律”與“小插曲”的關係

教師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靈活調整預設的'程序。當課堂上沒有“小插曲”出現或出現的“小插曲”內容學生無法解決時,我們就要按照這節課原來的預設程序去組織教學,大力渲染“主旋律”。當課堂上出現了“小插曲”,而且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能夠解決的“小插曲”時,我們就要靈活調整這節課的預設程序去組織教學,靈活點綴“小插曲”。像這節課的“主旋律”(學生理解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方法)還沒有結束,學生解決“小插曲”(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的化簡混合比:整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方法)的知識、經驗還不夠充分、紮實,“小插曲”也就很難擦出火花。可見只有當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有可能、有希望解決“小插曲”時,課堂上才可以花時間去裝扮、點綴“小插曲”,才能使“小插曲”插得巧妙、自然,插得精當、齊所,插得委婉、動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操作、觀察、類比等活動理解小數的意義。

2.經歷探索小數意義的過程,培養歸納能力。

3.在學習小數意義過程中,培養探求知識的興趣,提高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小數的意義和小數的計數單位。

教具準備:米尺、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讀一讀信息(課件出示)想一想,這樣寫符合實際嗎?

(1)老師的體重是565千克。

(2)小明的身高是145米。

(3)笑笑的數學測驗成績是935分。

2.這些數據都少了“一點”,那你知道小數由幾部分組成嗎?比如這裏,51.5這個小數,裏面的51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右邊的這個5就是小數部分。那這兩個5所在的數位一樣嗎?表示的意義一樣嗎?

3.那這小數部分的5所在的數位是什麼呢?這個數位的計數單位又是多少?學了小數的意義這節課,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探索新知識

1.過去,我們學習長度單位時,都測量過自己的課桌高度,那麼你們想知道老師的講桌的高度是多少嗎?

指名測量,其他同學觀看。

2.彙報測量結果。

3.在日常生活中,測量一個物體的長或高時,往往得不到整數結果,這時,我們就要用到小數。那麼,小數的意義是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將繼續來學習。

4.出示米尺圖。

上圖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寫成分數是多少?

5.請同學們看米尺:從0到30,從0到70,應該是幾分米,十分之幾米?用小數怎樣表示呢?

十分之幾的數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那麼,請同學們猜一猜,兩位小數與什麼樣的分數有關?

6.出示米尺。

指着板書:有什麼新發現?學生彙報。

7.提問:如果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 000份,每一份是多少?從0刻度線到第一條短刻度線表示1毫米,它是幾分之幾米?寫成小數呢?

讓學生説出兩個用毫米作單位的長度,並請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數表示出來。

學生交流,並彙報結果。再次提問:從這裏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彙報。

8.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知識,你都發現了什麼?同桌先交流,後彙報。

小結:分母是10、100、1 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進一步提問:在分數中,十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請同學們想一想,小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多少?歸納整理。

三、鞏固練習

第一層練習:分數小數互化。

第二層練習。

1.填空

(1)0.8表示( ),它的計數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2)1裏面有( )個0.1和( )個0.01。

(3)0.52是由( )個0.1和( )個0.01組成的。

2.判斷:

(1)0.8是把1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表示這樣的8份。 ( )

(2)1毫米寫成小數是0.01米。 ( )

第三層練習: 猜數遊戲。

小明和小紅的數各是多少?

四、總結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內容。

反思: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小數的'意義是什麼?一位小數、兩位小數是怎麼來的?這是本課中重點要解決的概念問題。本節課,教者力求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學生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主動建構知識。

在小數意義的教學中,教材中利用米與分米、釐米、毫米的改寫,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設計了“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如果用米做單位,每份是多少米呢?能分別用分數、小數表示嗎?教者在教學中直接從米尺入手,從平均分成10份、100份、1 000份入手,讓學生在改動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中來理解分數的意義。從而避免了教材中由於增加了米後意思上表達的不夠清楚。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歸納一位小數的意義時,當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書:0.1= 0.4=.7=後,讓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思考“通過觀察發現了什麼”。由於有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作為支撐,學生輕易地完成了對一位小數意義的抽象過程。然後兩位,三位小數的意義的研究方法,是一個類推的過程,學生充分經歷了一位小數的意義學習過程後,先猜測,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應該表示什麼?再應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説明,真正使學生捲入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最後,通過教師點撥和學生觀察、討論,將小數計數單位和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通過對整數計數單位的複習進行引申。使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反思這節課,也有一些地方預設的不夠充分:

1.在本課的教學內容安排上要突出小數的意義,儘量做到在三年級教學內容之上進行提升。歸納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由於學生數學語言的表述錯誤較多,所以我花了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説思考過程,導致時間上較緊迫。

2.練習量較大,沒有考慮學生實際。

“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學的關注點是什麼?”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只要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定能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帶來課堂上難以預約的精彩!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5

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特別是分數的概念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是國小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

本課為百分數教學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中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連的。其次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大量的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多種教學形式,吸引並激發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新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為此,我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的。

1、讓學生經歷新知呈現的過程。

本節課我把教材進行了合理整合,設計了投球比賽這一環節,先呈現投中球個數的信息,在學生爭議中引導學生建構新的分析材料,出示投中球個數、投球總個數兩個量的信息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決策。通過“哪位老師投球更準” “只知道投中球個數能進行比較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樣就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心中探索新知識的慾望與興趣,同時自覺地參與到知識的構建與生成中來。並隨着“哪位老師投球更準?”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使學生在認知衝突與爭論中看到了知識的成因,突現了思維的過程,這樣就把原本靜態知識動態化,將數學教材實踐化。學生學到的也就是“生活中有價值的`數學”。這樣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了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並讓學生深切理解了百分數在實際進行比較時起的作用。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百分數是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內容,於是在教學時,我從生活實例導入,又讓學生蒐集大量的百分數,在充分理解每個百分數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自己對百分數的認識用抽象的語言概括。新授教學充分揭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知識發生過程藴含着極豐富的推理方法、思維方法和思想方法,它們是知識結構中最活躍的元素,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素材。

3、練習體現一個“精”字。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既是促進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又是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礎。我在練習時,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多樣性和趣味性。特別是小遊戲和百分數意義理解題的設計,是針對本課時的教學難點設計的,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弄清區別,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聯繫。使得學生對於分數和百分數的區別的認識又更進一層。

4、注重課堂人文關懷

在本節課中,我通過“中國國中生的近視率為49%”請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指出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要讓窗户蒙上灰塵。提醒學生馬上就要進入國中學習,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時間,注意保護眼睛。通過學習“大腦的開發使用率約為3%”指出目前提高大腦使用率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習,鼓勵學生現在多學習知識,將來能揭開大腦神祕的面紗。通過最後課堂小結時愛迪生的名言激勵學生勤奮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課堂中我處處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充滿了人文的關懷。

當然,在本節課中,存在着不少的問題:

1、在處理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方面還須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領悟到意義的內涵。

2、讓學生提前準備的生活中的百分數素材利用的不夠,造成資源浪費。

3、本節課中過多強調小於100%的百分數,對大於100%的百分數意義理解上涉及不夠等等。請各位專家及老師不吝賜教。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6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使教學重點得到有效落實,本節課我在學習新知階段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環節:

1、初步理解比的意義,通過除法與比之間的相互聯繫,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中一種新的對兩個同類量進行比較的數學方法。

2、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根據前一種除法與比相互轉化的過程,通過對兩個不是同類量之間的關係的自行研究,進一步感知、體驗、理解比的意義。

3、在交流反饋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分析、概括逐步建構比的意義,以上三個過程我覺得正是實現教學重點,實施比和除法之間的聯繫的關鍵所在。也使學生通過感知、體驗為知識之間的溝通達到重新建構有了實現的可能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一節課上下來最大的啟示是:

啟示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基礎儲備。

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由於我們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在課前談話中有意識的設置了數學語言、名稱與特定數學符號的對應關係。回顧整節課,發現我當初的擔心完全有必要,課堂上多數學生因為不具備這兩個紮實的基礎儲備,所以只有少數人自己創造比的意義、比值的概念、比號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稱,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啟示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要合理引導和“換位思考”。

學生主動學習能激活他們的思維,促使了學習資源的生成。但是,這也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學生轉瞬即逝的創造點,合理重組學習資源,我們教學才會更精彩。孩子的探究慾望決定了整堂課的.活力。儘管在課堂中好幾個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遺漏學生的一個個閃現靈性的創造點,但由於自己在某些環節的預設上發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想法缺乏瞭解、沒有換位思考。如:在讓學生猜測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按自己的預設學生肯定會先想到比號,而事實是有學生先想到的卻是比值,而且理由説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據。

啟示三:對學生的檢驗要趁熱打鐵,從中發現問題。

知識講解完後,我馬上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前幾個題目從學生的反饋效果看,還是不夠理想的,需要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意義,訓練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説、做。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7

從整堂課來看,把握住了整個流程,抓住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從孩子們的反饋可以看出達到了本節的教學目標,對比例的意義及基本性質掌握都很好,並能運用它的意義及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在教學過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課堂主體這一理念,讓孩子們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結論並能學以致用。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亮點是在學習比例的時候從學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學,充分重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找準了新知識的生長點,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質的學習中,把知識的探究過程留給了學生,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共性讓學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將學習內容“大板塊”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利於探究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小組共同探討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告訴孩子們數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從而激勵孩子們熱愛數學並能學好數學。

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時間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複習導入部分用時過多,加上練習題偏多、偏難,以至於學生思考時間較長,所以整堂課看起來前鬆後緊。

其次,在課堂形式上顯得比較單一,和孩子們的互動不是很多,替孩子們回答的較多,在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沒能夠靈活處理,給學困生的鼓勵較少。並且在整堂課中的語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識的講解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不夠靈活,在分數比例裏應該讀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學讀成了分數形式,而沒有給予糾正。在練習題中孩子們耗時較多,這也恰恰説明了前面的環節沒有教紮實。在最後思考題的攝入中給孩子們的啟發較少,沒能充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讓我和孩子們都能有更大的進步!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8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46頁—47頁。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並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學會求比值。

2、在引導學生知識的發現和探究實踐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事物的能力。發展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並從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性。

教學重點:比的意義。

教學難點: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背景陳述】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在創設的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注重“學生收集、整理素材”是課改的一個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我這裏的是一節隨堂課,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開發了學生的智力。下面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案例描述】

教學過程:

一、回憶生活素材,導入新課。

師;生活中經常有同學説誰比誰高點,誰比誰矮點。也就是説我們要經常比較數量。師:我們學習的數學知識有很多是來源於生活。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長、寬各大約是多少米?生:長大約是4米,寬大約是3米。師:你們根據這兩個數據,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呢?生1:黑板的面積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長是多少?

生3:長是寬的幾倍?板書:4÷1生4:寬是長的幾分之幾?板書:1÷4

師:長是寬的幾倍,寬是長的幾分之幾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用除法對黑板的長和寬進行比較,今天,我們要在此基礎上,來學習一種新的數學比較方法。(板書:比)

[評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曾經説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導入新課時,教師能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採用教室裏的各種素材引入課題,不僅是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親切自然,而且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意識。

二、充分感知,建構意義1、整理生活素材

師:如長是寬的幾倍,除了用4÷1來比較,還可以説成長和寬的比是4比1。(板書:4÷1=4:1)

寬是長的幾分之幾,除了用1÷4來比較,還可以説成什麼呢?(1÷4=1:4)師:同學們用剛才調查方法,説説教室各種事物還能得到什麼數據。你還能把它們用比的形式説一説嗎?

生1:我班男同學人數是32人,女同學人數是23人。男生與女生的比是32比21。生2:教室裏的窗户扇數是48扇,門的扇數是2扇。教室窗户扇數與門扇數的比是48比2。生3:教室的長大約是9米,寬大約是6米。教室長與寬的比是9比6。學生可以説出許許多多的數據。(學生情緒高漲,一分鐘後陸續彙報。)

2、再次回憶生活素材,學習新課。師:同學們再仔細觀察教室裏面還有哪些勞動工具,你平常留意過它們的價格與把數有什麼關係嗎。我們請兩位同學去數一數掃帚的把數,也請全班同學想想每把掃帚要多少錢。根據這些數據你能提什麼出什麼問題?生:教室裏有23把掃帚,從街上買回來要46元錢。生:掃帚總錢數與掃帚把數的比是46比23。(板書:46:23)師:同學們真是聰明,請比較黑板上的最後一組比與前面的幾組比在數量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種數量相比較,最後一組比是不同的數量相比較。生:這些相比的數都是隻有兩個數。師:相同的數量可以進行比較,不同的數量也可以進行比較。相比的`數最少要有兩個。師:同學們還能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數的比是不同的數相比,請同學們多多舉例説明。生:車輛行駛的路程與時間,工作總量與工作時間。等等數據的比都是不同數量的比。生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黑板是這些數的比是怎麼得出來的。誰能説説什麼是比?生;這些比都是從兩個數相除引出來的,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板書比的定義)師:比是由除法變成的,由於除法的除數不能為零,比的哪一項不能為零呢?請同學們討論。

3、練習: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正確,並説明理由。⑴比的前項是0,後項是1。⑵比的前項是1,後項是0。⑶比的前項和後項都是0。

學習比的寫法:師:你們學會了比的意義,那麼比是怎樣寫的呢?我們來學習比的寫法。請學生自學課本上比的寫法。請學生上黑板板書比的各部分名稱。師;比是由兩個數相除得到的,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去求比值呢?生;用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後項,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師:我可以告訴大家它是一個比。比有時也可以用分數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寫成9比6。在這裏它不是一個數,是一個比。

師:從這道題你能發現比值的取值範圍嗎?

生:比值可以是整數,可以是小數,但更多形式是分數。

4、練習①説出下面每個比的前項和後項,並説出比值。

(生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師:比除了可以寫成這種形式外,還可以寫成分數形式。(板書:1:4=),請同學們讀一讀。特別注意分數形式的比。

[評析]: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教師能採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探究,在分析比較中抽象概括出比的意義。同時,教師加強了引導,學生則採用了討論法、讀書自學法來進行探究學習。多種機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也為學生提供了多層次、多規則發展的機會,有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5、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①比與除法的聯繫:師:請同學仔細觀察比與除法有什麼聯繫?同桌討論。並填寫下表:

比前項比號後項比值

除法

分數

②比與分數之間有什麼聯繫師:請同學們自學課本。同桌討論。生自學課本,並完成上表。師:可能有的同學發現了三者並不一樣,比是表示兩數的關係,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代表一個數的。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比的意義後,為了區別數學中的“比”和體育比賽中的“比”的不同,我運用學生活動中常使用的小遊戲“錘子、剪子、布”,雖然遊戲時間很短,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師:下面請大家來做一個遊戲,“錘子、剪子、布”好嗎?要求是兩人一組,賽四局,然後彙報比分情況。

(學生情緒高漲,一分鐘後陸續彙報。)

生1:(很高興)四局比賽我贏了,4比0。

生2:我和同伴打平局2比2。

生3:我和同桌的比賽結果是2比3。

……

師板書:4:02:32:20:43:1

生:老師,比的後項不能為0,這裏為什麼是0呢?

生:比賽中的比和我們今天學的比一樣嗎?

生:這個2:2可以化簡比嗎?

(沒等我組織學生討論,就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2:2只表示雙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關係,不可以化簡。

生:4:0表示對方得0分。

……

師:對!説得好。這是比賽中的一種計分形式,目的是讓觀眾看清兩隊得分情況。

生(楊崇俊):足球比賽的計分也有幾比幾,但它與今天學的比的意義不同。體育比賽中的比是表示兩個數的結果,而我們數學裏的比是表示兩個數的關係。

[評析]:在本節教學中,我採用了“小遊戲”,讓學生身臨其境,在他們感興趣的條件下理解“比”的意義。在活動中,學生不是聽眾,而是參與者,他們可以獲得許多不同的感受,並隨時提出不同的質疑,無論是質疑還是得到的啟迪都是最大的收穫,可以説是小小的成功。

因此,教師精心創設探索、操作實踐的情境,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真切體驗、領悟、發現,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讓課堂中的每一分鐘都有滿分的收穫。

三、鞏固練習:

①、蘋果是梨的,蘋果與梨的比是():()

②、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女生人數與男生人數的比是():()

③、400千克與0.2噸的比是():()(能直接説出比嗎?為什麼)強調不同單位名稱不能直接相比。

④開放題:選擇合適的數量組成比

我校共有學生780人,教師38人,本學期中平均每個學生獲得優點卡3張,五年級有學生170人,本學期共獲得優點卡560張,其中五(1)班有男生20人,平均每人獲得優點卡3.5張。

學生回答後講評。

[評析]: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對於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繫,採用同桌討論學習、自學的方法,讓他們交流、啟發,實現有模糊到清晰的過程,正是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思維的過程。最後一個開放題的設計,注意聯繫了我校的特色建設,讓學生在“再創造”的過程中鞏固新知,創新思維。

四、小結歸納,應用拓展

全課小結: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想想今天這節課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惑?把你的收穫説給你的好朋友聽,相互評價一下,學得怎麼樣?如果有什麼疑惑,説給大家聽,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好不好?

[評析]: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含着的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結尾部分重點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有序地梳理,並且幫助老師解決難題,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了拓展。同時在相互的評價中,使每個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學習的成功感。

課後反思:

《比的意義》是學生初次接觸比的知識的第一個內容。能否透徹理解比的意義,對於比其他知識的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説這節內容在整個比的知識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比的意義》中包含的知識點比較多,如:比的意義、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稱、比值的求法、比與除法和分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比的後項不可為零。如何把這麼多的知識,通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並解決?多個知識點緊促而成功的串聯是我課前備課中的一個主體思想。因此入課時,引導學生通過對教室裏黑板長與寬的比較,引出“比”來,讓學生感受比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也是我們課題思想的一個體現。接下來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始終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問題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中進行。每一個知識點的出現和解決不是程序式的,而是抓住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展開教學。教師在不是被學生牽着走,而是讓學生自己走。遊戲和練習題都體現了開放性。這都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本課重點、難點都得到了突破,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豐富的教學內容。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9

分數,學生在三年級就曾認識過,這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分數。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使學生在説明分數所表示的意義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五年級學生,不能像一年級學生那樣每節課以遊戲為主,他們需要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沒有過多的形式,只採用了折一折、説一説、畫一畫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並加以應用。

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從而歸納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從動手操作入手,讓學生通過折圓片,把圓平均分成2份、4份,折長方形找到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讓學生鞏固平均分的概念,體會到分數與平均分的密切聯繫,並由此引入例題。再通過讓學生觀察各種物體的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各圖的塗色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逐步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在做練習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常性地思考,如:題目中的單位“1”指的是什麼,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了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我認為這次的教學設計有幾個比較好的地方:一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分數,有的學生説,媽媽買來6個水果,平均分給家裏的3個人,每人的水果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學生説得很形象,很生動,也對這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只是時間有限,來不及給更多的學生以發揮的時間。二是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美中不足的是,上課時考慮到時間關係,我只和學生交流到是單位“1”不同,所以塗的數量不同,沒有進一步交流單位“1”的多少和每份數多少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本課的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沒有突破。可能由於前後銜接不好,給學生的問題太突然,以至於學生無法從前面單個表示分數的意義中總結出。後來想想,其實當學生出現無法回答的時候,可以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髮揮共同智慧,找到答案。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學案,旨在幫助學生充分回憶起分數和小數的智慧,並初步感知小數和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關係。

首先,探究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複習學案內容以及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組織教學,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從學生熟悉的米尺子圖入手,然後再以面積圖為主進行直觀探究一位小數的.意義。兩位小數和三位小數則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利用手裏的學案和三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一位小數之後,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能較好的完成任務。

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操作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明確了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這樣輕鬆理解了小數的意義,並運用知識遷移,明確了四位小數、五位小數等多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

這些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而出現這些問題説明本節課教學設計還有一些問題,在教學重點知識時,要慢下來,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需要繼續探究、改進。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

比例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與分數關係的基礎上教學的,屬於概念教學,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對應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本節課,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自主性原則,主要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觀察、計算、比較等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本節課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造有效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這節課為學生提供四個實際情境圖,創設這個情境有五方面的考慮:一是歌曲情境引入;二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引入比例意義的教學;三是依據四面國旗長與寬可以組成多個比例式。四是有助於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注重了“數學化”和“生活化”,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充分發揚自主。

二、重組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本,我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用活、用實教材。這節課中在四面國旗的尺寸中找比組成比例,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國旗長與寬的比,兩兩可以組成比例。同樣國旗寬與長的比,兩兩也可以組成比例。另外每兩面國旗的長之比與它們的寬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課題中通過“你還能找出其它的比例嗎?”的提問,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2

本節課從兩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實際問題入手,通過對所列方程的觀察,並與一元一次方程類比,自然導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及其相關的一些概念,既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又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繫,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接受,降低了知識點的難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計過程中,不過於強調形式化的定義,也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能辨認一些概念即可,最後出示的一個實際問題,目的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元二次方程學習的重要性及實際價值,同時也為下一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應用的學習設置懸念、埋下伏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與能力。

本節課教學,注重知識與實際的`聯繫,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採取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的過程,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分層作業中必做題鞏固本節課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選做題密切聯繫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創設了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可能藴涵某些數學知識的現象,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意識。通過訓練,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就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探究現實世界,發現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3

由於新教材把“比”的內容前移至十一冊,學生難免會有遺忘和生疏,所以在教學時我適當增加“比”的複習分量,除了教材上的複習內容,還多加了幾道複習題。

新授例1後得到兩個相等比80:2=200:5,此時,應當再次指出:這個等式和複習題後面列出的等式都是比例。那麼什麼叫做比例呢?

引導學生觀察歸納,一般都可以根據幾個式子共有的特徵得出結論。雖然班上有些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不夠嚴密,我還是加以肯定和鼓勵。那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來討論“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主要是看什麼?”這樣的問題,自然會水到渠成。

這樣不僅加強知識間的聯繫,而且減緩學生認知過程的坡度,學生在逐步深入理解“比”的基礎上再去學習“比例”的知識,會輕鬆得多。

《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推導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但是我們教學時不是用數學證明的.方法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質的,而是引導學生研究具體比例的外項積和內項積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歸納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為了使歸納的結論具有説明力,我讓學生在草稿本上任意寫一個比例,並研究兩內項積與兩外項積有怎樣的關係,再分小組討論。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觀察得出,不論怎樣的比例,它的外項與內項積都相等,並讓學生自己用字母表示出來。

這節課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個“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向學生滲透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培養和發揮。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4

一、合理藉助生活經驗

説到比大部分學生是感到陌生的,在這節課我通過福爾摩斯偵破案件的情境引出了比,但是卻沒有拉近學生和新知識“比”的距離,這是如果能借助學生身邊的生活經驗就能達到讓學生在一種熟悉的氛圍中學習新知的效果。例如,可以出示購買果汁的生活經驗,利用比來表示兩瓶果汁不同的果肉含量,讓學生作為顧客去選擇,藉助購買果汁這個真實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熟悉比。

二、善於順勢而為

備課時,對於老師提問的問題學生的回答我會提前做預設,但是不管怎樣預設都會碰到學生的回答超出自己預設的情況,這個時候由於和自己的預設不相符,我自己會下意識的按照教案走,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善於順勢而為,利用學生的回答去繼續自己的課堂。

三、注意問題的有效性

1、這節課是一節新授課,課堂上的提問都是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設計,但是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問題的設計需要藉助問題系統明晰核心問題。

2、對學生提問題要做到簡潔、清晰,避免提“是不是、對不對、同不同意……”這樣的非A即B學生缺乏思考性的題目,我再講比的有序性時向學生提問“比的.前項和後項位置能顛倒嗎?”這個問題的問法欠妥。

3、課堂中提問的問題要有邏輯性、連續性,回顧這節課我覺得再問題的連續性方面還可以有進一步的提高,比如,在講比、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係時,可以不借助表格的研究單,還是利用趙凡頭部長和身長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兩個比的列式有着怎樣的區別,進而分析得出三者之間的關係。

四、課堂結尾沒有定式

課堂的結尾我常常會讓學生起來談談這節課自己的收穫,其實課堂的結尾沒有定式,可以談收穫,可以談疑惑,都是對一節課的總結和體會。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5

“比的意義”為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內容。這部分內容通常是安排在國小的最後階段進行教學的。由於比與分數有密切聯繫,把比的一些最基礎知識提前放在分數除法中教學既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又可以為以後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以及比例的知識打下較好的基礎。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將對以後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

反思:

為了較好實現本節課教學目標,在這節課中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在不輕視知識結論的前提下,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新知、培養能力。教學中我想着力突現以下兩點:

1、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問題是來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中的。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本節課中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新課引入中,讓學生通過做米飯中米量和水量的關係的對比,然後引出課題,使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有了一個展示的舞台,加強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繫。通過提供典型材料,讓學生説説自己對這些比的理解,既有助於瞭解學情,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也有助於學生分辨差比與倍比的區別。為新課的教學搭橋鋪路,我欣喜地看到學生話多了,興趣濃了。教學比的意義時,是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發現的比的例子,再讓學生概括比的意義,緊接着又讓同桌學生互説年齡的比身高的比;在鞏固練習這一部分,又設計了關於年級足球賽中獲獎牌情況的問題以及有關明明家基本情況的聯繫實際的開放題。

2、讓學生探究、發現新知。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除了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給他們提供自主探索、自我發現的機會。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本節課中,師生共同概括出比的意義、認識了比各部分的名稱、明確了比與除法的關係後,提出瞭如下問題:“我們已經學習了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以及比與除法的關係,大家回顧一下這些知識,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或有什麼疑問請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設想是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或“創造”出新知:比的後項不能是0以及比與分數的關係。事實上,在實際教學中,提出上述問題後,學生思維非常活躍,不僅探索出新知,還提出了“體育比分與我們現在所學的比有什麼關係”等問題,學生的創造性、探索精神得到了提升。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數學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活動,教學效果的好與壞,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參與多少決定的,因此在教學中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同分數與除法的區別時,安排學生自學知識,讓學生自學其內容,掌握知識,並通過交流、理解進行彙報各人的收穫,然後再進行一些練習性題目的訓練,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整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使學生的思維實現兩個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是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4、設計開放性練習,拓展學生思維。課堂因為開放,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才能促使學習資源的生成、才會有學生創造的慾望與創造成果的展示。有關足球比賽的題目和最後的開放題,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這些題生活氣息濃厚,學生有很強的親切感。利用開放題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進行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靈活地選擇合適信息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