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來源:文萃谷 2.38W

道學即是道家之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於根底。中國國學文化,實際就是道的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是小編為你推薦道教文化發展大綱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有關於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但是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多端多樣,難以全部列舉。今唯有選擇其重要內容與實質效益明顯的主要部分而言。如果分類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六個大的部分。下面再作以詳細的解釋與分析。而弘揚道教文化的具體方法與系統模式,亦需要加以斟酌。比如其他宗教發展,都是以寺院或者教堂為依託,再向外發展信眾與力量,自身有一箇中心點與根據地。道教亦是如此,現在提出三條發展模式與規劃。

第一:以道觀為大本營為基礎,可以在道觀裏設立養生堂,講經堂,弘道院,修真院,主要用以弘揚傳播道教文化,也是重大信眾信士的學習與交流場所。另外再廣泛發展居士信徒,以道教教徒為根本及導師。再在道觀以為設立道堂或道院的分會場以為傳道講學之所,層層推進,相互網絡與影響。

第二:印送,發放與編輯道教經典,以作為流通與宣傳。佛教之所以信徒眾多,主要還是在於兩方面原因,一者講經説法,宣講教理教義。第二則大肆流通經書典籍,以普及信仰宣傳。所以道門亦不應當步其後塵。道教經典,浩然卷軼,不可計數。現存者,有明代永樂道藏與萬曆續道藏,以及道藏輯要。而新編的則有中華道藏,道藏精華,藏外道書,道書集成,敦煌道藏等,其內容與冊數,遠遠在佛教經典的好幾倍以上。為何有這麼多的經典,而不予以流通?實在是一大遺憾。但編印經書,主要有兩部分。一者,選擇祖師著作與經典語錄,加以編輯整理,以原文為範本。二者,自行編寫道教文化的普及與基礎入門知識,作為初入門的信眾閲讀。但此類書籍,需要有一定的道學文化知識功底者才行。而且必須是由道教人士親自編寫,若非道教之人執筆,而以學者身份寫出,則難免貽笑大方,似是而非,有失弘道傳法之本義。

第三:創辦網絡與道學刊物,月刊。以全面系統的弘揚道教文化。網絡是宣傳弘法之一大途徑,必須創建相關網站,而且網站之內容要豐富,連接與影響要廣泛。不能太單調,缺乏內涵與個性。且必須以在道學方面有一定專研以及懂得網絡操作之人才能完成,不能以門外漢的身份去操作,這樣沒有宣傳意義。因為這不是單純的一般性網站,而是作為對外窗口與宣傳形象的弘道網站。其次則是刊物,早在民國時期,我們道教先輩陳攖寧,在上海就已經創辦過弘道的刊物,仙學月報與揚善半月刊。中國道協成立以後,開始辦理中國道教刊物,其後全國各地也陸續辦了一些,比如上海道教,武當道教,三秦道教,廣東道教等。但總體的影響性與流通性還是不廣泛,甚至可以説是狹隘與孤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我們應當汲取其教訓,增加其經驗,以取長補短。要怎樣才能達到理想效果?亦有三個要點值得注意!第一:內容要精練,分類要系統,道教刊物,既然是以弘揚道教文化為主,就應該把道教文化的精髓部分展現出來,不能像社會上一般的小説或者讀物那樣,為了大眾化而導致低俗化,如此則有失本來意義。分類亦需要系統化,哪一類是什麼內容,主講什麼意思,一定要明確,不能含糊遢等,草草以置之。第二:主編必須是道教內部人士,而且還有深厚的道學功底與修行涵養之人擔任,不能以普通學者來完成。比如佛教最初的刊物,海潮音等,是太虛大師以及後來印順法師等擔任,都是佛學功底一流之人。若對本家文化沒有一定的見地與造詣,是不能真正起到宣傳普及與度化引導人心的作用的。第三:流通範圍要廣泛,以前道教刊物,都是限於道教內部流通,而道教內部真正感興趣的人,又那麼寥寥無幾。但佛教刊物則不同,一般居士都能夠閲讀,而且還去幫助流通宣揚。這樣的效果自然不一樣。以道教而論,在社會上比較有影響的武當雜誌,修真仙劍等雜誌,其流通量與影響量就比較廣泛,雖然後者只限於小説或者神話的的範疇。但世俗人類對道教文化的希求與渴望,是沒有一日中斷與減退的,只要真正道教刊物流通發揚出去,其影響與需求,是不會在任何刊物之下,甚至是任何刊物不能相比的。道在人弘,人能弘道,凡是都是需要靠人來發揚。問題的出現,只在於我們做的不夠,不是祖師的文化不吸引人心。其責任全在於人的自身,不能有負於祖師當初創教之苦心!下面將對道教文化的六大主幹範疇予以明示與講解。

  道教文化講經説法

何為講經説法?講經説法,是弘道傳教之必要與主要手段。是代天宣化,代替祖師爺説法度人的無量功德之途徑。所以不能疏忽與擯棄。道教在創教之初,即有講經説法的歷史,當時宣講的途徑主要有三點,其一是對居士信徒宣講,以普及教化世道人心。其二則是道教內部,自身的交流學習,在西藏有喇嘛的辯經活動,其實在道教也有。以前每大叢林宮觀,皆有講經堂與講經台,道觀裏面專門有經師負責對道友們講經,以相互交流學習與修真心得。其三,則是對它教的交流,在歷史書,道教與儒家及佛教之間,有多次的辯經以及交流活動,或者官方組織,或者私下交流,當然並非都是貶義爭端的因素,更多的還是文化與思想之間的相互交流與促進。是一個很好的積極因素。然而經過一系列的歷史原因,道教在今天卻沒有完整的繼承與保留這一優秀的主流傳統,實在是遺憾之極。所謂講經,即是講解祖師爺流傳的經典,作為道教徒日常信奉持誦以及修行體道的主要內容。道教每個宗派,都有其主要修奉的經典,而各個宗派之間,亦有共奉的經典。總之,不外乎,三洞四輔之內。所以又稱三洞真經,再加上很多是老君親自宣説的經典,又有三十六部真經之稱。這只是言其梗概,籠統之言而已。今略舉其重要者,有道教五經四書,猶儒家之學。四書者,參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訣,青華祕文。五經者,陰符經,道德經,黃庭經,清靜經,龍虎經。此是內修之經。而外修者,又有外五經,即度人經,皇經,三官經,北斗經,玉樞經。與外四書,即生神章,濟煉科,祈禱儀,千金方。又有太上十三經,西升經,了身經,日用經以及南華、道德,文始,沖虛等四子真經。而説法者,何為説法?法即是道法,修行之法,了道之法。道教各宗派之教法個異,修行方法亦自成一家,但都是以道説教,以道立教。若言其主流者,則正一之天師道,茅山派,靈寶宗,淨明壇。此為正一之四大宗。而全真教者,全真而下,則有七大宗派,且相互之間融會貫通,而以龍門之典籍思想最多。除全真龍門而外,影響最大者,即是三豐祖師之三豐派與張紫陽祖師之金丹道南宗。皆歸於全真門下。所以道門之大宗者,不出此七宗兩派而已。但各宗之間,並非門户各異,甚且相互融通,方是無上妙道。此是講經説法之精髓實質所在。而作為講經之人士,必須對經典深諳熟悉,每部經典與各宗教義,能夠做到一以貫之,觸類旁通,探賾索隱,極盡精微。如此方是講經之人才,祖師之法孫,玄門之棟樑,眾生之師德,人天之表率,天仙之魁首。

  道學國學

何為道學?道學即是道家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於根底。中國文化,實際就是道的文化。三教百家,都受道家文化的影響而產生。而中國文化之主流,亦是佛道儒三家。其中儒家是直接受道家之影響,孔子亦問道於老子。儒家文化雖然比較偏重於入世,但其根本核心也是出世的修身養性內容。而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已經完全脱離其原始意義,開始融合於道儒二家內容,而形成中國化之佛教。甚至在唐宋之時,已有三教並行之説。而至於明清時期,則完全三教合一也。而道家文化的主要,亦有其三個部分,社科院的胡孚琛先生已經指出,道學的三大主流,一者,道家文化。二則,道教義理。三則修真丹道。其餘則是方術與道藏兩個小部分。作為其參考與依附。所謂道家文化者,則是以老莊思想為主導,提倡清靜無為,齊家治國,修身養性之道。道教義理者,即是道教各宗修行教義,教化世俗人心以及提升自我身心境界的修養之法。還有各大高道之經典著作與語錄,內容涉及多個方面,難以一一論之。所謂修真丹道者,即是道教道家的主要修行方法,道家講究性命雙修,精氣神的修煉與體驗。所以丹道修煉亦成為道教修行之主流,其著作書籍也是不可計數。需要理論博通與實踐證明之過來人,方能明白指教與傳授。不能但限於文字研究之一面而已。如此則是口頭野狐禪而非祖師如來禪。方術則是除丹道而外的諸多修煉方法的名稱的總彙,多與修行煉養有關。道藏則是道教經典之彙集,猶如佛教大藏經與儒家四庫全書。是道教文化之祕籍寶藏與綜合著作。當前國家與社會,都在注重國學文化的復興與傳播。可是很遺憾的是,很多搞國學的人,只是侷限於儒家片面文化的傳播,而忽略了道家文化的作用與精神,若論中國文化之真正國學,當是中國道學或者是外儒內道之一體之學。儒道二家文化,一內一外,相互影響,本不可分離。若以片面單純之儒學作為國學來呼籲宣傳的話,實在是不幸,國學的悲哀,亦是國人的悲哀,更是中國文化的悲哀!需知歷代大儒,沒有不涉及不學習道家文化的,先秦孔子,兩漢嚴君平鄭康成,三國郭璞,魏晉竹林七賢,隋之文中子,唐初魏徵,宋之朱熹,元朝儒學文化中斷,亦是道家全真教李志常,宋德方真人予之恢復傳授。明之王陽明,清之王船山,以及民國之國學大家,如章太炎,劉鹹炘,陳垣,蒙文通,陳國符等,不是涉及佛學,就是深究道家。豈有以儒學之一端,而概納國學之全部,不亦悲乎?而道學與國學對人類社會之真實意義何在?一言以蔽之,曰:齊家治國,與修身養性。所謂齊家,家之意義何在,或家庭,或團體,或企業,皆可以歸納之。而治國者,則是一國人民之大家庭,一國之興衰,政治之利弊得失,人心之歸向權衡,全在主政者思想之操縱而已。所以齊家治國之道,不可疏忽,故而歷代帝王之崇儒尊道,亦是有其一定原因。而修身養性,雖然在於個人,但個人之修養,卻可以直接影響其家族,企業,甚至家國事業政治社會之休咎成敗。所以儒家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是一體之學,相互影響與制約。身修則家齊,家齊則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道教養生

何為養生?養生即是煉養身心,對生命之保養關懷與祛病延年以及長生不老之法。整個道家文化,可以説,都是養生的文化。靈寶度人經上面説: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整部中華道藏,以及歷代高道之著作,養生之學,是佔主流部分。歷代高道,亦可以説都是養生大家。但養生之層次有高下,可以分為三乘。一者,小乘安樂延年法。二者,中乘長生不死法。三者,大乘超凡入聖法。所謂安樂延年者,即是追求祛病延生,身心健康,無災無患,安樂之人。長生不死者,即是壽命無窮,住世長久,世人皆生老病死,我獨與滄海煙霞為伍。而最上乘的則是超凡入聖法,超凡入聖即是道家修行之極致,成仙得道,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不生不滅於自然宇宙之間。是為修行之理想目標。而養生之法,則不外乎,衣食住行,行走坐卧,言行舉動,皆是養生之範疇。有外動,亦有內功,內外呼應,怡養身心。歷代高道之養生著作,亦是汗牛充棟,多不計數,今略舉例説明其代表者。陶弘景真人之養性延名錄,孫思邈真人之攝養枕中方,司馬承禎真人之服氣精義論,丘處機祖師之四時養生法,以及雲笈七箋之攝養部,道藏之攝養類著作,還有諸家之養生論,養生銘。以及歷代醫家之養生著作,如明高濓之遵生八筏等養生經典,比比皆是,難以列舉。而養生之法,亦是多端多途,根據不同之人而行不同之法。而諸多養生之法,又與道家之煉養諸法與方術方技相互結合。比如吐納,導引,採氣,存思,坐忘,房中,守一等法。道家養生文化,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而養生一詞,雖然以道家為主導。但除道家而外,實際上三教百家,三教九流,以至於尋常百姓,帝王將相,無不涉及致力於養生之法。佛家亦有,儒家亦有,醫家亦有,武家亦有。養生領域可謂延生與侵潤於中國人民的每一個角落。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文化因素與生活因素。所以是中國人,都應當知道養生保身之法。但是方今社會卻很是不幸,原因在於,真正傳統道家文化的養生之法,卻堙沒於歷史之中,很少有人出來弘揚。而偶爾出來弘揚者,亦涉及不法以及迷信之手段,而受到世人之指責與詬病。更悲哀的是,很多世俗養生的濫觴與出現,更是遮掩與損害了養生文化之形象與意義。比如當今大街小巷,門面樓閣之養生招牌,屢見不鮮,而真正懂得養生,而具備養生文化修養與條件之人又有幾?世人需要養生文化,更需要真正的養生文化。而真正養生文化之不弘揚與傳播,以及偽養生文化之盛行,卻給了世人無比的失望與憤概。這是我們道家人物之使命與責任,卻未能予以完善正名。道家之宗旨何在?即是濟世度人,所謂濟世者,則是對世道,對世界,對眾生之幫助與關愛,此關愛非在於物質利益之給予,而更多在於身心精神之幫助與引導。而度人者,則更深層次的表現道家對人類之奉獻。仙道貴生,不能在於獨享自利。更應當自利利他,度己度人,成就自己,亦要成就它人。使天下眾生,人人有分,皆之大道之可學,仙道之可求,長生之有望。豈能作個自了漢而已,此亦非大乘佛菩薩之精神。所以道家養生文化,在今日之時代社會,是應該廣泛普及發揚,以回饋利益人類眾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