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植物學實習報告四篇

來源:文萃谷 3.07W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植物學實習報告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植物學實習報告四篇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目的

1、通過野外觀察,準確、熟練掌握和應用常用的植物形態學術語。

2、通過實習,進一步瞭解植物的多樣性,掌握植物界各大類羣以及種子植物的常見科、屬的主要特點,認識和區分常見種子植物科、屬、種,擴大和豐富植物分類學的知識範圍。

3、驗證、複習和鞏固課堂和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聯繫。

4、學習懂得用科學的方法觀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徵。

二、實習意義

1、通過實習可以培養學習科學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團結協作精神。

2、利用野外實習可以很好的讓同學們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野外實習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鞏固、對課堂知識的補充和深化,同時也是對綜合素質的全面鍛鍊和提高。野外實習對於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習收穫

通過三次難得的實習機會(農博園,南山公園,岱王山),與植物的近距離接觸。在老師的帶領和講解中,對植物的分類及辨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實習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植物的不同形態吸引着,讓我記憶尤深。現在我將自己熟悉的植物展現出來。

四、實習心得

在這短短的幾次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了辨別植物、採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鞏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和理性的昇華。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讓我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驚歎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團結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實習鞏固了我們的課堂知識,讓我們親自體驗了壓制標本的過程。我們在實習過程中積極運用課堂知識去觀察、識別各種植物、仔細辨別類似植物之間的不同之處。這樣理論聯繫實際,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印象,而且培養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實習過程中,我們欣賞到了大自然的美麗,煙台的風光。從這幾次的實習中,我們收穫頗多。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時間:

20xx年2月21日至20xx年3月21日

二、實習地點

三、實習目的:

園林植物學是以園林建設為宗旨,對園林植物的分類習性、繁殖、栽培管理和應用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一門學科。園林植物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有觀賞園藝、園林科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經營與管理、推廣與開發、教學與科研等,本次植物學綜合實習的重點在於園林苗木的播種繁殖、栽培養育以及銷售經營等方面。通過在苗圃場見習一個月,跟隨苗圃場工作人員學習一些常見園林苗木的繁殖養育以及銷售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可培養園林專業學生對園林苗圃的興趣,培養具有一定實踐操作能力的園林畢業生。

四、實習主要任務:

1、墨蘭的上肥、分株、裝袋

2、黃楊的育苗裝袋、扦插

3、桂花以及細葉榕的移栽

4、九里香的盆栽春季修剪

五、實習執行方式:

以五或六人為以單位,個人為小組進行實習任務。

六、實習主要內容:

實習時間:2月25日——3月8日

實習地點:xxx

實習內容:

1、墨蘭的上肥、分株、裝袋、上盆等

(1)栽培基質

我國傳統盆栽蘭花多用其原產地林下腐殖土當地人稱蘭花泥種土腐殖質含量豐富、疏鬆而無粘着性常呈微酸性栽培蘭花優良盆栽用土,在仙湖苗圃,培植墨蘭的基質是花生殼和細

礫石按照2:1的比例進行配置的,淋水腐化之後,是比較優良的培養基質。

(2)分株與消毒

分盆時首先用左手五指抓住蘭苗基部盆倒置過來並輕輕叩擊盆周圍使盆與盆土分離再細心土坨輕輕拍打抖落泥土小心清理蘭根剪去腐爛根、斷根、枯葉及乾枯假鱗莖用清水沖洗乾淨蘭根放入托布津1000倍液或高錳酸鉀800倍液進行消毒殺滅傷口附近病菌,最後就可以進行分株了,分好後妥善保管。

(3)上盆

盆選用10#的聚乙烯塑料育苗袋,種植前先盆底排水孔上面蓋大片碎瓦片並鋪窗紗接着鋪上山泥粗粒即放入蘭株(蘭株根系分佈要均勻、舒展勿碰盆壁)往盆內填加腐殖土埋至假鱗莖葉基處並泥表面再蓋上層白石子或翠雲草既美觀又保持表土濕潤接着用盆底滲水法使土透濕取出用噴壺衝淨葉面泥土放置蔽蔭處緩苗週轉入正常管理。

(4)上肥

墨蘭施肥宜淡忌濃般春末開始秋末停止施肥時氣温18攝氏度—25攝氏度宜陰雨天均宜施肥肥料種類有機肥或無機肥均生長季節每週施肥次秋冬季墨蘭生長緩慢應少施肥每20天施次施肥噴少量清水防止肥液沾污葉片施肥必須晴天傍晚進行陰天施肥有爛根危險。

2、黃楊的育苗裝袋、扦插

黃楊,黃楊科黃楊屬。高可達7米。喜光,亦耐半陰;喜温暖濕潤氣候,並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濕潤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耐乾旱和貧瘠;生長緩慢,耐修剪。主要以扦插方式為主。

(1)裝袋扦插苗培育袋應選擇7#—10#的塑料培養袋,土壤選用黃土泥或者菜園泥,清除草根、石塊後,即可用來裝袋,裝袋時注意不要裝入過大的石

塊或者土塊,裝好袋之後將其均勻放置在整平好的蔭棚底下,等待插苗。

(2)插穗選擇

黃楊用扦插繁殖可隨時進行,但以夏季採用當年生長的嫩枝條作插穗成活率高。插條選取當年生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的優良枝條。插條採集後,剪截插穗宜在陰涼背風處進行,用的刀剪要鋒利。在截剪時,對節間已長出小枝的枝條,沿節上下各0。5釐米處截斷,再按小枝的着生位置把莖節剖成兩半,分兩枝扦插,對未長出小枝的枝條必須留2節,上端在芽的上方1釐米處截成平切面,下端在離芽0。5釐米處截成馬耳形或平切。

3、扦插

扦插宜淺不宜深,小枝分株扦插平截面向下,深度以母株入土1釐米為宜;大枝扦插的深度為下一莖節插入上中1釐米,插穗與地而成45度左右傾斜,淺插斜插有利於插條提前生根成活。扦插後要把插穗周圍的土壤壓實並隨即澆一次透水,使插穗下部與土壤貼實。扦插的行距一般為16——15釐米,株距6——8釐米。扦插時,插穗上的葉片不宜留得過多,也不宜全部剪除,下部叫葉片可全部連葉柄剪去,上部留2片葉,再根據葉片的大小,每個葉片冉剪上1/2至2/3,減小水分與養分的過多消耗。

黃楊扦插後,要求搭棚遮蔭,以減少蒸騰量和陽光直射苗牀。早春或晚秋扦插時,還應加蓋薄膜,以防冬害。扦插後還應經常澆水,保持苗牀土壤濕潤,以苗牀表面土壤不顯白為宜。扦插苗追肥可結合澆水進行,也可用磷酸二氫鉀加尿素進行葉面噴施。除草工作要十分細緻,不要碰撞插穗。

3、八月桂的移栽

(1)整地移栽的八月桂苗的植株比較大,但不論是大小,整地方式都是先全墾、放基肥。八月桂高在10米以上,所以整地是挖坎種植,坎的大小直徑在2米,並且開好排灌溝。

(2)起苗八月桂是在陰天早上起苗,留根長度(主根)約75釐米;帶有大土球,土球大小為徑級的6至10倍。因為要長途運輸,所以起苗後及時用了黃泥漿蘸裸根苗,並用濕潤的稻草或薄膜等進行包,並紮緊成捆。起好後八月桂放在了背陽、背風的地方,並用陰網覆蓋根部。

(3)裝車運輸裝車時間是在當天上午10點。八月桂裸根苗採用豎着裝,裝車時比較注意,沒有踩傷樹幹、樹根,帶土球的要立放着裝車,裝好車後,立即給八月桂苗木

蓋上篷布或陰網,並且及時運到了目的地。

(4)種植前苗木的處理八月桂苗運到目的地後,立即卸了車並將苗木堅立放在背風、背陽或用遮陽的地方。種植前再一次修剪八月桂的枝葉及根系,所留的枝葉佔總枝葉的1/3至1/2,因為土球過大,所以多留了些。

種植:因為是挖坎種的八月桂苗,所以先在坎底回放少量的鬆土,把苗立在坎中央,坎面高出苗的根頸部3至5釐米,扶直回填土至坎的1/2左右,稍微提一提苗,然後至坎面2至3釐米處,四周均勻壓實並回填土到坎滿。如種植時天氣乾燥,可用黃泥漿加1%的過鈣來漿根後種植,還可在坎內拌泥漿種植。種植後應及時澆透水。

(5)植後管理種好後的八月桂關鍵在於水分的管理,在第一次澆透水後用稻草覆蓋,並保持土壤的濕潤,避免過幹過濕。培植池壘好後進行後期管理大苗還應用竹材把苗撐牢,以防風吹搖動使苗倒伏或歪斜,影響根與土的粘合。如是秋季種的最好還用稻草包樹幹,以防裂皮。同時在新種時的天氣如果幹燥,應進行葉面噴水或樹幹噴水,苗成活後轉為正常生產管理。

七、實習總結與體會

一個月的實習歷程結束了,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單位領導和師傅阿姨們的熱心指導,使我受益良多。在各項工作中我都本着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對待每項工作。雖然開始由於經驗不足和認識不夠,覺得在苗場不能學到我想要的園林施工技能,但我迅速從自身出發尋找原因,通過幾天工作和領導師傅及阿姨的交流加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至於迅速的轉變自己的角色。為使自己儘快熟悉工作,進入角色,一方面抓緊時間查看相關資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職責,另一方面我虛心向領導、一線工人請教使自己對苗圃的情況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認識和了解。

剛步入工作崗位我難以適應角色的轉變,不能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認為沒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點失望,開始的熱情有點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還是儘量保持當初的那份熱情,想幹有用的事的態度,不斷的做好一些雜事,同時也勇於協助領導做好各項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該幹什麼,這就是一個熱情的問題,只要我保持極大的熱情,相信自己一定會得到認可,沒有不會做,沒有做不好,只有你願不願意做。在苗圃中,很多工作都是孤燥的,或許千遍一律,比如套苗,把土球8公分的苗套種到25公分的袋子中,然後填土,雖然這也是一個簡單的活,只要誰有力氣都可以,其實不然,還需要一個人的耐心和細心。剛開始的時候,我也犯了錯誤,沒有把苗種到袋子的居中位置,太過偏移與袋沿,那是不正確的,在師傅的講解下,終於明白那會影響苗木造型。

苗場作業也是挺辛苦的,不過,通過一線的實踐,我學到了很多課堂是接觸不到的作業操作技巧,對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實習工作中,苗圃負責人劉總對我們實習生也諸多照顧,指導我們加強實踐技能的同時,還教導我們要尊重一線工作的工人。他説,有時候,在某些方面,資深的工人比自己還懂得多,你們有不懂的就虛心請教,只要態度好,師傅們都不會藏私的。同時,他也告訴我們,他們公司對剛招聘入職的實習生也是先安排到苗圃工作學習的,為的是讓員工對苗木的生長習性也更深一步的認識,在以後實際施工作業中,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一個月前,我懷着對社會、對工作滿心憧憬和幾分迷惘,離開學校,開始了實習的生活。在這段不算短的日子裏,我學會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明白了要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為數不多在在校學習生活。有付出就有回報。我是學園林技術的,在書本上學過很多專業知識,但從未付諸實踐過,當我真正踏入園林行業,真正搞園林的時候才體會到難度有多大。也許親臨其境或親自上陣才能意識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識的匱乏。實習這段期間,我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體驗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積累各方面的經驗,為將來自己走的路做準備

一個月的實訓結束了,真的學到了很多在學校所沒有學到的東西。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自我學習,如何適應陌生的環境,如何克服面對一個人在外的不易。懂得了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品嚐工作中的艱辛和快樂。我認識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幾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一、做好學習工作計劃,繼續加強對園林公司各種制度和業務的學習,做到全面深入的瞭解公司的各種制度和業務。二、以實踐帶學習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注重學習的同時狠抓實踐,在實踐中利用所學知識用知識指導實踐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三、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端正學習態度,以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更加熱情的作風努力學習。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3

實習目的與任務

1.1瞭解黑石頂植被分佈情況和華南地區森林的基本結構,認識部分北迴歸線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佈與環境的相關性。

1.2通過野外實習鞏固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1.3激發學習生物科學、探究大自然的熱情,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和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對植物學的興趣。

實習步驟與內容

2.1黑石頂簡介

黑石頂自然保護區位於封開縣東南部七星鎮內,東經111°52’,北緯23°31’,北迴歸線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複雜,森林茂密。木蘭科、金縷梅科、殼鬥科、樟科、山茶科為5個典型科,在黑石頂分佈廣泛,這幾個科組成優勢羣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喬木。

2.2實習內容

7月5日上午從珠海出發,下午到達黑石頂,晚上老師對本次實習的目的、內容和注意事項作了簡要的介紹。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師和唐恬老師的帶領下沿公路認種並採集標本108種,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7月7日上午在老師的帶領下沿某一進山路線認種並採集標本114種,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師的帶領下沿另一進山路線認種並採集標本39種,同時採集壓制標本,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7月9日上午對這幾天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複習,下午學習壓制標本的方法以及進行認種考試。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頂,沿線觀察熱帶植物羣落的垂直分佈;晚上開總結大會。

7月11日與第二批到達的同學完成交接,乘車返回珠海。

實習心得與體會

這次在黑石頂的實習使我獲益良多。最直接的學習成果就是對兩百多種植物的特徵以及所屬科、種的認識。像認識朋友一樣認識每一種植物,即使一個人走在山野裏也滿目都是老相識,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到現在,我還記得有着蘋果香味的阿丁楓,有着漂亮的藍紫色果實的山菅蘭,有圓圓腺窩的黃樟,有風油精味道的光皮樺,長了“瘤”的福建蓮座蕨,葉子被揉了之後會有蠟痕的甜茶椆……以前還沒有認真地去觀察學習的時候,一棵樹就是一棵樹,所有的葉子長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樹皮都是一個樣。而在這次的觀察中,我發現每一株植物的葉子都長得那麼有性格,有些氣味特殊,有些葉脈奇特,有些形狀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連貌不驚人的樹皮也分長條形剝落還是片狀剝落等等。黑石頂之行教會我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發現生命的奇妙。我每每驚訝於植物的獨特形態和精巧構造而忘記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師跟我説過,這次實習更重要的是激發大家對學習生物科學的熱情。我想,兩年過後我會忘記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是對於生命和自然的那種着迷。

在認種學習的過程中,我自己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

觀察植物的順序與要點:在認種初期,我對於觀察和記憶植物的形態特徵總是不得要領。在請教過老師和同學之後我才知道,在觀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這株植物的整體形態:木本還是草本?直立還是攀緣?然後我們再從葉形、葉緣、葉脈、氣味、花和果實等細節特徵去觀察鑑別。

理論聯繫實際:在複習的時候有時候因為標本殘缺等原因,我試圖根據參考書上的一些描述來記住這種植物,覺得這些特徵描述更準確更權威,最後卻發現那些描述不僅枯燥,在野外認種中還一點都不管用。而老師教給我們的識別方法又簡單又實用,只要掌握了,認種就會變得輕鬆很多。後來老師告訴我,書上介紹的特徵適用於在實驗室裏更為準確的分類鑑定工作,而野外認種的很多識別方法是分類工作者長期實踐總結而來的,在野外是最實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葉子揉過之後會有蠟痕,沒有一本工具書上會教這種方法,但這卻是野外識別甜茶椆的重要途徑。所以,光記住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按圖索驥是要不得的,要到實踐中去發現總結更為靈活有效的方法。

先“科”後“種”:在認種學習的過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態特徵想到種名,然後再根據筆記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過與身邊同學的對比,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誤區:我這樣只是記住了植物,而不是學習了植物。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根據植物的形態特徵確定了所屬的科,然後再確定對應的種,因為一般來説我們所掌握的識別方法其實並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確定到種,但是通過對一些比較明顯的形態特徵的觀察我們可以確定它們屬於哪個科。後來老師的講解也證明了這一點。但由於我的理論課知識掌握得不夠好,就連科的特徵都沒有完全記住,所以雖然明知錯誤但還是不得不用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法記住植物——於是在後來的認種考試中我吃了很大的虧!我想,如果我一開始就是採用先“科”後“種”的方法學習,我的收穫一定會更多。

比較學習、集體學習、反覆學習:雖然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但是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説還是會很容易就把兩種植物弄混。在這個時候,比較學習往往讓我事半功倍。仔細觀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異同點,通過比較和反覆記憶就可以準確地區別它們了。而讓我收穫最多的莫過於集體學習了——一羣人圍在一桌標本邊上,比賽着、互相幫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鬧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標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試前的一晚,我們組的男生自發去採集新鮮標本回來供我們全組成員共同複習反覆記憶,那晚一起圍在飯堂門前的方桌前流水線式的複習不僅給我們整個小組帶來不錯的平均成績,還讓我們感到了集體的温暖。我覺得,集體學習氣氛比較輕鬆活躍,學習效率比較高,個人獨立思考的時間相對少了但是從他人身上獲得的東西多了。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集體學習在同學之間普遍缺少多人面對面交流的大學有着重要意義。當然了,對於認種來説無論什麼學習方式都離不開反覆學習,只有反覆地去看、去摸、去聞,不斷地消化記憶,才有可能讓數量如此龐大的種類爛熟於心。

在黑石頂實習期間,我獲得了很多與老師們交流的機會,從而從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凡強老師是我最熟悉的老師,一直喜歡他的風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專業和認真。相信經過黑石頂實習的同學們都會驚歎:這人真神了!無論是經過百般蹂躪的葉子還是光禿禿的枝條,他都能迅速準確地告訴你這來自什麼植物。在黑石頂,凡老師是比百度更強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後來我們一旦有待定種類就會説:“拿去凡強一下!”我曾經多次請教他植物分類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問題,從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他告訴我們,當年他還是研究生的時候是如何先從標本上認識植物,再到野外去觀察植物;他現在還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徵之類的,説即使現在他還沒有親眼見過某種植物,但是隻要對它有足夠的瞭解,他以後一旦見到就可以知道這是什麼;在黑石頂他也每天給自己佈置任務,要比較哪些種類等等……他還年輕,我也許不能説從他身上學到學無止境這樣的話,但是他不斷努力的精神真的讓我很佩服。

還有我們又帥氣又親切的xx老師,智取紫玉盤柯的事蹟永存我們小組成員的心中!這段時間以來對學生們都很好,一起打籃球一起吃飯聊天,完全沒有架子。關於辛老師學術方面的事情我是聽凡強老師説的,不過到現在都沒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後會有機會參觀老師的實驗室,希望能和老師做很好的朋友。而那個在我們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離開的唐恬老師看起來就跟我們年紀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這兩位老師都是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得很優秀的人,但是對於相對比較陌生的植物分類他們沒有不懂裝懂,在學生面前會很坦然地承認自己不會,並且願意和我們一起學習。我記得他們厚厚的筆記本上記滿了筆記,還夾了葉子什麼的,認真程度絕不遜色於我們這些學生。石祥剛老師對於黑石頂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請教他問題都能得到詳細又耐心的解答。最遺憾的是廖老師有事離開了,跟他交流的機會比較少。我們很少能獲得那麼多和老師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而這次難得的機會讓我見識到了做學問的人應該有的品質。

黑石頂的日子是簡單而快樂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實,與老師同學們面對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電腦面前的空虛無聊,規律的作息讓我們擁有了久違的身心舒暢。我們曬黑了過敏了累垮了還是會想念黑石頂的白粥,屋頂的星空,煙斗柯羅浮栲釣皮錐和福建青岡。最難得的是這次實習增進了我們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級聚會都更為有效。特別是在最後一天的爬山過程中,一路艱險,幸虧同學們互幫互助,男生們發揮騎士精神女生也體現了俠女精神,終於勝利登頂!黑石頂是我們友情和集體感呈指數型增長的見證。

不過我想,無論友情師生情等等在這次實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多麼難能可貴的發展,它們始終是這次實習的副產品——珍貴的副產品。到最後做總結的時候我們必須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實習本身上來。人手不足帶來的尷尬,時間緊迫帶來的事與願違,這些都是黑石頂實習有待改進的地方。我就自己這段時間的觀察提出以下問題與建議:

野外認種時講解不足

人手不足導致某些組別在認種過程中所得知識不夠準確,講解不足,有些種類甚至説完種名和科名之後就沒有別的介紹。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筆記,又未能及時觀察到標本,不僅學習的效率會降低,學習的熱情也會受到打擊。人手不足這個問題實在不是我等學生能解決的問題,不過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從外校聘請或者對非分類專業的帶隊老師進行培訓。

採集標本方法不正確,對植物的愛護意識不強

在採集標本方面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不及”與“太過”。“不及”是指在採集標本的時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條小葉片,除了看得出葉片特徵以外,其他的特徵完全無法從標本上獲得。“太過”是指在採集標本的時候,我們往往連根拔起,至少也會砍下半邊枝條,對於一些附近僅有一株的植株我們也毫不留情。當老師説可以採某株植物作為標本的時候,拿着枝剪的同學甚至會眼睛發光興致勃勃地去殘害植物。我們以科學的名義正大光明地破壞着保護區,我們像鬼子進村一樣掃蕩着所經過的路線。我想,我們在驚歎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時,是不是更應懂得生命的來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過於敏感,但是我覺得無論以後這些植物會不會重新長起來,我們都應該抱着愛惜的心情去採集標本,對植物的損害要適可而止。我們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對待實驗才對得起死去的動物,為什麼不需要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議老師們在正式開始實習之前就要把這種愛惜生命的思想傳播給學生,同時教給他們正確的採集標本的方法。

對於森林整體結構和生境的關注度不足

雖然實驗目的之一是要“瞭解黑石頂植被分佈情況和華南地區森林的基本結構,認識部分北迴歸線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佈與環境的相關性”,但在整個實習過程中除了開總結會的時候老師會提得比較多以外,我們自己對這些根本沒有什麼深刻感受。我們在認種的過程中,對植物所處生境沒有足夠的關注,更談不上理解“植物分佈與環境的相關性”,認種成了唯一重要的內容。在三次的進山經歷中,前兩次老師偶爾還會提醒大家注意周圍的植被變化或介紹典型的熱帶溝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過程中由於旅途的艱辛,我們眼前只有那條陡峭的路,哪裏顧得上觀察周圍植被的變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爾還能聽到凡強老師的講解,但是後面的人估計就只有爬山喘氣的份兒了。我認為“植物分佈與環境的相關性”是本次實習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學習生物學就應該始終注意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思想。在本次實習中,這部分內容的缺失讓我深為歎息。當然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覺得老師們應該在這個難得的機會裏給予我們多一點引導,因為我們除了跟老師去認種外沒有什麼機會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後的實習中老師們能加強對環境部分的指導,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聽老師提過以後可能會採取集體講解的方式,我覺得這樣的方式雖然解決了這次出現的一些問題,但是很可能依然會忽略“植物與環境”的問題,因為在講解的時候植物只是作為標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議可能還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夠對黑石頂實習的不斷改進起到一點幫助。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4

  1、實習目的與任務

1.1 瞭解黑石頂植被分佈情況和華南地區森林的基本結構,認識部分北迴歸線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佈與環境的相關性。

1.2 通過野外實習鞏固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1.3 激發學習生物科學、探究大自然的熱情,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和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對植物學的興趣。

  2、實習步驟與內容

2.1黑石頂簡介

2.2 實習內容

7月5日 上午從珠海出發,下午到達黑石頂,晚上老師對本次實習的目的、內容和注意事項作了簡要的介紹。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師和唐恬老師的帶領下沿公路認種並採集標本108種,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7月7日 上午在老師的帶領下沿某一進山路線認種並採集標本114種,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師的帶領下沿另一進山路線認種並採集標本39種,同時採集壓制標本,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7月9日 上午對這幾天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複習,下午學習壓制標本的方法以及進行認種考試。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頂,沿線觀察熱帶植物羣落的垂直分佈;晚上開總結大會。

7月11日 與第二批到達的同學完成交接,乘車返回珠海。

  3、實習心得與體會

這次在黑石頂的實習使我獲益良多。最直接的學習成果就是對兩百多種植物的特徵以及所屬科、種的認識。像認識朋友一樣認識每一種植物,即使一個人走在山野裏也滿目都是老相識,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到現在,我還記得有着蘋果香味的阿丁楓,有着漂亮的藍紫色果實的山菅蘭,有圓圓腺窩的黃樟,有風油精味道的光皮樺,長了瘤的福建蓮座蕨,葉子被揉了之後會有蠟痕的甜茶椆以前還沒有認真地去觀察學習的時候,一棵樹就是一棵樹,所有的葉子長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樹皮都是一個樣。而在這次的觀察中,我發現每一株植物的葉子都長得那麼有性格,有些氣味特殊,有些葉脈奇特,有些形狀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連貌不驚人的樹皮也分長條形剝落還是片狀剝落等等。黑石頂之行教會我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發現生命的奇妙。我每每驚訝於植物的獨特形態和精巧構造而忘記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師跟我説過,這次實習更重要的是激發大家對學習生物科學的熱情。我想,兩年過後我會忘記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是對於生命和自然的那種着迷。

在認種學習的過程中,我自己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

1、觀察植物的順序與要點:在認種初期,我對於觀察和記憶植物的形態特徵總是不得要領。在請教過老師和同學之後我才知道,在觀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這株植物的整體形態:木本還是草本?直立還是攀緣?然後我們再從葉形、葉緣、葉脈、氣味、花和果實等細節特徵去觀察鑑別。

2、理論聯繫實際:在複習的時候有時候因為標本殘缺等原因,我試圖根據參考書上的一些描述來記住這種植物,覺得這些特徵描述更準確更權威,最後卻發現那些描述不僅枯燥,在野外認種中還一點都不管用。而老師教給我們的識別方法又簡單又實用,只要掌握了,認種就會變得輕鬆很多。後來老師告訴我,書上介紹的特徵適用於在實驗室裏更為準確的分類鑑定工作,而野外認種的很多識別方法是分類工作者長期實踐總結而來的,在野外是最實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葉子揉過之後會有蠟痕,沒有一本工具書上會教這種方法,但這卻是野外識別甜茶椆的重要途徑。所以,光記住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按圖索驥是要不得的,要到實踐中去發現總結更為靈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後種:在認種學習的過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態特徵想到種名,然後再根據筆記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過與身邊同學的對比,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誤區:我這樣只是記住了植物,而不是學習了植物。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根據植物的形態特徵確定了所屬的科,然後再確定對應的種,因為一般來説我們所掌握的識別方法其實並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確定到種,但是通過對一些比較明顯的形態特徵的觀察我們可以確定它們屬於哪個科。後來老師的講解也證明了這一點。但由於我的理論課知識掌握得不夠好,就連科的特徵都沒有完全記住,所以雖然明知錯誤但還是不得不用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記住植物於是在後來的認種考試中我吃了很大的虧!我想,如果我一開始就是採用先科後種的方法學習,我的收穫一定會更多。

4、比較學習、集體學習、反覆學習:雖然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但是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説還是會很容易就把兩種植物弄混。在這個時候,比較學習往往讓我事半功倍。仔細觀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異同點,通過比較和反覆記憶就可以準確地區別它們了。而讓我收穫最多的莫過於集體學習了一羣人圍在一桌標本邊上,比賽着、互相幫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鬧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標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試前的一晚,我們組的男生自發去採集新鮮標本回來供我們全組成員共同複習反覆記憶,那晚一起圍在飯堂門前的方桌前流水線式的複習不僅給我們整個小組帶來不錯的平均成績,還讓我們感到了集體的温暖。我覺得,集體學習氣氛比較輕鬆活躍,學習效率比較高,個人獨立思考的時間相對少了但是從他人身上獲得的東西多了。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集體學習在同學之間普遍缺少多人面對面交流的大學有着重要意義。當然了,對於認種來説無論什麼學習方式都離不開反覆學習,只有反覆地去看、去摸、去聞,不斷地消化記憶,才有可能讓數量如此龐大的種類爛熟於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