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管理實習報告

來源:文萃谷 3.7K

一、實習目的:

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管理實習報告

瞭解園林苗圃規劃設計的全過程,掌握苗圃中各類用地的設置要點、區劃原則及各類育苗區配置的依據,學會苗圃規劃設計圖的繪製和設計説明書的編寫等內容。觀察越冬防寒技術要領。

二、實習時間:

201*年11月24日

三、實習地點

北京市昌平區大東流苗圃

四、實習內容:

在老師和苗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大東流苗圃,實地瞭解苗圃的總體功能分區,對苗圃的供水來源、灌溉系統、排水系統、道路系統、防護林等苗圃內輔助系統的構成和設置規範有了詳細的瞭解。對苗圃內各種具體的生產設施如曬水池、泵房、全光霧插設備、生產車間、温室、大田的具體生產職能、結構組成和設置規範進行了細緻的瞭解。在參觀這些生產設施的同時近距離觀察和學習了立體育苗,苗木假植和温室培養等植物越冬防寒和越夏避暑等現代苗木培養技術。此外在實際體驗書本上傳統的植物栽培方法的同時還對未來高度自動化的栽培方式進行了展望。

五、實習場地概況

1、整體介紹:

北京市大東流苗圃(北方國家級林木種苗示範基地)始建於1965年,為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直屬事業單位。佔地2300畝,擁有現代化自控温室3萬平方米,日光温室2萬平方米,煉苗場2萬平方米,球根花卉專用冷庫3000平方米,辦公樓2500平方米,中控樓2300平方米,組培車間626平方米,綜合車間3000平方米。經過近50年的發展,苗圃(基地)已初步形成種苗、花卉和園林綠化工程三大產業,培育的林木種苗和花卉品種500多個,年產綠化苗木近200萬株、花卉400萬株/粒/盆,年綠化工程施工養護面積達20餘萬平方米。苗圃集生產經營、科技開發、示範推廣為一體,是我國北方優良種苗花卉生產示範的窗口,也是北京市綠化苗木的主產地。2、區位分析:

苗圃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鎮大東流村南,六環主路橫穿苗圃而過,交通便利,苗木運輸方便,滿足苗木的集散需求。苗圃處於温榆河生態走廊昌平段,不但解決了水源問題,也為給排水帶來了很大便利,地勢整體南高北低,利於排水;苗圃靠近鄉鎮,方便苗圃內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

3、總體佈局:

苗圃由生產用地和輔助用地組成。其中生產用地在佔地面積上佔有絕對優勢,為主要區域。生產用地主要由“全光霧插”苗牀、組培中心、綜合車間、温室、煉苗嘗大田等主要生產設施組成。辦公樓、中控樓、住宅樓、停車嘗曬水池、鍋爐房、泵房、給排水渠、道路等輔助系統組成輔助用地。

苗圃整體規劃以中控實驗樓為中心,其他區域在四周環繞的的佈局方式,中控實驗樓,組培車間,綜合車間等需要精細控制和包含昂貴設備的生產設施緊布在辦公樓周邊便於控制和進行安全保護,温室和煉苗場也位於苗圃中心區域便於管理和進行維護,其餘為大田佈置在苗圃外圍。苗圃在曬水池、水淨化池的設計上將生產功能和景觀相結合,在綜合管理區內營造出一處人工湖的景觀效果在日後的苗圃設計中值得借鑑。六、各項苗圃用地分析

苗圃中生產用地包括“全光霧插”苗牀、組培中心、綜合車間、温室、煉苗嘗大田等主要生產設施。輔助用地包括管理區、曬水池、鍋爐房、泵房、給排水渠、道路等。

1、生產用地

生產用地面積一般不小於苗圃總面積的80%。主要分為“全光霧插”苗牀、組培中心、綜合車間、温室、煉苗嘗大田等部分。

(1)“全光霧插”苗牀

實習中參觀了一處正在建設中的苗牀。苗牀位於苗圃中央核心區域內,緊鄰管理處。苗牀面積不大,採用“全光霧插”的現代化基本育苗手段。苗牀底部用粘土磚壘成,不用水泥糊實便於透水透氣;頂部為鐵絲編織而成的網格,可以在夏日覆蓋遮陰網以達到80%透光率。扦插池中盛放新換的乾淨的河沙或經過消毒的河沙以防止病毒或病菌傳染。扦插池寬度不應過寬,應方便人在兩側進行扦插作業,以2.2米左右為適。

(2)組培中心

組培中心面積626平方米,分為培養無菌操作室、培養室、植物組織研究室、移苗室等操作室。在組培中心,我們看到在無菌操作室和培養室中在無菌環境下工作的工作人員進行克隆育苗操作和大量採用組織培養技術在營養液中培養成的小苗。這些來自於性狀優良的苗木的細胞,通過克隆技術,一個細胞就能培養成一株樹,且完全繼承母樹的優良性狀保證了大規模苗木生產的速度和質量。培養室雖然處於與外界嚴密隔絕的無菌環境中但不是密不透光的,相反為了保證適宜的光照培養室設置大面積的玻璃牆面用以保證光照同時培養室還需保證適宜的温度、濕度和潔淨無菌無毒環境。

(3)綜合車間

綜合車間位於組培中心東側。綜合車間由一系列廠房組成,車間中放置着一些大型的機器,主要用於播種苗規範化生產。這些設備分別專門負責播種苗生產中的一道或幾道工序,通過這些機械的相互合作可快速機械化的完成基質加工、播種播苗、苗盤清洗、密封包裝等一整套生產工序。通過這種機械化設備可大大提高生產速度解放勞動力。這種機械自動化的苗木生產方式將是未來勞動力資源減少後必然大規模推廣的高效生產模式。

(4)温室

温室佔地三萬多平方米,由三排温室和之間連通的走廊連接構成,整體呈“王”字形佈置。在温室入口處,為了緩衝內外環境設置了入口小門廳避免温室內部直接接觸外部空氣使温室內環境受到干擾。三排温室之間相隔10米左右,這樣每排温室之間的距離一方面增加了温室的受光面,使每一排温室雙面受光從而使温室受到的的'光照更加均勻,另一方面温室之間足夠的間隔使温室獲得足夠的光照時數從而保證温室內植物對光照的要求。在三排温室中央用一個大走廊連接不僅方便管理使人們不必反覆進出温室同時也保證了温室內環境與外界之間充分隔開不必設置過多的入口小門廳從而避免了浪費土地。

温室的設計主要是針對滿足冬日花卉對温度的要求和在夏季高温時滿足花卉對躲避高温的需求,因此温室設計的重點是冬日升温和夏日降温及通風問題。

温室中的風扇

温室中的水簾 温室中的鼓風機在温度控制方面,温室冬日升温的方式是通過引進熱源而升温。比如通過利用深井中的温泉等地熱資源將熱水引入温室中來提高温室中温度,使用暖氣給温室加温和在温室地下放置煤渣、爐渣等熱的不良導體來保温。使用煤、油等燃料給温室加温的成本很高,因此有用森林中枯樹枝等廢料加工成小段作為給温室加温的燃料的做法。温室夏日降温的方法有以下三種。一是在温室頂棚加掛遮陰網以減少陽光的直射以降温。二是使用水簾降温,即在温室的北側牆上加掛水簾同時在對面牆上安裝風扇採用水簾和風扇共同工作時的空氣流通來給温室降温。當水簾與風扇之間距離較遠時在中間安裝鼓風機增加空氣流動保證水簾降温的效果。三是在温室的側面鋪蓋塑料布遮光減少温室的受光面積。需要指出的是温室的降温和升温採用的方法普遍能耗高,生產成本很大,因此温室適用於經濟價值高的高檔花卉的培養。

在通風方面,由於温室相對密閉的環境,温室的通風比外界裸地要差很多。一方面,為了維持温室內獨立的小環境必須控制外界氣流進入温室內,因此在温室的出入口處設置有用於緩衝的小門廳;温室採用“三橫一豎”的設計形態也是為了提供足夠的內外環境緩衝空間。另一方面,考慮到病蟲害易在通風不利處發生,為了保證必要的通風,温室的南北寬度不宜大於40米。温室設置有由手動和自動控制的可打開的頂板用於夏日通風。同時使用沾有機油的黃色板來吸引昆蟲並使昆蟲被粘在板上從而有效控制病蟲害。

由於温室的成本很高,為了提高温室的利用率,温室的苗牀被設置為可橫向移動的。當需要對植物進行操作時,通過移動苗牀就可以產生空隙供人進行操作,這樣就省去了苗牀之間必須設立的空隙;苗牀下面還可以進行嫩枝扦插,在苗牀上空還可以懸掛植物進行栽植,實現了對空間的立體利用。

温室中的澆灌系統通過軌道懸掛在苗牀上方由電力驅動,可進行大面積機械化澆水施肥。同一温室內的植物應是同一種植物這樣便於統一養護。(5)煉苗場

煉苗場位於温室東側,是在保護幼苗的前提下,採取放風、降温、適當控水等措施對幼苗強行鍛鍊,使其定植後能夠較好地適應露天環境,提高幼苗成活率的場地。特別是在組培瓶中培養的和扦插的幼苗,如不經過煉苗很難在露天環境下存活。

煉苗場以金屬網作外牆,使內外環境相通。場內的柱子間距3m左右,柱頂上有噴頭,進行定期地噴水。煉苗場地面在兩個苗行間鋪設了黑色地膜,減少了人工拔草的成本。

(6)大田

大田是最主要的生產用地,根據苗木生產要求和各類苗木的育苗特點及苗圃地的自然條件, 將該區域劃分為播種區、營養繁殖區、移植區、大苗區、母樹區和引種馴化區。

① 播種區:

播種區是苗圃自然條件和經營條件最有利的地段,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接近水源,灌溉方便,背風向陽,便於防霜。播種區位置距管理區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② 營養繁殖區:

營養繁殖區是培育扦插苗、壓條苗、分株苗和嫁接苗的地區,對環境要求較高。繁殖區的面積約佔育苗區總面積的7%-10%。

③ 移植區:

繁殖區繁殖的苗木,需要進一步培養成較大的苗木時,就移入移植區進行培養。此區應靠近繁殖區,約為育苗區面積的30-40%。

移植區要根據苗木生長狀況進行分級,將同樣生長狀況的苗木種在一起,可以提高養分的利用率和均衡性,使苗木生長狀態統一,方便對苗木質量進行分級。在移植區中要擴大株行距,增加營養面積。

④ 大苗區:

大苗區是培養成形苗木的區域。要求土層深厚,土質一般即可,地下水位較低,平地或緩坡地段。約佔育苗面積的50-60%。

考慮到運輸出售方便,該區應靠近苗圃主幹道。大苗區每隔一段距離就換一種樹種,這樣可以降低了病蟲害大量蔓延的風險,同時不同樹種的組合可以製造不同的季相觀賞效果。在實習中看到有長成的常綠針葉喬木侵入了道路,在出售移栽時需要被-迫破壞道路才能移植。

⑤ 母樹區:

母樹區是採種和採條的區域。母樹區佔地較少,可利用零散地塊,但需要土壤深厚、肥沃,地下水位較低。

⑥ 引種馴化區:

引種馴化區是為了豐富本地樹種和研究新種的繁殖栽培技術及觀察生長情況的區域。要求環境條件較懸殊,不需佔用大塊的平坦地段,一般宜在管理區附近,約為育苗面積的3-5%

2、輔助用地

輔助用地由管理區、泵房、曬水池、給排水系統、道路系統組成。輔助用地面積不能大於總面積的20%,一般大型苗圃的輔助用地約佔總面積的15-20%,小型苗圃約佔18-20%

(1)管理區

管理區包括辦公樓、中控樓、住宅樓、工具倉庫等輔助設施和管理區內的廣嘗運動場停車常管理區佔苗圃總面積的1%-2%

(2)泵房

泵房中有水泵和發動機用於在需要時進行提水灌溉,每80-120畝設置一個泵房。水泵不能裸露放置在地上,否則有可能被竊或被損壞。

(3)曬水池

曬水池位於管理區辦公樓旁,一方面可以收集雨水另一方面用於將地下水曬到地表水的温度再灌溉,這樣利於苗木生長。該曬水池將使用功能和景觀功能相結合設計具有了良好的觀賞效果。

(4)給排水渠系統

苗圃的給水方式採用暗渠灌溉的方式,將灌溉的管子埋到地下,由高地勢向低地勢流水。每個耕作區都有出水口,在使用時接上水管就可灌溉。在使用漫灌的方法灌溉時要一畦一畦的灌溉。水源的引進方式為暗渠引水,渠分為主渠,支渠,毛渠。主渠、支渠為永久性渠,高程略高於地面;而毛渠是臨時性的,略低與地平防止水土流失。

排水溝包括明溝,暗溝兩種,分為一二三級排水溝以及截水溝。排水溝的污水要和收集的雨水相分離。一級排水溝設在苗圃的最低處,寬1米以上,深0.5-1米;二三級排水溝通常設在路邊,寬0.3-1米,深0.3-0.6米。二級排水溝間隔40米左右。每個耕作區旁都設有排水溝,溝邊種植植物起到美化作用。

渠道配置應與各級道路配合,排水溝與道路交叉時必須使用涵洞。渠道方向要與耕作區一致。各級渠道互相垂直,方便組織,便於灌溉。

(5)道路系統

道路系統分為一二三級道路和環路。一級道路為園區的骨幹道路系統,設計滿足各種車輛通行。路寬約6—8米,設在苗圃地中央以及管理區。二級道路與主幹道相垂直,與各耕作區相連接,用於運輸寬約4米,標高高於工作區地平0.1米。採用混凝土硬化路面。三級道路連接各個的作業道路,寬約2.5米,不硬化,供三輪車或拖拉機通過。環路是用以大型車輛轉彎倒車方便而設計的,方便苗木運輸。

七、防護林

離開大東林苗圃後又參觀了一處緊鄰馬路的更老的苗圃。該苗圃的外圍設置有防護林用於隔離苗圃內部和馬路之間的聯繫降低馬路對苗圃的影響。

八、實習心得

本次實習讓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了苗圃,將我對苗圃的理解從單純的理論變為切身的實際體會,不僅對苗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切實看到了書上的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還了解了更多新鮮的現代苗圃技術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在苗圃設計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和可以借鑑的優秀例子。在這次實習後我再也不認為苗圃是簡單的將苗木種在地上的生產單位了,而是將苗圃看做一個集技術、生產、美化為一體複雜系統。在規劃設計中,苗圃要生產出好的苗木要有全套的功能分區,各個分區各有側重,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只有統籌規劃好各個分區才能設計出好的苗圃。在苗木生產中,苗圃不是簡單的將種苗種在地上就能長出好苗木,而是要經歷一系列科學嚴謹的養護管理才能快速高效的生產出品質優良的苗木。在美化景觀方面,苗圃不僅僅是一處生產用地也是一處美麗的植物景觀,通過對苗圃內設施的合理設計和苗木種類的合理配植就可以製造出美麗而獨特的苗圃景觀。

通過本次實習,讓我對苗圃的規劃設計和苗木的栽培養護有了更深的認識,親身實踐了課本上的知識。感謝老師為我們安排這次讓我們獲益匪淺的實習和老師精闢生動的講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