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教學實習心得體會三篇

來源:文萃谷 1.62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實習心得體會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教學實習心得體會三篇

教學實習心得體會 篇1

來到xxx高級中學,我們進行了為期三個星期的班主任實習工作。我所帶領的班級是08級AYEC班。這個班是全校汽修專業的精英班,全班共30個同學,大部分學生來自昆明,他們是一羣懂事聽話的好學生。

帶班工作期間,教官要求我們實習班主任每天早晨起來和學生義氣出早操。雖然早上很冷,不想起來,但一想到我們的學生年紀比我們小都能堅持,我們也就沒道理抱怨了。早上六點過十分起牀,整理一下來到宿舍樓下,學生們已經列好隊,整齊的站好了。我們班的學生每次都只有20來個按時出操,其餘幾個總是懶懶散散、拖拖拉拉,其他同學跑完步了才下來。每次清點人數時我都會記下沒來的同學,事後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但根本無濟於事,他們對我的話根本不放在心上。這時我感到強烈的挫敗感在打擊着我的自信心,讓我在面對學生時有些力不從心。後來,在班上召開了兩次主題班會,和他們進行了一些交流與溝通,才發現他們並不是我眼中的懶散無紀律的學生。他們也有懂事聽話的一面,同時也都有自己的煩惱和壓力。在和他們的相處中,我發現,昆明市來的同學大部分來自城中村,家長們整體忙於自己的事情,根本沒多少時間管教他們。同時,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在技能上不夠拔尖兒,專業水平不如其他同學,擔心以後在就業時會被淘汰。還有一小部分學生來自地州縣或外省,一年到頭很難回一次家,在班上朋友又不多,所以週末或假期這能在網吧裏度過,所以迷戀上了網絡

經過和學生們的一段時間的相處後,我和學生們的關係不再只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很多學生更願意叫我姐姐,並會關心照顧我人,這讓我感到很温暖也很欣慰,學生們總算是接受認可我了。

在這為期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作為一名人名教師的'不容易與榮幸。也深深喜歡上了我們班的每一個學生。他們都是善良、單純、肯努力的好孩子。他們的苦惱於困惑我們也曾經歷過,所以我們更可以以一個大姐姐的身份和他們進行交流和相處。當然,這期間也有過許多困難和抱怨,但現在實習即將高於段落了,心裏面唯有深深的不捨和對教師這個職業更深的理解責任與付出!

教學實習心得體會 篇2

作為一個新手老師,在教學上,總會有許多的不足。老師説,每一節課都要有總結,沉澱。看看自己到底有所得是什麼,有所欠缺又是什麼?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對於老師,在教學上,需要的便是總結成功。每每講一節課,我們在課下,總會有許多的反思,有許多的想法,這節課講的好的地方在哪裏,我們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這種成功之處記錄下來並長期積累,教學經驗會日益豐富,有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經常寫教學總結,有利我們自身的提升。

在實習期間,我有了這樣的瞭解,學生如果喜歡這門課的老師,那麼他便會漸漸地對這門課產生興趣,所以説,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就是要注意自己課講的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課堂的設計需要我們精心的準備,教學的實踐需要我們準確的把握。每一節課,難免都會有遺憾的地方,課後要靜下來,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使教學日漸完善。

每一節的把握,是需要對學生進行了解的。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善於觀察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對於學生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的進行記錄。有利於針對性改進教學。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言,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獨到見解,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要及時的記錄下來,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教學相長。這是對於老師,在後期的教學過程當中,有極其大的作用的。

總而言之,學生既是老師的教學對象,又是老師的合作伙伴。

教學實習心得體會 篇3

教育之於家長,是孩子尚未出生就開始議論的話題,恨不能孩子一出生就學這個學那個。我家孩子會背唐詩、會認字、會數數,這是家長們經常讓孩子展示的“本領”。就是從親子班回家後家長問的第一句話仍然是“今天學到什麼了?”來作為衡量孩子有無收穫的指標。家長們把嬰幼兒的學習界定為學業的學習,而生存能力中的會穿衣、會吃飯、會如廁等等一系列生存能力的培養,認為發展不了孩子的智慧,不屬於嬰幼兒的學習範疇。導致包辦代替、不重視生活能力培養的現象比比皆是,把生活與學習完全割裂開來了。

三歲看未來:十年親子教育案例集萃楊老師心得:生活處處有教育“事實上,過分的早期開發和早期教育會妨礙兒童的正常發展。這裏所説的‘過分’,有兩層含義:一是超前,認為早期開發,越早越好;二是超量,認為早期學習,學得越多越好。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樸素的、機械的、簡單化的思想在教育界和社會上仍很有市場”。兒童心理學家Elkind曾指出:過早的正規教育,過於匆忙地催促兒童成長,實際上會將兒童置於短期或長期的危險之中,短期的危險包括對學習的焦慮與恐懼、疲勞、缺乏愛好、效率低,最後導致心理特別是情感失調。長期的危害包括厭學、學習動機降低、無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擾自我指導的學習,習得性無助等等。從一個更為廣闊的意義上講,兒童成長得太快,他們的心理過早地結構化、定向化,也就不可能為進一步的發展留下空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睿智地指出:“我們可以設想,兒童的慢速發展也許有利於今後更大的發展。”

曾經有位父親告訴我,有一次他兒子推着小推車倒退着過衞生間門口時,被地布絆住總也過不去。兒子着急了,父親沒有伸手幫忙,而是説:“怎麼了,小車怎麼推不過去了呢?”説着父親就過去幫兒子分析原因。兒子聽後又試了幾遍,明白了小車的後面撐子比較低,而地布比較高,如果倒退着走誰都無法把小車推過去,

後來當他每次退到地布時就先把小車正過來走,再也沒有被絆住過。這個來自生活中的學習使得這個兩歲多的孩子已經能夠學着解決問題了。幼兒常常會以自己的方式來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其中對於他們來説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如果我們提供問題情景或遊戲的方式,就等於提供了幼兒心理上的安全感,他們就會在情景中輕鬆愉快地學會解決問題。看來成人在處理孩子遇到的問題時不要把它簡單地認為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應該教給他們怎麼樣觀察和處理問題,這樣的學習是有生命力的,是鮮活的,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授之以漁”。這樣的學習有利於幫助孩子獨立解決生活中發生的問題,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年齡特點以及個體特點。孩子是積極的探索者,他的知識是他參與活動的產物,孩子的這種探索過程與科學家的探索是一樣的,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瞭解孩子們生命成長的特點和規律,從而才能通過生活促進孩子生命的成長。生活處處有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懂得生活、熱愛生活,進而為生活而創新的人。

美國近代思想教育家杜威認為,“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在他看來,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教育就是孩子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孩子“要是看見人家做事,就要動手,最不願意旁觀——這些天性,做教員的應該利用它進行有益的引導,讓它發展起來才對”。在杜威看來,“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我們如果要度量學校教育的價值,要看它能否創造持續不斷的生長慾望,能否供給方法,使這種慾望得以生長”。這裏所指的“生長”就是指孩子本能發展的各個階段,不僅包括身體方面,還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所以,我們決不能把親子教育的內容當作某種固定的和現成的東西,當作在孩子的生活經驗之外的動作來訓練,而應該結合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在教師創設的遊戲活動中認識生活。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