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我的導師

來源:文萃谷 2.86W

陳先生是我攻讀博士學位的指導教授,我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陳先生創建的管理學系工作。古人強調“天、地、君、親、師”,先生離去,心中自然不捨,但我最想説的是:感謝先生!

感謝我的導師

認識陳先生是在1983年,那年我在先生恢復創建的管理學系讀本科,陳先生給我們講“管理學概論”課程。先生講什麼是管理時打了一個比喻:“管理就像兩個人抬石頭,一個人喊號子,喊號子的人喊‘一、二、三,起!’抬石頭的那兩個人抬起了一塊個人根本無法撼動的石頭。”先生説這就是管理,喊號子的人就是管理者。先生進一步説,管理也可以比喻成一個樂隊,那個指揮也是管理者。1998年,先生因病眼睛看不見了,作為學生,我們經常去看望先生。先生和我説,他認為管理就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一門學問。這是我聽先生對管理的兩個解釋,一直記得。

我説要感謝陳先生,是因為我是先生管理教育理念的直接受益者。高中時我選擇了文科,但我更喜歡理科。來到南開後,我發現系裏為我們開設的課程有很多理科的課程,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微積分、概率論,還有機械製圖、計算機原理、機械製造、電路原理,當然也有今天繼續開設的管理類課程——管理學概論、管理經濟學、市場學、生產管理、會計學等。記得上機械製造課程,老師還領我們到天津大學的製造工廠參觀實習。當時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這些課程,只是覺得有趣、喜歡,後來才知道陳先生倡導的“四結合、三不斷”的管理教育理念,而這些理念的形成來自先生對管理學科本質特徵的準確認識。管理學是一門不精確的學問,是一門交叉學科,是應用科學,先生在他上世紀80年代初期出版的《管理學概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教材中就是這樣寫的。

我要説感謝陳先生,是因為先生心中有學生,並真心地創造條件讓學生髮展。先生1987年開始指導博士研究生,在先生的名下有40多位博士生畢業。這40多人,沒有兩個學生的研究問題是相近的。“本科生學重點,研究生學難點,博士生要研究空白點。”哪裏會有相同的空白點?先生指導的博士生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記得每次與先生討論博士學位論文,先生最常問兩個問題:“找到了什麼空白點?”“有什麼創新?”為了瞭解學生的興趣點及研究問題的學術價值,先生要求學生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供幾篇文獻,先生學習,然後和學生交流。論文初稿寫出後,先生用鉛筆逐字修改。以前寫東西,習慣寫“XXX是XXX的”,把“是”和“的”去掉,多數情況下也成立而且簡潔。先生在我的論文初稿中用鉛筆劃掉了不少“是”和“的”。病重期間,先生不記得兩個兒子的年齡,卻記得每一屆的博士生以及這些學生論文大體的研究問題。心中有學生,才配做教師!我們呼喚大師,對大師的標準和條件各有不同理解,憑先生對學生的負責,我就認為先生是大師。

我要説感謝陳先生,是因為先生不僅教學生知識更傳授做人的道理。先生結合南開“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提出了“智圓行方”的育人理念,並親自撰寫了具體闡釋這一理念的48個字:“管理學子,重任在肩;敬業樂羣,勇往直前。茹古涵今,通權達變;執經問難,推本溯源。允公允能,行方智圓;光前裕後,立地擎天。”“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以前只知道先生有名但不知道為什麼有名。十多年前,我參加了80年代出版的《企業經營管理》教材的修訂工作,瞭解到在改革開放初期,管理學科剛剛恢復重建,陳先生曾主持了管理系列教材(北方本)的編撰工作,這些教材的主編和副主編來自多所學校。為了推動學科發展,先生突破了本位的'做法,廣泛吸納人才,集中多方力量出精品,當時出版的《市場學》教材現在還在暢銷。後來參加全國MBA考試改革工作,認識了南京大學的週三多先生、復旦大學的鄭紹鐮先生等老一代中國的管理學家,他們總是會問及陳先生,讚譽先生超前的眼光、開放的胸懷、團結合作的精神。創新、開放、包容、合作不僅沒有影響南開管理學科的發展,而且使我們的管理學系走在了前面。在負責MBA教育管理工作期間,我和同事以及學員們一起把“創新”和“團隊”融入了南開MBA項目中。再後來,組織安排我擔任管理系的系主任,每次看望先生,先生都會詢問系裏的情況,鼓勵我大膽開展工作,囑咐我要團結同志,關心老同志,多給年輕的老師創造機會,支持老師探索和發展新的領域,令我受益良多。

先生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恢復創建了管理學系,並使這個以學科名稱命名的系一開始就突出了學科交叉、理論與實踐聯繫緊密的特點,既關注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也注重古代管理思想的挖掘,“南開-約克”模式的創建以及大批學生的外派,使南開的管理教育一開始就強調國際化。先生為發展南開乃至中國管理學科和管理教育的貢獻,人們沒有忘記。2010年,幾位院士還在向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建議授予陳先生管理科學獎。

改革開放已歷30餘年,我國又進入新的轉型時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和諧社會構建,對管理研究和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我們會記得先生有關“四結合、三不斷”的教育理念,更會記得先生求新求變、服務社會的精神,以及先生開放、包容、合作的品質。先生一心要創建一門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學的夙願會激勵我們不斷努力。

面對先生的遺體我深深鞠躬,心中默唸:“感謝先生!先生走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