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教師隨筆

來源:文萃谷 3.06W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人類奠基的教育,教師要運用智慧教育,合理的制訂內容和方式、方法,及時的給幼兒進行一定的鼓勵,讓孩子們樹立自信心,要讓孩子們持之以恆,還要給孩子們起榜樣、示範的作用,利用多種機會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習慣。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班幼兒教師隨筆,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小班幼兒教師隨筆

  小班幼兒教師隨筆1

人們常説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並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班有一位叫佳佳的小朋友,第一天來班上時,她一直拉着姥姥的手不放,戀戀不捨地説:"姥姥,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説下,佳佳滿眼含淚地鬆開姥姥的手。佳佳的姥姥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説:"佳佳的鼻子不好,要靠嘴來呼吸,吃飯時要用嘴一邊呼吸一邊吃,這樣吃飯的速度就較慢,她害怕老師批評、指責她,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佳佳。在活動區遊戲時,佳佳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於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佳佳,你喜歡玩什麼?"她説:"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佳佳高興得點點頭,於是我和她一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着講着,佳佳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説:"佳佳,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願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願意",於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佳佳講故事,佳佳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午餐時,為了減輕佳佳進餐的緊張心情,武老師給她少盛了一些飯菜,可是當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飯,離開座位後,佳佳哭了起來,我忙走過去,問她:“佳佳,你怎麼啦?”“我吃不下”,“佳佳,彆着急,你瞧,就剩下這麼一點點了,來,我幫你!”佳佳在我們的耐心幫助下,終於把飯吃完了,儘管她是最後一個吃完飯的,但是我們沒有批評她,反而給她以鼓勵,以信心,幫助她逐步克服緊張、自卑的心理,逐漸培養她進餐的良好習慣。

第二天,佳佳和姥姥一早就來到幼兒園,姥姥手裏還拿着幾本書,她對我説:“李老師,太謝謝你們了,佳佳以前不願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説,姥姥,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誇我故事講得好呢。”望着佳佳姥姥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説,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説,卻是多麼重要。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成功地表現自己,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小班幼兒教師隨筆2

一位著名的演員去孤兒院做善事,許多孩子開心地圍在他身邊等着分到好吃的糖果。只有一個男孩遠遠躲在角落向他張望。演員走過去問他:“你躲得這麼遠,是害怕我嗎?”男孩低着頭,一聲不吭。演員遞給他一個蘋果後摸了摸他的頭,剛想離開。男孩突然小聲地説:“我看過你演的大俠,很威武……”演員笑着説:“只要你想做,以後一定比我還出色。”男孩無助地説:“不會的,爸爸媽媽都不要我了,我想我一定很差勁。”演員一愣,隨即笑着對他説:“一個好演員最重要的是先做好自己,如果連面對自己的勇氣都沒有,遇見困難就挺不起腰桿,那麼他怎麼演好別人呀?”男孩驚訝地問:“你是説只要我鼓足勇氣就能成為你這樣的人嗎?”演員開心地説:“當然,你還小,只要肯努力,你一定會的。”男孩突然笑了,腰板很自然地直了直,説話的聲音也變得洪亮了,他説:“我努力!”……

毋庸置疑,這是一堂極其精彩的“喚醒教育示範課”。有所不同的是——課堂搬到了孤兒院,老師換成了著名演員,與其互動的孤兒們替代了課堂上的學生……恰恰是因為喚醒,才讓那個男孩變得格外從容,才讓故事中的“課堂”“教師”也變得格外從容。

其實,自我才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只有在面對困難時相信自我,才會擁有實現願望的動力。然而對於那些和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樣的孩子來説,由於其自身的一些不足,或者因為生活上孤苦無靠,或者因為學習上的屢屢失敗,或者因為自我能力上的落後於人……讓他們身陷在自我迷失的沼澤裏難以自拔。育人者及時用自己的真誠和關愛幫助這些如花朵般的孩子解開心結,喚醒他們心中沉睡的自我,才是教育不應淡忘的美麗初衷,才會讓教育過程充滿從容魅力。

多一些喚醒的“前置關注”,才會生成多一些的“美麗契機”。和這位演員的孤兒院之行一樣,任何施教過程總會出現和類似這位男孩一樣的情形,自卑、無助、消沉的心理陰影捉弄着他們的情緒,不僅僅會自我鄙視“躲到一旁”,會自暴自棄“毫無反應”,也會自輕自賤“肆意胡為”,做出許多“不應該”或者“很討厭”的舉動。育人者應該借鑑這位演員的做法,清楚喚醒其自我才是自己最美的施教活動,不但不能迴避和無視,反而應該主動關注他們——瞭解過程中偏多一些時間、熟悉方式上偏多一些耐心、接近過程中偏多一些熱心……讓他們儘可能快地領略到“被偏愛的感覺”,儘可能快地認識到“原來的種種不該”,儘可能多地發現和利用“偏愛關注”過程中出現的積極因素,即時抓住“喚醒契機”,用“即時情形”叩開“喚醒之門”。

多一些喚醒的“深度寬容”,才會呈現多一些的“美麗呵護”。處於成長旺盛期的孩子各方面的身心特徵都不穩定,自信、自主、自立等各種自我意識的養成需要一個反覆的過程,不能奢望自己的教育可以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當他們不斷出現讓自己無奈、尷尬、失望等狀況時,育人者必須打消和他們斤斤計較的念頭,而應該多一些寬容的做法,冷靜一些,客觀一些,耐心一些,在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同時,更應注意呵護其自尊心,激發其積極性,讓其能儘快融人到積極的實踐活動中。

多一些喚醒的“換位理解”,才會贏得多一些的“美麗認同”。面對不同情形的自卑、自輕狀況,面對由此而滋生出的排斥、牴觸、逆反等各種表現,育人者不應聽之任之、灰心喪氣,更不可冷漠以對、輕言放棄,應該多一些換位思考,多去回想自己在這個成長階段時的所想所為,放低姿態去主動接近孩子,主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平等地進行溝通,多嘗試用自己的經歷感染他們、理解他們,也注意多一些坦誠的方式去引導他們體驗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期待,讓他們可以嘗試用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不斷對自己產生信心。

教育哲學家杜威説:“教育上從來就沒有無所謂的小事情。”有時只有特別的關愛才能喚醒一些孩子的正視自我、相信自我的意識,才能讓他們融人到和諧、健康、陽光的成長軌道上。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育人工作才會事半功倍,才會呈現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從容景緻。

  小班幼兒教師隨筆3

社區教育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社區教育的優越性在於其通過社區內的環境佈置,人文氣氛,以及所組織的各項大型專題活動,對生活在其中的孩子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那麼,在日益蓬勃發展的幼兒園環境教育中,如何開發,利用園外環境――社區教育活動,從多方面多渠道地對幼兒進行自然而然的環境教育,拓寬幼兒的環境保護的視野,從而自發地產生愛護環境的情感呢?在此談談我班的一些做法。

一、讓幼兒到社區宣傳環境知識,萌發愛惜一草一木的意識。

實踐,永遠是鍛鍊幼兒,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好方法。在不斷的學習中,孩子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環境知識,並逐漸地表現出向同伴以及弟弟妹妹介紹環境知識的熱情。惜逢我園地處江灣橋南紡織路,隸屬中海名都小區。我決定利用這一無意識的行為,組織幼兒大膽地向名都小區裏的居民們,路人宣傳環境知識,在實踐中進一步培養孩子愛惜環境的情感。

於是,我們班裏首先開展了“名都環境宣傳員”的競選活動,讓幼兒自己評比誰是最佳宣傳員。孩子們在小組內展開了激烈的競賽,選出代表在班上比賽,終於選出了幾名“環境宣傳員”。我們要求他們以自己是一名“環境宣傳員”的身份向小區居民或路人宣傳節約用水,講衞生等知識;向阿姨們講垃圾分類放的重要性;向吸煙的叔叔宣傳香煙的害處多;向公公婆婆講愛護草木等,共同營造小區美麗的環境。

小小“宣傳員”稚嫩的話語,簡單而生動的講述,既贏得了周圍羣眾的讚許,也增強了孩子宣傳環境知識的信心。自此以後,班上的幼兒形成了一個你追我趕的局面,不但積極學習新的環境知識,還大膽地向別人宣傳,對不良的破壞環境的行為習慣敢於提出批評,孩子愛護周圍環境的意識在不斷增強。

二、發動家長共同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共同提高環保觀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興趣愛好,都在孩子中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設法讓家長共同培養參與社區活動,爭取家長參教、議教、助教,進而識教,懂教,共同培養環保觀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邀請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利用廢舊物品製作玩具。家長們幫助孩子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品,共同製作出各種各樣的作品:有利用一次性杯子製作的七彩水桶;有利用食品盒製作的玩具車;還有栩栩如生的杯子娃娃……,大大鍛鍊了家長幼兒的動手製作能力。

經過和家長一起參加社區活動,使孩子們對參加社區環保活動的熱情進一步提高,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形成金三角的合力作用。生活垃圾即會變寶,極大地激發了幼兒利用廢物製作的興趣,不斷地增強了幼兒的變廢為寶的觀念。可見,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影響一方社區的輻射作用,在我們的教育中已初見成效。

利用社區活動進行環境教育的效果是顯著的,孩子們明白了自己什麼行為對環境好,什麼行為不好,慢慢地把學習環境知識的興趣昇華對環境問題的興趣。他們開始關注周圍社區環境,不斷地在社區中交流與分享環保信息,逐漸萌發了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實際行為保護周圍社區環境的情感,真正理解了環保的意義。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怎樣更好的開發和利用社區活動資源,帶領幼兒在“走出去”中豐富環境知識和經驗,創設理想的教育環境仍是我們今後探索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