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優美散文

來源:文萃谷 4.4K

  一、動感風景

曾經優美散文

一羣文友藉着舉辦筆會的機會,來到了望峪山莊。

很多人都是初次來,文友之間尚有互不相識的。一個筆會就是一個機緣,來到了沒有來過的地方,見到了以前知名卻素未謀面的人。

雖然在到達目的地後,大家已作過自我介紹,可微妙的生疏感覺還在影響着一些人,所以出去觀賞風景時,還是熟悉的走在一起。

風景很殊勝,燕塞湖在山中逶迤,近觀浩淼,遠望朦朧,山不知幾層,水不見源頭,頗有小三峽的感覺。大家就一邊拍照留影,一邊沿着岸邊山路徐行。十幾個人,三五一夥,是乘同一輛車來的,卻在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後又拉遠了距離。

這當然是人之常情,緣於人類特有的矜持。雖然這一羣人都可稱作才子才女,甚至不乏帥哥佳人,但或許文人更懂得矜持是什麼東西,整個上午的行程就充盈了拘謹——男人很紳士,女人很淑賢,熟人間談些什麼,其他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渾然中讓靜態的風景與動態的觀賞者結合得並不是那麼和諧。直到歸來,中午在酒店就餐時,大家圍攏在同一張圓桌旁,再次緊湊地聚在一起時,才像早就熟識的朋友般説笑起來,傾聽,插嘴,或者開玩笑。而在端起酒杯相互敬酒以後,那層無形的隔閡已在悄然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讓我想到了曾有的“距離”,竟是我們人為造成的,而形成這種“人為”,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裏都知道,後面還有大把的時間,讓熟悉起來經歷一個過程。或者也需要合適的環境,比如酒店的孫老闆,就是在吃飯時才認識的,有人介紹,又和大家坐在了一起,喝着他珍藏的烈酒,“距離”馬上就不存在了,甚至從剛認識孫老闆那一時刻起,我們就深刻地記住了一個魁梧的東北大漢,胖呼呼的很像彌勒佛。

其實有許多人,在還不十分熟悉的時候就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了。在最初作自我介紹時,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於是活潑開朗、文靜端莊、老成持重、個性張揚等等就成為了標記,很容易能讓大家記住一個形象,一種性格,進而在心中產生一個評判。這其實就是進入熟悉的開始,只是這時每個人都不急於把熟悉加深,因為更緊要的事還有把自己融入風景,卻難免還要人為地製造局部,不能塑造整體。

午飯後,再次出發時就不一樣了。曾經存在距離,然後籍着一個機緣走近,讓大距離變成了小距離,直到讓距離消失,我們終於以一個整體與風景作了融合。爬山時累了,路難走了,已能自然而然地相互給予鼓勵和協助。這時大家已成為擁有同一個目標的朋友,一羣人構成的是整體性的動感圖景,讓靜態的山水畫面也活躍起來。而曾幾何時,這還是一羣並不全都熟識的人啊!

這無疑也會成為初次來望峪山莊特有的記憶。這樣説,當然是針對下次再來的時候,儘管下一次可能不會再有上次的同伴,可在已經熟悉的風景中,我們應會想起上次由不熟悉變熟悉的那些面孔。而假如在另一個場合,遇到了在望峪山莊初識的人,想起那短暫的一天一夜,我們也都會再想起初見時互相之間的拘謹,想起山水間的那層薄霧,想起登山時沿途的樹木花草和石頭,想起在美麗的風景中行走的一羣人,想起半山亭上“青松紅葉皆知己,古峪新湖自賞心”那幅對聯,想起風景裏水隨山勢、山水相映的自然道法如何讓我們頓悟。假如再有人問:你還記得那條名叫小白的狗嗎?相信對方一定會説:怎麼不記得?然後都會在腦海中回憶起那條乖順的小狗的形象,如何在晚間散步時跟在我們後面,如何在我們KTV時歡快地以撒歡“伴舞”;當然好飲者更可能想起孫老闆珍藏的烈酒,會想,如果有機會再品嚐,味道肯定不一樣。

嗯,就是這樣了。我想説的是,能夠被記住的只是山水風景嗎?不是,風景再美,如果缺少了我們在其中添加動感,就將如一張圖片那樣在日久年深中泛黃。而我們的動感中必然會有故事,有各種各樣的演變過程,包括從陌生到熟悉。我們記住了故事也就記住了風景;甚至在若干年之後提起時,那風景還會在腦子裏,故事還會在腦子裏。我們會在一邊回憶時一邊説:那裏的風景曾是那般的好,那一年我們結識時,有些人還很年輕……

  二、對花痴語

春的氣息是感受出來的。很難説清具體在哪個時刻把春和冬截然分開。草木萌芽,風兒變暖,都是報春。然後,似乎在須臾間,有一種勢頭就擋也擋不住了,葉綠花開,你爭我搶,一天比一天洶湧繁盛,完全是憋了很久之後恣意地爆發。葉子青翠得醉人,花兒美得迷人,整個世界都顯得活泛了起來。

城市與鄉村,街道與曠野,春景的展現只在於規模。小有小的精緻,大有大的震撼。這個時節的華北,櫻桃花、杏花、桃花、海棠花、蘋果花正在漸次盛開,從第一朵櫻桃花綻蕾,到山裏野桃花零落,賞花時間可綿延月餘;而大地的綠意會相伴着越來越濃,直到綠的色彩趨於單調,春的錦繡才會成為回憶。

自從有了照相機,我們可以把一切定格。如今手機很普遍,更是可以隨時隨地拍照留念,把那些美好留下,或者把自己置身於美好裏。留念的含義因此多少有些心酸,只是我們在明確的意識裏沒有這樣的感覺。在等候中知道不用等候,在離別時知道無法挽留,抓緊留念便成為一種急促,這周沒有時間下週就見不到了。但我們不會埋怨,也沒有辦法勒令春光多停留一段時間。這是因為,我們對於花開花落已經見慣了,知道明年還有同樣的春天,所以即使看着滿地落英,如今也很少有人像林黛玉那樣傷悲。不是嗎?站在人的角度看季節輪換,春天會有幾十個,若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們則會知道春天本無數,所以我常説,那首歌唱道“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是不確切的,假如從更廣闊的角度看人世呢?人也在一茬一茬地輪迴。

然而,就在此刻,我們畢竟不理解這些花的思想,它們也許正和我們一樣,只想永遠這樣盛開,攀着比着享受青春,陶醉在既有的活力裏,而一旦時節轉換,不得不告別枝條,它們也會擔心青春像小鳥一樣不回來嗎?我多想告訴它們,明年的此時,我們還會見面,但我無奈於它們聽不懂我的痴語。

或許,花有花的境界吧,既然有機會擁有春天,就要努力開得熱烈,讓幾天、幾十天的花期成為生命中最壯闊的一段篇章,畢竟存在過,就讓這短暫的存在充滿意義。突然就想起在南方的某個省會城市,一位友人曾跟拍玉蘭的七天花期,從綻蕾到滿地落英,她見證了玉蘭臨世的整個過程。到第六天的時候,很多花瓣就開始飄落了,她説她竟突然悲從心來,那是一種很微妙的傷感。她那裏的`春天比我這裏來得早,當時我不知道怎樣勸她;但現在,我知道了,那些玉蘭在春天盛開過,它們自己美過,就是意義所在。就像人們真的愛過,哪怕那種轟轟烈烈只有幾天,也已經在心裏被定格,成為留念;並且我更願意相信,在下一世的輪迴中,前世的一切都是因。

於是,對春花的崇敬油然而生。下班後走進街心公園,再沒有單純觀景的想法了,而是想傾聽花與花的心語。我突然覺到了自己的渺小、愚笨,只因為自己曾經把自己想像得很偉大,妄自認為自己已經明白了很多。原來不是。在自然的本性與我們的悟性之間,我們需要學的還遠無止境。花總會落的,就像人終歸會老。落英的無憾是曾經有過熱烈的綻放,走過完整的花期,中途的夭折才是真正的悲劇。這時候理解“一花一世界”竟是那麼容易。

正是花兒盛開的時節,它們正沉浸在鼎盛的熱烈裏。我們以為這段時間很短,但對於花們來説,可正是享受的時刻,它們是為了隕落時的無憾。倒是我們人類,總覺得時光還有很長,殊不知生命的花期一過,留念中難免存在遺憾,這其實證明了人世中的許多艱辛,都是對於曾經丟失的彌補。

成了一個愛花的人,我一點也不覺得害羞,儘管自己覺得這些都是痴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