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榆錢飄散文

來源:文萃谷 1.3W

前幾日,路過橋頭看見很多人圍着一顆樹正在忙活,走近一看原來是人們正在爭着採“榆錢”,榆樹不大,也不高,榆錢卻節的不少,一串串的飽滿厚實。可經不住人多,一會榆錢就被人們採光了,空留榆樹光禿禿的立在那裏。

又見榆錢飄散文

看到此景,不由就想起兒時在鄉下老家,每到春天那成片的榆樹開花的情景。兒時老家栽的最多的就是榆樹,那是村子裏家家户户都有榆樹,榆樹多的最主要原因也許是因為好栽,而且樹苗多,榆錢飛到那裏,一場雨後就會發出許多樹芽,慢慢就長大成了樹苗,人們就可刨了栽種,或者就沒栽種,地上樹苗長得有手指粗了,人們就會留下長得好的,拔掉不好的,這樣連栽種都省了。

“榆錢”就是榆樹開的花,準確説應該叫榆樹種子。之所以叫它“榆錢”是因為它的形狀酷似古代銅板方孔錢因此而得名。另外,中國人也比較喜愛寓意吉祥,“榆錢”“餘錢”同音,寓意較好,人們喜歡稱呼“榆錢”。在農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後都栽種幾棵榆樹,人們也好圖個吉利。

很多文人墨客都有對榆錢的精美描寫。韓愈在其作品《晚春》裏就有對榆錢的描寫:“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其中的“榆莢”就是“榆錢”,寫的就是春天裏楊花紛飛,“榆錢”翻飛的情境,春天裏楊花、榆錢漫天飛舞,就像漫天雪花在飛舞,意境很好。

還是春寒料峭的時候,原來乾枯的榆樹枝就開始長出一串串棗紅色的茸毛,茸毛裏就是花芽。榆樹是先開花後長葉的植物,過些日子這些茸毛就長出了一小簇一小簇翠綠的榆錢兒,一下子枝條上就點綴了青翠的一串綠花苞,再過些日子花苞開放,條條樹枝就像掛滿了片片透明的碧玉,在斑駁的陽光中碧綠而透明。微風吹動,樹枝輕搖,遠遠看去十分還看。這時整個村莊就輝映在一片翠綠中了。

關於“榆錢”的記憶,除了快樂還是快樂,老家的榆樹一般都是又高又粗的,高的有二三十米高,粗的有一抱粗,上去也不那麼容易。當然也有矮的,可是大樹上的榆錢才甘甜粘膩特別好吃。小時候,我們雖然都長得瘦小,但身手卻出奇的靈活。爬牆上樹在我們都是“小菜一碟”。在農村男孩幾乎沒有不會爬樹的。甚至,還有很多女孩也是上樹一族。

春天採“榆錢”就是我們孩子最快樂的事,清明節前後榆錢正是最好的時候,葉片飽滿且還不老,是最好吃的時候。我們這時就成了住在樹上的“猴子”。找個樹杈坐在樹上,一隻手攬好了,榆錢兒能生吃,於是我們先撿最好的“榆錢”先吃飽。然後把褂子褂角一系擼了放在裏面。更多的時候是把樹枝一起折斷扔下來。我們幾個在樹上摘,餘下的在地上撿,等採得差不多了,也玩夠了才從樹上溜下來。

我們在樹下再與他們大吃特吃,好像總是填不飽肚子的樣子。嘻嘻哈哈的,在樹下邊吃邊鬧。我們把生了榆錢的'枝條折下來,編織成圓圈,套在腦袋上,相互追逐嬉鬧,嘰嘰喳喳的兒趣聲和小鳥的鳴叫聲,襯托出了村子的古樸寧靜,自然和諧,於是整個村子宛如世外桃源,別有洞天,令此刻的心心往神馳。直到炊煙四起,或者夜幕降臨,才肯拍拍身上的塵土,打道回府。

榆錢兒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一道美味,那時人們生活還不富足,記憶中,糧食總是不夠吃,每年都要採很多野菜來補充,榆錢飯即是其中最好吃的,主要有榆錢飯、榆錢餅和榆錢窩窩頭等。母親,先把榆錢兒從枝條上捋下來備用。

榆錢兒好多種做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榆錢兒洗淨,合了玉米麪或者高粱面蒸成窩窩頭和餅子,黃黃的玉米麪透着榆錢兒的翠綠,咬一口脆脆的透着青草的味道;還有榆錢兒飯,榆錢兒洗淨加水煮開,然後下上地瓜面或玉米麪做成乾飯;更好的是把榆錢兒合了白麪擀成薄薄的餅子放點鹽進去在鍋裏攤熟,做成鹹食餅子,這是我小時候的主食。此外,還榆錢兒糕、榆錢炒雞蛋、榆錢雞蛋餅等,一般是吃不上的,小時候我也沒吃過幾回。

榆錢兒能吃的時間很短,過了清明節十幾天後,慢慢榆錢兒變得微黃,又漸漸枯黃,這時再食用就很難吃了,遠遠看去榆樹像掛滿銅錢,微風吹拂,滿樹的金黃的榆錢兒宛如金幣飄飄灑灑迴歸大地,地上就鋪上厚厚的一層。落了榆錢兒的榆樹枝條,也開始長出小小的葉片。等到長大可以採來煮熟做飯,但沒有榆錢兒好吃,一般人家都用來餵豬,活直接餵養牲畜。

又是一年春來到,而我卻再也見不到家鄉成片的榆樹結滿榆錢的情景了,再也見不到碧玉般的榆錢兒那在枝頭傲然挺立了,再也吃不到榆錢兒飯、榆錢餅和窩窩頭了。此時多想吮吸一下榆錢兒的清香,品嚐一下那久違的掛念的鹹食餅子的味道!

榆錢兒,不僅僅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一道風景,更是在物質貧瘠的時代大自然給予人類的一道美食,更是今天人們飯桌上的一道奢侈品。讓人類品味到大自然的仁慈寬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