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故事優美散文

來源:文萃谷 2.5W

馬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文人墨客以詩詞頌之,武將騎兵以手足視之。一段馬的故事,半部中國史。

馬的故事優美散文

對上古先民來説,馬似乎是“只應天上有”的生物。在《禮記》裏,馬和龍一樣,是一種帶着神聖光芒的生物。“河出馬圖”的記載中,那匹將《河圖》晉獻給聖人的',是“龍馬”,一種有着龍鱗、龍頭、龍爪、馬身的生物。

關於馬,最直接的神話,莫過於西晉時出土的《穆天子傳》。在那個不朽的故事裏,擁有八匹神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的周穆王,以造父為車伕,自宗周啟程,越漳水、跨羣山,北絕流沙,西達崑崙,與傳説中的西王母宴飲酬酢。這是一場跨越九萬里的旅程,更是一場想象力的盛宴。

自殷商時起,馬拉的戰車就開始成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駟馬戰車威力巨大,以至於春秋時期,大國被稱作“千乘之國”,至少擁有一千乘戰車,也就是4000匹馬。

鐵騎縱橫華夏,帝王衝冠一怒為寶馬。為得到大宛的汗血寶馬,漢武帝派使節前往,未料使節被殺。一怒之下,武帝兩度出兵,不惜耗費數年,損兵數萬,共獲大宛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3000餘匹。

到三國割據之時,名馬輩出,無論是呂布、關羽的坐駕“赤兔”,還是一躍而載劉備過檀溪的“的盧”,無論身中三箭猶負曹操過清水河的“絕影”,或是隨趙雲大戰長阪坡的“照夜玉獅子”,都為後世佳話。

唐太宗李世民,死前命人於昭陵前立六匹戰馬浮雕,史稱“昭陵六駿”,都是他平定四方羣雄時的坐騎。

到宋時,王安石推出保馬法,鼓勵西北邊疆人代養官馬。

而強壯的蒙古騎兵,在馬背上一路狂飆,從草原到中原,從華夏大地到歐亞大陸,書寫了世界歷史上驚人的一章。

馬背上的滿族人,一路呼嘯入關,八旗子弟馬上得天下。

沉澱進藝術領域的馬,寄託着文人墨客的複雜情感。

黃沙撲面、春風難度的邊塞,對壘兩軍、視死如歸的英雄,都與馬有關。對王翰來説,能使之告別美人與美酒的,是“欲飲琵琶馬上催”;談起大丈夫何去何從,漢朝名將馬援説“當馬革裹屍還”。

對遊子來説,“馬”又是一個帶着疲憊的憂傷意象。在詩中,岑參叮囑家鄉人“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帶着思鄉的愁怨,又帶着羈旅的無奈;落筆“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的馬致遠,更是將遊子的情懷抒發到了極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