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得太多想得太少勵志散文

來源:文萃谷 7.28K

1

問得太多想得太少勵志散文

公司新來了幾個實習生,分給我們項目組的,是個還沒畢業的小姑娘。

前兩個月入職培訓的時候,我對她印象很好。比起同齡的幾個人還睜着迷茫的雙眼等着我們劃重點,她則認認真真地記了詳細的筆記,每一天的培訓結束後,還追着我們提問,態度誠懇又認真,像是個從高中課堂上走出來的學生。

我給她取了個外號叫做“十萬個為什麼”。跟組裏的一位老前輩誇起她,老前輩笑笑,“你別高興得太早,公司需要的是員工,可不是學生,再過段時間你就知道了。”

可我怎麼能不高興呢?看着其他部門的那些帶着實習生的同事們每天焦頭爛額,追着那些孩子們問,“你不知道怎麼也不吭聲呢”,“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沒有,你確定?”我覺得自己真是很幸運。

培訓期結束之後,小姑娘依舊每天準備滿滿一張紙的問題,在茶水間、在午飯時、在我等待電腦開機的幾分鐘,甚至在我下班回家之後,都會收到她的提問短信。其中至少有一半,都是培訓期間已經講過的內容。

我將她寫在筆記上的內容指給她看,她點點頭,“找起來好麻煩呢,還是問你們好,又快又方便。”

她用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我只好硬生生地將那句“可我們不方便”嚥了下去,換成稍微委婉的一句,“以後還是自己先看看筆記吧,已經講過的內容就不要問了,問過一遍的問題,也不要再問第二遍了。”

2

到了正式開始參與項目的時候,我一進辦公室,就看到她愁眉苦臉地坐在電腦面前,看見我來像是看到了救星,一把挽住我的手。

“姐姐,你幫我看一下,這些郵件我要怎麼辦?”

“先把信都看一遍,然後看你能處理哪些就處理唄。”

她哦一聲走開,不到一個小時又跑過來問我,“那我要先處理哪一些呀?”

我恨不得將她腦袋上的問號光環拔下來踩得稀爛,“培訓了兩個月,別告訴我你連怎麼回信都不知道。”

“可是我怕我做錯了”,她説,“這麼多信,我真的不知道,要從哪一封開始回呀。”

那一瞬間,我忽然明白了前輩那句“別高興得太早”的勸告。

一個人勤學好問固然是好,可如果她的問題太多,那可能這個人本身就是問題。

怕自己做錯,就要先去思考不同的解決措施,然後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去驗證,而不是坐在原地等着天上掉下一個正確的答案。

沒有人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什麼都懂,但所謂成長,絕對不是像只嗷嗷待哺的小鳥只張着嘴尋找答案,而是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自己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

我剛剛入職的時候,帶我的前輩教我Excel函數,在紙上寫了三個公式之後,就將一個做好的數據表拋給我,“這是成品,這是原始數據,你今天的'任務就是自己把這個原始數據加工完畢,做得跟我的一樣。前面右拐就是書架,不懂的地方自己去查。”

我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學會了數據透視表,學會了求和公式中嵌套的IF函數。看上去很浪費時間,但我獲得的,卻不僅僅是幾個excel的技能

到了開始做項目的時候,每當我開口提問,前輩總會反問我,“先説説你對這個問題的想法是什麼?”於是,我不得不將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磕磕巴巴地説出來。他總是會等着我説完,才提出自己的想法去反駁或補充。

我當時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看着同期進來的同事都能很快得到答案,而我卻不得不走上好長一段“彎路”才能到終點,反而有點怨恨他不近人情。

直到後來自己獨立做了項目才發現,其實獲取答案的途徑,很少在於問,而在於思考。而你的上司希望看到的是你提出PlanA、B、C,以及各自的利弊以供他們參考,而不是大咧咧地開口就問,“那這個項目您覺得從哪裏入手比較好?”

先思考,再提問,是一件跟本能對抗的事。但如果你能戰勝自己的本能,你就可以解決至少80%的問題。

你獲取信息的過程有多簡單,你遺忘信息的速度就有多快。一個不經過思考就能輕易得到的答案,也無法在你的腦海中停留太久。

4

尼布拉斯·卡爾在《淺薄》一書中描述過這樣一類人:你時常覺得耳鳴、目澀,注意力無法集中;你懶於記憶,習慣於張口就問;你不喜歡宂長的陳述和表達,喜歡直奔主題和搜尋答案。在能夠輕易獲得信息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喜歡簡短、支離破碎而令人愉快的內容。

我不怕你錯,我只怕你根本就不想,怕你習慣於開口就問,卻不知道自己的習慣本身就是問題。

我們常常以為回答比提問困難,但實際上,提問的那一方才應該完成最困難的那部分。

知道該問什麼問題,遠遠比只知道“答案”重要得多。當你知道自己該問什麼問題的時候,找答案往往就不再是一件難事。

你需要在自己與問題之間建立起內部對話,為什麼要問,困難是什麼,該去問誰,想要得到什麼樣的信息,除過提問以外,這些信息是否還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取。

當你不再依賴於別人,而是能提出自己的問題並自己解答的時候,你就成了自己的老師。當它成為一種習慣,你就會獲得更加強大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你的旅途是星辰大海,不要選看起來很好走的那條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