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盧家洲散文

來源:文萃谷 4.95K

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應市作協邀請去盧家洲文學創作基地掛牌和寫作採風。欣然應約,欣然前往。市作協舉辦的活動,自然是全市騷男才女聚集,兩大巴士的文學青年浩浩蕩蕩向盧家洲馳去。

探訪盧家洲散文

盧家洲離市區很近,只有區區十來公里,是一個有500多年的古老村子。二十多分鐘以後,我們一行50多人就到達了盧家洲。文學創作基地掛牌雖然簡樸卻很是隆重,區領導,市作協,市書協,市文學院領導都來了,簡易舉行儀式後,市文學創作基地便落户盧家洲了。

盧家洲居於瀘水和禾水交匯處,瀘水和禾水相遇,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彙集的水流漩轉了幾個圈,帶着溪水的原始,帶着溪流的質樸,歡快地奔向贛江,向北流而去,彙集於江湖海。從地理形狀看,盧家洲應該是瀘水和禾水的沖積平原,因而地勢比較低,據村民們説,這裏易漲水,春夏易被湮沒,但是土地也很肥沃。幾百年來,村民們臨水而居,繁衍生息。

走進盧家洲村,一個古樸的村莊盡落眼底。儘管時代的變遷,村民已經大多在村莊的外圍蓋了新房,老房子年久失修,無人居住沒有人氣支撐,有些陳舊,但從那古老的房屋裏,斷壁殘垣的磚磚瓦瓦里,無不透出遠古的氣息,訴説着幾百年來的古老故事,滄海桑田。現在新農村建設,道路整潔一新,乾淨衞生,古老村莊煥發了新的生命,走在潔淨的道路上,瀏覽觀光青磚黛瓦坡屋頂,飛檐翹角馬頭牆,感受着廬陵的古老,閲讀着廬陵文化底藴的深厚。

聚族而居,自有族居祠堂,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來到盧家祠堂,依然是廬陵傳統的祠堂,外觀上看和別姓祠堂並無二致。莊重古樸,地勢開闊,祠堂前一口風水塘和照壁。然而經村主任介紹,我才發現盧家祠堂的難能可貴和珍惜。盧家祠堂所有的門檻、門框、門當都是漢白玉大理石,最為稀奇的是祠堂正中一塊長5米多漢白玉條石,比北京故宮的還要長,石條石質細膩,白裏透亮,實在是難能珍貴。看到這些漢白玉大理石門檻、門框、門當和條石,我深深地震撼了。要知道地處江南腹地的廬陵,是典型的.農耕文化,以農耕田園為主,並不出產漢白玉大理石,這些大理石從何而來?採用這些大理石需要多大有財力?始終盤旋在我的耳際。果不然,村主任在介紹時就告訴我們,古老的村莊傳承廬陵文化,耕讀世家,書香滿村莊。盧家子孫耕讀相濟,幾百年來,科舉中舉,經商發家,盧家村積累沉澱了豐富的人文資源。科舉時代全村居然中舉了二十多個進士,堪稱人文鼎盛,達官貴人雄視一方。盧家子孫除了科舉,還經商,經過幾百年的積累,也有了鉅商巨賈。所以達官和鉅商結合,有了雄厚的實力財力。村主任介紹説,漢白玉大理石取自雲南,千里迢迢陸路水路運輸到達盧家村時,其耗時耗財是可想而知的。漢白玉大理石靜靜地支撐着盧姓祠堂,裝飾着盧家的門面,訴説着盧家曾經的輝煌。

在盧家祠堂參觀時,祠堂一角鑲嵌着最原始的功德碑。功德碑石上鐫刻着當初建祠堂時達官貴人和鉅商巨賈捐款數量。青石碑石保存完整,原封不動,字跡清晰,歷歷在目,原始的古樸記載着盧姓遠祖當年為建祠堂所做的貢獻。廬陵文化裏宗族文化非常鼎盛,一姓一族,一族一居,源遠流長,千年宗族,萬年香火,凝聚着一個家庭血脈親情。廬陵文化區,每個家族都會建有宗祠,宗祠有大有小,都因家族興旺,子孫的發達與否相關,家族越興旺,子孫越發達,祠堂就越建得大,建得富麗堂皇。近處著名的釣源歐陽宗祠,美陂梁氏宗祠均因族大人廣,名人輩出,而鑲嵌“大夫第”“進士碑林”而聞名,如盧姓一族以漢白玉大理石做門檻、門框、門當,則顯示着盧家的富貴和與眾不同。

盧家洲還有一個與別的村子不同的地方,就是有一個進士陵園。盧家進士陵園處於村子中央風水最好的地方,方方正正一塊地,用青磚圍牆圈着。緊挨着進士陵園青磚圍牆周邊就是盧家居民,陰陽兩宅共處一地,和諧自然,絲毫沒有陵園的陰森,也不見居民的絲毫避諱。我想,盧家居民都是盧姓子孫,生死雖然兩界,但死的都是盧家的先人,且是有功名的先人,與有功名的先人為鄰,何來之懼?大約盧家子孫是以先人為榮,與有功名的先人做鄰居,沾上福氣,發揚光大了。盧家的進士陵園四行六列,方方正正,排列整齊,墓碑上刻着盧家先人的姓名,生卒年月,功名。我又想,這個陵園,大概和如今的“八寶山”如出一轍,進這個陵園是有條件和門檻的,只有中了進士去世了才能進這個陵園,彰顯了這個陵園的規格之高,安葬的隆重,體現着無限的榮光和榮耀。

盧家洲村子裏還保留着一株1500年樹齡的羅漢松,樹杆粗大,需要5人才能合圍。這棵羅漢松偉岸挺拔,鬱鬱葱葱,生命力旺盛。導遊的村主任介紹説,當年他結婚時正處在經濟貧困年代,不得已就砍了一枝羅漢松樹枝做傢俱,這棵樹枝也有一個人合圍那麼粗,做了傢俱用不了那麼多材料,現在他家裏還存有幾段,已是非常珍貴了。曾有人出高價購買,他斷然拒絕了,經濟貧購困年代砍樹枝做傢俱已屬不得已,如今生活富裕了,再也不會賣了老祖宗留下的樹,他要把那幾段樹枝永遠留存下去。

我們在村裏暢遊,我們在古老的故事裏分享着快樂,對古老的盧家洲充滿了敬慕。村主任興致勃勃,不停地講解敍述着盧家曾經的輝煌故事。村主任説盧家洲還有一景,就是村外的斜塔。此斜塔處於瀘水和禾水交匯處,據説是當年洪水氾濫成災,盧姓先民為了鎮住氾濫的洪水,就在這裏建了一座寶塔。幾百年來,這座寶塔因地基的沉降,河沙堆積不均,塔身已經傾斜,可是奇怪地是,沿着河岸走,任何角度觀看此塔,都呈不同角度傾斜。我想,可能原本塔身並沒有傾斜,只是因河岸堆積的變化,視覺的原因產生了視覺的誤差。塔身是否傾斜並不重要,幾百年來,塔依然屹立在河岸邊,見證着時代的變遷,訴説着歷史的滄桑。

廬陵文化是厚重的文化,廬陵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藴。自廬陵這塊土地有廬陵先民居住以來,勤勞的廬陵先民便創造了輝煌的廬陵文化,在浩瀚的中華歷史文化長廊裏,寫下了濃裝重抹的一筆。廬陵素有“江南望郡”和“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從唐宋至明清,科舉進士2686名、狀元16位,流傳有“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佳話。名人輩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宋代大文豪楊萬里、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主纂解縉等一大批名仕先賢就誕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盧家洲先祖就是在明朝來此開基,受廬陵耕讀文化影響,在廬陵文化明清鼎盛時期,自然而然溶為一體,並在廬陵文化昌盛寫下了盧姓子孫的重重烙印,開啟了在盧家洲幾百年的輝煌歷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