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那些難忘的過年趣事抒情散文

來源:文萃谷 2.71W

上世紀七十年代沂蒙山區老百姓的日子還很窮,物資十分匱乏,基本沒有什麼文化生活,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吃頓餃子。

童年那些難忘的過年趣事抒情散文

進入臘月,一過小年,生產隊就開始殺豬,每家每户分上幾斤肉,這樣年夜飯就可吃上豬肉餃子或者豬肉燉粉條子。如是一進臘月,我們這些孩子就天天盼年,盼年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可以看電影和痛快的玩。

過年吃餃子,主要是年三十晚間12點後,辭舊迎新的時刻,煮餃子、放鞭炮。餃子有新歲交子之意,圖的是吉祥如意。除夕之夜的餃子要包進幾枚硬幣,誰吃到誰有福。小的時候,我們兄弟都爭搶着吃,我吃到的時候多。

小時候,平時難見葷腥兒,過年才能大快朵頤。那時靠吃粗糧、白麪很少能吃上,只是時間長了調劑一下,豆油也不夠吃,怎捨得熘炒烹炸。母親每月都儘量少放油,積攢下來過年,年前再去附近的村子換些豆油。這樣過年時會湊夠幾斤豆油,炸丸子、炸魚、炸豆腐,烹製這些菜,都很費油。

多數人家,年夜飯會做上滿滿一大桌子,雞魚不可少,特別是魚一定會有的,一般都會買回一條鯉魚,當然是凍的,做法主要是紅燒或燉,一次不能吃盡,大年七年級早晨還把它端上桌,取連年有餘的意思。雞的做法主要是小雞燉蘑菇加粉條。

在農村,年夜飯一般從年三十下午三點多開始,大人從早晨就開始忙着準備、烹製。年夜飯當然離不開酒,酒是本地的地瓜幹酒,那時沒有電視,自然也沒有春晚可看,吃到六七點鐘,小孩開始走東家串西家到“請家堂”的人家去磕頭(請家堂,就是年三十家人把逝去的老人,用“排位”請到家裏共同過年,年初五再把他們送走。)這樣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因為到誰家都好好打賞我們。

除夕夜以吃餃子為主,零點前把餃子煮上,吃前放一掛鞭炮。過年説話是有許多禁忌的,比如餃子煮破了,不能説破了、壞了,要説掙了(指掙錢的意思),打壞盤子、碗,要説碎碎平安(歲歲平安)。但小孩兒不懂,經常會説錯話,因此常常會挨訓。

大年七年級,還是吃餃子,母親早把餃子煮好,叫我們起來吃餃子,沒等吃完,早起拜年的人就絡繹不絕上門了。我們也草草吃過,也跑出去到別人家拜年。街上熱鬧非凡,到處是拜年的流動大軍。拜年者進門先稱呼,然後行禮,説“過年好!”不知從何時開始,拜年的少了,後來電話普及,就打個電話拜年,給長輩、給師長。手機普及後,就短信拜年了。

除了過年吃餃子,年夜飯讓孩子們狠狠地解饞外,過年吃柿子餅子、嗑瓜子,吃炒花生、還有平時很少吃到的`糖果,那時糖品種很少早時只有地瓜糖,這些零食給我們童年和少年時光帶來無窮的樂趣。

過大年除了吃,最重要的就是穿,過年要穿新衣服,不像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買新衣服,過去窮多數人家都是在過年才會給孩子買一身新衣服。母親手巧,是無師自通的裁縫,母親每到過年,都會給我們兄弟四人每人做一套新衣服,衣服式樣新穎,穿着合體,讓鄰人和小夥伴都羨慕不已。

過大年,最讓孩子們樂不可支的就是玩兒。農村裏臨近年關都會包場電影,平時難得看場電影。所以一進臘月就是我們孩子們最忙的日子,走村看電影就是我們的快樂,臨近的村莊都留下我們的腳印。偶爾也會走趟遠的去十幾裏遠的金礦看電影。因為金礦上有自己的電影機,年底天天放電影,可是父母是不會讓我們自己去的,所以我們就纏着大人帶我們去。年底貨郎們會走街串巷來賣些小東西,如果沒錢可以拿東西換,香甜的糖塊、好看又香的米團、還有我們最愛的摔炮和火鞭。

現在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了,娛樂項目也多了,過去很多過年的習俗也被人們丟棄了,過年那份欣喜勁也漸漸沒了,不知不覺的年味兒也就越來越淡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