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紅塵腸堪斷隨筆散文

來源:文萃谷 1.6W

一曲紅塵腸堪斷

一曲紅塵腸堪斷隨筆散文

一曲紅塵撥斷絃,多少塵緣化雲煙。

渺渺舊夢多少事,痴痴苦戀為哪般。

昨日殘杯映蒼顏,今朝花落夜清寒。

依依惜別風雨後,點墨成殤情三千。

搖曳的舊時光,灑落了一地細碎的思緒,生命的風雨韻律,也有着太多的前生記憶。幽深的夜幕裏,我站在來時的路,以蒼涼的姿勢,用一點點拼湊的時光,固守着千年的執着。輕音裊裊,曲曲心聲。夢裏千年,指尖的温暖,將荒蕪的故城低低的呼喚。夜色闌珊,一幕幕歡愉,一頁頁離殤,你的影子,在我盈盈的淚光中。

斑駁的流年,隨風絮語追隨着時間的腳步,一把古琴的幽怨風塵,一世紅顏的暮然回首,斟滿一杯婉約的酒,醉倒在傷感的懷中。追憶的美好,卑微的塵埃,擁抱着柔情,仰望着蒼白的潮濕。一盞燈火的盡頭,無法割斷的一線情緣,那些紅塵往事在詞章斷詩中氾濫。縈繞在心底的落寞與孤寂,一段落花的歲月,泛起了莫名的惆悵,純淨的想念飛躍過萬重山水。

今夜,我守着一份唯美的夢想你,抒一闋刻骨柔情,將我如斯的心揉進夜色,好想化作秋風伴在你的左右,每一絲温暖都是我朝朝暮暮的思念,每一縷情懷都是我如痴如醉的眷戀。夜太靜,心太傷,一曲唯美與淒涼交織的曲,讓我不禁默默的憂傷;一隻寂寞與傷情交織的歌,讓我無悔靜靜的執着。

今生與你相遇,我不再問何人伴我醉天明;今生對你傾心,我不再歎高山流水無知音;今生不能相伴,我亦不會怨恨前生今世不了情。為了你,在繁華喧鬧的人羣中,為你守一座城池;為了你,我拒絕了身邊所有的温暖;為了你,等你在紅塵最深處。守一座空城,只為等一個人,流一滴淚,只想奠一段情。

流年似水,浮生若夢,倦卧紅塵,想你的心情永不寧靜。擱淺的往事,悽美而又傷情。人事聚散,枕夜不眠的日子,永久銘記在心。漣漪內心的時光,琴瑟弦心,一路的落英繽紛,回憶的逝去美麗,筆尖的繾綣感傷,冷冷的淚水終於灼傷了眼眸。你可知道離別的滋味,你可知道多少寒霜多少心碎多少無奈,我都在慢慢體會。飄飄的落花如流水在眼前飛過,你可知道花期的珍貴,多少尋覓多少負累多少風景,在我心裏你卻是唯一的完美。你可明白,那一份無怨無悔的真實情意;你可懂得,那一份悽婉而斷腸的悲歡離合;你又知曉,那是一份怎樣的愛,那又是一份怎樣的情。

往事如煙,落下的總是最深處的思念;一抹擦肩,亂的總是自己的寸心。不管時間用怎樣的姿勢遊走,也揮不去積在心頭的塵封記憶!碎了心的年華染盡了紅塵,卻不知紅塵傷有多重,一個人數落着殘緣,消瘦了韶華里流失的容顏。

浮華一生,望穿秋水。此生紅塵,無你何歡?

隔世的想念,今生的夙願。

人生如若初見,我是否還能在那段時光中多看你一眼;

人生如若初見,我是否還能在幸福夢境中再愛你一遍。

一程山水,你我終是無法到達的彼岸。

此生,我在天涯凝望海角的你,捻一岸心絃,吻馨香一瓣,放逐紅塵,每一片落花都有我的祈盼;花瓣和花蕊都是我的痴念,願你一世安暖,待到繁華都看透,再用那一世秋水長天換彼此一生眷戀。

看細水長流,此情永不換!

亂妄秋去秋不返。

秋天,夢的季節,昔風襲襲,吹繞了你那三千墨綠髮絲,迎柳飄揚,絕色姿容,梨花淚,自柒染往哀。

妄稱藍顏,薄命災,葉凋零,枯黃遍地,慵懶迷人,眸漣漪滿是情殤。

古箏聲悠悠,撥動誰家女子芳心,玉笛清清,與伊人譜亂那天籟之音。

唱一首夜的協奏曲,忘一世琉璃空悲。

憶千萬年發紛飛如雪,傾顏卻無絲毫改變,微撫了俏容白蓮淚,想起那千年前的那一切,那個緣。

緣,無人來問,塵,碎了一地。

秋水也似乎在憐意,為君灑落了滿天妄雨。

寧河山珍話蕨菜

寧河山珍話蕨菜,

深山幽谷遍地採;

宴席桌上數佳餚,

鮮脆味美受青睞。

甘肅和政,故稱“寧河”,這裏生長的蕨菜隴上聞名。寧河蕨菜,主要生長在和政南部太子山沿山一帶的吊灘、新莊、關灘溝、新營、羅家集等地。自古以來就是民間食用野菜,其特點是莖粗肉嫩、色正味美,食用價值很高,頗受外商青睞,被譽為"山菜之王"。

蕨菜,屬鳳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長於土層較厚的山坡上。每年陽春五月,從叢叢深褐色枯蕨葉中發出一根根酷似蒜薹樣的蕨芽,其色青中透紫,灰白色茸毛梢,形似"拳頭",故又稱"佛手菜"。

相傳,早在"神農氏"嘗百草、播五穀之時,便有以蕨菜為食的習俗,兩千五百多年前《詩經》上多處提到採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寫有"日日思歸飽蕨薇"的著名詩句。更有人為蕨菜題下"味壓珍饈魚肉"之評語。

"蕨菜處處有,極品在河州"。由於寧河南部海拔高,地貌高低錯落,形成了春夏温熱,秋冬寒冷的高寒陰濕氣候。這裏四季分明,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從而使這裏的蕨菜資源豐富,生長繁盛,其產量、質量、味道在各地蕨菜中獨佔鰲頭,成為加工創匯的名優土特產品。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蕨,處處山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狀如小兒拳,長則展開如鳳尾,高三四尺;其莖嫩時採集,以灰湯煮去涎滑,曬乾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説"蕨菜用雞肉湯,或煨或炒,自別有風味"。蕨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

中醫鑑定:蕨菜還可以入藥,其味甘性寒,有清熱利濕、消腫安神、活血止痛之效,補五臟之不足,又是治療發熱、痢疾、黃疸、防治癌症等多種疾病的良藥。

寧河人食蕨菜,吃法有多種多樣,可炒着吃,也可在開水鍋中煮一下拌上清油,潑點油辣子調上醋吃,鮮脆味美,清香可口。如果在缸裏醃數月,逢年過節吃,沁香濃郁,味道更美。尤其是鮮蕨炒肉,既賞心悦目,又清香脆嫩,潤滑適口,別有一番風味。

如今,人們吃法變了樣,娶媳婦,蓋新房,款待親友,少不了還擺上一大碟蕨菜呢!

水寒煙翠 等一場春暖花開

花未開,卻在心中想像着一樹的奼紫嫣紅,於是,撐上一支翠綠的竹篙,去撿拾生命中遺落的花香;時未到,微笑卻已悄悄地爬上脣角,染指流年,於是,用微笑的姿態傾聽人生,那些細碎的情愫也隨之盎然,在水寒煙翠的這個二月天,讓我們共同等一場春暖花開。——題記

昨日,依然小雨,於是撐着雨傘漫步在熟悉的時空裏,看着細雨如絲的天空,總感覺這才是簡單灑脱的人生。遠處那幾棵最熟悉的薔薇映入眼簾,加快腳步來到跟前,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和風細雨中搖曳。哦,又是二月時節了,生命在塵世中,有時真會忘記“今日是何年”。於是趕緊翻翻那泛黃的照片,何奈,照片總有一天會發黃模糊,有些人總有一天會離我而去,那些笑靨如花的青春總有一天會老去,那些美好的記憶總有一天會慢慢淡忘。二月的江南,水寒煙翠,但我知道很快就是奼紫嫣紅,不知那久寒的北方,是否亦有了一絲久違的芬芳?是否也在孕育着春天的滿園花香?

我知道,人生中那些美麗的邂逅,那些温暖的話語,那些的所念所思所想,最後都會成為紅塵裏模糊的印記……於是,我用那淺淺的文字來記憶經年,記憶你我淡淡的歲月,濃濃的情愫。記憶曾在文字裏踏尋雪梅之戀,記憶曾一起共聽震撼心靈的婉轉之音,記憶與你一起共憶散落在青春年華里的柔情與刻骨,記憶與你一起安靜的看一段段塵香暗遠。我相信,不管季節變遷,不管流年而遠,我們永遠觸摸着心底的荒涼與盛暖。

還記得,也是春暖花開之時,風從指間滑過,握在對方手中的,是一段最柔軟的時光!還記得,也是春雨飄搖之日,春水無痕,只有薔薇花瓣灑落的音符;還記得,耳邊是你柔柔的呢喃,那樣的温暖;還記得,西風裏的一簾幽夢,把那些厚重的情愫,在春天的陽光裏,一點點風乾,然後掛滿枝條,如一串串風鈴在夢中懸掛,在夢中,陪你去看海!

從一首詩走進一座城,從一首詩走進一個人。於是,我學着堆砌文字,總想讓那你我最明媚的時光刻在詩中,讓指尖纏繞着花開的聲音,不管多久,只要你用心,你一定會聽到那一絲真切的期待與真情!縱使隔世離空,淺淡入眸,也要拈紫韻入簾,織一件夢的羽衣!縱使千山萬水,千言萬語,也要濃縮成簡單而最真的思念!

似水流年,剪一段素錦年華,縱然只是一個世俗的童話,或者,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説,也要讓文字不再憂傷,讓生命變得灑脱和簡單。那麼,當水寒煙翠的二月天在指尖輕輕滑落,就讓我們共同等一場春暖花開!

天若有情,一往而深

北方的天空格外湛藍,仰望藍天,清爽的感覺。作為這座城市的過客,心中有一種無言的悵然。或許因為流浪,或許因為愛情。

你終歸放棄了,我無法彌補的過錯。有人説,相愛的人像兩隻刺蝟互相取暖,靠的越近,瞭解的越深便傷得越重。沒有結果時,也就沒有明確的對錯。

走在繁華的城市,耳邊總會想起一個聲音,將靈魂深處某些傷感驅逐出來。孤獨很簡單,簡單的來,簡單的去。總喜歡在潔白的紙上寫下孤獨的聲音,總是希望兩個人的默契温暖孤獨的寒。

其實邁過青春的門檻,世界上的很多東西本已看過,可輪到自己時,依然亂了方寸。一如我不知道是你的世界我來過,還是我的世界你未走

曾經素年錦時,我們於千里之外邂逅,你從對岸淺笑而來,我在如歌的夢裏沉醉不醒。説好了,不離不棄,死生契闊,這樣的誓言猶在耳畔,我們卻早已背向而行。

冬天婀娜的雪花裊裊地温存着夢中的童話,一個人慢慢的走,清冷的風輕輕的吹過,像流過的歲月,只是在想起時,才會覺得曾經有風吹過。

有一隻孤鳥飛過,低鳴的聲音似乎在尋找着什麼

就這樣靜靜的走,走過四季的風景,如煙,你遠去的背影,刺痛了我凝望的雙眸。是誰記不起,昔日的種種柔情?你説把曾經的歡樂還給我,可是沒有了你,我的歡顏就如飄落的雪,片片成淚,再也難回芳菲世界。

一瓣梅花落入我的眼眸,馨香了沁入心脾的切切思念。可知?在我寥落的心房,永遠有一個角落,裝滿你的世界以及我們一同走過的日子。

飄飄白雪,洞穿着我曠世的寂寥。我們的情,是否也如這般,零落一地?呼吸着冬日氣息,無眠的長夜,捧起過往的點滴,折摺疊疊,試圖尋找,昔日你遺留下的歡顏。

歷經世事滄桑,我一遍遍地回想,你關切的細語叮嚀;兩情相悦的歡歌笑語;臨別時匆匆而過的沉默。説到底,自有一份愛戀留在心底。

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你是否也在想我?耳畔縈繞的是你最後留兩個字:等我。可知這兩個字在我心裏重若千鈞?在失去聯絡的天涯海角,我把這兩個字,擱在一片雪花裏,潔白了我的夢,綿長我的守候。

情思悠悠揮灑不盡前生的承諾,一行清淚穿不過一張歲月的紙。天涯相望,山水相隔,我們還要飲盡多少滄海,多少悲歡才能折回當年的舊日時光。欲問紅塵多少事,輕吟恪守明月中。

一切終是緣,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遇見,是飛着的夢想,五百次的回眸,五百年前的約定,你帶着唐宋詩詞的光影,早已相知入骨,塵夢不醒,相思幾許。驀然回首,一聲輕輕的呼喚,一句細細的叮嚀,一篇款款的文字,讓我把未來的日子裝點成一個冬日的暖陽。

多想就這樣靜靜的走,簡單的看雪飄過,不問歲月。多想在渺渺的雲端,摘一瓣素雲,化作相思的淚,落在你的眉間,去回温夢中的流年。

三蘇墳

早先就聽説,離我工作不遠的地方有一處人文古蹟。竟為蘇軾,蘇轍,蘇洵葬衣冠的地方,工作繁忙,請假頗為不易,雖然心竊慕之,卻去不成。有點悵然失落之感。

二十九號,剛升井,交班的潘師傅説,學生,書記讓你去救護大隊學習呢。這次安排的確顯得太匆匆,這樣的事,事先應該先通知我,徵詢一下我的意見,霸王硬上弓,讓我心中不快。按計劃,第二天上午就要去安檢科報道,隨後礦上發車送我們去國家陸地收尋與救援基地。我情緒有點央央,也沒心思準備東西。

同去的夥伴興奮的對我説“你丫沒去救護大隊學習過吧,別愁眉苦臉的,你是不知道,每頓飯都是四菜一湯,還雙休”他這話的確劃開了我緊蹙的眉頭,“這麼説,就是發着工資旅遊唄?”我興奮的回他話。“可不是”他樂呵呵的説。

這是這篇文章的由來,也是去三蘇墳的緣起。

事前,我的計劃是這樣的,我應該在秋天的某個時候去三蘇墳,因為,本質上,我還是覺得蘇軾是屬於“無邊落木瀟瀟下”的秋天的,他的生命是悲涼的,他的靈魂也是悲涼的,所以,作為一個後輩崇拜者,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的季節應該是秋天,那樣的氣候,那樣的氛圍更有助於我去感同身受的理解他。

八月二號,週末,我打車去郟縣,拜謁三蘇墳。三蘇墳在郟縣伏牛山脈的嵩山腳下一處叫小峨眉山的所在。

共和國六十五年夏,河南大旱,土地龜裂,地裏的玉米百無聊賴的卷着葉子,似乎不願意再肩負濡養百姓的職責,實際上,他們的確也無能為力了。有幾個老農,拖着長長的水管灌溉田地,其實大可不必,雞肋而已,即使灌溉了土地,收成也不會好。

六十三年不遇的奇旱,萬物枯黃,生機勃勃的夏天宛如秋至。我本能的想,如果事先知道今年是幾十年不遇的災害年,是否還會有人去耕耘。旋既,我就得到了答案,“會!”,正像眼前這毫無作用的灌溉,他們播種,其實是在播種希望。播種了心裏就踏實,不播種心裏就空虛,至於收穫那是另一件事情了。

我呢,我今天頂着毒辣的日頭去拜謁三蘇墳又是為何?也許也是在尋找一個希望,一個不同與金錢,不同與物質的希望!我心裏清楚,此去未必真有所得,卻非去不可!

“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我拾級進了三蘇園。

三蘇園,內容遠遠比我想象的要翔實的多。中間是介紹三蘇父子的三間八角古房,三間房子構成“回”字型,中間為蘇軾,左蘇洵,右為蘇轍。

中國人貶低讀書人總是用那麼幾個貧瘠的詞句,“手無縛雞之力”,“百病書生”等等。蘇軾作為一代文豪,作為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帶頭人之一,傳統觀念上他應該也是文弱的。事實上,我們再一次被自己的自以為是欺騙了,到了蘇軾展廳,首先映入眼瞼的是十八個透明玻璃罩,玻璃罩下,有一處是一抔土,其它的要麼是沙礫,要麼是從石頭上敲打下來的殘石塊。

我正為此不解,看到下面的註釋上寫着,“此土皆來自蘇軾所到之地”,我立刻陷入了沉思,是呀,就我讀到的史學而言,蘇軾一生被貶十八個地方之多。那最為柔軟的一處應該是來自杭州的西湖吧“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這時候的蘇軾應該是柔軟的,多情的;這樣説來,那玻璃罩着的幾塊石頭定是來自密州了“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何等的氣魄雄混。

令人遺憾的是,蘇軾柔軟的一面,似乎只佔他生命的十八分之一;令人欣喜的是,蘇軾柔軟的一面僅僅佔了他生命的十八分之一,他一路唱着“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的千古絕唱,手裏柱着根竹杖,“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頹唐着卻高歌猛進!

蘇軾的才學單單用幾句詞賦是難以概括的。正如我在展廳裏見到的,他還是一個佛學家,道學家,更是儒家的愛好者。裏面講述的有蘇軾與佛印的故事,也有蘇軾讀道藏的事蹟。

當然,這些典故即使不在這裏展現出來,我也知道,因為這些故事口頭相傳,婦乳皆知,津津樂道。我們的大學士,其實並不以此為然,他説,他覺得他這輩子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是自己着《論語傳》,以及後來集三蘇之力共同完成的《東坡易傳》。

誠然,我們想起蘇軾總是想起他“筆動千字落,詞動九州傾”的才華,我們把他作為自己精神上的財富,卻不知道,他也需要一個精神上的支撐。他太懂中國文化了,佛,道,儒,周易,他似乎都要逐一研究之後才滿意,而這些傳統的.中國文化雜揉在一起,恰恰給蘇軾塑造了一座精神上的豐碑,於是,蘇軾又給我們塑造了一座豐碑,我們景仰蘇軾的才華,卻不知他也曾經是一個“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苦行僧”。

蘇軾於美食,醫學也很痴迷,在這些方面也有頗高造詣,展覽館裏有藥膳養生,也有各種美食的做法,於是我們讀蘇軾,時常被一個巨大的身影所籠罩。那是個巨人的身影!

蘇洵與蘇轍的展廳決然趕不上蘇軾!他們“術業有專攻”學問上也是無可挑剔的傑出者,和大多數文人一樣,學問做的好,仕途卻充滿坎坷。唯蘇洵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或可值得一玩味,這種精神,對我們這些一畢業就投身到金錢利益的漩渦,忘記當初夢想的人,何嘗不是一種鞭策!“時名誰可嗣,二子皆賢良”,這也許是對一個父親最高的讚譽!

三蘇墳就在眼前。沒有莊嚴的排場,也沒有熱鬧的場面,三個墳頭緊挨着,一墳一碑。碑為清代所立,只知道是蘇家墳墓,不知道葬的究竟是三蘇中的哪一位,因此,碑文也含糊其辭,“蘇先生墓”如此而已。如果不是碑文的提示,假若不是在三蘇墳中,這樣的墳冢隨處可見。他們靜靜的躺在那裏,功名利益拋卻,詞賦詩情拋卻,留下一具具白骨給後世。

三位先生氣高雲天,死後還是這般淒涼,比起那些昏庸朝廷的墓葬,他那矮矮的墳頭似乎在傾訴着委屈。哎!有多少人活着的時候去想那些身後之事呢?就這樣吧,趁着我書呆子氣作怪,給幾位先生磕幾個頭吧,也使得三蘇墳墓在面對那些高達氣派的達官貴人墳墓時,能夠多幾分自信的資本!

我一直在想,蘇軾為什麼要讓蘇轍把他葬到這裏呢?難道是因為不遠處的道教聖地——蓮花山?還是因為此處地勢高,他葬在這裏足以望見自己西蜀的家鄉?

後來,我終於認同了這樣一個説法。不遠處,有個四面環山的所在,這裏走出來一個西漢留侯張良!他相信,一個能給張良鐵一般的意志的地方,也一定能夠極大的堅強他的精神,他完全有理由相信,這片土地能給他精神上的濡養!

回走的時候,驚奇的發現,三蘇墳場遍地種植着的側柏,參天的古樹,見證了三蘇的過往與今日,“高處不勝寒”,許多側柏被山風吹倒,倒就倒了,倒也乾淨利落,不折不彎,環境再差也要直直的生長“烏台詩案”後的蘇軾就是這樣吧,敗了,也敗的像個英雄!“是處青山可埋骨,佗年歲月徒傷神”罷了,罷了!

遊人稀疏,空曠的三蘇墳出乎意料的下起雨來!也許這是千古共鳴。有清代的“蘇園聽雨”石碑為證,這裏的確會時不時的滴下幾滴上天之淚的,也應該滴幾滴!“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冥冥之中,天理昭然!

然而,剛出三蘇墳就聽到有遊客説,“不知道誰把蘇軾葬這裏的,倒是會選地方。”哈!哈!哈!你們不是也參觀了嗎?難道你們沒看到上面明明寫着是蘇軾讓蘇轍把他葬到這裏的?哎!三蘇墳遊客少,好不容易來了幾個也是來附庸風雅的。忘卻這裏吧!無論該不該忘卻!這裏躺着三個寂寞的人,多幾個那樣的遊人,多幾分鴉鳴蟬躁,只會使得三蘇更寂寞!

所謂“故土難遷”

相信生活在貧困地區的甘肅農村的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在家一天都是很辛苦,也許在城市2點多正是太陽最毒的時候大家都在休息,可是在這裏卻沒有,尤其到了6、7月,是一年中最累最苦的日子,吃不好,睡不好,由於機械化程度太低,所以很多農活都是用肩挑手扛,我也曾經體會過夏天挑麥子,直接把胳膊壓的出血了。尤其這幾年,不是冰雹就是大暴雨,或者出現乾旱,再加上今年地震和暴雨,本來條件就不好,現在更是雪上加霜。、、、

説到這裏,很多外地的人會説,既然條件這麼艱苦,為什麼不選擇走出去外面打工,在農村靠那幾畝地能掙多少錢,在外面生活多自在,時間固定,可以有自己的支配時間。其實,我也跟大家一樣,我也一直在想,為什麼不走出去?

條件這麼艱苦,為什麼人們會一直守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故土難遷?不是,這是一種坦然面對。死了人會用土葬,為什麼呢?我覺得把自己與生愛的大地在一起,每一方土地都是對親人的眷戀,俗話説'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想"天"表示神靈,"地"就是自己的先人。你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死去的親人看在眼裏。這是一種樸實,更是一種真摯的情感。

環境很惡虐,為什麼會留在這裏?記得剛走出去的時候想着以後一輩子也不願意回到這個地方,可是時間積累,閲歷增加,不管什麼地方都會覺得自己的家鄉是最美麗的,這種美麗跟貧窮落後沒關係,只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親歷。

這裏的人們很樸實,或許有些人認為'窮山惡水多刁民',這句話是錯誤的,真的,這裏的人們很樸實,你可以從他們的言語、他們黝黑的膚色就可以看出。還有,外地的朋友都會問我,為什麼你們那邊的人都很瘦呢?我不好回答,我不想告訴她,你要是生活在哪裏,你也會很瘦。你看到過一個100斤的人,一年四季時不時會扛着120斤左右的糧食的袋子,其實對於他們來説這不是糧食,這是他們一年幸福的開始。

或許,這幾年條件稍微有了改觀,有些人做生意了,他們的房子也買到城市裏了,可是你會發現一個現象,不管在外面如何成功,何等有錢,他們老家的房子一定不會荒廢,而是有人打理,每年總會來個幾次看看老家,這裏的人們是很樸實的。至於有些人説的素質低等問題,我要告訴你的是,你有沒有上國小交不起學費過 ,你有沒有過上高中一星期7塊錢的生活費過,素質低不是我們的錯,教育好的人未必素質好!

説到這裏,也許你還在説你的主題是什麼?

故土難遷,在這個貧苦的地方深深地紮了根,幾年,幾十年,這裏未必很發達,但是這樣一種對故土難捨難分的情會越演越烈,我就是其中一個,你呢?

作者寂莫小北的文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