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精選13篇)

來源:文萃谷 5.41K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語文實驗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特定的主題,就是引領學生有主題地讀書,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以達到“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閲讀目標。如何讓課堂教學與課外閲讀真正整合?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歡迎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精選13篇)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1

古人稱學習為“學問”,要學必要“問”,不無道理。“問”是開山斧,“問”是深耕的犁。

然而,傳統的閲讀教學卻忽視了讓學生質疑問難這一教學環節,往往是教師在備課時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訓練重點,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並圍繞教學目標與訓練重點提出一系列有助於理解語言文字和重點、難點的“問題”。課堂教學時,僅讓學生根據已經提出的“問題”去閲讀,去尋找,這樣教學的結果必然是學生被老師的滿堂講,滿堂問牽着鼻子轉,成了被動的接受者。

從“注重個性、發展潛能的時代要求來看,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正逐漸被廣大教育者所接受,提倡讓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主動探究閲讀的方法,正式上述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體現。

一、抓住興趣點質疑,激發求知慾望

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閲讀理解的知識點。由此質疑,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非智力因素對閲讀教學道德促進作用。

如著名特級教師張平南在上《跳水》一課時明確提出:讀書要自己閲讀,自己發現問題,不要等着老師提問,你們回答。結果,學生在接觸課題後,就提出了:誰跳水?為什麼跳水?在什麼情況下跳水?跳水怎樣?《跳水》這篇課文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啟示等問題。接着,張老師便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課堂教學,上了一堂十分生動活潑的課。

張老師曾説過,產生興趣是創造的起步,不過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往往取決於教師的教,取決於教學情境的設置,教師要善於按照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質疑問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

二、抓住疑難點質疑,樹探究風

英國的大哲學家,大教育家羅索有一本書,名叫《懷疑論集》,主旨是先要敢於懷疑,然後才能獲取真知。他舉了個例子:英國課本説德國人的功勞。羅索主張讓學生對照着念。有人擔心學生將莫衷一是,無所適從。他説,能夠使學生不倍,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這樣教育就成功了。

《避雨》一課的教學中,黃暉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他(主人公)望到天空中有幾塊黃色的雲,就能判斷出將下陣雨。那麼他事先怎麼不帶好雨具而被雨淋濕了全身呢?”學生們先是一愣,然後就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一分析,大家認為這是個問題,這個情節站不住腳。進而便有學生提出:“去年今日的天氣誰又能記準呢?記不住就從頭,無從質對,那麼她回答地多流利,記得多準確,也確保不是信口胡這謅,人們怎能相信她呢?”通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避雨》一文的作者這種塑造人物的方式是可取的,也是不足仿效的。

孔子論述教法時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所謂憤悱,就是學生個人獨立思維之後的心態,教師的提問,只有經歷了學生的“憤”“悱”階段後,才是最佳時機。

三、抓住發散點質疑,倡創造力在

在閲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發散點質疑,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這時引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窮人》一文學完後,有一位學生提出,課文為什麼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為題,而要以“窮人”為題呢?這是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不經過潛心閲讀和思考是提不出來的。要解開這個疑問仍需要深入的探究。於是,我抓住這個思維的火花,讓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有的説,因為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窮人,所以以“窮人”為題;有的説桑娜和她的丈夫雖然生活上是貧窮的,但是精神上卻是富有的,他們都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作者以“窮人”為題,實際是歌頌精神富有者;還有的説,作者歌頌的不只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更主要是為了歌頌像她丈夫那樣貧苦的勞動人民,課文表現了窮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美德,所以以“窮人”為題。

對這個疑問的'解疑過程是:從質疑到反問、探討,再從閲讀到思考、議論,最後使文章的主題得到昇華。

四、抓住聚合點質疑,保整體性

聚合點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詞句、段落。圍繞聚合點質疑,可以抓住一點,保證閲讀教學的整體性。

如《白楊》一課的教學,當學到“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教師點撥:“請同學們根據句子試着提出幾個‘為什麼’一類問題。”學生循着老師的引導,分別提出:“為什麼爸爸媽媽要到新疆工作?”“爸爸為什麼要介紹白楊樹?”

這樣的質疑,既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完整的認識,又能培養學生探索能力,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俗話説:“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培養學生自瀆能力,重要的一環就是培養自己提問的能力,牛頓如果提不出蘋果為什麼下落的問題,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瓦特如果不提出水壺蓋為什麼跳動的問題,就不會發明蒸汽機。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提出問題是一切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閲讀教學所要追求和達到的理想境界。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2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與寫作是兩個重要的內容,二者有着密切的聯繫;閲讀是寫作的基礎,所謂“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如果我們將閲讀教學和習作練筆巧妙結合起來就會相得益彰,更好的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一、從讀學寫領悟表達方法。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悟表達方法,一定會對學生的寫作起到極好的作用。

1、在文本中習得表達順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表達方法,進而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2、從文本中借鑑修辭方法,文本中的許多文章修辭手法運用的精彩。我們在教學中要抓住這些語句讓學生品悟,我在《血染的實驗報告》一課教學時,抓住文中的`比喻句,讓學生體會老人寫字的艱難。此時點撥:是的如果我們在習作中也能恰當的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那麼我們的文章表達效果會更好。

3、從文本中習得妙詞佳句。比如:在教學《皎皎空中孤月輪》一課時,讓學生抓住描寫景色優美的句子品析、感悟、摘抄,這樣做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理解,而且對習作也大有益處。

4、抓住重點詞字指導,比如我在教學《血染的實驗報告》一課時,抓住描寫蛇外形的動詞,讓學生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適時點撥:在習作時要仔細觀察事物,寫作時要抓住事物的特徵來寫。在卡爾施密特博士的記錄中,抓住“胃劇痛”中的“劇”字進行剖析字義,體會用字的好處,相機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反覆推敲用字也會增強表達的效果,使使文章大方光彩。

二、合理想象,在補白中練筆。

有的課文在敍述過程中,基於主題和表達需要省略了某些內容,我們在閲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的走進文本,感悟任務形象。應引導他們對文本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部分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補充和説明。這樣的小練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而且由於簡短易寫,教師指導及時,更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1、變省略號為文字敍述。

2、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

3、補充人物的語言。

4、變課文的插圖為文字敍述。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3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的全新閲讀教學理念。不難看出,新課標視野下的閲讀教學不僅是一種“對話式”的閲讀教學,更是一種“個性化”的閲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實質上提倡輕教重導的教學原則,學生居於主體地位,應該勇於敢於對文本進行探討、交流、對話。同時,教師居於主導地位,應該鼓勵、引導學生對閲讀中的困惑、疑慮進行深入的交換、鑑賞和品析。

一、課外閲讀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個人一直認為:語文課程的特點應該是豐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學性,它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家園和心靈世界而不是簡單的智力和純粹的技能。學生對語文文本的反應應該是個性化和多元化而非普遍性和單一化。但長期以來受大學聯考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人們不能從根本上給予充分的認識和嚴肅的對待,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應試操作上,相反對課外閲讀給予無情的撲殺和殲滅。當下的語文訓練是完全脱離生命體驗和現實人生的應試技能訓練,而事實上語文教學應該着重培養學生讀書和思考、體驗和感悟的能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積極主動參與進來,與學生一起閲讀、探討和交流。閲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説是打開學生人文心靈的鑰匙。一個人在中學時代讀了哪些書、又是怎麼讀的,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他的心靈空間和人文視野,他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旨歸,他的文化胸襟和審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學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讀書人,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

二、傳統課外閲讀教學的誤區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習慣於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範文的反覆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抽象意義上的課外閲讀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課外閲讀一直難以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傳統的課外閲讀的終極目的彷彿“只有多讀才能寫得好”“讀是為了寫”,不難看出這明顯是將“閲讀”放在了寫作的附庸地位。在我們的課外閲讀教學中,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現象較嚴重,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閲讀本身擁有的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説,閲讀不但不能成為寫作的附庸,反而有着比寫作更重要的地位。閲讀擴展着我們的心智和精神世界,培養着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寫作水平,但卻應有過硬的閲讀能力。不會閲讀的人,不但無法勝任任何工作,恐怕連最起碼的生活都會有問題。

三、重新審視課外閲讀

1、課外閲讀的視角定位

應該説,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課外閲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課外閲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閲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瞭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課外閲讀中提高閲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創造力,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

2、課外閲讀的角色定位

課外閲讀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為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為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答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外閲讀實踐中,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自己學習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自主課外閲讀意識,就會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適時創設一種專題課外閲讀的情境,強化學生自己意識。在傳統課外閲讀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家長的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課外閲讀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過程。課外閲讀活動要創設一種類似專題科學探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閲讀、探索、發現、體驗,對大量的語言信息的蒐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創造力。這種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己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這種創設專題情境的閲讀活動更關心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也講求方法技巧,但更關注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生的大量閲讀,查找資料來認識體驗,而答案的本身並不重要。這種課外閲讀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不是不管,而是在整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表現在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後。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教師適時適當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有利於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課外閲讀的空間定位

課外閲讀呈開放學習態勢,滲透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家庭,滲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也正因為這種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開放性的課外閲讀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社會化、生活化的活動將成為課外閲讀活動空間的.新內容。學生一旦衝破空間的桎梏,就如魚得水,如鳥歸林,會煥發出滿腔熱情,用他們拓寬的大視野去審視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顧琳琅滿目的書海,去體驗複雜而有序的生活真諦。這樣逼真的、多元的、開放的課外閲讀環境,使學生在特定的閲讀情境、角色、任務中展開學習,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際場所,使課外閲讀不再是孤立絕緣的操作,而變成活生生反覆親歷體驗的過程,從而培養能力,提升素養。

四、課外閲讀教學的初探

1、更新閲讀理念

從某種意義上説,課外閲讀比課內聽講更重要。正如呂叔湘先生聽説:“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閲讀的佔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説,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閲讀。”我個人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正是因為他們有了較好的課外閲讀習慣和閲讀條件充實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外閲讀,更新閲讀理念,堅持課外閲讀。事實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都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課外讀物,對老師介紹的書籍更是如飢似渴,還喜歡刨根問底地探究文章主旨,並養成與同學交流閲讀心得、探討閲讀技巧、分享閲讀樂趣。因此,我個人認為:課內閲讀雖然重要,課外閲讀同樣不容忽視。

2、傳授閲讀方法

大量的實踐證實:擁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發揮運用天賦的潛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很有可能阻礙潛能的發揮。讀書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讀書不惜千里求名師指點,歷代科學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學法,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可以説,沒有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閲讀能力和養成課外閲讀習慣的老師,是不善教學的老師。因此,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第一個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閲讀能力和習慣,並讓學生養成天天閲讀的習慣,使之成為書迷。蘇霍姆林斯基也反覆強調:必須教會人閲讀,誰不善於閲讀,他就不善於思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某些學生循規蹈矩、勤勤懇懇,對老師的要求總能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地完成,可謂品學兼優。但要他單獨面對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卻呆若木雞,束手無策。他們只滿足於對知識的機械理解,從不想到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應用。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閲讀方法,培養閲讀能力。而好的閲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發展。學生在學習感到困惑時,他就越需要多閲讀。閲讀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授人以魚倒不如授之以漁。

3、培養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直接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只要嚐到閲讀的甜頭,他們就會不約而同、意氣風發地主動閲讀。當然,學生閲讀興趣有顯著層次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閲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係。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慾,有針對性地因勢利導,儘可能把他們的閲讀興趣激發起來。因此,我要求學生實行課外閲讀周計劃,堅持每天都閲讀並記載自己的閲讀心得,字數、質量等不做具體的規定,只要有感而發均可。同時我每週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讓學生分享閲讀樂趣,交流閲讀成果,這樣學生的閲讀興趣日益勃發。當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於要求合情合理,學生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4、養成閲讀習慣

閲讀方法的掌握,閲讀興趣的培養,這些雖然重要,但良好的閲讀習慣的堅持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閲讀時均寫好閲讀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閲讀效果。平時有意識無意識引導他們意識到閲讀是個人的事,而且是個人的終生大事。當然,每週的閲讀探討、交流、對話豐盈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實了單調的學習生活。學生由於感到閲讀有樂趣,漸漸意識到課外閲讀在他們的學習中的能動作用,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求責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閲讀習慣,積極主動去擴大閲讀面,拓寬知識視野,增長了見識,豐富了心智,從而自身的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

5、指導學會交流

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慢慢讓學生意識到:課外閲讀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還須良師的啟蒙和與益友的探討。並且告訴學生在閲讀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疑惑,我都鼓勵學生虛心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因此,我每週都花一節課組織學生舉行作品討論及閲讀經驗交流會,指導他們與別人交流閲讀的心得和感受,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便更積極主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資源

除了傳統的書本閲讀外,我儘量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例如多媒體放映、報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銀屏,像老舍的《茶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我指導學生將文本閲讀與觀看影視結合起來。觀看影視可採取集中觀看與自由觀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電影、電視和網絡等現代傳媒工具。事後組織影評徵文、座談等活動,以鞏固其效果。通過觀看影視,學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內容,吸收原著的精華,從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4

説來慚愧,從參加工作至今已整整二十個年頭了,讀的教育專著少之又少,而且讀書也是為了應付考試。自從進入第二實驗國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教育知識的匱乏和教育手段的單一,於是有了讀書的衝動,李鎮西的《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便第一次走進了我的視野。

這本書是李鎮西早期的教育隨筆選,書中的大多數文章是八、九十年代的作品,雖然年代較長,但李老師當時的思考和做法,至今還有意義,對我們大多數老師仍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並且每一篇文章的後面又加上了“整理附記”,實際上是作者對當時問題的重新審視,也開闊了讀者的眼界。

這本書分四輯:第一輯《情寄教育》主要談了自己追隨教育大家,用永久的童心做教育,用愛心和學生溝通。第二輯《若有所思》主要對我國當時的德育和班主任工作進行認真地分析與反思,二十年後,李老師思考的問題似乎還末解決。第三輯《“素質”漫談》李老師認為素質教育是一個無奈的概念,現在看來的確如此。第四輯《心靈寫詩》李老師強調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教育,發現身邊的美,培養胸襟開闊的愛國者。

讀名家的書,首先感動的是李老師的童心。從工作開始到現在有三十多年了,竟然沒有丟掉童心,當了校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這真是難得啊!正是因為對教育的熱愛,才讓他樂此不疲。

其次,李老師的勤奮讓人佩服。李老師在畢業之初就讀了大量的教育書籍,特別是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書。多讀書才能使人快速進步,讀書也能引起人的.思考,所以李老師進步很快。

第三,李老師還是一個豁達的人。李老師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做自己想做的教育事業,並提出了“幸福比優秀更重要”的觀點。我非常認同這一點,人只有自己感覺幸福才最幸福。

對於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十分認同,特別是他提出的“最好的教育是自己的教育”的觀點,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嘗試的內容。李老師教給了我很多的方法和思路,我想,下一步自己的努力方向已經明確了。

當然,李老師是一個勤學、善思的人,當時的所思、所感,離頂級的教育大家還是有差距的,但他的經驗足夠我學習和借鑑的了。正像他自己説的,這麼大的中國沒有出一個舉世聞名的教育大家是一件憾事。經過近二十年的成長,李老師的眼界又開闊了不少,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界的領軍人物。有機會一定要讀一讀他近期的作品,相信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醍醐灌頂的感覺。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5

“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武志紅老師所著《為何家會傷人》中的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

當今的家庭中,孩子是中心,是一切。家長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外在需要,可對孩子的內心需要卻置若罔聞,這不是真愛,是溺愛!從現象上來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可以説,無限制的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限制的給予自己。

溺愛等於過度的阻礙,往往會出現父母不希望的結果!最著名的溺愛例子是楊麗娟事件,但楊麗娟的行為也並不是最瘋狂的。最瘋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網的'社會新聞中屢屢看到,而且常是一個模式: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向父母索取,如果不答應就拳腳相向,最後不是他將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親人打死。網上曾流傳過一組圖片:一個男孩要媽媽買一個玩具,媽媽不答應,於是男孩一把揪住媽媽的頭髮,這時一個二十來歲的女孩過來解圍,被他呵斥“你滾”。之後他的反應更加激烈,還掐住了媽媽的喉嚨,最後媽媽被迫給她買了玩具。最寵愛的孩子反而與父母成為生死敵人,這種故事強烈的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於是這種孩子長被譴責為“狼心狗肺”,可家長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呢?不是家長的錯嗎?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總是幫孩子完成對他來説看似困難的事,這其實意味着,父母破壞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使他在頭腦中形成一個邏輯——他能否實現一件事取決於大人是否幫他。所以上文中的“不孝子”現象就出現了。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美化溺愛的傾向,認為溺愛就是過度的愛。其實真愛不存在“過度”的説法。如果是真愛,那麼父母不管給孩子多少,孩子都不會出問題,真愛越多,孩子的成長就越健康。

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是真愛。

當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去拿十米以外的球時,父母陪伴着、守護着孩子,看着他獨立完成這個任務,並且在他遇到危險的時候化解他的真實危險,這是真愛!

當孩子明確地對你説:“我來—我來--”的時候,耐心的滿足孩子的這種願望,之後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亂局面,這是真愛!

當孩子反常時,不自以為是的指責他,而是關注到反常行為背後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這是真愛!

孩子是天使,父母不是上帝,只是天使的守護者!請給孩子以真愛,讓他們健康成長。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6

假期中我讀了《成就每一個孩子—陳之華解碼芬蘭教育》一文,初步領路了芬蘭教育的魅力:“提供給每一個孩子均等受教育的機會,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使其人盡其才。”

我自信我成功。芬蘭的教育理念和教師都認為,“唯有讓孩子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正確瞭解和自信,他們才會真正地進步。他們善用“差點理論”幫助不同層面的孩子有同等發展,獲得成功的機會。在這一理念下,學校的課程的整體設計與規劃,以及教材的選取上,都實事求是地讓第一線的老師深入參與。而且,考試批改後,老師絕不會從當眾宣佈學生的成績,而是親自一個一個地交還給孩子,既充分顧及孩子的自尊和顏顏面,又逐一按照孩子的個別近況,給予最適切的鼓勵和提醒。這一點對我的啟發很大,他讓我深思:在我的教學中我顧忌過孩子們的自尊嗎?如果我們無法尊重孩子的感受,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會成為永不交集的兩根平行線。

等待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芬蘭的教育中,老師有很好的寬和和耐心。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的偏差,他們不會板起面孔訓誡孩子,而是從心裏面尊重孩子的逐漸成長,並且將這些成長時期的身心轉變現象,視為孩子的基本人權與成長期應享用的權利。這讓不需要被迫在青春與課業中只能擇一的北歐孩子,在青春期的自己學習成長之後,深切的瞭解到唸書是為自己而讀,一旦選擇進入大學,更會認真唸書,

不會產生長年壓抑後的“由你玩四年”,反而會成熟走向更能發展特色的自己形塑之路。”相比較我們,對自己的學生,在很多時候並沒有真正瞭解孩子內心的真正的想法就會對孩子大聲訓斥。或者在需要孩子靜下心來思考以後就自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沒有給學生和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己解決問題,而是越俎代庖,自以為是的幫孩子解決了問題。告訴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步驟。慢慢的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使我們的孩子不會思考,失去求學的目標。

讓我們慢下來,學會等待,給學生最大的自由的空間去發揮想象力。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裏儘可能的展示自己的才華。收穫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精彩的瞬間。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7

環境教育要從我們生活中的細節入手,幫助孩子從點滴中獲得感悟,潛移默化地完成我們所預設的目標。

一、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

環境的佈置要從幼兒的眼光出發,讓孩子能理解我們佈置的是什麼東西。這就要求我們佈置的生動,形象鮮明,並能易於幼兒理解。所以,設計時要圖文並茂,以畫為主,並且運用各種材料,例如在《秋葉飄,果兒香》的這個主題活動中,我們利用社會內容拾落葉的活動,把孩子們撿回來的落葉做成了環境佈置的素材,孩子們自己撿的落葉讓教室變得美麗起來,對孩子來説有一種小小的成功感。孩子家裏帶來的各種瓶子、牙膏盒、紙杯、鞋盒、牛奶盒、牛筋等廢舊物品也融入到了我們的教室環境中去,讓孩子們覺得既親切,又能獲得自己動手帶來的樂趣。設計環保教育內容就該以幼兒熟悉的事物為主,這樣容易使幼兒產生親切感,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

二、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

設計畫面應該帶有童趣、童真,拉近與幼兒的'距離。如在課室環境佈置中,可讓幼兒一起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參與制作,這樣,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產生興趣,自然而然地增強了環保的意識。有些小朋友自己家裏喝水後留下來的塑料瓶子都收集起來帶到了幼兒園,這些瓶子都是一個尺寸大小的,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把這些瓶子都製作成了一個一個的小型沙漏來作為遊戲玩具,孩子們對自己帶來的瓶子總有些特殊的情感,總是會盯着去觀察、發現。

三、創設廢品回收站,為孩子們提供環保條件。

為了讓幼兒真實體驗對環保應做些什麼,在幼兒園創設廢品回收站是一項非常好的舉措。我們就在教室裏設置一個“垃圾回收站”的區角,並告訴小朋友可以將家中廢舊物品帶到幼兒園,我們可以把它們變成很多有用的東西。像我們收集到的可樂瓶就成為幼兒户外活動器具;還有我們收集的紙盒子也成了幼兒平時搭城堡的積木;還有飲料罐子我們給它裝了很多石頭、沙子、報紙等,讓幼兒分辨聲音的強弱、還可以給樂曲配奏等,幼兒玩的不亦樂乎。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8

本學期我任教八年級170、171班的物理教學工作。這一學期即將過去,總體上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變教學方法。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收到較好的效果。現將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心得如下:

一、精心備課全面瞭解和把握新課程標準

課前認真熟讀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透徹理解並掌握新課程標準,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在上每個一節課前,精心準備、認真備課,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最大限度的吃透教材,認真撰寫教案,做到教學中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之仗。課前查閲大量的資料根據學生的`基礎制定教學計劃、方案、教學設計等。

二、狠抓學風認真落實教研常規

八年級學生兩極分化比較嚴重、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特別是難度較大的數理兩學科。對此,我狠抓學風,在班級裏提倡一種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抄襲作業的`行為。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我從各方面培養學習興趣,對那些基礎太差後進生,我找他們來,瞭解原因,有些是不感興趣,我就跟他們講學習物理的重要性,跟他們講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們的興趣;有些是沒有努力去學,我提出批評以後再加以鼓勵,併為他們定下學習目標,時時督促他們,幫助他們;給他們進行課外輔導。

三、淺談經驗體會,為了教育的發展

一學期來,本人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不足和困惑:如何減小兩極分化;怎樣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怎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都值得深思。

總之,新課改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教育奉獻自己的力量。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9

一二年級的國小生就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純真無瑕,分辯對錯能力差,同時有極強的好奇心。所以對這階段的學生施教,作為家長絕不能採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我們應善於引導,想方設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現在我把自己幾點心得談一談:

首先,做為家長與孩子交流時要放下架子,善於和孩子們交朋友,平時少用命令的口氣,多用商量的語言,比如可以説“來,爸爸跟你一起看這裏到底為什麼錯了”,“我們來一起畫畫好不好!”等等。因為孩子膽小,如果家長經常教訓孩子,勢必使孩子產生恐懼感和厭惡感,不敢親近你,同時還往往產生逆反心理,不但不愛聽你的'話,就連學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為家長,平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舉止不能太隨便,因為孩子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由於孩子年齡小分辯對錯能力差,所以在孩子們面前,家長要像教師一樣,言談舉止要文明得體。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家長在平時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着孩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對孩子今後人生道路的成長影響深遠。

再次,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設法善於引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孩子生性好動、貪玩,正如教育專家所言,只要他們感興趣的事,他才會真正認真去學,認真去做,自覺地做,

並做的很好。反之,對他們不感興趣的事,他們死活都不願去做,趕鴨子上架在孩子們身上是行不通的。只有善於引導孩子,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孩子們學得更多、學得更好,平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另外,作為一名家長,我覺得要有極大的忍耐力和足夠的耐心對待孩子。不要把工作、生活當中遭遇到的煩惱向孩子傾訴,甚至把孩子當成發泄桶,人們常説“六月的天氣,孩子的臉”説明孩子們的表情變化無常,經常説變就變,一會兒笑哈哈,一會兒又哭又鬧,剛剛還是很乘很聽話的,一下子就調皮起來,説什麼也不聽了。常常讓家長無名火生,恨不能伸手就給兩巴掌。當然,這時做為家長是不能亂髮脾氣的,只能不厭其煩地説服教育,最多也只能温柔的説一聲“你再這樣,我真的生氣了”,然後還是耐心地引導,説服。

總之,對國小生的家庭教育,我們家長要學會用心去與孩子們交流,即要耐心細緻,又要靈活多樣,只要我們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還怕教不好他們嗎?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10

教師的工作性質和肩負的重要任務要求教師應該成為終身學習的先行者,聽課、評課活動也為教師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經常進行聽課、評課活動,有利於教師總結和推廣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促進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學習、提高和成長,更能有效的促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第一、用適度有效的表揚進行評價,讓課堂充滿熱烈。所謂“有效”,就是表揚要適得其所,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狀態,使表揚真正起到激勵與促進的作用。該表揚時,慷慨真誠;不該表揚時,守口如瓶。所謂“適度”,就是要掌握表揚的分寸,不任意誇大學生的優點。

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評進行評價,讓課堂洋溢温情。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以下兩種方式的批評效果很好。幽默式批評。幽默式批評即寓批評於詼諧之中。用一些充滿愛心、智慧的話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糾正學習中的錯誤,讓他們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他們自然會爭先恐後地發言。自省式批評。“批評的智慧在於讓學生成為自己的批評者。”自省式批評的最大優點是能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較持久。課堂評價要求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反饋信息,準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使學生對自己的提出更高的標準,在一次一次的練習中揚長避短。

第三、多元化進行評價,讓課堂變成“伯樂”。在課堂教學中,評價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使學生更明智、更理性地進行學習,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揚所驅使,一味地為表揚而學習。因此,教師不但要把握好評價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積極建構多元互動的立體評價機制,多方面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

1、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學生自評有利於調動學生內因,啟發學生認識自己,發現自己;運用自評有利於減少對學生的傷害,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和改進自己。

2、教師要引導學生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互評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夥伴,從夥伴的優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激勵學生共同發展。避免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時,總是挑對方的“刺”,老師的評價語言應該引導他們慢慢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夥伴,能正視自己、正視夥伴。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11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社會知識和智慧的中心,是國家發展的希望,但學生生活環境不安全風險,學生傷害事故頻繁,不僅給學生及其家長帶來不可彌補的痛苦和損失,糾紛糾纏,往往帶來巨大的麻煩。甚至會影響正常的教育和教學。

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有這樣的預防意識呢?一支未熄滅的煙頭結束了無數的生命。事實上,每個人都知道吸煙對健康有害,但為什麼中國的吸煙者仍在增加呢?有多少人知道吸煙者的增加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火災的頻率再次增加。有些人只是為了爭取一點時間,不遵守交通規則,所以一點時間讓多少年輕人死於車禍;所以一點時間讓無數的活力,充滿活力的生活停止呼吸,離開親戚,永遠離開美麗的世界。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在一個幼兒園,一盤檀香點燃了從牀上掉下來的被子,讓13個無辜的小生命悄悄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麼多小生命還沒來得及過自己的生活,還沒來得及告別生他們的父母,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多!他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樑。

這樣的`事情經常在我們身邊上演,但為什麼活着的人不能注意呢?在他們看來,生活真的那麼不重要嗎?你必須等到失去它才知道生命的價值嗎。

最近,我們都在學習安全知識。通過學習,我學到了更多的安全知識。例如,在家用電時,我們應該注意安全。當家裏沒有人時,我們應該關閉所有的電源;烹飪時,注意氣體安全。如果發生火災,我們不能把水倒進鍋裏。用鍋蓋蓋住,防止火勢蔓延;過馬路時,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規則;撥打報警電話時,應根據電話中的提示明確説明問題,具體説明,等等。

事實上,只要每個人都在生活中使用更多的零食,做每件事都會考慮什麼樣的後果。這樣,這些事故的頻率就會大大降低,使我們的和諧社會真正和諧和平。用更多的愛來對待一切,就像這首歌只要每個人都有一點愛,世界就會成為一個美麗的世界。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12

我校成立了“學校交通安全日活動領導小組”,負責學校交通安全教育的組織和安排,將學生的交通安全列入重要議程。根據文件精神,提出活動計劃;開展全校教育活動,通過國旗演講宣傳,也通過學校LED、學生以手抄報、黑板報等形式進行交通安全宣傳。具體活動如下:

1、利用班會課,專門設置了以“國小生冬季交通安全知識”為內容的課程,準備好課程,使全體師生接受教育,實現交通安全教育進入學校的目的。交通安全知識講座使所有學生都受到深刻的教育。

2、利用各種載體,廣泛開展“文化安全日”活動。在學校電子屏幕上宣傳交通安全日,各班黑板報告“交通安全版”宣傳;學生使用網絡查看交通安全教育口號和海報,學習活動取得顯著成效。

3、加強對師生各種車輛的管理,教育師生嚴格“安全駕駛、標準化停車”,12歲以下學生不得騎自行車,通過教育、檢查等形式限制師生遵守交通法規和學校紀律。

4、通過手抄報紙的形式,每個學生自己做手抄報紙,通過手抄報紙來增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5、通過發送學校信息,向學生家長髮送一封信,家長也可以接受交通安全教育。要求家長配合學校提醒孩子必要的步行和駕駛安全,嚴格遵守交通法規,絕不乘坐三輛車,不乘坐過度擁擠的車輛,並要求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或旅行遵守交通法規,確保孩子的安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而且擴展到家長,規範家長的交通行為。

通過交通安全日活動,交通安全意識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中,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深受感動。學生了解交通安全知識,提高了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安全行走、安全騎行、安全騎行已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可以説,我們開展的這些活動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閲讀教學的經驗交流心得 13

“生命”,一個多麼生動的詞語;“安全”,一個被人們老調重彈的話題。只有在安全中,生命才能永遠保持新鮮。如果新鮮的生活粗心或不幸錯過了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造成了生命的損失或不完整,它會給家庭帶來多少痛苦,給社會帶來多少損失。保爾柯察金曾經説過:“人最珍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一個人來説只有一次。“而我們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立刻綻放出迷人的光彩,美麗卻嬌嫩,更應該珍惜,不要讓它過早枯萎。

在我心目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到目前為止,我還記得六年級第一冊的十分鐘:那天,我們班的學生在走廊裏摸人。本來玩遊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但是不好的事故發生了:子欣在遊戲中受傷了。突然,同學們把遊戲停了下來,我趕緊跑到子欣摔倒的地方,把子欣扶起來,但子欣説,她的手很痛。我看見子欣的嘴脣突然變白了。我立刻衝向老師的辦公室,叫了一位老師上我們的教室。老師叫我,扶着子欣的手去辦公室;老師還説,子欣的手很容易骨折。子欣哭了,我從未見過子欣哭。我想:一個很堅定的女孩也哭了,子欣的手一定很痛很痛。此刻,子欣的手很好,但每當想起那一幕,還不是心驚肉跳嗎?生命在那一刻是如此的脆弱和珍貴。珍惜它,人生不會有第二次!

事實上,這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我好像聽到有人反駁説“不一定,交通事故是由天決定的”;有人反駁説:“那不是,出不了意外,就看你當天的運氣了。”;有些人在反駁“你説錯了,不是意外取決於你通常在假期崇拜上帝”。所以這些想法是錯誤的,你認真考慮當你自己發生事故時,是別人意外傷害了你,你會責怪別人,我絕對相信每個人都會怪別人。

因此,上帝是吝嗇和公平的。他只給每個人一次生命,讓我們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照顧,讓我們明白校園的安全不容忽視。

我忠心期待大家愛護自己的生命,注重安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