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西狹聽水聲散文

來源:文萃谷 1.71W

始於東漢晚期的歷史文化遺存西狹摩崖石刻羣在那裏安靜地留存近兩千年了,滄桑歲月將時光凝固在西狹的每座峯頭、每塊石壁、每條棧道的廊檐石柱上。崖壁下的清流,自東漢,中經兩宋、明、清,不間斷地流瀉至當代,無論是夏季痛快淋漓地飛馳,還是在冬天身披落葉的裙裾裊娜地流淌,都與世無爭地與寂寞的山花同枯同榮,春來秋去永不停歇。

信步西狹聽水聲散文

出成縣往西行13公里,便到了魚竅峽的臨界谷口,寬闊的江武公路忽然轉細,折叉西奔,當兩岸山峯如青葱聳峙、青翠逼眼而來,山腳下卧牛石的石縫裏流淌出飛珠濺玉、纖塵不染的清流,溪邊長滿亭亭若蓋的棕櫚和盛開着紫色花的泡桐樹時,西狹石刻羣便離我們很近了。沿緊貼崖壁的西狹棧道步入,頭頂是藍如蠟染的一線青天,淨得近乎透明,腳下是圓似壘卵或方正不一成幾何形不規則排列的石頭,石縫裏爭相湧流的溪水,水石相擊,發出嘩嘩之聲,從那山谷深處由遠而近地訇然抵達你的耳畔,清純而深厚,不帶嘈雜的喧囂。它們在流動過程中跌落進一個個大小不等石頭圍成的潭中,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個海子。水中的細石游魚、拳頭大的螃蟹噴珠吐玉、逍遙水底,隨水族綠藻攝入遊人眼簾。那一泓泓潭水碧綠如翡翠,又似上天遺落的塊塊祖母綠寶石,與滿山松竹映襯,一陣風來,潭面上漂落凋零的山花嫻雅的屍體。這些柔弱的花瓣在潭中打着旋,然後遲滯了片刻,便順着山勢流成一條蜿蜒的河,向下遊衝去。

沿溪上行2.5公里,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翁鬱的松林枝柯相連,似要將這條窄窄的山谷作縫合狀,山林中錦雞啼喚,鳥飛兔走。順山崖掛下的飛瀑似飄揚的絲帶,又似萬千豎琴叮咚悦耳,發出錚錚的'琶音,滿山滿谷凝結成清涼的水霧,增添了山谷的陰涼和幽靜。在魚竅峽中段,轉過一個大山灣,眼前豁然一亮,一處碩大幽深的潭水排列着一行碗口大的石孔,這便是古棧道的遺蹟。棧道上面的山崖上露出飛檐翹脊的便是摩崖石刻《西狹頌》。

《西狹頌》又名《惠安西表》,是世所罕見、保存完整的古代藝術珍品,為著名的“漢三頌”之一,是隸書的典範、漢代摩崖石刻的最高傑作,由東漢傑出的書法家、文學家和畫家仇靖撰文和書丹。作為漢隸書法藝術的活化石,它所擁有的書法藝術價值世所公認,成為後世研究書法的珍貴史料。而魚竅狹的崖壁有幸成了記錄文明、傳承文化的載體,它把古人激越的思想、感人的故事通過摩崖這一形式留存了下來。穿過兩千年的歷史風雨,至今閃爍着理性的光芒,一筆一劃如橫出劍戟,一撇一捺攜刻忠義之石。身臨這文化的山谷,站在懸空的碑亭拜讀刻石,令人心靈澄碧,感受到刻石文化特有的磅礴之力。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連同人文景觀融匯一處,便給這曾經封閉的西狹以別樣的美麗,而西狹的美不在於被發現後今人如何賞識,而是在千年寂寞無聞中成全了自己的處女身。而我們對這石壁的崇拜,正因為它浸透和漫漶着文化的汁液,才使每一個來這裏的人心旌搖動,慨歎上蒼的獨厚與賜予。

現在每天都有許多人從不同的地方遊覽西狹,他們從這蜿蜒曲折、高低錯落的棧道上走進去,領略西狹奇異的風光和獨特的神韻,尋找和採擷歷史的遺珠,他們為隴上江南有這麼一處耐人尋味的人文景觀而讚歎,為谷中“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而眩惑,為滿山的松濤竹韻、飛瀑流霞而陶醉,這曼妙的風光,確是既美如仙境,又伸手可感可觸。人們不僅要感慨,保存完整的《西狹頌》,穿越兩千年的歲月時空能留存至今,不能不説是一種僥倖和奇蹟,而這一切恐怕全在它自我的封閉。

到西狹尋幽探勝,讓人領略到都市無法領略的一派天籟壯觀,讓人感悟人與自然的同時,也體味發現與保護這一綿延亙古的話題。我真的會發現這條普通的山谷確有與眾不同的耐人尋味之處,它的兩岸山峯上茂密的森林,不停地流瀉着綠色的汁液,在亞熱帶暖風的吹拂下,訴説着無聲卻動的人語言,頭頂湛藍的天空上有白雲盤桓,有翠鳥飛過,花香瀰漫幽深的谷地,谷中清流在這樣的環境中,幾百年、上千年地流淌着、奔瀉着,攜帶着山脈樹木的精花,融化了太陽的熱量,在悠悠歲月的時空中自由自在地盡情揮灑。

顯然,《西狹頌》這份人類倖存的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和克隆的,但它卻面臨摩肩接踵的人羣人為的干擾,作為一個旅遊熱點,它需要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遊客,撩開它神祕的面紗,但也着實令人擔擾,當人們為它的珍貴紛至沓來,會帶來環境的污染和文物古蹟的毀損,這永遠是一個無法排解的矛盾和悖論。現在找一個熱鬧的旅遊景點多得是,但找一個安恬靜謐的所在卻很難,黃龍潭水日夜如歌,反覆吟詠和提醒我們好好珍惜大自然與人文景觀珠聯璧合的產兒,守住這人類愈益稀少的天籟與清淨。

信步西狹,我聽到溪水發出的一連串讖語和箴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