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人情味與折射獨立精神散文

來源:文萃谷 3.02W

相信很多讀者閲讀過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後,都會對文中寫到美國小孩子的細節有些迷惑:他們竟不顧一起去玩耍的小夥伴——“我”的安全,還嘲笑“我”在懸崖上騎虎難下,又能不照管並輕視地離開,這到底怎麼了?

缺乏人情味與折射獨立精神散文

有觀點認為,文中小孩子們缺乏助人為樂精神,缺乏起碼的人情味;文中去叫來“我”父親的小孩子傑利的行為也是一大羣夥伴中的個別行為,甚至可以説傑利的形象是受東方文化薰陶的軟弱者形象。又有觀點認為,美國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崇尚獨立精神,文中貌似不顧人情的行為正是美國獨立精神在小夥伴們身上的折射。這兩種觀點,筆者側重於贊同後面所述那種觀點。

讓我們來看美國人的獨立精神到底是什麼?美國人一旦做過成人宣誓(大約在16歲),就得離開父母去過獨立支配經濟的生活,要靠自己掙錢來養活自己,否則將被整個社會看不起。簡單作個比較,中國一羣年輕人外出遊玩,那個搶起來買單的人被視作是大方慷慨很夠朋友的人,他因此能獲得大家的'好感;倘若一箇中國留美研究生初到美國為美國同學搶付車費則得到的回報可能就是“絕交”了,因為這讓美國同學感覺被看扁,讓他誤認為是沒能力養活自己。總起來説,獨立意識是美國精神的核心成分;其它諸如務實、合作、自由等美國精神的外圍成分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暫且就不去談了。

也許有人會説:“可文中所述小孩子才八九歲並不是成人呀!”而我們認為,在一個崇尚獨立精神的國度裏,人們的言語舉動各方面都會滲透這種精神,大人們對小孩子直接教育這種精神或者不自覺地施以這方面的影響,絲毫不足為怪。文中小孩子們看不起膽小沒有能力爬上懸崖的同伴而不管不顧地離開正是美國人獨立精神在小孩子們身上的平常折射。

如果有人認為這有些牽強附會,那麼我們還可以對文中“我”父親的行為作一分析來加以印證,得出獨立精神正是長輩施教的結果。父親在兒子夥伴傑利趕來求救情況下,只帶一把手電筒鎮定地來到懸崖下指導兒子讓兒子攀爬下懸崖,父親的獨立處理事件能力極強。從後文得知,父親終於以他的獨立精神初步培養了兒子的獨立人格。在中國家庭,倘孩子遇上意外或磨難,主人肯定興師動眾邀一大幫人趕去幫忙。救孩子下懸崖用的辦法也肯定五花八門,它們有:招募勇士上去抱下來、用繩索綁着滑下來、底下墊很多牀棉被讓孩子跳下來……可就是沒想到讓孩子怎麼自己摸索下來,進而讓孩子戰勝懦弱、增強自信、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在此,筆者鄭重申明,兩相比較,不是有意要貶低國人所為,而是想讓讀者在比較中對美國的獨立品格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準確解讀《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中藴涵的美國獨立精神內核。

再讓我們將眼光聚焦在作者對童時那段經歷所生成經驗的謳歌上,作者認為自己的人生能取得華光重彩的重要因素正在於應用了童時人生經驗,或者説由於擴大了這種人生經驗於人生,漫長的道路因之而走得令人“自豪”。細究起來,與其説作者是在謳歌童時人生經驗,還不如説是在謳歌自己在童時就擁有的獨立地開拓進取的精神。

“走一小步,再走一小步”與“這山望着那山高”分別可看作是美、中人生進取精神的寫照,但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所描述出來“孩子不顧及同伴下懸崖的無情離開、父親狠心不溺愛讓孩子自己下懸崖、作者初次獨立下懸崖終於成功”等的細節,實在要表述一種植根於民族靈魂土壤裏的一種獨立有為精神品格。一句話,文中小孩子漠視同伴的言行可以視作缺乏人情味,但認真破譯文本,我們認為它們實在是從更高層面上折射了美國的獨立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