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散文:放風箏

來源:文萃谷 1.2W

清明時節,天氣總是乍暖還寒。前幾天還是暖洋洋的,要是夜裏下一場雨,第二天,倒春寒就像一位不速之客降臨了。它帶着料峭的寒風,頻頻地吹。吹得田野裏的小麥,綠浪陣陣;吹得小河旁的垂柳,婆娑起舞。儘管感到冷颼颼的,心情卻異常的興奮:風啊!吹大點吧!我的風箏可飛上天啦!於是,我帶上前天勞作課上自扎的風箏,興沖沖來到郊外空曠處。開始,我迎着風,一邊小跑,一邊放長牽引風箏的棉線,那風箏便逐漸向上飛去。風陣陣吹着,風箏便扶搖直上,一直升到高空。它像雄鷹一樣,在藍天中翱翔。牽着它,欣賞它臨風飄舞,不禁心曠神怡。風較小的時候,為了使它不墜落下來,你還要拉着它,在田野裏小跑一陣。這時候麥苗剛剛返青,踩着麥苗能鍛鍊它的抗倒伏能力,你儘可以自由地在田裏跑來跑去,名曰踏青,鄉親們不會怪罪你。所以,清明時節,家鄉時興放風箏。看!隨着你的小跑,風箏迎頭向上,穩在空中了!它搖頭擺尾向你微笑呢!

優美散文:放風箏

放眼望去,郊外的田野上空,各式各樣的風箏在凌空飛舞。有孫悟空型、有花蝴蝶型、有飛鴿型和豆腐乾型,等等。前三種一看就知道是成人們的傑作,它們造型美觀,飛得高,放得遠,還常常馱着鴿哨,在高空中發出和諧的,悠長的歌唱,好玩極了!我們小孩放的風箏屬於豆腐乾型的。它造型樸素,製作方法也較簡單:先用三根竹片紮成幹字型,用口字型的紙糊上,再貼兩條一、二寸寬,三、四尺長的紙尾巴就大功告成了。也許是我比較手巧吧(勞作課的作業,我的評分常常是甲哦!),或許是我的線源充足(我悄悄從母親的針線匾內,拿出的兩紮白棉線全用上了,這是她納鞋底用的.呢!),我的豆腐乾型風箏在所有同型風箏中高高地飛翔!小夥伴們又羨慕,又妒嫉。別提當時我多得意了。我讓他們輪流拿着,共享放風箏的樂趣。還為他們表演了鷂子吃食:用一張園環形的硬紙殼,讓放風箏的線從中間的孔裏穿過去。不一會,風便將它沿着棉線,吹送到風箏的嘴邊了。我們把風箏戲稱為鳥,在空中飛行久了,肚子咋能不餓?就讓風給它送點吃的吧。這就是鷂子吃食取名的來歷。不過,我們玩風箏也常常一玩就是幾個小時,肚子餓了,就吃幾個揣在身上的蕎麥柳芽餅(它是家鄉清明時的特色食品,用蕎麥粉和柳芽、食鹽烙成的薄餅),可好吃啦!有一種淡淡的、令人回味無窮的柳芽的清香。好不容易把風箏放上去了,當然是捨不得馬上收下來的。牽着它,讓它在天空悠悠飛舞,彷彿自己也變成了一隻風箏,飛呀飛,飛向無限高遠的天空。有時碰上風太小,風箏栽了個大跟頭,跌落下地,我們便從頭開始,重新把它送上天空,樂此不疲。大人們還常常在傍晚,把馱着天燈的風箏放上去。夜幕降臨,風箏不見了,變成了一顆顆橘紅的星星,在夜空中游弋呢。風箏放飛我的活力和神往,故鄉的清明時節,也因它增添了些許神祕和美麗。在我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最有趣的記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