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優美散文

來源:文萃谷 1.7W

美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美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優美散文

我想寫一系列的短文,談談美學。作為開場白,依照慣例,從“什麼是美學”談起。

美學這個概念,現在有許多人用,用得也不一樣,有必要對這個概念作一個梳理。“美學”這個詞,最初是一位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創造的。1735年,當時只有21歲的鮑姆加登在他的博士論文《對詩的哲學沉思》一書中,根據希臘文的aisthēsis的詞根,造出了aesthetica這個詞,表示關於感覺的學問。他指出事物可分為“可理解的”和“可感知的”兩種,前者是本體論研究的對象,後者是aesthetica(“感性學”)所研究的對象。後來,中國和日本人將這個詞用“美學”這兩個漢字來翻譯。1750年,他以這個詞為書名,發表了他的巨着《美學》第一卷。在這本書中,他將討論的範圍從詩擴大到對各門藝術的思考。

美學這個學科從此有了名稱。但是,我們不能説,鮑姆加登定了一個名字,就有了一門學科。命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往這個學科裏填內容,因此,美國美學家保羅·蓋耶(Paul Guyer)就曾説過,鮑姆加登是領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但還不是將他們帶到目的地迦南的約書亞。

鮑姆加登生活在一個歐洲社會發生着大轉折、各種人文社會科學概念和理論層出不窮的時代。除了他以外,還有其他許多人,都對“美學”的形成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在其中,最突出的有英國人夏夫茲伯裏第三伯爵安東尼·艾希雷·庫珀(Anthony AshleyCooper,3rdEarl of Shaftesbury),他提出了“審美無功利”和“道德感官”的觀點。除此以外,還有艾迪生(Joseph Addison)對想象的快樂的論述,杜博(Jean-BatisteDuBos)對詩歌、繪畫、音樂關係的論述,以及休謨的“趣味”的理論,博克關於“崇高”的描述,以及意大利的維柯對藝術思維所作的研究,等等。

1746年,法國人夏爾·巴圖神父出版了一部名為《歸結為單一原理的美的藝術》一書。這部書重要之處在於提出了兩個思想:第一,將音樂、詩、繪畫、雕塑和舞蹈這五種藝術説成是“美的藝術”(beaux-arts),以此與工藝區分開來。這是現代藝術體系的雛形。第二,將一切藝術都歸結為一個“單一原理”,即對“美的自然”的模仿。將不同門類的藝術集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一個體系,並以此區分於種種工匠的製作活動及其產品。同時,他還試圖為各門藝術尋找一個共同的原理。這兩個方面的努力,在美學和藝術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所有這些概念,在康德那裏,吸納各種因素,綜合成了一個整體。康德對審美的主體官能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並提出了以“知解力”與“想象力”這兩種官能的“自由的遊戲”來解釋美。因此,我們可以説,在歐洲,18世紀是美學學科誕生、生長並最終成型的時代。

那麼,在美學這個學科形成之前,還有沒有美學?我們看到,無論是鮑桑葵的《美學史》,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學簡史》,還是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以及其他無數的中外研究者,在寫作西方美學通史時,都是從古希臘人寫起。

對此,朱光潛在他晚年的着作《美學拾穗集》裏,作出了這樣一種區分:“美學”與“美學思想”。他認為,1750年鮑姆加登的《美學》這本書出版後,“美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此前的美學,可稱為“美學思想”(朱光潛《美學拾穗集》,百花出版社,1980,8頁)。

朱光潛所作的這一區分,實際上具有相當的普遍性,適用許多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歐洲從17至19世紀,出現了許多新的學科。在這些學科出現後,這些學科的專門家和從業者有了學科意識,從而進一步為該學科尋找和建立歷史。這種學科的歷史常常具有回溯性質。從“美學思想”到“美學”固然是一個發展,但我們應看到一個反向的發展:只有“美學”作為一個學科形成後,人們才開始對這門學科的歷史進行研究,從而解釋,此前的發展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通向這個學科的建立的。

這樣一來,我們就區分了兩種意義上的美學,一種是一批專門美學研究家研究的,具有着高度哲學意味的,對美的性質、美感本質、藝術概念的分析等問題進行理論闡釋的專門學科;另一種是一些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藝術家關於美和藝術的一些論述。這些論述常常很重要。這包括柏拉圖關於摹仿和靈感的論述,亞里士多德關於詩的真理性的論述,也包括莎士比亞戲劇中借劇中人物之口所説的戲劇觀、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繪畫筆記、歌德與愛克曼的談話錄;包括孔子對美善關係、詩的興觀羣怨作用的論述,也包括杜甫論詩絕句,石濤的畫語錄

除了以上兩種美學的區分之外,在當前更加需要關注的,是這樣的一種區分。我們常常説,某位作家通過他的作品,展現了某種美學追求;某位畫家的作品,在美學上獨樹一幟;某位音樂家的作品,給人以美學上的震撼。

這裏對美學的用法,對不對?過去,美學家們常常忽視這些用法,認為這不過是一些人亂用詞而已。這種説法是不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普通大眾都有美學觀念、思想、追求和品味,這是一種生活中的“半美學”,特別應該得到美學專門研究者的關注。在生活中,美和對美的感受,是無所不在的。

人在對世界的感知中,受自己的教養、知識和經歷的影響,因而有着不同的趣味,這種趣味決定了人在感知時的選擇性,以及對感知對象的內在反應。在這方面,藝術家與普通人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由於自己的教養、知識和經歷,形成了他們在藝術創作中的美感傾向,並由此決定了他們的藝術風格。

同時,在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之中,也有着一些佔據着主導性的美感傾向。這些傾向具有流動性,始終處於變化之中。一些敏感的藝術家能夠先知先覺。依據這樣的感覺,他們創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反過來,他們的作品又影響並推動了一個時代、社會和文化的普遍感覺。

這種流動着的東西,其實是美學的精髓,是活的美學,是美學的生命力所在。美學家們應該捕捉這些。

我們常常聽説,美學過時了。其實,過時的是我們做美學的方式,而不是美學本身。美學是一種理論,它要保持理論的品格。但同時,它要“接地”,接觸實際。美學的生長基礎,是大量“半美學”的實踐、思考和論述。這包括對古代“美學思想”的吸納,也包括對當代作家和藝術家“美學思想”的吸納。從這些“美學思想”中來,又推廣到作家藝術家那裏去,這樣的美學,才是有生命力的美學。

在當代,發展美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幾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突然發現,生活中還有着一些方面,被我們忽視了。文學出現了繁榮,但在文學中追求什麼卻成了問題。在市場驅動下,美與崇高的性質、史詩品格、雅俗分寸的把握、美善關係、文學的教育責任等等,一些本來清晰的概念,變得模糊了。

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一些藝術如先鋒藝術中,對創新的追求,卻失去了根本,走在標新立異的路上。另一些藝術,例如通俗藝術之中,美的維度失去了,變得粗野和惡俗。城市建設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困惑。

人們總是指責“千城一面”,但反“千城一面”卻又陷入到對怪異建築的追求和比拼之中。怎樣走出這個怪圈?這已經演化成為一個理論問題,等待着美學研究者的參與。還有,怎樣形成和培養生態美學觀,怎樣形成一種符合生態的生活美學觀?由此看來,這個時代有着巨大的對美學的需求,這也是美學發展的契機。

美學是一門專門的由專家從事的學問,又是一門涉及面極廣的學問。關鍵在於,這些專家要先當學生,然後才能當先生。包容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對事物進行美的感受和評價這一獨特的維度,把握大量的“半美學”,整理出來,形成理論,以此保持與現實的對話關係,使美學重獲活力,找到發展的源泉。

或許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很長的一個清單,清單裏寫着多少美好的

不要等到了一個笑容,才面露慈善;不要等被愛了,才去愛;不要等到寂寞了,才明白朋友的價值;不要等到一份最好的工作,才要開始工作;不要等擁有許多,才開始分享;不要等別人受傷了,才乞求原諒;不要等到分開了,才想到挽回。不要等待,因為,你不知道等待需要花費多少的時間。

我們還都是孩子,當面對一些讓自己無法承受的事情時,我們還是會像孩子一樣留下委屈的淚水。其實我早該知道,很多事,不是我想,就能做到的。很多東西,不是我要,就能得到的。很多人,不是我留,就能留住的。你就像指縫間的陽光,温暖,美好,卻永遠無法抓住。我行走在愛的荒漠,迷失了來時的路;沿途的風景,我只能邊走邊忘。不再掙扎,不再糾纏,我一個人也很好。時光如水,總是無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或許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很長的一個清單,這些清單裏寫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們總是被推遲,被擱置,在時間的閣樓上腐爛。為什麼勇氣的問題總是被誤以為是時間的問題,而那些沉重、抑鬱的、不得已的,總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其實人生不過幾十年,似水一樣流淌,不可遏阻。一場輪迴的時間,能遇見一場煙火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即使結局是煙花熄滅,但終究在天空中綻放了笑臉。我們在哪一年可以用一個決定讓一生改變,誰都算不出流年。過好每一年、每一天,俗物養人,平凡才是真。

有時候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懷念一段時光遺留的殘紋。然後我們守在一個特定的位置,等一個人一個走向來路也走向去路的人...最近總是做同一個夢,你和我背靠背的站着,我看不到你的臉,只能感覺你的體温。夢是涼的你是真的,十字路口往左還是往右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你在我身後,轉身就是我的幸福。

一切原本是有跡可循的,一切也只有嚐盡甘苦之後,才能坦然自若。而世界上所有的幸福,原本都是平庸的。也是細微的,瑣碎的,脆弱的。如果包裹着我們的時間和歷史,是一條壯闊河流,幸福是早晨折射在波浪上的雲霞和日光,是深夜的月色和雨水,是隨波逐流的魚羣和花枝,是一個岸邊觀望者的逡巡。

我們真的不用去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幸福,你以為自己沒有的,可能在來的路上;你以為別人擁有的,可能在去的途中。生命中有一些人與我們擦肩了,卻來不及遇見;遇見了,卻來不及相識;相識了,卻還是要説再見。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有些人不是離開了就能不愛了,不是不見了就能忘記了,不是放手了就能不痛了,我徹底離開了那個有你在的城市,不再經過那個曾經一起走過的路口,甚至有一段時間徹底斷了你的消息,卻在最後的最後,發現自己還是愛…這才明白,原來,愛情不是離得開,就能不愛的。

其實人生有很多東西無所謂最好的,只要你認為值得。成功與失敗,幸福與不幸在各自的心裏定義都不會相同,得與失本來就是相對的,關鍵在於在這短暫的人生裏如何把握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別讓它與你成為交臂之失,別在你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留下太多的遺憾,那麼你的選擇就是值得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