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數家珍的五月散文

來源:文萃谷 6.49K

農曆的五月,當一台台收割機匆匆南下,總能聞到新麥的清香,並想到白居易老先生的那段“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的詩文。

如數家珍的五月散文

也許人們虔誠於大自然的恩賜,那時的五月,多半是風調雨順,顆粒歸倉。山腳下,一塊塊零零碎碎的麥田,在一個晌午或一夜間成熟,鄉親們頂着炎炎烈日,戴上一頂嶄新的草帽,扛起扁擔,提着水壺,麥收在希望中開始了。

“只聽鐮刀響,不見收麥人”農人置身齊腰高的麥田,揮舞着鐮刀,身後便是一捆捆擺放整齊的麥子。晌午時分,年輕人或肩挑,或車拉,把麥子送回麥場,主婦們把熬好的綠豆湯、剛出鍋的饅頭送到地頭,割麥人匆匆喝上兩碗湯,吃上兩個饅頭,再抽上一支煙,又開始了勞作了。傍晚時分,勞作了一天而不知疲勞的年輕人帶着行李,去看護麥場,幾個人聊着天,仰望着那漫天的繁星,聽着半導體,悠然的進入了夢鄉。

在那生產要素短缺,耕作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即便風調雨順,畝產二百斤小麥也算是豐收年了。入伍前,曾做過一段大隊會計兼鄉里的農業技術員,常常和鄉親們一起選種,“小紅王”和“豐收三號”,在我的記憶裏是最為受寵的麥種了,因為它抗乾旱耐倒伏。眼下,每當靜靜的品味着那一篇篇關於麥收的美文,再去回味曾經五月裏的一情一景,再美的文字也總覺得那樣的蒼白,不足於對五月的刻畫和描繪。

後來,得益於聯產承包政策的深入,那些莊子的生產力得以解放,耕作環境得以改善,畝產向千斤目標衝刺了。

現在的.五月,從收割、運輸、軋麥,都被一站式的聯合收割機代替了,大大減輕了勞作強度,幾天時間,就會顆粒歸倉了。不過,在那曾經的歲月裏,土地雖然那樣的簿脊,單產雖然那樣的低廉,麥收雖然汗滴禾下土,那流火的五月,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因為農人灑下的是汗水,收穫的是一種滿足和豐碩。時光雖然遠去,再去盤點曾經的麥天,依然會如數家珍。

五月,當坐在涼風習習的空調屋裏,享用着豐盛的晚餐時,那金黃的麥田,勞作的鄉親,夏夜的麥場,溜光的石磙,清淡爽口的綠豆湯,天然麪粉製作的饅頭,還有供奉在糧倉上的倉官爺便構成了一幅美到極致的水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