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優美散文

來源:文萃谷 2.76W

父母如今都已八十多歲了,生活雖然可自理,但身體已大不如前,讓人有一種緊迫感。

陪伴優美散文

本來我早就想把父母接到身邊來,可他們不願意。説住在老家朋友多,可説説話,還有園田可以種菜,生活費便宜。也許那兒才是他們快樂的老家。我只好求其次,請個保姆幫助,星期六再去看望他們,陪他吃飯,講點開心事。女兒是父母帶大的,和婆婆爺爺最親近,可已在外地工作,不能經常回來看他們,只好每週打個電話,有時工作忙沒打,老人就會問,她最近工作忙啊?在我看來是件小事,在他們心中可是大事。女兒每次回家帶點婆婆爺爺喜歡吃的東西,他們總會和好友分享,更多的是展示,你看我孫女多孝順。

孝順更多的是陪伴,陪伴才有了共同的經歷,才會有共同的話題。如女兒長期在外工作,回家時間少,加上父母對外面的世界瞭解的不多,少了共同語言,留給父母的只是女兒小時候那點記憶。

古人説:“百善孝為先”。光有“孝心”不行,關鍵是要有行動。我國元代就有一部《二十四孝》,大多數人耳熟能詳,流傳至今,故事中有普通人,也有帝王。像漢文帝劉恆,在他母親卧病三年中,侍奉母親從不懈怠,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我們長陽有首歌這樣唱道:“老子把兒子背成人,兒子把老子背下土”。説的也就是孝德的傳承問題。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更注重感情色彩,無論是歷代的帝王將相,還是文人聖哲,不管時代進步到什麼樣,父母的恩情不能忘。

孝順的方法很多,一個電話、一句問候、一個擁抱、一個微笑都是孝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本身就不高,很容易滿足。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它之所以流傳開來,讓人倍感親切,不僅僅是它的旋律優美,而更重要的是它道出了人間真諦。可父母更喜歡孩子們“常回家乾乾”,動手洗衣服、做飯和搞衞生等,還可以給父母按摩,一邊按摩,一邊拉家常,那是最實用的孝敬了。

“孝”本義有效仿、傳承之意。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讓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孝沒有遺傳,而是後天的'學習。土家有句俗語,“屋緣水滴舊窩窩”,意思是父輩的表率作用很重要。現在不少孩子很小就離開父母外出學習,知識是多了,可親情淡薄了,少了尊老敬老這一課。在現實生活中,有言傳,而更多的是身教。

父母已經很老了,按土家人的説法是隔天遠,離土近的人,有時他們好友或同事去世了,就會鬱悶幾天。有一天,父親説,最近幾天我吃飯有點梗,讓我大吃一驚。可他中午吃了兩碗飯沒問題,才讓我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我問母親最近附近又有誰生病了?母親告訴我,鄰居某某得了食道癌。原來父親是被嚇着了。人老了病多,大多也不需特殊治療,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多一點陪伴,多一點安慰,讓他們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以免留下“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