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杏花報春曉的散文

來源:文萃谷 1.65W

三月二十三日,星期天。這天是個好日子,一大早就被樓下歡慶的鼓樂聲驚醒,打聽才知道是鄰居家裏娶新人了。看來懶覺是睡不成了,妻子説雲龍山的十里杏花早已開放,再不去看就要謝了。於是我們決定去十里杏花村看看。

十里杏花報春曉的散文

十里杏花村位於徐州雲龍山西麓山坡,它東倚逶迤連綿的雲龍山,西臨煙波浩淼的雲龍湖。沿湖東岸一條林蔭大道將山湖分割開來。湖光山色,花草樹木層次分明。

走近十里杏花村,遠望山之西麓,山坡是一片白色海洋。潔白的杏花開滿枝頭,象冬天的霧凇和冰硝,給人以清心的震撼。望着這潔白的杏花我忽然想起宋代詩人宋祁的詩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還有那葉紹翁《遊園不值》裏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杏花開放明明是潔白一片怎麼説是紅杏呢?

我懷揣疑問,走進了這十里杏花叢中。十里杏花村的景點設計分幾個層次,最低的一層是碧綠如毯的草坪,再上是長綠的黃楊球和地柏球,三層是一簇簇擁抱在一起的金黃色的迎春花,再上就是這一望無際的杏花了。杏花靠近山崗的邊沿是亭亭玉里的火樹銀花,山上是鬱鬱葱葱的松柏。沿湖東路邊沿是如煙垂柳和爭奇鬥豔、芬芳四溢的白玉蘭。我如痴如醉地看着這朵朵盛開的杏花,她花分五瓣潔白無暇均勻排列在紅紅的花托之上,五個花瓣中間一根根白中透黃的花蕊象一把把精緻微縮的雨傘,這花蕊或長或短,數量在三十到四十之間不等,晶瑩剔透在紅色花托的映襯下楚楚動人,象是一個個撐着雨傘的美麗少女玉立在花瓣之中。我笑了,看着這紅紅的杏花之託我領會了詩人紅杏之句的內涵。

由十里杏花村的北端進來,沿着石徑南走不遠處巨石林立,一股清泉緩緩而出,於峭壁之上,書有三個俊秀飄逸的大字“劉備泉”。其上是“三讓亭”,通往三讓亭的六十三級石階,寓意東漢徐州牧陶謙六十三歲時三次讓賢之典。清代楊淮曾這樣美這泓泉水“苔遙踏新綠,緩步龍山曲。清泉石罅中,澹澹流碧玉。酌之深我心,冷澈沁肌骨。微雨濟陽春,含生儘可欲。藉草泉之側,悠然散遐矚。”叮咚作響的泉水伴着翩翩起舞的早開杏花的落英,給這十里杏花增添了美妙的動感,讓人彷彿聽到古錚悠揚,把春傳誦。

走在我前面的`一位老人,看着眼前的美景,指着山下的泛着層層鱗光的雲龍湖激情地對老伴説:從五八年治理這雲龍湖開始,我三次來這裏修築大壩,幾十年過去了,這一帶真的變美了,向神仙住的地方。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望着這位老者的背影,感受這徐州發展的春天。

徜徉在這十里杏花之中,讓人心曠神怡。繼續南行有一高台聳立,入口處兩側石柱上刻有楹聯,正面為“見禮知政,聞樂知德;觀風審音,掛劍酬心”,背面為“掛劍念先賢,舊事遍誇天下口;守誠尊志士,新台再繼世中情”。拾階而上是一石質平台和重新堆高的徐君墓冢。石牆上刻“延陵吳季子兮不忘故,脱千斤之劍兮掛丘墓”。這就是著名的“季子掛劍台”。

相傳春秋時期。吳季子名札,是吳王諸樊的弟弟,受封於延陵(現常州)。有一年,吳季子出使中原列國,途經徐國都邑(徐州),受到徐君的盛情款待,二人一見如故,視為知己。徐君希望以吳季子的佩劍作為留念,吳季子答應出使任務完成後以劍相贈。一年後吳季子返徐,可徐君已仙逝。吳季子來到徐君墓前拜謁,為了諾言,他將寶劍掛在徐君墓一側的楊柳樹上。後來,徐君墓就被人稱之為“季子掛劍台”。吳季子有情有義、誠實守信的故事也流傳至今,成為美談。這古老的傳説靜靜地將季子的美德侵潤在朵朵盛開的杏花裏,洋溢着芬芳,沁人心扉。

在“季子掛劍台”不遠處的杏花叢中有一巨石拔地而立,上刻“春曉”二字,“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美麗的春天沁人心脾,使人陶醉。石刻二字是“春曉”也罷,是“曉春”也好,望着這盛開的杏花難到我們還聽不到春天的腳步嗎?看着這嫣然的杏花還有那正在含苞的桃花,難道這還不讓我們曉得春天的模樣嗎?

思索間一羣遊人湧來,手中拿着五色印刷品,一看才知今天是耶酥“復活節”,我讀着那美復活的文字,看着這潔白的杏花。期盼着天主能把我們人類的春天裝扮的更加美麗。猛抬頭,我忽然發現兩株與眾不同的杏花,渾身上下一色雪白,就連花托也是白的。我笑了,十里杏花報春曉,今天真是個好日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