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6.65K

禪是由印度傳至中國,既而又結合中國本土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而形成的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禪宗。傳言當年佛祖靈山受法,拈花示眾人,眾人皆不識其用意,唯佛祖之大弟子迦葉心領神會放聲一笑,佛祖對於迦葉的反應很滿意與其相顧而笑言之:“吾有正法眼藏,付囑摩訶迦葉。”迦葉成為印度的禪法的始祖,而後在印度發展至二十七代,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傳至達摩是為而是八代,為了改變現狀,達摩向東傳法至中國,由禪中國化為禪宗,達摩也被奉為禪宗初祖。從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五祖後禪宗分成了兩個大派,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禪和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禪。

《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讀書筆記

一、神秀的北宗禪

與道信、弘忍一樣,神秀同樣強調心的重要性,並且更為明確地強調一切事物的根本是心。神秀認為人心分為兩種性質,這兩種性質分別構成人善與惡的活動的根據。“一者淨心,二者染心,其淨心者,即使無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無明之心”。這兩種心是人天生所具備的,淨心即為人的“清淨之心”,亦説“真心”,染心即是“妄念之心”也就是人被矇蔽了的心,是個假象的存在。這兩種心構成人一切活動及其結果的本源。

弘忍認為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神秀則説心是萬法之根本,也同樣指出修行實踐的方向,如果不以修心為主,那即為捨本逐末。神秀認為通過觀心,可以主導其他各種各樣的修行,他稱此為“總攝諸行”,而實現觀心的禪法修行主要表現在掙脱各種繁蕪外在形式的縛累,這樣便可明心見性,瞭解清淨本心。“攝心息想、剋制妄念,不使意識攀緣外境”是具修心禪法的基本內容。其具體修習方式也師承了弘忍傳統的修習方式坐禪入定。以此來剋制妄念修習真心。綜觀神秀的禪學存在着許多盾的因素,他試圖推崇修行實踐主體地位和作用,卻又不能充分相信修行實踐主體,依舊將人心劃入二元論的傳統窠臼中。他在修行中渴望快速修行見果,可終又落入打坐參禪的傳統方式中,這些徘徊猶豫最終導致他的.禪法必然被擺脱窠臼求變革的南宗禪所取代。

二、惠能的南宗禪

惠能所講的“心”、“性”就是指佛性。此處的“性”即人性。“性”是對人的生命整體包括肉體和精神兩方面概括和抽象,指人的本體、本性和“真我”,而“心”則是與“性”密切相關的一個範疇亦稱為“自心”、“本心。”

惠能提倡自性是佛。認為人的本性即是佛性。成佛的主要途徑即是根據人的心性。他所説的佛並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內心深處,所做的參悟領會,自性是佛,佛由性而生,那幺人性也就是佛性,人皆有心,心皆有性,自然而然的據證了人天生具有佛性。

人生來就有佛性,那幺人性生來也本就清淨。人的本性善,這種性善論與舊禪學中提倡人心劃為二元論的善惡之分有了明顯的突破。“性本清淨”在惠能那裏有了新的內涵,它不僅包含自性無染的意義,甚至包含了更廣的意義,人性即佛性,把心的位置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心不受束縛,性不受限制,猶如虛空一樣,故能容納一切,以此表明,“自性容納萬物而含萬物。”

惠能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闡明自性容萬物而具萬法,一是從自性清淨的角度,自性清淨則不受塵染,面對萬事萬物而具有辨識萬法,只要沒有妄念的干擾,運用智慧便可識萬法,二是從“自性能生萬法”惠能認為自性為“本”,萬法為來,自性生萬法,萬法生於自性。

三、惠能禪學的基本思想

1、基本的修行方法論

惠能提出“自悟自修”乃是佛教修行實踐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該修行方法有三大原則:(1)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藉助於他力。則首先要求修行主體對於自心的一個認識,瞭解自己的能力,只有白自己內心的力量發揮出來,才能達到超脱悟禪的禪境,這種內心力量的發掘不是其他人可以幫助的。所以説,宗教修行實踐的動力源於自心而不在於自心之外;(2)不借助於外在修行,惠能所提倡的“自悟自修,”乃是憑藉於對內心的修習,他認為修心才是宗教修行的最根本的內容,只有抓住了這個主體藥店,明確目標,朝着這個方向用功,便可快速參禪悟道了悟成佛。這樣的頓見過程也可以説是“頓悟”。“外修”是執行教條刻板的外在儀式,這樣的修行不利於修心,所以惠能提出不借助於外修的原則,而注重內心的修習,這種外修形式理應拋棄。(3)提倡對個性的重視,擯棄教條束縛。“自悟自修”即自己參悟自己修習,這是一種注重修行主體內在心理感受的修行方式,亦可以説是一種注重個性的修行,他的修行不受到規則的限制,就沒有辦法實現“大徹大悟”這也為後面禪宗發展成“呵祖罵佛”的禪悟體驗埋下伏筆。

2、具體修行方法:“無念”、“定會等”和“頓悟”

(1)“無念”

“無念”無所留念,無所貪念,無所懷念,達到一種無慾無求,不執着不牽念,以此使修行者的身心處於極大的放空的狀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順其自然的超脱狀態。

(2)“定會等”

傳統的禪法提倡由定生慧,即通過盤坐下來修身調息,放鬆身心,由此進行苦思冥想,參禪悟道,這在惠能看來是有所束縛的,這樣做限制了身的外在自由而無法達到無拘無束的狀態,因而惠能提倡定慧本來就是一體的,不可將“定”與“慧”割裂,不必太過注重“定”,而忽視了“慧”,“定慧”應該是一體的,因而可在任何狀態下“生慧。”沒有了由“定”生“慧”這一套固定的修行條例,修行者可以在一念之間而獲得“慧”,而感受到這種自然自由、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一念之間獲得真知的狀態,我們可稱為“頓悟”、“頓教”。

(3)頓悟成佛

頓悟成佛即在剎那間恍然大悟,明心見性。“頓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狀態,達到頓悟即可由眾生超脱成“佛”,識見本性,超然悟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