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人性論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5.94K

本卷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前面的文章的知性、情感可以説是道德的基礎,為道德觀奠定基矗下面就三章內容作簡要介紹

休謨人性論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

第一章論述了道德的區別來源問題?作者的觀點很明確就是標題:道德的區別不是從理性得來的。我們看怎麼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的。作者反對理性主義的觀點,提出了情感主義的道德觀。理性主義者認為,道德只是對理性的符合,道德和真理一樣。這種觀點錯誤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德屬於人的實踐活動部分,它對人的情感和行為發生影響,單憑着理性不可能有那種影響,所以道德準則不可能從理性中來。道德實踐應該是理性和情感共同的產物。

(二)理性的另一個方面是指依據事實的推理,在這個方面理性也不是區分道德善惡的根據。因為我們在看到一個現象和事實時,我們判斷是德或者惡是根據內心的感受表達的贊成與否,而不是進行推理,所以道德是情感或者是情緒的,而不是理性的產物。

第二節:道德的區別是由道德感得來。立論的基礎是:道德不是被判斷出來的,而是被感覺出來的。當一種品格或者行為使我們快樂,它就是善的,否則就是惡的。我們這種快樂或者厭惡的原則是什麼,作者稱為道德感,為何道德感能讓我們對一個行為產生快樂或者厭惡哪?這是道德哲學解決的問題。在第二章裏面就論述了道德感的兩種分類。

第二章的標題是“論正義和非議”。

第一節標題是:正義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的德。

(一)從道德感分為兩類,一類是在觀察到某種品格或行為後自然而然出現於心中的,這是“自然的德”,休謨的觀點應該是這種自然的德。另一類由人類為應付環境和需要而採用的“人為措施或設計”所引起的,這是“人為的德”。正義是人為的德。舉個例子,按勞分配就是為了維護人們的工作積極性而人為設計的德即正義。

(二)行為是動機產生,善良的動機是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而正義的行為不是有利己心,也不是公益心或慈善心。正義與非正義的感覺不是自然得來的,而是來自人為的教育和人類的協議。

第二節“論正義與財產的起源。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正義的規則如何確立?另一個問題為何人為遵守正義的規則為德,違反正義的規則為惡?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正義規則是根據利益來確立的。這些規則與利益的聯繫有其特點,即正義的規則着眼於社會整體的利益,着眼於整個正義規則的體系對社會的益處。人人遵守正義規則將有利於社會,並最終有利於每個人的利益。

第二問題是為何人為遵守正義的規則為德,違法正義的規則為惡?人們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建立了正義的規則。在較大的社會中,人們不容易直接看到正義規則的遵守或者破壞給社會帶來的利益或者損害,但是人們對非議給自己帶來的損害時不會看不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同情心,看到別人受到傷害是痛苦,得到益處是快樂。所以社會中正義行為中使人快樂的事情稱為德,非義行為帶來了惡的感覺稱為惡。

第三、四、五節分別討論了正義的三個基本原則或者稱為自然法則:第一條自然法就是第三節內容分別論述了“現時佔有”“佔領”“實效佔有”“添附佔有”“繼承”等確定財產權的規則。第二條自然法則:為財產權發生調整和變化時確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取決於財產所有者同意之下的效用和利益。第三條自然法則是關於締結協議後如何履行許諾的各種規定和形式,它們是“為社會的方便和利益而作的一些人為的設計。”

第六節的標題是正義與非義的進一步考慮。用一些論證證明正義是人為的德,而不是自然的德。在改節的結尾作了小結:正義和非以的區別以利益和道德為根據。人類自願的協議和人為措施使人的最初利益得到確立,因此,正義的法則是人為的。對這些法則的遵守自然而然地產生道德感,這種道德感又可以通過教育等“新的”人為措施而得到加強。(573-574).

第七節論述了政府的.起源。人們受利益的支配,並認識到自己的利益依賴於遵守正義,但是人們仍然做違反自己利益的事,這是因為人們的情感有舍遠求近的弱點,它使人們常常只顧眼前小利而犧牲長遠的社會利益。為了克服這一弱點,只有讓少數人自己遵守正義的同時和執行正義作為他們的直接利益(即發給他們工資),並強制他人也遵守正義的法規,從而達到維持社會的目的。這就是政府的起源,這些少數人就是政府的各級官員。

第八章的標題是忠順的起源,對政府的服從是如何發生的。政府產生之前,正義的三個原則就已經存在了。在政府產生之後,人們根據履行許諾原則而服從它。這樣,許諾就可以看成是對政府的服從義務的起源。起初,人們因為服從許諾而服從政府,服從政府因為在人們心目中紮根以後,受人的情感的影響之後,產生一種不依賴於任何契約的原始的約束力。

第九節的標題是忠順的限度,結論是:對於暴虐的政府可以拒絕服從或進行反抗。原因是:政府是為了保障人們的利益而建立的,人們對政府的服從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政府不能保障人們的利益,人們的服從義務也就停止應該停止了。

第十節的標題忠順的對象:政府。這一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理解

第一,對上一節的反抗學説作了一點補充,盡管理論上在某種情況下反對政府是正當的,但是實踐上,這樣做是十分有害的,因為會導致動-亂和無政府狀態。因此,對政府進行反抗應十分謹慎,只有在受到非常殘酷的壓迫下,才可以進行反抗。

第二,人們服從政府的權威性作了論證,人們在決定服從哪個政府或執政長官時,往往不是從自己的直接利益考慮,而是根據政府的權威,這種權威時通過政府的“長期佔有”,“現實佔有”,“征服”,“繼承”和“成文法”所獲得的。

第三,對英國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進行了辯護。感覺在論證的過程中先説反抗政府不好,又是對政府忠順是被-迫的。接着又舉例説明英國推翻封建革命是正確的,論述跌宕起伏,總而言之,一個目的反抗政府是一個需要謹慎的事情。

第十一和十二章分別用前面的原理討論了國際法和女性的貞操問題。

第三章標題是其他的德與惡,實際上討論各種自然的德。

自然的德來源於同情,立論的基礎:道德善惡的區別依賴於人內心特殊的苦樂感,凡是使我們感到快樂的性質和行為是善的,凡是使我們感到痛苦的性質和行為是惡的。人們可以藉助同情有相似的感受,來判斷是德的還是惡的。比如:人們可以藉助對正義之德帶來的利益的同情,產生了對正義的道德感。對於自然的德,同情也起同樣作用。慈善,仁愛等都是自然的德,它們能夠給其他人帶來福利,人們由於同情受到慈善機構援助的福利,而使我們贊成這些德。

自然的德與人為的德的區別只在於:自然的德是由於帶來的福利是來自個人的,並且針對的對象是具體的,人為的德是着眼於社會的。同情在自然的德方面比在同情的德方面更容易發揮作用。比如:汶川地震募捐有來自政府,集體,個人的等。

在道德上,能夠產生快樂和痛苦的“根源”或品質有四種:對他人有用的品質,對自己有用的品質,對他人快樂的品質,對自己快樂的品質。這樣分的。如何這樣分,我也説不清楚。

第二,三節的標題是偉大的心情和仁善和慈善。

運用同情的原理,論述心靈的偉大時具體説明了上述能引起快樂和痛苦的四種品質的作用。

第四節的標題是自然才能。對人的自然才能與道德德性的異同作了比較分析。認為人的自然才能在能夠引起快樂和受人尊重等方面與德是一致的。自然才能之所以受人尊重主要因為它們的有用性。

第五節具體分析了身體和財富方面的條件為什麼會引起快樂和痛苦。

第六節是本卷的結論,分別對同情原理,道德的效用原理,道德感原理等作了簡要的概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