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抒情散文

來源:文萃谷 2W

所謂“意境”,即作者主觀意識與自然環境有了某種心靈的契合,用藝術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形成具有感染力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文字。

境由心生抒情散文

欣賞別人的文章,進入作者所營造的意境中,對作者的情懷有所體察,以心靈感應心靈,以情一動情,方可入境矣。

我們不是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嗎?在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見鳥飛而振奮,沐春雨而欣然;聞流水而想到時光流逝,歲月彌足珍貴;觀落日而感其異常燦爛,會想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所以才會有“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情。在情緒低落的'時候,看天上雲飄,就會感歎人生之飄忽,未來之難測;見夕陽在山就會因人生之垂暮而黯然神傷,也才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歎。

自古人性*是相通的,歲月的塵埃無法矇蔽人類心靈的一點靈犀。因而,每當我們沉浸在作家們用心血和文字創造出來的感人的意境的時候,我們就會難以抑制自己的情感,隨之悲喜交集而不能自已。

自古以來,凡高雅之士,大多去繁華,喜偏僻幽靜之地;去熱鬧,喜獨處。因而行諸於筆端的常常是山峯奇絕,溪流脱俗,花草超然。正所謂一山一水皆親近,一蜂一蝶是朋友。親近自然,遠離世俗,像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像劉禹錫那樣,身居陋室而以卧龍,謫仙自詡;像陸游那樣“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是因為清高所致,亦是性*情使然,很多的時候是坎坷的人生經歷,留在心靈深處難以癒合的創傷,使他們難以釋懷,由心靈借諸筆端宣泄一下,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欣賞意境,需要我們融入其中,去感受,去體味,去思考,去玩味…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一醉?總是離人淚。”這是《西廂記》中的一段文字,寫秋天的景物,營造出一種蕭瑟淒冷的意境,渲染了人物的離愁別恨。“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況是離別在即,有情一人淚眼相對呢?境的淒涼和心的悽楚重疊了,融合了,悲從心來,淚如雨下就是非常自然的了。這樣的意境總會令人難以自持的。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的這首小詩,有沒有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呢?吳烻《唐詩直解》雲:“千山萬徑,人鳥絕跡,則雪之深可知。然當此之時,乃有蓑笠孤舟、寒江獨釣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嚴光,則為待聘之呂尚。賦中有比,大堪諷詠。”徐增《説唐詩詳解》雲:“此乃子厚在貶所以自寓也。當此途窮日短,可以歸矣,而猶依泊於此,豈非一官所繫耶?一官無味,如釣寒江之魚,終亦無所得而已矣。餘豈效此漁翁哉!”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置孤舟於千山萬徑之間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於鳥不飛、人不行之地,真所謂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矣,何足為輕重哉?江寒而魚伏,豈釣之可得?彼老翁何為而作孤舟風雪中乎?世態寒涼,宦情孤冷,如釣寒江之魚,終無所得,子厚以自寓也。”諸如之類,都認為作者以漁翁“自寓”,儘管各人的解釋不盡相同。

我認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寫出了一個“空”字,寫出了一個“靜”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出了一個“寒”字,一個“孤”字。孤寂,孤傲,心寒,意冷,借人跡皆無的一江寒雪瀰漫而出,渲染出的意境,何人不為之動容呢?言外之意,境中之情,自不待言矣。

見景生情,見賢而思齊,這是人類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和人類區別於其它物種的思維結果,或者可以説在許多時候人的情感是由“境”引發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即是如此。

其實在很多的時候,主觀的“意”造就了眼裏的“境”。一樣的景緻,看在不同人的眼裏,或不同時期觀賞相同的景緻,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謂傷心人別有懷抱,看到落花有人想到消逝,有人想到再生;看到嫩芽有人想到憐惜,有人想到希望。“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就是很好的註解。

欣賞別人創造的意境,需要我們以己之情去體察作者之情,進而感悟文字的內涵,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這樣我們或許能獲得破譯作家心靈的鑰匙,開啟進入藝術殿堂的通道,在我們鍾情的意境中,和古今中外的大師們,登泰山而臨天下,俯仰天地,神遊八荒;履高亭而披長風,把酒長嘯,吟賞煙霞;訪幽谷而窺流雲,舒捲無痕,了無牽掛;遊芳草而沐春雨,指點花開,共話桑麻;讀書至此,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