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鮮明而又別具親和力的黃米散文

來源:文萃谷 1.57W

今年的天氣極端的反常。別的不講,單説這雪,不僅來的特別早,而且頻次也非常高,量也大得出奇。往年,整整一個冬季,都很難見到三、兩場雪。即使偶爾下了,也大多是象徵性的。可今年,剛剛進入初冬,雪就紛紛揚揚地下了起來,而且一下就纏纏綿綿,連續幾天都不看晴。這種場景,至少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不見了。時光好像一下子又倒流了幾十年,似乎又回到了久違的童年。

個性鮮明而又別具親和力的黃米散文

觸景生情,見到這久違的雪,一下子便想到了“瑞雪兆豐年”那句古語。隨着幾場雪的殷勤造訪,年也就越來越近了。想到了年,也就想到了年豆包那一年等一回的美食。提起年豆包,對於東北人,一般都不陌生。對於年豆包加工製作的過程,以及它對於人類的種種好處,我曾通過《那永遠誘人的年豆包》專門為它作過傳。在此也就不再贅言。今天,我想説的只是它的主料——黃米,也就是黍子碾磨去皮後那金燦燦的米。只是為了與粘谷加工成的米相區別,我們通常都稱之為大黃米。

説到黍子,人們極易聯想到“黍離之悲”那句成語。這句成語最早出自《詩經·王風》。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黍這種植物歷史的久遠,以及黃米這種糧食與人類關係的密切。從外觀上看,黃米圓圓的,直徑不過一毫米左右,具有金色光澤。用手去觸摸,感到非常的光滑、細膩。如果用鼻子嗅一嗅,明顯感到它有一種特殊的米香味兒。它既可以直接用來做飯,也可以加工成麪粉,與各種食材相配合,做成各式各樣的麪食。黃米這種東西,不論加工成什麼食品,都永遠保持自己鮮明的特性,那就是色澤鮮豔、綿軟筯道、口味清香。

黃米用來做飯,如果只用這一種食材,做出來的飯就叫粘乾飯,這是它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過去農村人結婚辦喜事的時候,是少不了這東西的。也許是取其和諧美滿之意吧。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吃粘乾飯時一般都要加點糖,這樣才容易消化吸收。既然粘乾飯是黃米最本真的狀態,這時候,它的個性也就最鮮明、最突出。將黃米用來做飯,還可以將它與大米放在一起,做成二米飯。至於兩種米按什麼樣的比例配合,那就完全看各自的喜好了。如果喜愛粘食,那就多放一點黃米,否則就多放一點大米。不論按什麼比例調配,黃米那鮮明的個性都是埋沒不了的,不論是色澤上,還是口感、味道上,人們都是極易感知到它的存在的。作為食材,黃米以米的形式存在,還有一種特殊的加工方式,那就是將其浸泡一定時日,待其發酵後,用粽葉將其包起來,做成粽子。粽子,除了黃米自身的那些品性外,還又多了粽葉,也就是竹葉或葦葉那種特殊的馨香。這樣他們互相借力,更是相得益彰、魅力超然。

黃米這東西,雖然以米的形式存在,更能體現其個性,但更多的時候,它還是以麪粉的形式出現的。黃米麪絕不是簡單地將米碾磨成面即可。將米加工成面,首先要將砂石挑淨,並將其放到水中將糠分、雜物淘洗乾淨,然後再將其放到籮筐裏淋去水分,待其既幹未乾之時將其碾磨成面。這樣加工成的面,不僅保持了黃米原有的風味,而且還更加潤滑細膩、醇香厚重。

黃米這東西,別看它個性是那樣的鮮明,但它還是特別有親和力的,和許多食材,它都能做到情同手足、親如兄弟。將其加工成麪粉後,它不僅可與任何一種非粘性的麪粉,按不同的比例調配組合,還可或蒸、或炸、或烙,通過不同的加工程序,與各種豆類、蔬菜、肉類、芝麻、蘇子等組合在一起,製作成一系列別具風味的美食。

在我們遼西地區,將黃米加工成麪粉後,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蒸豆包。蒸豆包最重要的程序是發麪。由於黃米麪的粘性大,發麪時通常都要適當地摻入一些粘性低的大米麪、糜子米麪或玉米麪之類的東西。按適當的比例將麪粉勾兑好後,便用滾沸的開水澆淋攪拌,將其和成乾濕適度的麪糰,放到缸裏,用被子捂嚴,放到熱炕上任其在酵母的作用下自然發酵。這個過程大致需要十個小時左右。蒸豆包光有面還不行,還需要有餡與之相配合。顧名思義,既然是豆包,那餡兒也只能是豆類。蒸豆包所用的豆,通常都是爬豆或小豆。將豆子淘洗乾淨,加上適量的水煮熟、煮爛,也就成了豆餡兒。將發好的面拍成麪餅兒,裝上餡兒,做成球型,放到蒸籠上蒸熟,也就成了油光可鑑、馨香四溢的豆包。用同樣的面兒,同樣的餡兒,只是在面的調配比例、用水多寡和劑量上稍加調整,做成型後由用蒸籠蒸,改為放到滾沸的油鍋中炸,這最終的產品就成了外酥裏嫩、香脆可口的油炸糕。如果面不做改動,只將豆餡換成菜餡,成型後還是放到蒸籠上蒸,那就會做出綿軟清香的菜包兒;如果將豆餡換成用烘熟的芝麻或蘇子加些鹽末當餡,拍成薄餅放到鍋中烙熟,最終又做成了火燒。這種東西不僅保持了黃米的本色,同時還能凸顯芝麻或蘇子特有的香味兒,同樣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食。

用黃米麪做成以上幾種美食,都少不了發麪這道工序。如果免去這道工序,黃米麪同樣可以大顯身手。用未經發酵的黃米麪做成的食品主要有切糕和粘糕兩種。由於這兩種食品的粘性要求比較高,一般就不需要其它的麪粉做幫襯了,即便用,在比例上也是要大大減少的。做這兩種食品,同樣需要烀熟煮爛的紅豆做陪襯,當然如果做切糕,還需要加些發泡好的大棗。做切糕的時候,要按大致一比一的比例將黃米麪和成麪糰,再將其放到容器裏醒上半個小時左右,然後將其均勻地攤鋪到蒸籠上,一層面、一層豆地放到沸水中去蒸,一次攤鋪的量不宜過厚,通常以三釐米左右為宜,待這一層基本成型後,再去攤鋪下一層,最終厚度達到十幾釐米左右,這切糕也就做成了。年糕的做法與切糕基本相類,只是蒸年糕時不需要首先將面和成團兒,只需用少量的水將其攪拌成散狀。這個過程也叫使漿兒。使過漿的麪粉,既不能讓讓其成顆粒狀,也不能讓其成團兒,一般以放到手中攥不散花為宜。蒸的時候,也要將蒸籠架到沸水上,與備好的豆餡一起一層一層地撒,一層層地蒸,只是先鋪的一層竄上氣後,才能撒下一層,最終達到五六釐米,全部蒸熟蒸透即可。如果非要説出切糕與年糕的區別,除了製作工藝不同,最大的區別還在外觀和口感上。從外觀上看,切糕比較敦實厚重,年糕比較輕薄小巧;從口感上講,切糕比較筋道耐嚼,年糕比較柔軟易食。説到年糕,不能不説一説它的特殊功用,那就是人們蓋新房喬遷新居時,一般都要蒸一鍋年糕從舊居搬到新房去,以期從此一年比一年高。

黃米可與各種主、副食材相搭配,下蒸鍋、進油鍋,通過蒸、炸、烙等各種工序,出落成各種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不論是做主角,還是當配角,都能做到本色當行,不僅從沒失去自我、失去本真,同時與各個方面都能和諧相處、相得益彰,這不能説不是一種本事、一種能耐。

穿越歲月的風煙,黃米與人類風雨同舟、相攜相伴已有幾千年了。人們常講道法自然。其實,天地萬物都是人類的良師益友。既然如此,人類是否也該從黃米那裏得到一點教益和啟迪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