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寧靜的海散文

來源:文萃谷 2.78W

有人説過,要想對一個城市乃至鄉村的瞭解,一定要在那個地方安心住上一段日子,和那裏的人,朝夕相處一段時間,和那裏事,白裏黑裏的參乎上一陣子,然後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一起酸甜苦辣,你才能夠真正發現它內在的人文價值所在。

那一片寧靜的海散文

可是,這對我們一般的人來説,總歸是太不現實,畢竟,我們不是雲遊四方的道人,不可能靠轉來轉去的流一浪一去生活,即便是喜歡一個地方,也只能是在閒暇的時候,去那裏匆忙式的旅遊或走馬觀花的淺行一次,從感官印象裏,獲取一些感悟感思和體會,也就很知足了。

就在前幾天,我曾在微博上發了一組“走馬觀花看勝坨”的照片,有朋友就問,你這是去的哪兒啊,是黃河岸邊的勝坨嗎?哇,一個好美的地方啊;甚至有些老家本是勝坨的朋友也吃驚的疑問:我們在勝坨生活了這麼多年,怎麼沒發現身邊還有這麼多好看的景緻啊,我回復了一個無語,微笑。

其實,對朋友的説辭和想法,我們大都有一樣得同感。一個地方呆久了,當已經融入這個熟悉環境之中的時候,對身邊的那些美,或許已經司空見慣,或者習以為常,也就是人常説的生在福中不知福,泡在美里不覺美吧。可對一個外來人來説,這裏陌生的一切,人和物,情和事兒,都無一不帶着一種好奇,一種神祕,一種發自心底的想去了解的渴望。

就像,我對勝坨的印象。

勝坨,母親河下游黃河三角洲上一個有着七八萬人口的僻壤小鎮。空中俯瞰時,它猶如鑲嵌在綠色版圖上一個閃耀異彩的秀麗明珠,十分耀眼。自遠方而來,九曲十八彎的黃河,一瀉千里,當行走到這裏的時候,累了,倦了,終於長長的喘了一口氣舒緩一下疲憊的身一子,緩緩流淌着走向入海的地方,當你靠近它的時候,似乎都能聽到它温順均勻的喘一息聲。寬闊的河面沒有一絲波一浪一洶湧,翠綠的岸柳,輕輕一撩拂一襲河川,慢慢沉下心緒的泥沙,填海造陸,衍生出一片年輕的土地。於是,這裏的老人的老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吉祥的名字----寧海,一片寧靜海。

或許,在大江南北萬千個鄉鎮裏,勝坨算不上是赫赫有名屈指可數,但是,它卻有幾個傲人的標籤,早已讓世人熟知,也着實令人刮目相看。

在這片母親河孕育的古老而又年輕土地上,勤勞的勝坨人以水研墨,飽蘸濃情,瀟灑自如地揮毫寫意,在屬於他們自己的標籤上,續寫下熠熠閃光的印記:黃河三角洲這艘大船從這裏拔錨起航;魯北地區最早較大的佛學活動中心;中國鄉鎮綜合實力500強和中國鄉鎮投資潛力500強;“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最適宜人居名鎮”、“國家衞生鎮”、“全國文明鎮”。還有,還有一系列令人仰慕標籤,足以説明這個自古鐘靈毓秀、人傑地靈的小鎮今夕的輝煌。

  (一)天泉與廟

來到勝坨,不得説説久負盛名的天泉神井與王王莊廟。

一個不算太久遠的傳説,賦予這片土地一種厚重的人文底藴,淌過歷史的河流,我們看到的是那一幕幕歷史的烙印與現實的變遷。

東王村,一個極為普通的村落。村頭,遠近聞名的王王莊廟就坐落於此。寂靜的院落,與其説是廟宇,倒不如説更像是一户農家四合院。正房青磚碧瓦,側室綠樹紅一牆,正殿門前一個偌大的香爐,插滿香客們祈福點供的薰香,青煙繚繞;正廳內供奉着玉皇大帝、觀音菩薩等仙界七十二神靈尊像,佛道儒三教九流十方神靈濟濟一堂,俯視腳下虔誠的叩拜者,接納着善男信女的祈禱。

因為不是逢年過節,平日裏的小廟顯得異常寂靜,村裏的幾個老者閒坐在門樓底下,見有客人到來,起身微笑着打招呼,就像家裏來了一羣遠房的親戚,便熱情招待着。

“坐坐歇歇,喝碗茶吧”。一位清瘦老人憨厚的笑着,拿過一個小馬紮熱情的招呼我坐下。一把黃河泥陶燒製的茶壺上,掛一層厚厚的茶鹼,熱氣騰騰的淡黃茶水從細細的壺嘴裏流一出,清香的茉莉淡香悠然飄至,品一口清冽綿醇,浸心入脾。

老人自豪的説,俺這裏的水啊,是和天泉神井一個水脈相連,可甜着哩。我好奇的問老人,咱王王莊有廟也有井,那是先有的廟呢,還是先有的井呀?老人捋了捋長長的鬍鬚説:“當然是先有神井了,哈哈。”

老人朝我笑了笑,便打開了話匣子,向我講起老二年間那些傳的神乎其聲的動人故事。

俺莊上這口天泉神井啊,可有些年頭了,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600多年前吧,俺們的祖上王氏二兄弟在大遷徙時,從洪桐縣遷來這裏落下了腳,紮下了根,從此才有了俺這王王莊。

到了永樂年間,有一年時逢大旱,莊稼顆粒不收,俺們王王莊村和周圍的村莊一樣,遭此天災,於是各村各莊都開始打井抗旱,無奈四圍臨莊掘好的井出一水就是鹹水,人和牲畜根本無法飲用,更甭説是澆水灌田了。可是,唯有俺王王莊村東頭打的那口井,似泉眼湧溢,甘甜清口,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老人們講,這口井連着東海,直通到龍宮的水脈,所以才有了“天泉神井”之稱。正是這口神井,惠及四鄉,救了一方黎明百姓的一性一命。此後,知恩圖報的善良村民們,便一家一户自發捐款,在井的附近,建了一個龍王廟,後來又建了一座與泰山南安山齊名的北安山王王莊廟。

聽完老人的講敍,我陷入了沉思。我在想,無論是傳説也好,故事也罷,人心向善,人們祈福平安,嚮往美好生活的心願是相同的。在這短短的駐足期間,從老人的言談話語中,深深的感受到勝坨人淳樸的民風和母親河一樣寬闊的胸懷。

常言説“窮修路,富修廟”,貧窮的年代裏,人們為温飽和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其他,而如今,託富民政策的福,靠這方肥沃的黃土地發家,靠綠色產業的支撐,村子富了,村民富了,人們的一精一神生活也漸漸飽滿起來。

不管廟大廟小,也不管殿堂裏供奉着多少神靈仙尊,幾百年來的時光歲月裏,一個村莊也像一個國與家一樣,歷經的那些風雨滄桑,那些輝煌與頹廢,都清清楚楚的記錄在一代一代人的腦海裏,明明白白刻錄在見證歷史變遷每個瞬間的佛龕之上。

鐺,鐺,鐺。幾聲渾厚悠長的鐘聲傳到耳際,循聲望去,原來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跑上鍾台之上,用稚一嫩的雙臂,卯足力氣,撞響厚重的大鐘。鐘聲,飄飛出殿沿樓角,餘音遠傳晴空。撞鐘祈福,為過去,為今朝,更是為期待一個平福祥和的未來!

  (二)老人與寺

很早就聽説墾利勝坨天寧寺已建成開光,終於在這個一陽一光烈烈的仲夏時節成行於此。

幾年前,我去過常州的天寧寺,曾被那裏的神祕莫測的佛教文化所吸引,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而今,修建中天寧寺坐落在黃河岸邊,就在自己眼前,如果願意,不用再走遠方便可以隨時來此感受一下佛光普照,坐禪洗心的意境,內心激動自然可想而知。

這是一個神祕而莊嚴的寺觀,用宏偉壯觀來描述它,一點也不為過。天寧寺內的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氣勢雄偉,內部陳列琳琅一精一美,金碧輝煌;佛像端莊豐潤,威嚴氣派。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集修行弘法、佛學研究、慈善安養與臨終關懷為一體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請佛留駐世間,弘揚大乘佛法,扶弱驅難,以普度眾生,構建一個多元化人文交流的平台,以促進社會的和諧,開拓當地經濟發展,打出一副以佛學文化為切點的`旅遊經濟牌,這或許就是是建寺始作俑者的初衷吧。

一同前來的朋友們,被這宏偉壯觀的殿觀所傾倒,有的佛前虔誠膜拜祈禱許願,有的在鐘鼓樓前留影紀念。當我穿過天王殿向大雄寶殿走去的時候,在寺門口,懵回首間,發現一位鶴髮慈面的老一奶一一奶一,安詳的端坐在門口,心裏頓時略過一絲温暖,好熟悉的面容啊,看上去多像我已經逝去多年的一奶一一奶一啊。從面相上看,老人八十多歲不止的壽齡,手中搖着一一柄一圓圓的蒲扇,一支棗木紅的枴杖,斜立在猩紅的殿柱之上。我走向前去,半跪在老人家面前,端起相機,想給她留下一個影像,沒承想,老人十分善解人意,很自然調整了一下一身態,嘴角露出一絲很難被人察覺的微笑,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老人慈祥儀態,永遠定格在那一時刻,也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據山門前講解員小一姐介紹,建成後的天寧寺,將成為以宗教文化、廟會景觀為主體核心旅遊風景區,傾力打造田園式高檔養老社區,讓老年人真正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

我始終相信,人心由真一人本向善之説。一個寺,所弘揚的是和諧、和睦、和順的理想境地,恩福一方百姓。當地決策者們,以遠矚的眼光,探視未來,藉助天寧寺慧光,把佛傳文化的弘揚與當地經濟的提升,增進百姓福祉寫進發展的藍圖,不能不説是一精一彩的大手筆。

假如,有一天我們也像遇到的這位耄耋老人一樣,在這塊背依母親河,環抱碧樹藍天的風水寶地安享有生之年的時候,你的心情難道能不無比愜意嗎?

  (三)坨井與油

其實,我知道,一個從前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發展的後來全國百強,其發展的路程無疑是不平坦的。期間,勝坨人不知經歷過多少代艱難不屈的拼搏才成就了今天的輝煌。

其實,我也知道,一個地方的繁榮與昌盛,靠的是殷實經濟實力在説話。印象中的勝坨,與油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與井有着不解之緣。

一口井,瞬間打破“華北無油”的謬傳,中國經濟的命運從此改變;一口井,在人們雀躍歡呼中,被命名了一個大油田。這口井,就在勝坨,這個油田,就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

坨11井,是我國第一口原油日產過千噸的油井,就位於勝坨鎮勝利村附近。勝利油田,因此而得名,這是已經存封於共和國檔案裏的真實影像。也就是從那時起,勝坨的發展,與井結下了對子,與油脈開始息息相連。為支持油田的開發和建設,他們貢獻土地,輸出勞務,眾多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拔節而起,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步的前行,一步步的跨越。萬達、勝通、東辰等一大批科技型企業,率先步入全國同行業前列。如今,勝坨鎮不僅是油區重鎮工業強鎮,隨着黃河三角洲的大開發,現在的勝坨已經成為生態農業文化旅遊大鎮、文明建設的明星鄉鎮。

其實,我不想費盡筆墨去考究那些勝坨人用汗水和智慧累積出來的數字,也不想一一去羅列那些由勝坨創業者們締造的榮譽和光環。因為,他們的腳步,迄今從未停止過前行,他們為這個社會創造的價值,已遠遠不是簡單的數字能夠説明的。

看一眼百姓餐桌上的飯,看一眼身上的衣,看一眼住上的房,看一眼城鄉兩個文明建設帶來的嶄新面貌,看一眼已是小康生活的勝坨人安居樂業的幸福笑容,也許,你就會明白了一切的一切。走馬勝坨行,我早已是在羨慕中無語所述,相信你也會在欣慰中的無言再表了吧。

  (四) 長河與海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裏是母親河最為恬靜的一段,寬大的河面一眼望不到盡頭。河水靠近小鎮的邊沿,緩緩流淌,綠樹起伏疊嶂,遠方霧色朦朧。透過河柳葱鬱間的縫隙,凝視河水東去,就是想探尋它的一份神祕感。這裏是河,可又像是海,是一片寧靜的海。

幾千年來,黃河的一乳一汁養育着萬千沿黃兒女,勝坨人也一樣,世代享受着上天賦予的這份恩澤。正是這次走馬觀花之旅,讓我看到了這片寧靜的海面背後,其實還藴藏着熾一熱的沸騰和青春的湧動。

渾黃河水流經過的土地,日久月累積澱,大自然的饋贈,使這個大河的臂彎成了一個空氣濕潤,氣候適宜的天然氧吧,豐足的黃河水,澆灌出一個個綠色田園。偉浩有機蔬菜基地,就是勝坨鎮打出的一張“突出高效生態農業,打造綠色品牌,發展農業觀光旅遊”的典型科技農業牌。

在偉浩有機蔬菜大棚裏,前來參觀人羣中,不斷傳出驚喜的笑聲,沒有任何農藥和污染的小黃瓜、聖女果、黃河蜜瓜、長椒紫茄爬滿棚架。各類瓜果蔬菜碩果累累、翠色一欲滴。

這裏,是一片綠色的海洋,生態農業觀光與產業化經營齊頭並進,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有人説,有綠色的地方,就會有希望升起。如今,勝坨已成為深受人文氣息、自然生態滋養的一塊風水寶地,這裏湧起着生命的激一情,似長河流水永不枯竭,源遠流長。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勤勞智慧的勝坨人,合着時代的節拍,在這片寧靜的海上,耕一浪一掘金,必將有一個更加燦爛的明日輝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