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原則讀書筆記6篇

來源:文萃谷 1.12W

《原則》這本書,作者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的歷程,第二部分寫了五個生活原則,第三部分從三個方面提煉了工作原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原則讀書筆記,歡迎借鑑參考。

精選原則讀書筆記6篇

  精選原則讀書筆記篇1

《原則》這本書,是今年上榜的暢銷書,能上榜總歸是有它的理由的,這是本550頁非常厚的裝幀又非常有個性的書。光看它的裝幀,就能感覺出作者是一個低調內斂有原則的人,正如書中所寫到的,每做一件事,都有它應該遵循的原則,連書的包裝也如此,章節與章節之間,都有作者提煉出的觀點,讓讀者一目瞭然。

這本書的定價很高,98元,我心怡很久,一直沒買,直到噹噹搞活動打折時才買的。最早聽説這本書是在吳曉波頻道,吳老師推薦了這本書,然後開始有很多自媒體推薦這本書,出於對曉波老師的信任,我也開始關注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大家都不陌生,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先生,他根據自己幾十年來生活工作經驗提煉出來的書中原則,最初只在橋水公司自己的網站上貼出來,沒想到點擊量非常之高,作者才萌發了寫書的想法。

先小試牛刀,有點擊量才籌備出書,這種做法也是當下一些暢銷書或工具書作者的做法。像《定投基金指數指南》這本書的作者銀行螺絲釘,他首先是雪球上的大V,發佈的關於指數基金的文章吸引並且積累了很多粉絲後,才在刊出電子書的基礎上出版紙質書,粉絲一般都會買賬,書的銷量相對不錯。

這也算是達利歐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原則,一個行業的原則。可見,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有它遵循的原則。我們也可以向達利歐學習,把自己生活中工作中的經驗提煉出來,做好記錄,形成自己的原則,用他們來指導我們的生活。

  精選原則讀書筆記篇2

第一次看完《原則》這樣一本書的時候,已經進入十冬臘月的小年了。那是在旗艦大廈,我還開了個玩笑,説臨近春節,書友們也都比較忙,購買年貨,節後又走親串友,這期雖説放假時間較長,但如果不抽時間寫心得,等到下期書目出來,怕也完不成任務。真是,等到交心得時,我看到的也就幾個人,不知是真忙,還是不值得一寫,我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次重寫《原則》還是這樣一本書的心得時候,已經進入百花齊放的春天了。

用房主阿升的話説就是:“有一檔學習欄目,名為——得到,意思就是,你來此自然會有所獲得,顧名思義——得到,每個人想得到什麼,那就是他的欲求目標。”

我這樣一個人,穿梭於好幾個大廈之間,也是為了得到一些什麼。

現任班長Jack説:“你渴望得到什麼,比如説你渴望得到錢,就得工作,創業,所以你就得用心,要不然你找不到工作,或者被開除,或者辭職!”

是呀,“今”天努力一“點”,明天才有資格發令。玩樂少一點,努力多一點,成功就會近一點;懶惰少一點,勤奮多一點,生活就會豐富一點;浪費時間少一點,珍惜時光多一點,人生就會精彩一點。每天努力一點點,總有一天會站到頂峯。

説到這兒,想起了書友美一天説的一句話“最簡單的事往往也是最困難的事”。用書友德馨的話説:“道理大家都懂”,道理懂得不少的我們,對願意讀書的人來説,讀書是最簡單的一件事,對不願意讀的人來説,也就變成最困難的一件事,也是最複雜的一件事。

兩種人都堅持了原則。除了自然的生活【吃喝睡】以外,用書友小乙的話説:“做每件事,為了目標,不就是為了得到嗎?得到那就是自己心裏的慾望。”

得到了嗎?就比如讀《原則》這本書,一些人讀了,一些人沒讀。讀了的得到了很多很多,比如企業文化這塊,書友們討論的都很深入。書友的討論,作者觀點的正確與否,自己的判斷等等;沒讀的也不看書友們討論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看完藍夜的心得,我想,同在一個大廈裏,各人的情況不一樣,用魯迅先生的話説“能發聲的發聲,能發光的發光”。這樣,我們在生活之餘,能跟隨領讀者的腳步,與智者對對話,放鬆自己的心情,不也挺好嗎?

還有個書友説,討論了一個小時,解決了什麼問題沒有呀?那我就問一句:你看了一個小時的討論,浪費了你不少時間吧?

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有做人的原則。有些事用私人感情可以解決,有些事就不能解決,那就堅持用規章制度去解決,用原則辦事。

具體説到做人,別超出自己設定的底線,你怎樣待人,別人就怎樣待你。

  精選原則讀書筆記篇3

經朋友介紹一本書RayDalio的《原則》,崇尚方法論的我即刻就去購買了這本書,並仔細研讀。讀到生活原則的部分,“做到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令我回憶起過去在網絡上發表的文章,並決心在這裏開始寫下去。為什麼呢?曾經我滿懷熱情,在豆瓣上寫了一部電影的影評,洋洋灑灑五千字,我個人認為我可以説將這部懸疑恐怖電影解析到了極致,可最後少數人發表肯定的評論,多數人發表否定評論,對於首次在公眾場合做出評論的我而言,深受打擊。

當我看到《原則》中“不要擔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為你的障礙。要做到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本身就很難,因為極度透明而不是有所遮掩,可能會招致批評”,大腦開始告訴我,我曾今竟然因為別人的一句隨意的否定評論而喪氣,並質疑自己的觀點。理智提醒我,從某種角度來説,否定評論有他們的正確之處,但如果我將之視為障礙,那麼就違背了”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的原則,而我明白的是這個原則將使我受益匪淺。

【生活原則一】頭腦極度開放、極度透明,也成為了我寫這篇文章,以及往後連載我的個人經歷的伊始。因為我打算將我過去的經歷及將來的行動計劃作為公開的信息,展現我未來全過程的改變。下面開始我計劃針對生活原則一的改變。

【改變一】公開透明,不再害怕言論。

今日我願意以這樣的形式訴説,説明我做出了公開透明的第一步。不再害怕自己的行為被別人評論,因為可能別人根本不在乎你,只有你在乎你本身。不再因為害怕,而停止發表言論。

【改變二】做一個超級現實的人

我的現實是什麼?我的現實是我所追求的生活的境界不是享受型人生,而是體驗型的人生。生活的意義建立在痛苦換來的成功之上的。那麼痛苦是必然的,這個思考告誡我如果這件事情讓我很痛苦,那麼請堅持下去,你可能會看到豐厚的成果。

我快樂的源泉是什麼?我常想起我曾今最快樂的時光,是我在美國體驗攝影課的過程。片段式的回憶所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仔細思索那段時間我所真正感到快樂的因素有哪些,才能找出能夠使我變快樂的源泉,並加以複製應用到我以後的生活中。

快樂1:【打破成規】通過説服父母,體驗了一次與以往所學專業不同領域的課程。

快樂2:【被理解】藝術與金融不同之處在於,藝術更關心人的感受,金融更關心收益本身。感受這件事對於我來説,更加易於衡量和接受。

快樂3:【建立友情】有過打破腦袋都想不出方案的時刻,但是最後在朋友的幫助和鼓勵下完成了一個又一個project。

快樂4:【增強自信】通過表達和陳述對別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的看法,對於自我觀點更加肯定以及自我認知更加的明確,從而對自己更加的自信。

綜上,我的快樂除了攝影本身帶來的以外,根本上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次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一次機會,感覺到被尊重和認可。

藝術是可以治癒人的心靈的,因為好的藝術作品帶有同理心,能與觀賞者產生共鳴,即藝術的存在能夠讓更多的人產生空間感官上的聯繫,從而使得人感到被理解。所以所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越多,藝術品就越有價值。在創造藝術的過程中,我嘗試的是創造可以將我與他人聯繫起來的紐帶,所以只要我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那麼我會感到被理解和尊重。

攝影的過程中所帶來的人際關係的建立使得我感覺到被關注和理解。

自我表達得到了一定的肯定,因為這是我最害怕的部分,在攝影課上我得到了突破,從而肯定了自己的評論和表達能力,從而增強了自信心。

通過一層一層的從表象的快樂到深層次的快樂,最後我得出我的快樂的源泉來自於被尊重和認可,而不是攝影本身。

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我很震驚,我從未從此種角度對於快樂本身進行思考。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攝影比金融給我帶來更大的快樂是因為我更喜歡攝影本身。其實,只是因為攝影能給我帶來更多的尊重和認可,歸根,人性使然。每個人存在於這個社會上都想要得到尊重和認可,也可以説是人性的弱點。對於此,我不可逃脱。但一旦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將會指引我未來的人生。

  精選原則讀書筆記篇4

《原則》這本書讀完有一段時間了,一是自己有點懶,二是書的內容有點宏大,好像抓不到重點,所以拖了一週多的時間才寫一些讀書感受。

作者是瑞·達利歐(RayDalio),對衝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他出生於紐約長島一個非常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26歲時在自己的兩居室公寓內創辦了橋水。經過42年的發展,橋水位列美國最重要的私營公司榜單第五位(《財富》雜誌)。他入選《時代週刊》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躋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由於他獨到的投資準則改變了基金業,美國CIO經理人雜誌稱其為“投資界的史蒂夫·喬布斯”。

1、內容梗概

書的內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創業,創業失敗,人生低谷,然後再次創業,得到回報;第二部分講述生活中的原則;第三部分講述工作中的原則。如果讓我説整本書的最大收穫,我想結論是高效生活,高效工作,有效率、質量的過一生。

2、大體感受

對於生活,要獨立思考,自己想要什麼,現狀是什麼樣的,然後如何去做呢。在思考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想要做到高效,要學會做最優抉擇,評估和診斷現狀,頭腦開放的思考,在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不要讓人腦情緒部分控制我們,讓我們有太多畏難情緒,進量去理性思考,理性看待困難,並且思考應對措施和改進。

對於工作,一是打造宗教般的文化,透明開放,並且讓員工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並且有意義的工作;二是工作流程化、機制化,並且在更高的層面去觀察思考流程、機制,不斷的反饋優化。

對於工作部分,再分享三個小點:

A.對於錯誤的態度。可以接受錯誤,不能接受一錯再錯,員工做一些事情,犯錯誤可以儘量避免,但總會發生的,如果不能容忍錯誤,會影響員工放開手腳、大膽嘗試,但是如果是一錯再錯,那態度和聰明度都有問題。

B.人各有所長,合理使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或者擅長的領域,要儘量標籤化員工的擅長點和性格點,匹配合適的工作,並且對於崗位,建立匹配模型,讓合適的人做最有效率;對於自己,也要認清自己不擅長的地方,遇到問題的時候,去請教那麼在該領域擅長的人,而不是自己聊得來的人。

C.建立反饋機制。反饋是最高效的進步方法。對於流程,要有反饋然後改進,反饋點可以來自於結果和目標的對比,深入分析,也可以看過程中的邏輯方法,修正;對於個人,要經常自我反思,沒有反饋、思考的做事情,進步很慢,就好比,有100個數字,從1—100,我需要猜出來你選了哪個數字,如果沒有反饋的化,可能是1次,也可能是100次,但是有反饋的話,2的7次方是128,那麼1—7次就可以猜對,大大提高效率。

  精選原則讀書筆記篇5

在書寫本篇《原則》讀後感之前,不得不承認,我並沒有完整詳細的理解掌握全文。不知自何時起,內心已被這個喧囂噪雜的生活所淹沒,能讀的書都是一些碎片化、快餐式的所謂知識,以及各種雞湯、方法論、情商論,僅僅是選擇劃個重點還是截屏罷了,沁入骨髓的還是學生時代形成的記憶,通過眼觀、耳聽、手寫、心記再反覆考試行成條件反射式的學習方法,比如記憶作者名字,在這方面不是我的強項,運用那個時代的聯想方法,一個不忘本的美國老頭悠閒地吃着中國的達利園小麪包,一下子就記住了瑞達利歐這個名字。再讀《原則》似乎又找到學生時代那種對知識的感覺,謝過老劉推薦。

《原則》作者是美國人瑞達利歐,生於1949年長島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與共和國同歲,同樣他的一生與中國交集甚多,第一部分通過作者樸實的文字梳理出他清晰的成長曆程,作者如此大費周章介紹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背景,我覺得更應該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用大量篇幅是為了更好的鋪墊,把後續從業,創辦橋水並實踐人生的第三階段做了一個良好的內在邏輯説明。

初讀本書給我的印象更多像本哲學與方法論的結合體。開篇直指原則的本質是根本性的真理,是行動的基礎,與《道德經》開篇之作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合我們如今所處的環境,錯綜複雜、處處喧囂,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如何能夠妥善安排,離不開一個行事原則,實事求是抓住事物本質,起身追馬,不如退而種草。

生活充滿重複,工作熟能生巧,相似的事情也是不斷出現,前人們總結的各項風俗習慣,道德法令,以至於器物製作,工程繁浩,簡而化之都是總結原則的體現,不斷整理形成路徑,隨着積累發展,逐漸辯證優化原則,使之與所處的生產力水平所匹配,後來者居上就由此而來,不可想象一個沒有原則,沒有積累的蠻荒會是什麼樣子。

由於本書更像是一部生活工作使用手冊,凝聚了作者一生的閲歷與工作經驗,有作者所處環境,人生階段的獨特性,死記硬背不是我的真實意圖,對於書中所提的工作方法,防範措施,在到達那個人生階段前夕來體會遵守可能效果更佳,在此我更願意分享一些具體理念,更適應現階段發展的觀點:

1、極度求真,極度透明。一個小孩子如果在他的成長環境裏爺爺奶奶講中文,爸爸講英語,媽媽講西班牙語,只要多交流,用不着刻意教,他就能自然而然掌握這些語言表達方式,這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講,幾乎不可能,難道是成年人智力不如一個小孩子嗎?當然不是,因為小孩能更加真實,更加透明,敢於張口,不怕出醜,認認真真表達自己的需求,一個極度求真,極度透明的環境更能提高學習效率,讓人極度舒適。

2、創意擇優,對可信度加權。在一個彼此信賴,實事求是的環境裏,基本要求就是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由於每個人所處環境,性格的不同,觀點必然有異,這就要求對各種創意進行選擇決策,尋找那個最適合的創意。可以根據以往成績對本事項的決策人進行權重分配,選出最優方案,最大可能避免不利影響。如騰訊公司最初在廣州成都等地設立了三個微信開發團隊,做同樣的事情,最終廣州團隊勝出,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形成神一樣的壟斷,助力公司二次騰飛,就是典型的創意擇優。

3、奉行頭腦極度開放,在進行決策過程中,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是兩個最大的障礙,一個有邏輯有意識的自己與一個情緒化混亂的自己不斷爭奪大腦的控制權,這個如同視覺障礙一樣是與生俱來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個頭腦封閉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見,固執較真喜歡鑽牛角尖,俗話説就是油鹽不進,樂於在自己的小天地裏,反之一個頭腦極度開放的人,更願意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樂於探索,善於聽從別人的觀點,敢於承認自己不會一直正確,我杭州有一個朋友,交往多年了,他就有一個習慣,凡事自己總是對的,好在比較謹慎,可依然受困於此、圈子很小,合得來的都是比較看的開的,沒有利益交集很有限幾個人。做一個頭腦開放的人對於個人團隊的發展至關重要。

4、設計機器化的模型,根據各項數據變化,通過內在邏輯進行迴歸分析,把決策過程做成一個美麗機器,通過此消彼長的關係嵌入模型進行決策。

5、有效決策,先了解事情本質,剔除主觀情緒,綜合分析眼下的形勢,找到一個可信,懂行的人討論,做農產品就不能去問一個只做國債的,做礦產的也不能請教一個做外匯的,老話叫牛頭不對馬嘴,想創業請教行業成功者,他告訴你的是方法,問失敗者他對你講的可能是,這個不行,不可能賺錢。

初讀此書,常常流露出作者細緻、謙虛、謹慎的優異品質,總是擔心你讀者不能完全體會他的用意,又恐怕過猶不及,處處講究辯證法,凡事不講絕對,不能生搬硬套,各種方法要適時、適地、適度,再次感謝作者達利歐先生,及譯者,還有深圳金海龜團隊,期望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不斷閲讀,實踐《原則》通向人生的自由王國。

  精選原則讀書筆記篇6

《原則》一書內容十分豐富,作者Dalio將自己超過四十年的人生經歷和創業經驗和盤托出,向讀者娓娓道來,我想,無論讀者是誰,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大概都會從此書中受益。也正是因為如此,每位讀者閲讀後的體會和收穫也將很不相同。我在這裏談談令我感受最深的幾點。

首先,要多做有意義的思考。本書一開始,就開明宗義地提出了三個問題:

(1)你想要什麼?

(2)現實是什麼?

(3)你打算怎麼做?

如果不打算稀裏糊塗地過一輩子,這幾個問題都是我們需要想清楚的。一開始的時候,或者在很長時間內,我們也許對這幾個問題都沒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隨着我們的閲歷增長,人生目標也在不斷變化。但我們必須經常思考這幾個問題。

根據我的經驗,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於自己的期望和現實之間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現實之間有差距,這很正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有兩個選擇。第一是選擇接受現實,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現實,那就需要制定出一個行動的計劃,讓現實逐漸向期望靠攏。我們可以短時間生活在期望和現實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時間長了肯定行不通。

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期望和現實往往也都在不斷變化,因此這是個動態調整的過程。最理想的狀態是,我的期望總是設定得比現實高那麼一點,這樣我既有動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於因目標定的太高而氣餒沮喪。

其次,是要極端誠實、正確面對自己的弱點。這裏説的誠實,不是説不能欺騙別人,因為那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根本就不在討論範圍內。這裏的意思是説,要極端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性格如何,我們的強項和弱點是什麼,我們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別人幫助。我們可以嘗試,可以提高,可以失敗,但不能偽裝。如果不能對自己誠實,不能正視自己的弱點,那我們就很難進步,就無法擁有更加有意義和成功的人生和職業。

和多數人的觀點不同,Dalio告訴我們有弱點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在他看來,他沒有遇見過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經歷當中也會不斷遇到各種挫敗,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的弱點所導致的。但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夠正視自己,能夠克服弱點,並不會讓自我感覺阻礙自己的進步。這一點對我們來説尤其重要。我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們的弱點會被立刻且毫不留情地放映在業績上。在市場面前,我們的自我感覺或者面子毫無價值。比如,我們做錯了方向,難道市場會顧及我們的面子問題而改變其運行方向嗎?當然不會。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只有收起面子、認識錯誤、糾正錯誤,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

第三,和上面那點相關聯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失敗。我們不是不可以失敗,而是該如何去面對失敗,是被失敗打倒,還是把失敗當作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從中汲取經驗而完善自己。個人如此,機構也是如此。比如很多公司在挫折面前就一蹶不振,甚至退出歷史舞台。Dalio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幾十年前道瓊斯指數中的成分股,只有很少數目前還在指數當中,就是這個原因。尼采説過,"凡是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大",沒錯,但前提是我們要從錯誤中學習。

在如何面對失敗的態度上,古往今來人們的分歧其實還是挺大的。我有種感覺就是我們的文化似乎對失敗非常不寬容。比如,在歷史上,如果是武將戰敗了,那麼等待他們的結果就比較悲慘,一般是要被軍法處置的,比如被斬首。如果是文臣失敗了,比如推行某種變法失敗,那麼等待他們的常常是身敗名裂,甚至在道德上被譴責。這些情況在我們的歷史上一再重演。但反觀西方,對失敗就寬容很多。比如在古羅馬,戰敗的將軍一般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除非有通敵賣國的嫌疑;相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會被重新啟用,繼續在戰場上馳騁。古羅馬人認為,敗軍之將從失敗中學到勝利所不能帶來的寶貴經驗,而且軍人的榮譽感會驅使他們今後去追逐輝煌的勝利。

只允許勝利而不能容忍失敗還將引發更多的問題,比如不敢嘗試,比如當事人想盡辦法掩蓋失敗。這方面,已經有很多智者做過很多的論述。對於我們來説,這問題非常關鍵。在金融市場上,失敗是常態,有個説法是:長期來看,如果你"只有"50%的成功率,那就已經很好了;能有60%的成功率,你就是傳奇;如果你的成功率能達到70%,你就是上帝。

最直接的感受先寫這麼多。此書無疑值得每隔一段時間——比如兩年左右——拿出來重讀一遍,每次都應該有不一樣的收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