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通用18篇)

來源:文萃谷 1.92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通用18篇)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

“我們往往想要找到一種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形式,這就是慢思考。與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覺思維的不同形式,比如專家式和啟發式,也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

全書分為5個部分:通過雙系統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基本原理、啟發式判斷法研究與難以具備統計型思維探索、人腦的侷限、決策制定的性質與理性“經濟人”原則、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區別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過於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書的基礎,後者則刷新了我們對日常決策過程的看法。

卡尼曼將我們的認知系統分為兩個部分:系統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而系統2則懶惰,工作起來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我們每天都在兩個系統間切換。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讓被測者觀察打籃球的視頻,其中,穿不同顏色隊服的運動員不停傳球,被測者的任務是記錄穿某種顏色隊服的人傳球次數。視頻中出現了一個大猩猩,當結束實驗,研究人員詢問被測者是否發現什麼異常,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沒有。為什麼?記錄傳球次數佔用了系統2,發現大猩猩這樣的任務被忽略了。這種認知差異使我們的直覺充滿錯誤,例如,對於複雜而華麗的句子,我們會覺得信息量豐富、讚歎不已,儘管它們沒有傳遞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簡單説來,如果我們聽從自己的直覺,就常常會因為把隨機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錯,就像“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關於大腦的侷限性,作者進行了詳細的劃分,比如光環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偏見,前景理論等。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錨定效應”,即人們在回答某些問題時會從一個初始值(錨定值)出發,將數值調整到自己認為正確的範圍後停止。但這種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當你給出錨定值,你就可以影響人們的評估結果。

有這樣一個促銷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銷售水果罐頭,有一半時間擺出“每人限購12罐”的告示,這期間買了罐頭的消費者平均購買7罐,而沒有限購的另一半時間,平均每人購買3罐。由此可見,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產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觀的。事實上,並不僅僅是促銷領域,如果我們瞭解到大腦的侷限並有意識地去避免,對於提高效率和理性決策非常有益。這也是我為什麼堅持讀管理類書籍的原因,前人理論化系統化的經驗總結能夠彌補工作經驗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在職場少犯錯誤有時也是一種優勢。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的這本書充滿智慧,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豐富的實驗案例讓複雜的理論通俗易懂。和許多古板嚴肅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同,這本書的顯著風格是“飲水機旁的閒談”,讓人感到輕鬆愜意。讀完後,我受益匪淺,開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務,如何脱離光效應和可得性偏差來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如何避免錨定效應導致的非理性消費。我決定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培養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對待每一個決策,而不是僅僅依賴直覺來判斷是非曲直。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2

據説所謂科學的方法無外乎合理的定義與區分,比如這本《思考快與慢》,其實就是給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麼思考的。作為一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確有獨到之處——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實證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於為什麼會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應的反應,似乎就是本書試圖要告訴讀者們的。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讓人興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類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是快思考,簡單、迅速、自然、接受、直覺;系統二是慢思考,分析、質疑、評估、反省。絕大多數時間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統一,而它正是人們普遍不理性的基礎。系統二或許可以稱為理性,理性確實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導、監控和影響系統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這種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

如此一來,理性反而顯得稀缺了起來。從書中的內容來看,理性似乎總是相似的,與專業訓練、習慣、專注度等息息相關,而不理性則有各種各樣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響、利害得失的顧慮、環境效應……快與慢的結合中,理性與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儘管覺得用系統一、系統二來進行分類顯得挺唐突,卻也覺得這樣的泛化定義也很不錯,畢竟喜歡草草下結論定答案是系統一的風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説法之前,似乎編號是最好的方法。

區分了快思考與慢思考,下好了定義分析了特點,接下來談的就是各種現實體現。比如啟發與偏見,往往就是外部樣本信息影響了思考系統的反應。能夠啟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形成偏見的通常是系統一,因為系統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規律之後就把一切丟給了系統一,開始了“不假思索”的運作過程,卻忽略了所獲得的外部樣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見其實是輕鬆獲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種對自身有限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的特性。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偏見的存在,至於是對內還是對外的利用,就看各種具體發揮了;比如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不過是因為人有限的精力和記憶力使得我們往往通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種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莫不如此,而這種思維結構又基於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之上。這種思維結構能夠修正完善卻很難推翻重構,因為推翻重構會造成回憶的錯亂。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願意完善自己的思維結構,放寬知識面、多采納外部意見、敢於面對失敗並通過更專業的訓練來獲得更好的效果——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來自思考系統的侷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縮小這種侷限性而已。至於選擇與風險,在乎於關注點和注意力的着力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於延伸的利用更是不勝枚舉……

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簡單易懂的書籍。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己瞭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錯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是不是會把心放得更寬、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許是吧!因為思考了思考是怎麼思考的,才找到了我們每個人的侷限性。發現問題最重要,因為沒明白問題,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過程,可我們慣於追求結果;問題往往不只是判斷,可我們常常喜歡判斷。當我們習慣於簡化一切提煉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渺小的自己其實也被簡化和提煉了呢?如果有,那就學習一下這本書的理念,時不時通過測量經驗自我來了解自身系統一、二的運作情況,通過補充體驗來避免認知錯覺從而增加過程完善思維模型;時不時思考一下生活,嘗試改變問題、增加開放性,避免忽視過程,小心每個答案……如此或許才能有更多的成長吧!要學會思考,還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麼思考的這個問題。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3

將人思考的系統分為系統一和系統二,雖然我們都知道直覺反應可能會錯,但有時會更相信自己的直覺,我們以為仔細思考後的答案是正確的,但其實並非如此。丹尼爾用各種案例與實驗再告訴我們系統一二的區別。

大多數情況下,人是懶惰的,思維也是懶惰的,我們更喜歡用直覺去思考問題,曾經自以為是,但是在涉及選擇方案的時候自認為100%正確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這本書裏,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維困境。我們會無意識的選擇,進入思維謬誤,一旦有自我損耗,面對相同的事物的評價各異,我們認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給我有了思考的空間,面對新事物時會考慮到啟動效應、光環效應、錨定效應,在看到舊事物時會出現情理之中的吃驚小於意料之外的情況,也會存在認知放鬆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説了,認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助於團隊合作。書中很多的思考謬誤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犯的錯誤,瞭解自身思考的侷限,及時聽取不同的意見,瞭解彼此的看法,能夠有助於團隊的成長。

閲讀《思考,快與慢》就像一場旅行,我們走出了家鄉,走出了自身的侷限,我們看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看到了與我們相似的人羣,找到了歸屬感;我們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羣,發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維火花,經歷過之後更加確信某件事,雖然書中會説到眼見不一定為實,你所認為的現實可能是自我虛構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別有滋味。這場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為發現自己過去錯的一塌糊塗,但是轉念一想,錯中也是有對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維方法是錯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問題的方法,睡了一覺以後,又是新的開始。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4

成功的快慢其實需要很多因素造成的,你現在已經手握幾個因素了呢?天時、地利還是人和?其實説到底,成功的重要因素還是你自己。此時的你,也許正在為成功的生活而努力着,也為了接下來做的事而思索着,對於成功來説,最重要的你:思考快慢的速度也決定了你對事物的判斷,在隨機應變和深思熟慮這兩種狀態上,哪個你更加遊刃有餘呢?

隨機應變不僅考驗一個人的靈活和適應能力,還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思維敏捷。比如你剛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會擔心安全,住宿和生活環境的問題嗎?

你能否在遇到陌生人的欺瞞時,能快速鑑別這個人的目的?或者説,你來到一個陌生城市可以很快接受它的文化,氣候和環境等,這些你都有體會過吧!你是如何應對的呢?

像之前我們去菲律賓旅遊時,知道海島上的生活條件有別於城市的完善,可島上的居民都不差於城市市民的友好,淳樸而善良。畢竟是旅遊海島地,肯定會有商貿,那自然就有桶裝水賣,就不會對淡水資源的問題產生什麼恐慌。一路前往酒店的路上,有留意酒店附近商鋪,當放好行李後,就組織大家去買日常所需的飲用水。

看吧,隨機應變的能力其實會在面對一些突發狀況和新環境時,能及時作出的判斷,也是一個人的直覺慣性得來的系統1。而深思熟慮也能在那次海島旅遊中體現出來!因為旅遊地是在東南亞,8個人的自由行旅遊,考慮交通和住宿問題,肯定需要精打細算,是直飛還是去香港轉飛?

而這個考慮的過程就得對比不同機票價和計算總和結果後,分析判斷後討論方案如何執行,這個過程的思考就慢了,就是系統2。

只有深入思考的問題後,你所做出的判斷才有利於你想要的結果。

為什麼我們會需要説一個人的思維直覺做出的判斷不準確,其實也是取決於人們對某一方向的積累範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才能提升系統1初判斷的正確性。

在此之前還沒有這一功力的話,我覺得還是需要對系統2進行長期的刻意訓練。凡事都有個過程的,慣性思維也是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產生的一個思維方式,因此慢思考需要考慮事情的邏輯和發展因素,也能減緩事情發展的負面影響。思考,快與慢,接下來跟大家來探索一下,“學會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對事情的看法和思考的範疇也不同,如何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呢?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5

馬上兩週了,書卻沒有讀了一半。不過對思考和行為的方式已經有了基本瞭解。

大腦通過快思考(且稱為直覺)和慢思考(且成為理性)對某一 事物/事件 認知,隨後根據認知做出反應。直覺會首先接觸到所有的 事物/事件 ,調動

記憶、感官、當下情緒等等因素對 事物/事件 進行一個初步評定(例如:好壞、喜歡厭惡、難易等等),並將評定結果傳遞給

理性。理性可以選擇相信這個結果,此時人會對當前的結果做出對應的行為;當直覺無法對某個事物/事件做出合理的認知和評定,或者理性認為直覺給出的結果超出了一般情況,或者理性本能的對直覺產生懷疑時,理性就開始真正的發揮作用了。理性通過調動注意力、記憶和感官以及其他因素等對直覺給出的結果或者直接對事物/事件進行客觀的、帶邏輯性的重新認知和評定,得出更具有客觀性的結果,從而影響身體做出反應。

請於閲讀完下面的問題後在 2 秒鐘內給出答案:

池塘內有一片水草,水草以每天一倍的速度生長,48 天后池塘會被長滿。請問池塘被水草覆蓋一半時需要多少天?

答案是 24 天。

我第一次回答也是 24 天。但是回答完就發現有問題了。 仔細算算,就會發現正確答案應該是 47 天。能感覺到直覺和理性了嗎?有種更通俗的説法,是能很快算出47 天的的人比回答 24 天的人要聰明。

我們通常説的 “聰明” 不光指天賦,更多的是我們能夠調動更多的注意力讓理性充分發揮作用。

那麼,怎麼更多的讓理性發揮更多的作用呢?

sorry,我還沒有找到答案。不過對直覺的分析結果做更多的懷疑和對事物/事件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應該可以提高自己的正確認知。但是如果每天都對自己接觸到的各種事物/事件都分配很多注意力並認真思考,會不會很累呢?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6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思考,其實我們在思考的快與慢中,能夠發現很多的問題。該書作者主要是對人們在遇到事情時進行思考的情景提出了框架體系。通過這個框架體系,我們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也能清晰的比較思考系統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反應。

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主要是指人類非受控或者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指的是受人自身控制的或者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對比下我們不難理解,用系統1進行思考或者是事情的判斷是非常快速的,而系統2則更加耗時一些。

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腦海裏總是會在第一時間中形成觀點,很多時候我們的觀點一旦形成就很難去改變。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在利用系統1得不到結果,或者是結論並沒有出現時人們就喜歡用系統2進行思考,在系統2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效的針對我們之前的問題進行補充思考。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快速反應就好比是負責思索的第1系統,而系統2只會在慢慢校對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

根據思考的快與慢,我們更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進行思索,並對相關的事情進行有效的銜接。在讀完這本書後,我對系統1和系統2有了一定的瞭解,也有了自己認為思考應該採取的模式。

二者相比,系統1是比較快速的,但是在我們長期的記憶中,一些存在於我們記憶中的結論和印象,會造成主觀思想在思考不正確的情況下出現錯誤,而這種錯誤主要是來自於我們腦海中的偏見。系統2雖然是比較慢,但是長期記憶源自於我們對工作記憶的信息來源,相比之下更加的精準。以此我們可以理解作者的觀點,就是我們的本能並不是外在影響了我們的思維,而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早就潛移默化的形成,我們必須採取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才能夠抑制這些偏見。遇事慢些思考比我們快速的做決定更加穩妥。我們的思考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尋求能夠提升自己的方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想一想自己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明白了思考的快與慢,我們可以多一種方式進行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和調整會更好的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效。

慢下來慢慢的多元化思考,我們會找到更多事情的解決方法,我們能夠更好的明確自我努力的方向,也能夠在工作中更好的去善思善為努力的做到最佳。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7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他是第一位以心理學家的身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每一個人生活在看似應該的表象之下,但千差萬別。當所有人猶太人都認為德國人是魔鬼的時候,也會有這樣一個發了善心,把一個宵禁時候走在大街上的猶太孩子送回家,所以人性是複雜的。

丹尼爾。卡尼曼主要研究非理性的成分。峯終定律—就是説一個人評價這個東西的痛苦程度,最重要的是看他峯值和結束時候的感受,中間的往往被忽略掉,而結尾的時候的痛苦量才是他判斷的一個依據。

我們的大腦有兩套思考體系,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簡單直觀的想法,它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費腦力完全處於自主的狀態,就像自動駕駛。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系統一遇到阻礙的時候會向系統二求助,當求助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生理性的指標就是瞳孔會放大。人類的大腦非常懶,能不用腦就不用腦,這是所有人的通病,因為用腦真的是會損耗能量。

曝光效應—熟悉的東西更容易被別人相信,如果你希望一個人對你產生感情,如果你希望一個人同意你的看法,最好的辦法就是你經常出現在他面前。看得多了,對你熟悉了,慢慢的產生認知放鬆,就把你當成自己人了。如果你在遇到了談判的時候,對方提了一個數字很高,你其實是沒法控制自己對於錨定的想法,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拍案而起,摔門而出,下次再談,因為你已經被他錨定了,下次我們要想辦法先出我們的錨定。

效應層疊—就是一個並不怎麼嚴重的事,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被炒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熱。真正能夠培訓一個人不斷成長的過程,最重要的手段是表揚,就是你要肯定他做得對的時候,這時候才能讓他表現得越來越好。迴歸均值—人們往往把先後關係理解為因果關係。人類的大腦即是上帝最傑出的創作,又是最糟糕的創作,因為有BUG。未來一定是不可預測的。事前驗屍—當你特別樂觀,特別有信心的去做一件事情之前,最好先用事情驗屍的方法來進行糾偏,減少過度樂觀所帶來的決策錯誤。

你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候,絕對不是簡單的通過算算術就能解決的,你要去了解人們心理當中能夠感受到這個東西的強度。厭惡損失—每個人都不想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心理賬户—一個東西本身值多少錢不知道,但是它心理賬户的價值卻不一樣。在我們面對失去的危險時,我們才更容易冒險。當結果是正面的時候,決策制定者更願意選擇確定的事情;當結果是負面的時候,他們更願意拒絕確定的事情,願意賭一把。

我們遠比我們自己想象的要複雜的多,這是一本能夠讓我們更瞭解自己的書,希望大家能夠認知的學習一下。

總結:大腦裏面有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處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毫不費力,但是當它需要用力的時候,它就會求助於系統2,而系統2就需要理性的分析,需要認真的琢磨。因為大腦不喜歡動腦,我們大腦的習性是能不使勁就不使勁,所以我們會犯特別多非理性的錯誤。這裏邊就包括了用啟發性的問題來替代實質性的問題,然後帶來啟發性的偏見,同時產生過度的自信和決策錯誤,因此馬雲才會採用事前驗屍的方法來解決阿里巴巴未來的問題。通過前景理論我們也可以知道選擇與風險。通過這扇窗户讓我們瞭解到了非理性的世界,讓我們變得更加的清晰,更加明白的認識自己。

樊登老師最後一句説的特別喜歡:聽完這本書我們很有可能還會用非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至少我們知道了自己對在哪裏,錯在了哪裏,這就是進步。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8

這本書是9月4號買的,現在都兩個月了才看了200多頁,也就看了一半吧。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很高。這本書看起來比較枯燥,大部分是通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主題。書中概括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類似於直覺,系統2類似於理性。整本書也就圍繞系統1與系統2如何協調工作的。

直覺與理性的分寸我們有時很難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個人不同事對直覺與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搞混。直覺與理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有時直覺些好點,有時卻需要理性些。在對待我們無法處理的事,直覺或許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維去苦苦搜尋答案,還不如當機立斷給一個答覆。這好比一個國小生做一道大學高數題。對於他來説直覺與理性對這道題的答案都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直覺的給出一個答案,然後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直覺與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後你的直覺與理性才有發揮的餘地。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參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不能求解出這個方程式,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去嘗試,用嘗試後得到的結果來擬合這個方程式的曲線。每一次嘗試的結果都會使這根曲線更加準確。被擬合好的曲線也會指引我們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認為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於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説對於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為運氣好罷了。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麼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誇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聽説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藉口説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裏。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機率也就會更大。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進程”,“多進程”會用去我們過多的調度消耗,得不償失。

如果天上會掉餡餅的話,那請把你手中那個袋子撐的更大些吧,去收穫成功後的那份感動吧。

我們對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當我們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充滿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時候,我們需要儘快讓心平靜下來。我們需要思考,靜靜的思考。拋開手機和電腦,拿一本書背上小包,帶好乾糧。一直往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靜靜的領會書的韻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感受陽光的温度,聆聽鳥兒的歌聲,傾聽不遠處溪水的流動。餓了就一邊品嚐帶來的乾糧一邊遙望遠方無盡的地平線。親近大自然,讓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迷茫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路途中停下,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開始試圖説服自己放棄。我們該怎麼辦。記得年小時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見前方的路,總是左顧右看,總擔心會落水。而奶奶卻一直要擺正我的身子,説道:“別動,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們常常會迷失了東南西北,但我們卻能分清前後左右。在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走的時候,請往前走吧,按着原先的計劃走吧。

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為什麼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它在不時的對你説:“再往前走點就到了!”你現在停下了腳步,跟自己説你要放棄,你還對得起過去的那個你嗎?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9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裏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很懶惰,經常不調用系統2,而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

二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運行規律。

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複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於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於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信息裏提取有效信息;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並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

而放射科醫生就沒法得到他們診斷結果的反饋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單一的直覺判斷。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複雜緊急,可採用專家的直覺判斷。

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裏,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麼是自我妄想,要麼是利用巧合在説謊。

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怎麼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閲讀後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瞭解。還有很多受益,大多變成了腦海裏的模塊碎片,寫出來沒有那麼清晰細膩了。呵呵,能記錄這麼點也不錯。真好!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0

最近抽空看了《思考快與慢》一書,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人的大腦思考有“快”和“慢”兩種模式,系統1的運行時無意識切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個人覺得“快”和“慢”兩種模式定義的並不好,應改為“非應激態”和“應激態”更加恰當。

總所周知,動物對於外界的信息的生理反應通常由三種模式“非應激態”,“應激態”,“僵直態”。而基於大腦這一生理結構存在的事物,思維模式當然也是符合這個説法的。

老虎處於安全的環境下,處於”非應激態“渾身放鬆,身體舒展。

老虎在捕獵中,處理”應激態“,腰背弓起,瞳孔微縮,身體伏低,釋放大量腎上腺素,隨時準備進攻(應激態有兩種常見策略,hit or run攻擊或者逃跑)

而如果”應激態“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身處必死局面。那麼動物就會進入第三種狀態,”僵直態“。身體強直不得動彈,類似於假死的狀態。

而思維模式對應以上也有三種形態,開頭説到的兩種不再贅述這裏補充一下第三種處於”僵直態“的情況。處於”僵直態“思維會陷入短路懵逼狀態,通常還會帶有情緒抽離等特徵。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1

《思考,快與慢》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人決策的思維流程及常見的謬誤,該書作者為丹尼爾、卡尼曼,其曾因“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與在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有關的研究”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該書提出,人的思維決策是經由兩個系統來進行的,分別是無意識且快速運行的系統1和需要耗費腦力的系統2。系統1可協助我們快速處理生活中碰到的問題,但也往往是思維誤區的來源(直覺)。系統2可處理邏輯較強的複雜問題,但卻非常懶惰,不願意處理任何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邏輯)。系統1與系統2相互影響,系統2的介入需要人們特別付出努力和集中注意力。該書主要談了幾點常見的決策偏差:

1、可得到偏差(經驗依賴)

人們做出判斷時往往傾向於從自己記憶中搜尋,繼而找出支撐點進行判斷。對於不確定的事,人們傾向根據以往經歷賭一個答案,這容易由於自己見識、視角和接觸信息的原因而產生判斷偏見。比如,從來沒有見過黑天鵝,則傾向於否定該類物種的存在;社會階層較高的羣體往往高估平均收入水平,反之亦然。

2、選擇性忽略

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基由系統1形成先見印象(決策),其後在進行分析過程往往對支持該判斷的信息給予更高的權重,而忽略與之相左的線索,即使這種線索是顯而易見的。在投資領域中,如果看好某家公司,則往往對其利好信息過於關注,而忽略其負面消息,“鄰人疑斧”也反映的是這個問題。

3、概率忽視與思維定式

相比大樣本,極端的結果更容易出現在小樣本中。人們經常會將從小樣本中推測出的結果當做現實情況,而忽略了小樣本的代表性,草率地從特殊現象中歸納出普遍性。我們從某段時間企業的經營成果來判斷企業的'長期經營效率顯然是不恰當的;又比如我們去某地旅遊,碰到一兩次公共交通工具無人讓座,就會對該城市民眾素質整體給予較低評價。

4、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指人們對未知量的價值進行評估之前,總會事先對這個量進行一番考量。如果我們在某份研究報告中看到對一隻股票給予了較高的目標價,那麼在自行分析評估時往往會比未看到該價格給出更高的估值。

5、強調結果而忽略過程

同一個人和同樣的方法,在事情進展順利時就是講究方法,進展不順利時就成了死板。過於強調結果將加大運氣在偶然事件中的作用,並導致成功的不可複製。

6、心理賬户與沉沒成本

我們做決策要更多關注自己財富總體的得失,而不是直觀感受;只關注當前投資的未來結果,而不要去考慮糾正之前的錯誤,或被過去投資的成本所困擾。

在投資領域,由於損失厭惡的因素存在,頻繁低額損失帶來的痛苦會大於同樣頻率的低額收益,我們更多是要專注於對基本面的研究,拉長投資時間,降低對短期小幅盈虧的關注。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做決策應該“集思廣益”且“三思而後行”,有時候“快”即是“慢”。(張峯)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2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思維邏輯的書籍深有感觸,書中説到我們的思考方式有兩套方式,一套源於天性,就是憑直覺去想問題,想到什麼就認為答案是什麼,並且是正確的,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則是組織更多的信息、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過綜合分析後得出結論,這種就是慢思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看到一個問題後,就會無意識地就選擇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對自己抱有懷疑態度或者經過一定培訓的人,才會有意識地去用慢思考方式,兩種思考方式的產生差距顯而易見。

説實話讀這本書啟發確實挺大,書中告訴我們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不要急於做出判斷並輕易去否認別人。不僅要先想想,並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想。因為往往自己看一個問題受到了自己的經驗、環境、以前接受的意識等的影響,並且容易過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所以,在得出結論前一定要“三思”,這樣的結論才是經得起推敲和驗證的。

快思考方式其實是一種簡化複雜事物的思維方式,就是把紛繁複雜的事情通過概念替換,情景聯想等等換成比較簡單容易回答的方式。究其根源可能是遠古時代人們要生存,會有很多突發情況,要快速對突發情況做出判斷,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考量各種情況,而是通過聯想到上次的處理方式來快速做判斷,所以漸漸人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快思考優先的結果。

舉個例子,現如今網上那些諸如“水軍”、“寫手”等,感覺多半時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別是那些帶人身攻擊的噴子,別人説個啥,趕緊噴,也不想想別人為什麼這麼説,用了什麼論據,噴子們是隻要對方的説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開噴,完全不講事實説證據,且常常進行惡意人身攻擊,其實,這樣只能顯示出噴子還在比較低層次的水平,沒有包容心和敢於懷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時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相對來説,慢思考方式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因為它在快思考方式容易產生偏見、過度自信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度思考,從而產生了最終的理性分析。我很好奇的是為什麼我們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但是書中並沒有給出答案,這或許要涉及到生物學或者是人類學吧。慶幸的是研究者們竟然意識到了這麼不容易發現的東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歡快思考方式,並且快思考方式會產生偏見、錯誤、不理性等,從而突出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讓我們也有了意識,在生活中儘量去多培養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3

這本書讀了好久,很多專業性詞彙 比較難接受,看完 不容易記住,但都是一些我們常見的、並且很想去了解的知識,只是它解釋的知識晦澀難懂…過段時間有再讀一遍的必要。

書的一開始作者模擬了兩個虛擬人物 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進行快思考 做當機立斷的決策,系統2是進行慢思考 深思熟慮的考量。光環效應、目標問題、啟發式問題、錨定效應稟賦效應、參照點、損失厭惡、心理賬户、合取謬誤…還有很多類似的專業詞彙,明明都見過 但這本書中卻不好理解,現在要我解釋 都不知道能説出幾個…書中人提到有兩個自我 經驗自我&記憶自我,經驗自我是“現在怎樣”記憶自我是“總體如何”,其實也可以理解 在經驗中能闡述的是現在的感覺怎樣 而記憶中的是對整體的回憶…過程忽視&峯終定律,對於我們的記憶來説 我們很容易忽視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但卻對結局記憶深刻,如一個電視劇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很辛苦 但最後10mins她得到了追逐一生的愛情,我們會認為她還是幸運的。深有感受,例如這本書 當我讀完的時候 我甚至很難記起前面章節的主要內容 但有晦澀難懂的感受,而最後的幾章卻記得很清楚 並且能理解。

書中講的內容還是能引起我的興趣,比如“從第一次的驚喜到第二次的習以為常”“我們並沒有自己想的那樣樂於助人”“第二次的表現與第一次並無因果聯繫”“損失厭惡”“我們為什麼不願意改變現狀”“那種選擇會讓你更後悔”“幸福的方法”……

需要細細品讀與領悟,可能是間隔時間比較長 很多內容都忘記了,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的內容有很多,找個時間再看一遍。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4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豐富的案例,闡述了大腦中兩個不同的思考系統是如何工作的。書中還具體分析了各種影響我們思考的現象和效應,這些都是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坑。最後,作者分享了怎樣避免各種效應對理性思考的影響,對我們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有幫助。

1.瞭解思考的模式

在生活中我們總覺得覺得,自己有時太慎重,做一個決定時反覆斟酌,猶豫再三,最後才拿定主意。而有的時候,又太沖動,想都沒想就做出了選擇,塵埃落定之後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仔細思考。這就是因為,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着兩種思考模式。模式一,我們把它稱作快思考。模式二,我們把它稱作慢思考。面對不同的問題,大腦會自行選擇相應的思考模式,從而產生了不一樣的思考行為。

在快思考模式,大腦會迅速地作出判斷,幾乎在瞬間就做出了決定。它更接近於條件反射,是一種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間就產生了。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它要求大腦集中精力開始工作,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直到最後做出判斷。慢思考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謹慎而認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菲茨傑拉德有一句名言: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這考驗的就是我們的慢思考能力。慢思考就像是一場頭腦風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響。雖然兩種思考模式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們的大腦似乎更喜歡快思考。但其實,這是一種思維惰性。事實上,大腦並不是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能時刻保持理智。特別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2.如何做思考的主人

卡尼曼認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決定,有兩個原則。第1個原則是,等待你做決定的領域,是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第2個原則是,你在做決定之前,必須瞭解這些規律,並且已經通過長期訓練掌握了這些規律。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關鍵詞,深耕。在同樣一個領域的長期訓練,能讓我們對這個領域的熟悉程度呈現指數型增長,也更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可能的情況,進而反饋到我們的練習中,獲得不斷改正的機會。日積月累,這會成為一種正確的習慣,保證我們直覺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公式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受情緒波動的干擾,只關心數據和概率,比主觀的想法更具有可靠性。因此,想要避開直覺陷阱,不妨多用公式幫助我們思考。

所謂成長,就是在思考中不斷進步,持續前行。快思考,讓我們在瑣事面前能夠迅速做出判斷,把省下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慢思考,讓我們深入探索,理性抉擇,不至於因為一時衝動做出錯誤的選擇。當兩種思考模式自由切換,統籌工作,我們的大腦就能更好地工作,做出準確而迅速的判斷。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5

這個暑假,我根據老師的推薦暑假讀書活動書目,買了幾本課外書。其中一本叫《快樂兔子與慢蝸牛》的書吸引了我。沒花多長時間,我就把這本書讀完了。

書中的一個故事《家家國最有修養的國王》吸引了我。這個故事講的是在地球上有一個很小很小的國家叫家家國。因為這個國家的人口只有一家人這麼多,所以叫家家國。家家國國王為了讓這個國家顯得有氣勢,取國名叫超級大大國。後來,國王在一位遊客的相機裏見識了真正的超級大大國,才把自己的國家名由超級大大國改名為家家國。家家國雖然小,但國王生氣的地方太多,特別是這個國家太吵了。比如管家婆跟國王稟報蘆花母雞三天沒有下蛋,不能保證國王每天一個蛋;柴火總理稟報連日大雪,樹根都濕了,國王烤火時擔心會有煙;米麪長官報告大米長蟲子……這讓家家國國王十分的惱火,他不停的抱怨,結果,國王感覺嗓子好痛,想喝茶潤潤嗓子,喊他頂尖的烹茶師,卻發不出聲來,只好去找,他看到管家婆在與蘆花雞交談,在管家婆的愛撫下,蘆花雞生了一個蛋;看到柴火總理在劈柴,燒的火一點兒不冒煙;米麪長官在用冰塊凍大米里的蟲子;烹茶師正在炒製茶葉……家家國國王喝了烹茶師花了十三道工序泡的茶,對烹茶師説:“今天,家家國很安靜。”家家國國王才意識到,原來讓他感覺吵死啦的聲音是他自己發出來的,從此,他説話輕輕地。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家家國國王知錯就改的高尚品質,是我們最值得學習的。從書中,我可以學到許多的做人道理,做事的妙招。多讀書真好。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6

《快兔子和慢蝸牛》這本書由20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很有趣,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快兔子和慢蝸牛》。

故事主要講了森林裏有一隻無所不能的猴子,小豬、黃鸝、熊貓等都來想他請教、學習不會的東西,學完後它們都認真刻苦的練習,最後他們分別成了建築師、紅歌星、畫家,就連要有多笨有多笨的小猴弟弟也成了醫生。許多日子過去了誰也沒有來找猴哥哥學習,它覺得很奇怪,一看新晚報才知道原來它們都成了名,然而最聰明的猴哥哥生麼也沒幹成,它怎麼也想不明白。

讀完這個故事,我卻幫小猴哥哥想明白了原因,就因為它沒有目標不知奮進。這讓我想到了老師常跟我們説的話:“一個人即使他非常聰明,如果沒有目標,不勤奮好學,無論過多久他都只會停在原地。”

正如我們讀書,有的同學頭腦很靈活,但是學習成績卻平平,然而有的同學頭腦並不是那麼聰明,可是成績卻很好,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理想,能夠朝着自己的理想不停的努力奮鬥、拼搏,直到實現目標。這個故事更讓我明白了人的一生不能滿足於現狀,一生都應該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使自己飛得更高、更遠。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7

在這個假期的讀書活動裏,我讀了《快兔子和慢蝸牛》這本童話故事,體會到童話世界裏的樂趣。書中小動物們歡快地跳着舞,悠閒的享受着奇妙的茶,過着天真快樂的生活……

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會讓我知道做人的許多東西。家家國的國王由每天吵吵,到改變得輕言漫語的樣子,知道有錯要改;也學到了颳風天千萬別打傘,不然就像小老鼠咕哩和咚噠一樣吹的滿地亂竄;如果世界上真有像三眼扣一樣的扣子,能長出腿、眼睛、嘴巴、手,那就太可怕了,但我不會像三眼扣對扣媽媽一樣對待我媽媽,我會把三眼扣關到一個盒子裏,讓它永遠都跑不出來;《在打破魔咒的貓》中,我可不會像貓先生這樣一直被騙,我會像貓小姐一樣聰明;《快兔子和慢蝸牛》,講快兔子與慢蝸牛比賽跑步,比誰最慢到達終點,比着比着,下起了雨,快兔子不耐煩了,就單獨跑了,慢蝸牛還在堅持,最後慢蝸牛贏了,告訴我們,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有恆心,堅持到底,才會成功。

讀這本書告訴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讀書帶給我快樂,這是我想到書中寫的“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 篇18

我讀了《快兔子和慢蝸牛》後深受感悟,《快兔子和慢蝸牛》是一部令人痴迷的故事書。

它是由多個故事組成的,主要有《家家國最有修養的國王》、《颳風天,千萬別打傘》、《釦子女孩》、《打破魔咒的貓》等。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定的道理,每一個故事給我的感觸都很深,但有一些文章我還是囫圇吞棗。

我對《帶月亮的房子》很感興趣,它主要講了:一天晚上,小能送跟它聊天的小狐回家,小狐無意間看到了小熊家的房頂上帶着月亮,小熊看到後很高興。小狐告訴小熊要馬上回家去,小熊跟着他,看看小狐要做什麼?

小狐回到家後很高興,小熊問小狐問為什麼這麼高興,小狐告訴小熊他的房子上也帶着月亮,小狐想了想説:“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他只會在一家的房子上呀!剛才還在你那裏呢?”小熊説:“是月亮聽到了他們的對話才從我家來到你家的。”小熊知道後很是傷心只好回家了,他發現月亮跟着他,他又去把月亮送回去了,小狐又把月亮送給小熊,他們擔心月亮會跟他們回家,就在對方家的院子裏睡下了。

這個故事説明了小熊和小狐關係很好,即時是身外之物他們也會為對方着想,為對方解憂,互關互助,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他們倆是關係密切的好朋友,要是我們能像他們那樣,那麼世界上還用分善與惡嗎?要是我們在生活中互關互助,那麼地球就會變成愛的世界,一個美滿而充盈的世界。

讓我們共進退,做“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好兄弟!”

熱門標籤